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稿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何谓“讲学稿”?讲学稿——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
其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目标出发,在教师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
二、“讲学稿”的构成东庐中学语文“讲学稿”由以下四个板块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部分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陈述学习目标时不可含糊其辞,不能用套话,要尽量用“找出、说出、知道”等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
“学法指导”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文本方法的明示,即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灵活、多样的方法去阅读文本,达成目标,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后)巩固·拓展。
“(课前)预习·导学”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查字词典、工具书或其它资料读准、读熟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等,夯实双基;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等;另外,留出空白,鼓励学生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字词等,要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会运用;对于作品内容,要做到基本上能复述进而概括;此外,对于作品的特色和作者的情感等要有自己一定的思考和理解。
“(课堂)学习·研讨”部分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组织教学来解决问题,以达成“讲学稿”上所设定的学习目标。
此环节重在帮助学生拥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编写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紧紧围绕所教学文章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对教材重新整合,结合文体特点和所教学文章的特色,选取一、两个切入点,精处理,深挖掘,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掌握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记面面俱到,延长课时。
讲学稿的内容
讲学稿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学习目标:明确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2. 讲学过程:包括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两个部分。
教师讲解部分要详细阐述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学生活动部分则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3. 练习与巩固: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4.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
5. 学习反馈:设计一些问题或调查问卷,让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意见,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此外,讲学稿还可以包括一些辅助性材料,如图片、图表、案例、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在使用讲学稿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故乡》讲学稿01小说知识1、小说概念: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人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
也可杂取许多人的特点合为一个典型人物。
塑造人物的手段: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可以概括介绍或具体描绘;可以正面着笔或侧面烘托;在文中可适当插入议论或抒情。
情节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的来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的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慕,后面有尾声。
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活动的天地,人物思想性格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环境描写的种类:社会环境:提示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作用-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
分类篇幅情节人物短篇短,简单,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人物较少,有的写的是一个人的大半生或一生的典型生活片断。
长篇长,复杂,表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某些人物的一生事迹。
叙述几代人的生活历程。
人物众多:和种类型的人物中篇介于长、短篇之间,比短篇复杂、广泛,比长篇简单。
人物较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写作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讲学稿使用的一点体会在我多年的讲学经验中,我发现讲学稿是一个重要工具,有助于提高讲课效果和组织思维。
以下是我在使用讲学稿方面的一些体会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一个好的讲学稿应具备清晰的结构。
无论是讲授知识点还是进行演讲,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可以用引言或提出问题引起听众的兴趣;中间则是内容的重点讲解;结尾可以进行总结或留下令人深思的问题。
这种清晰的结构可以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记住你的讲解内容。
其次,讲学稿应该具备足够的信息量。
不管是讲授知识还是演讲,我们都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给听众。
这不仅包括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还应该包括一些实例和案例,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以增加讲解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第三,语言要简明扼要。
讲学稿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或复杂的词汇。
这样可以帮助听众更快地理解和记住所讲内容。
另外,在使用专业术语时,应该给予解释或例子,以确保听众能够准确理解你的意思。
第四,讲学稿要有合理的配图。
配图可以在演示文稿中使用,也可以作为讲课辅助材料。
合理的配图可以使讲解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配图也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第五,讲学稿需要经常修订和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我们要不断修订和更新讲学稿,以保证所讲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此外,不同的听众可能对不同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听众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最后,一个好的讲学稿并不是万能的。
在讲授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应对。
有时候,讲学稿可能需要做一些修改或省略,以适应实际情况。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和方法,例如提问、互动等,以增强讲解效果。
总之,一个好的讲学稿对于提高讲课效果和组织思维非常重要。
以清晰的结构、充足的信息、简明扼要的语言和合理的配图为基础,经常修订和更新,并灵活应对实际情况,会使我们的讲课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深入人心。
郭原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学稿 主备人:贾睿 参与人:贾永良 蒋召召 审核人:张志清名言警句: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斯宾塞一、课前准备。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并识记词语意思。
