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精神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8.14 MB
- 文档页数:112
《精神分析初级》笔记整理第一节:精神分析是什么精神分析的研究内容:1.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人格,以及早年关系中形成的人格对他成年后的影响。
2.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一个人教会的。
我们可以利用跟他在一起时的感受,即反移情,来了解这个人的人际交往模式。
3.每个人从出生到现在,都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机制。
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
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就是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了人为什么活着(仅仅是生物学)。
弗洛伊德认为,人活着的两个驱力分别是力比多与攻击性的满足。
新精神分析,是在反对两个驱力的基础上出现的。
经典精神分析与现代精神分析的分水岭是克莱因,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
第二节:核心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
在这个年龄,大脑基本发育成熟。
(6岁之前的孩子最好不吃皮蛋,因为皮蛋含铅,会影响中枢神经发育。
)科胡特认为核心人格在前语言期(两岁以前)就已经确定。
克莱因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4-6个月,就已经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婴儿在出生一个月内,绝大多数时间在睡觉,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自恋状态,基本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下一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他人形成共生圈,就会导致病理性自闭,即临床上的孤独症。
人活着的四个基本驱动力: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
在精神分析师眼中,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类人:神经病,人格障碍,神经症(正常人)。
俄狄浦斯冲突包括: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关于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的是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对成功之后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
成长就是把与生俱来的两个驱动力——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化和向外投注的过程,象征化即不仅仅用原始方式满足快感。
让小孩学习好,就是让他们的攻击性更加象征化。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的力比多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
所有艺术都是力比多的升华。
《心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49203课程名称:心理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Psych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合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简介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尽管如此,心理学产生了相当多的派别,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对立)与整合(统一),使心理学的发展充满了意外与惊喜。
《心理学史》这门课程旨在把心理学理论,不同派别代表人物事迹以及历史背景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述理论背后的故事,历史的教训以及对当今的启示,使学生掌握从错综复杂的理论体系中去梳理各种脉络线索的能力,以及能够培养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与透过历史去反思当下的思维方式。
The well-known psychologist Ebbinghaus thinks that psychology has a long past, but only a short history. Psychology produced quite a number of factions, and struggles between different factions and integrations,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is full of surprises. The course “History of Psychology” aims to combine the theories of psychology, the different factions,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use plain language to tell the story behind the theory, the lessons of history and the revelation of today. It will help students to master the ability to sort out all kinds of clues from the complex theoretical system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olid knowledge base and sharpen their critical thinking.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心理学史》课程一直以来,就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的“进阶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百分百温尼科特》第九章:我曾是那个别人希望我是的人这一章主要讲了几个大点:1、自体概念的形成2、自体到底是什么3、自体是怎么构成的4、真自体和假自体一、自体概念的形成1945年由温尼科特提出。
温尼科特1896年——1971年,活了75岁。
温尼科特1923年的时候开始进入精神分析界,经过23年的积累和研究才提出“自体”这个概念。
然后在温尼科特去世前一年,他都还在给自己的翻译者明确,“自体”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
可见,这个概念对于温尼科特一生的研究来说,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同时,也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怎么去做才能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基础意义。
二、什么是自体?温尼科特的原话是:对我而言,自体并不是自我,而是那个我,而且仅仅是我的那个人。
(很概念话,有点难以理解)温尼科特深入的解释为:自体是那个活着的,有感受的某个主体相关的,而自我是与作为结构的人格相关的,是无人称的,普遍化的。
(人格是比较通用的,比如内外向的,比如自信自卑的等等。
而自体是独立的,有血有肉的,独一无二的。
)自体,是不应当被外部侵入其存在的核心的。
(自体有自己的需求,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是不被外界所左右的,比如吃喝拉撒…)温尼科特说:在一个完全健康的孩子身上,心理和自体的界限也同样是身体的界限。
母亲照料她宝宝皮肤的方式,就有助于宝宝自体的整合。
也就是孩子明白,皮肤之内就是我的自体,而皮肤之外就是自体之外了。
三、自体的构成自体是一个逐渐发生的,各种分散元素慢慢聚集在一起的过程。
他由两个因素介入:个人生活的经验(婴儿的创造性)+周围人提供的照料(母亲与环境给与他的照料)。
如果个人生活的经验或者不合适的照料方式对待孩子。
那么孩子自体的聚集就可能会以一个对于非自我的敌意行为为特征。
理解:温尼科特举了一个放入保温箱的孩子的例子。
一个早产儿,生下来放在了保温箱里,没有得到合适的人的照料和互动。
所以孩子就把保温箱的范围定义为了自己的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