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 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 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 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 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 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 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 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 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
(选自《文史新鉴》,有删改)
阅读思考:历史车轮不停,时代脚步不止,那么今人有没有必要 回头看古人?将来之人有没有必要回头看今天的我们?请结合 选文思考历史有怎样的价值。
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的 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廷的厚墙时, 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射到 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
(选自《新时文 那些鲜活的面孔》,有删改)
大义生死 安巧林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 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 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 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就 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 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 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选择“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