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度安足的陶渊明_兼疑陶渊明_固穷_安贫_乃_纯粹儒家思想_
- 格式:pdf
- 大小:510.62 KB
- 文档页数:5
陶渊明-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折叠南北朝至唐代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陶渊明贫病。
人否其忧,孑然其命。
隐约就闲,迁延辞聘。
非直也明,是惟道性。
纠缠斡流,冥漠报施。
孰云与仁?实疑明智。
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
视死如归,临凶若吉。
药剂弗尝,祷祀非恤。
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
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
《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
确乎群士,超然绝俗。
养粹岩阿,销声林曲。
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王维?《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
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
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
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
陶渊明⽣平个⼈简历 陶渊明想必⼤家都读过他的诗词,那你了解过他的⽣平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陶渊明⽣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陶渊明⽣平个⼈简历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在⼀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的后⼈固有问题,但⾄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做过太守;他的⽗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
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到其⽗时只有“淡焉虚⽌,寄迹⻛云,冥兹愠喜”数语)。
⺟亲是当时名⼠孟嘉的⼥⼉。
他还有⼀个庶⺟,弟敬远和程⽒妹都是庶出。
他的⽗亲和庶⺟都早死,⽣⺟似活得久些。
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靠他抚养。
原配夫⼈在他三⼗岁左右死去,续弦翟⽒,帮他做农家操作。
他有五个⼉⼦,似还有“弱⼥”,不同⺟;在中年遭了⼏次丧事,还遭了⼀次⽕,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
从早年就爱⽣病,⼀直病到⽼。
他死时才五⼗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三,吴汝纶定为五⼗⼀,梁启超定为五⼗六,古直定为五⼗⼆,从作品的内证看,五⼗⼀⼆之说较胜)。
当时⼀般社会情形很不景⽓,他住在江⻄浔阳柴桑,和⼀般衰乱时代的多数乡下读书⼈⼀样,主要靠种⽥过活,境况⾮常窘迫,⼈⼝⼜多,收⼊不能维持极简单的⽣活。
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
他的第⼀任官是京⼝镇军参军,那是他才⼆⼗三岁左右(晋隆安三年),两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亲去世,他居了两年忧,到了⼆⼗⼋岁那年,⼜起来做建威参军,第⼆年三⽉奉使⼊都,⼋⽉补彭泽县令,冬⼗⼀⽉就因为不⾼兴束带⻅督邮,解印绶归⽥。
总计起来,他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过六年,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九岁弃官,到他五⼗⼀岁死,⼆⼗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活极苦,虽偶得朋友资助,还是有挨饿乞⻝的时候。
陶渊明 - ⽣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今九江市)⼈。
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理解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理解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
萧统亲为陶集作序,《陶渊明集序》高度赞扬陶渊明人格与作品。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理解,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理解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③。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萧统《〈陶渊明集〉序》)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
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
③莫之与京:没有人能超过他。
京,大。
④笃:坚定。
⑤污隆:沉浮。
污,下降。
隆,上升。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跌宕昭彰()②不以躬耕为耻()11.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参考答案:10.①显著②亲自11.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
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做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
答案举例:①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
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
②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
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人问津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
③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拓展阅读《陶渊明集序》内容概要陶渊明生前和身后90年间,其作品默默无闻,几乎亡佚。
之后,仅《诗品》列为中品。
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陶渊明:孤标傲世偕谁隐独向田园觅超然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提到“魏晋风度”,古代士人那高旷雅逸的风采的确令人心驰神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带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抑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认识陶渊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人,体悟其“清高”之三味。
●作家档案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号: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时代:东晋籍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仕途: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三年(404年),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是入幕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于是就辞职隐居,后又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同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便愤然辞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至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作品:著作有《闲情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咏荆轲》、《有会而作》、《挽歌诗三首》、《感士不遇赋》、《自祭文》等。
名望: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大辞赋家和大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饮酒诗·并序》《饮酒二十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并序》,欢迎阅读。
《饮酒》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
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
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