妮( )莎 ( ) 捡 ( )截然 ( ) 感慨 ( ) 抚弄( ) 绽开( ) 唯恐( ) 争执( ) 激荡( ) 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美不胜收( ) 搓捻( ) 花团锦c ù( )惭ku ì( )疲惫不 k ān( )小心y ì( )hu ǎng 然大悟( )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繁花似锦: 风云突变: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2、你认为还有那些比较重要的(或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词语,请写在下面空白处。
二、课堂学习。
1、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谈谈你对莎莉文老师的了解。
三、随堂检测。
1.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穿棱 困惑不解 搓捻 不可名状B .迁徒 繁花似锦 觅食 期期艾艾C .企盼 美不胜收 遨游 落英缤纷D .繁衍 冥思苦想 惭愧 风云凸变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口吃。
_____________(2)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_____________ (3)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_____________(4)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_____________ (5)情况变化非常快。
_____________ 3.以“爱”为话题,模仿例句写几句话。
例:爱是什么?爱是花的香味吗? 爱是太阳吗?爱有点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东庐中学讲学稿介绍一、“讲学稿”的定义:“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
二、“讲学稿”的备课特点:1、备课方式:备课组集体编写“讲学稿”。
2、备课的特点: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3、备课流程:寒暑假备课→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寒暑假备课:寒暑假老师各人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主备教师备课: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定稿。
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多少视情况而定),了解学情,再次进行备课。
课后备课: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
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
三、“讲学稿”的设计特点: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民主性:师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总体要求:首先是“讲学稿”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第五,“讲学稿”要区别于教案和讲义,不能把“讲学稿”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执笔:课型:新授领导签字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学习重点:1、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赫然()警报迭起()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shuāi()微lì()尽心血心会神níng ( )气冲dǒu()牛群蚁排衙()mí( )高2、查阅有关资料,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臧克家、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5 敬业与乐业一、教学目标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养成良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述过程。
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对作者所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精神的领悟三、教法与建议1.用2课时完成教学。
2.诵读法这篇演讲词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口语和演讲特色。
3.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四、学法与要求1.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然后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2.重点选读作者所引用的几个事例,注意作者如何借助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领会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对两个观点的论述进行比较阅读,并为作者的两个观点举出几个新的例子。
五、教学练评活动程序阅读导航: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敬业和乐业》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本文紧扣中心“敬业乐业”展开论述。
开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论点,阐明“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论述有业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敬业和乐业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收束全文。
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学稿[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易读错的字有:昳( )丽朝( )服衣冠( ) 窥( )镜谤讥于市朝()孰视之()期( )年朝( )于齐间( )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教学过程(一)导语: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二)根据重点字词的释义翻译课文(精彩属于你!)(三)朗读课文思考:(精彩属于认真思考的你)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2、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提示:从内容、句式、修辞等角度思考作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4、你从邹忌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分析课文二三自然段:1、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2、邹忌讽谏的目的是什么?3、讽谏的结果如何?4、为什么对进谏者的赏赐分上中下三等呢?5、为什么“令初下,门庭若市”而“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呢?总结归纳:分析人物形象1、从这件事情中,你认为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呢?2、邹忌成功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四)说话练习(学学邹忌,你的机智一定能战胜固执)星期天,你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去踢足球,可你妈妈拦住你,一定要你补习功课,你会怎样说服妈妈让你按时赴约去踢球呢?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闻寡人之耳者(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科目:语文执笔:审核:课题: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型:新授课学生姓名: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课时编号:一、教学重点: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教学课时: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
二、字词教学啁啾(zh uji )臆(y )断饶(r o)有兴味迥(ji ng)然不同毋(w )宁翌(y )日愕()然窒(zh )息宽宥(y u)笃(d )信嗣(s )后门枢(sh )悠(y u)扬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然:以后。
(书面语)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学生讨论后明确: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