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叁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陶渊明抒情小赋《归去来辞》引导语: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他的《归去来辞》不仅是抒情小赋,也是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吧。
陶渊明《归去来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於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舆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辞》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
我眼中的陶渊明摘要: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独领风骚;在田园诗领域更是一骑绝尘。
那么,陶渊明及其作品在世人的眼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本文试从陶渊明的才华、心境、气节等三方面及其作品、经历等入手,谈谈对陶渊明的看法。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文学评价;文学分析;他开创了田园诗派,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是名门之后,一生却又经历五仕五隐;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又“尽瘁国事不得志”……他,便是陶渊明。
提起“陶渊明”,人们总会想到关于他的各类的头衔、成就,那么,陶渊明及其作品在世人的眼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笔者仅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才华横溢,学富五车陶渊明出身世家,却又家道中落。
但祖代家境的显赫到底为他提供了博览群书和拓展学识的机会。
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对古代先贤的思想和哲学非常感兴趣,这对他日后文学创作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的早年生活波折坎坷,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困境。
但这些经历并没有让他灰心丧志,反而激发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因此,陶渊明的早年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成为了一位有着独特见解和广泛知识的文学巨匠。
以《桃花源记》为例:(一)语言优美、简练,富有韵律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章通过“桃花林”“芳草”“落英”等景物细致地描述了桃花源外优美的自然景色。
语言质朴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进入桃花源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如数家珍般地将土地、屋舍、美池、桑竹、交通、鸡鸣犬吠等农家富有烟火气的场景一一道来。
不仅如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最后更是以老人儿童怡然自乐的场景结束这段描写,连老人孩子都如此的悠闲自得,可见桃花源的宁静与祥和,这样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副理想的田园生活场景,让人读来不禁心生神往。
(二)虚景实写,线索明晰,情节紧凑,构思精巧。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左河水【提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文学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
陶渊明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其作品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从而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我国文学创作之题材,其平淡、自然、简妙、传神,不露雕琢之痕的语言为后人所摸拟,甚至其生活的嗜好与情趣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文化创意。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也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生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其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及“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还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
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与特征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谈点个人之管见。
【关键词】陶渊明文化思想价值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即今**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出色的文学家。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其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讲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在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史料上,应从国学领域的广角立体视野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
一、坎坷人生路1、社会及家庭环境。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锋利的东晋后期。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逝,多在外祖父家生活。
曾祖父陶侃为东晋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
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
浅议陶渊明的哲学思想10级中文系杨承标2104051297【摘要】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人物。
他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曾怀着“大济苍生”的宏愿,想将来建功立业。
然而,东晋社会,黑暗动荡,门阀制度,等级森严,使出身“寒门”的陶渊明处处碰壁,郁郁不得志。
当他断断续续度过了13年的为官生活后,道家“出仕”精神逐渐显现并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他创作出清淡自然的辞赋和诗作,形成了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归去来兮;桃花源记;老庄哲学【正文】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他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上的殊勋伟业,让他心中的儒家“出仕”思想占据上风。
然而晋宋“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的现实环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
陶渊明在13年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处处碰壁,提心吊胆,郁郁不得志。
他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坚决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农村,直到六十三岁逝世。
改变的原因除了不愿依附门阀权贵苟求禄位,极端厌憎污浊的官场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他的崇尚自然的本性。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望云惭归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为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从这些诗中我们可看出年轻的陶渊明并不为儒家思想所拘锁,疾伪贵真,返于自然的思想已经在他的心中滋长,“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更是直接道出了他本性中对自然的渴求。
论深度安足的陶渊明
——兼疑陶渊明“固穷”、“安贫”乃“纯粹儒家思想”Ξ
高 原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兰州 730070)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全部伟大从“肯脱青衫伴耦耕”的“安贫”与“固穷”开始。
这种智者与强者的超绝作派既是他对儒家“安贫固穷”道德层面的继承,也是他基于自己对生活真正意义的卓越体验与领悟,更是他对道家所倡导的超越于道德之“善”的、为“真淳朴美”的生活境界而“安贫固穷”的进一步升华与现实地实现。
这种获得精神上生态平衡的“有深度的安足”对人类摆脱因过多追求物质性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具有永恒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渊明;安贫乐道;深度安足;精神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I1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04(2003)0520064205
学术界一般认为,陶渊明思想与行事中道家因素多于儒家,即使有儒家思想,也大多存在着把儒家思想道家化的倾向,“但在‘固穷’和‘安贫’上,陶渊明是纯粹的儒家思想。
”①诚然,陶渊明的诗文多次涉及与儒家“安贫乐道”有关的典故,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纯粹”和简单。
更重要的是,“安贫”与“固穷”在陶渊明的生活中大有深意,其意义可能远远落在“世俗”的理解与视线之外。
首先“固穷”与“安贫”在陶渊明那里既非纯粹的道德节操,亦非其人生终极目标,而是其“真淳朴美”人生与艺术境界的出发点和基础。
因此,在说“固穷”与“安贫”是“纯粹儒家思想”时,就流于把这种节操局限于世俗的“道德之善”,而不能看到“固穷”与“安贫”是如何在陶渊明那里超越“道德之善”升华为“真”与“美”的哲学与艺术境界。
更无助于说明“固穷”与“安贫”对物质与环境的“淡泊”如何在精神上成就了陶渊明对真淳朴美人生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其次,陶渊明“任真无所先”的人生归趣是道家所倡导的,而“固穷”与“安贫”是实现这种境界的基础,绝不可能出现建立在儒家基础上的道家境界这种荒诞情况。
再者,“固穷”与“安贫”的陶渊明最后所选择的“躬耕自资”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也大别于一般
儒家隐士。
他没有某些隐士“入山惟恐不深”的“过头”,更没有另一些隐士“终南捷径”式的“滑头”。
他在田园耕读生活中觉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并由此获得了一种可谓“精神上生态平衡”的真正“有深度的安足”!而儒家“修齐治平”的终极理想与泛道德主义恰恰是拒斥这种不以安邦治国为目的、并且看起来似乎也不能“经世致用”的仅仅是个人精神上的“深度安足”。
事实上,道家由于认为人们如果过多地依赖物质与外部环境会妨碍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因此它同样甚至更彻底地推崇“安贫乐道”。
如《抱朴子・明本》所言:“不恤乎穷,不荣乎达。
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
为获致精神的独立与自由,道家所提倡的“无”之道极具辩证性。
因而“虚心”、“少私”、“寡欲”的“固穷”与“安贫”便体现着“无”之精神性的存在对“有”之物质性的超越、升华和否定。
(一)儒家与道家“安贫乐道”的异同
诚然,儒道两家的“安贫乐道”有一种共同的价值,即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惟有为“乐道”而“安贫”才有意义,“乐道”才能不以世俗的富贵为富贵,不以世俗的贫贱为贫贱,即不贪世俗的快乐乃有大快乐: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耶,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5期 2003年9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 o l.31N o.5 Sep.2003
Ξ收稿日期:2003211214.
作者简介:高原(1965-),女,甘肃临洮人,副教授,从事中国文化与美学研究.
高原1论深度安足的陶渊明
56
6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高原1论深度安足的陶渊明
76
方可明白陶渊明为什么一再写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因为“在天地境界中底人,并不需要作些与众不同底事。
他可以只作照他在社会中所有底伦职所应作底事。
……不过因为他对于宇宙人生,有深底觉解,所以这些事对于他都有一种意义,此为对于在别底境界中底人的无者。
”δν“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中讨出,不别作一副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δο“即从作息勤厉中,写景观物,讨出一段快乐。
高人性情,细民职业,不作二义看,惟真旷远人知之。
”δπ他那些注重眼前当下“此
中有真意”的真淳朴美的美好生活本身的诗句恰恰以它超越于道德的魅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因为人类最终追求的生活境界不是一般的“善”,甚至也不单单是“美”,而是包容、升华了“善”与“美”的“真”!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种“真”亦非道家所津津乐道的“真”,这里同样有着一种“包容”与“升华”:“陶公高于老庄,在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只是志趣高远,能超然于境遇形骸之上耳。
”δθ陶渊明所追求的“真”是人类有深度的精神生活最后“安足”的家园!“真”是我们生活的真正深度!
注 释:
①χο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16.
②③庄子集释・至乐[M].北京:中华书局,1961.611.983.
④⑧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2.983.
⑤戴明扬.嵇康集校注・答难养生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⑥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43.
⑦滕守尧.中国怀疑论传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16.
⑨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M].明刻本.
β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16.
βλ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4.45.
βµβνβοβρβσβτχν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306.366.216.227.200.368.193.
βπδν冯友兰.贞元六书,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01.645.
βθ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92.
χκ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63.
χλ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03.
χµ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11.
χπ余英时.论士衡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3.
χθ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简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54.
χρ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16.
χσδκδλδοδπδθ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77.570.537.566.40.208.
χτ黄彻.巩石溪诗话,卷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83.
δµ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574.
On TAO Y uan-m i ng’s Con ten t m en t i n Poverty
GA O Y uan
(D epartm ent of Ch inese,L anzhou N o r m al Co llege,L anzhou,730070,Ch ina)
Abstract:T he p resen t au tho r challenges the accep ted view that poet T ao Yuanm ing’s con ten tm en t in poverty is so lely of Confucian ist ideal of p lain living and h igh th ink ing.R ather,the au tho r fu rther ar2 gues,it is the p roduct of vari ou s idealistic attainm en ts:in additi on to h is adherence to the Confucian ist ideals,T ao’s tran scenden tal exp 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 an life,h is asp irati on fo r the T ao ist “good”that tran scends the m o ral,and h is verk laβrung of the w o rldly all act to b ring h i m aw ay from the p redicam en t incu rred by m aterialis m.
Key words:TAO Yuan2m ing;con ten tm en t in poverty;sp iritual eco system
(责任编辑:晓 石) 8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