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9高考诗词鉴赏阅读《念奴娇过洞庭》同步训练含赏析诗词鉴赏阅读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要想解答好这类题型必须在课下多做训练题,在做完训练题之后要学会总结答题技巧,下面为大家带来2019高考诗词鉴赏阅读《念奴娇过洞庭》同步训练含赏析,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诗词鉴赏阅读水平。
必背古诗文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训练】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洞庭湖草色青青,水波不兴,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2).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
三四句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
(3).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
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
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只感受到洞庭风光妙不可言。
(4).肝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5).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
(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
于奇崛的想象之语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
这种豪情是宠辱皆忘之豪情,这种境界是物我两忘之境界。
(7).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
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五年高考北京卷2019—2023真题一、(2023北京,12—1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6分)答案答案解析暂缺。
二、(2021北京,12—14,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30题)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130题)?【1】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分)13.【参考答案】(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即就鲜活了;其次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飘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对比,动态描写)(4分)(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结合详细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2】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心。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凉爽。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1)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颖的比方(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安静凉爽的风光。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专题05:诗歌鉴赏【2019年高考】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一中高一语文组“读写一体化”之泛读:诗词之美,读题之旅201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诗歌专题一、(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详解】C项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其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一窗”指的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或者是说画就像是为观者打开的一扇窗子,让人从中领略到了一直存在着的山水渺远的画意。
【选项命题分析】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析: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
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肯定错不了。
如果说首、颈联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颔、尾联重在抒情。
而抒情也含蓄有味,因为这四句的情是隐藏在对画作的评价中的,这在分析C项与简答题时再说。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析:这是对首联的赏析。
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
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但“苍然”。
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 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 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汇编及诗文翻译(2019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4. D 【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15.【答】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翻译:我虽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义长存,我并非来攀附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只希望您能读读我写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雨中垂钓结下了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要有缘由,我平生也绝不能接受别人平白无故的施舍恩惠。
二(2019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2019⾼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21道精选试题⼀直以来,在⾼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型是考⽣们得分率最低的题型之⼀。
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抓不到答题的采分点是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道典型题型及解析,同学们可要打印下古代诗歌鉴赏21道典型题型及解析今天杨杨⽼师就帮⼤家整理列举出古代诗歌鉴赏来,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2019⾼考语⽂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直以来,诗歌都是万千学⼦最喜爱的⽂学体裁之⼀,但是在⾼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型也是考⽣们得分率最低的题型之⼀。
不能很好地把握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抓不到答题的采分点是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我们为⼤家准备了古代诗歌鉴赏21道典型题型及解析,(诗界翘楚7道,词坛巨擘7道,丰神情韵擅唐诗7道)。
⼀起来学习⼀下吧。
(⽂章底部“打卡留⾔”,即可下道完整试题及答案解析。
)载21道完整试题及答案解析诗界翘楚⼀、诗⾻陈⼦昂阅读下⾯两⾸唐诗,完成下列⼩题。
春夜别友⼈陈⼦昂其⼀银烛吐青烟,⾦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川。
明⽉隐⾼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其⼆紫塞⽩云断,青春明⽉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书。
1. 明代蒋⼀葵称赞《春夜别友⼈(其⼀)》中“五、六语佳”,请简要赏析其⼀中五、六句的表达效果。
2. 这两⾸诗都写别友⼈,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侧重,请结合两⾸诗的尾联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①选取典型景象“明⽉”“长河”“晓天”点明时间,照应题⽬“夜”;②⽤词准确,“隐”“没”既使画⾯富有动感,⼜暗⽰时间之长;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通过“隐”“没”表明时光流逝,催⼈离别,衬托与友⼈难分难舍的深情。
2. 《其⼀》“此会在何年”句,重在表达与友⼈深厚情谊和后会⽆期的离别伤感之情;《其⼆》“愿上⼤⾂书”句,重在表达⾃⼰向朝廷上书论政、为国建功⽴业的豪情壮志。
⼆、诗杰王勃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近觚棱①,秋渐满、蓬莱双阙。
诗歌鉴赏题专练一、(201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解析:B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E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
答案:BE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3分)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
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二、(2018年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
渔家傲引洪适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
圉圉从它归丙穴②,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
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
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
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妻子”一句写渔夫妻子衣衫褴褛,将渔人一家艰苦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深味其中的种种辛酸。
E.“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解析:B.“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对巨鱼漏网,渔人也是无可奈何。
D.“‘妻子’一句写渔夫妻子衣衫褴褛”错,古时“妻子”指妻子和儿女,“妻子一船衣百结”极言一家老小众多,衣衫破烂,生活贫困。
答案:BD4.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地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
(3分)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
(3分)三、(2018年湖北省荆州中学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
杂感[清]黄景仁①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②飘尽悲歌气,泥絮③沾来薄幸④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⑤,春鸟秋虫自作声。
【注】①黄景仁(1749—1783),少年时即负盛名,却屡应乡诗不中,为求生计四方奔波,在贫病交加中客死它乡。
②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捉弄,踪迹不定。
③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④薄幸:对女子负心。
⑤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5.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诗人表达出自己成仙成佛的心愿无法实现,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个人情怀的心境。
B.“风蓬飘尽”一句表现了诗人自己虽漂泊不定,生活落魄,但消尽悲凉而生慷慨激昂之气。
C.“泥絮沾来”一句表现了诗人自己如沾泥的柳絮,本不再轻狂,却得到负心汉的坏名声的平生遭际。
D.颈联诗人言明自己书生无用,世人十之八九好似当年阮籍一样用白眼来鄙视“我”的现状。
E.尾联诗人表达出无惧诗谶,要像虫鸟发声一样抒发自己内心自然真实的情感。
解析:B“消尽悲凉而生慷慨激昂之气”理解有误,本意是指消磨尽了慷慨悲歌之气。
D 此句自嘲怀才不遇,亦是醒世愤激之语,并非真的认为“书生无用”,且不是世人鄙视“我”,而是“我”鄙视世人。
答案:BD6.诗人抒写“杂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举出其中的三种并做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首联直抒胸臆,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②颔联借物自比,揭示自己的漂泊身世和艰难处境;③颈联用典与反语再次直抒胸臆,表达白眼看人,书生无用、怀才不遇的愤慨不平之情;④尾联借物自比,用欢愉春鸟与愁苦秋虫同样发声自比,再次将“不平则鸣”之气推向高潮。
(每点2分)五、(2018年广西南宁二中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登夏州城楼罗隐①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
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
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
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
“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B.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
C.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悲愁见于言外。
D.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
E.本诗写登夏州城楼,由今而吊古,又由吊古而伤今,行文巧妙,摇曳变幻,情感丰富,是诗人边塞诗中的典型代表。
解析:B项,“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理解不妥,注释②中有“五胡乱华”“边塞战士死伤极多”,此联主要是借古伤今,隐含对唐王朝衰败的指责和讥讽,沉郁的感情与上下联相吻合;D项“情感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理解错误,尾联虽有投笔从戎之意,但不是抒其壮志,而是发其余悲,虽棱棱有骨,却不免衰飒,表达的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愤懑无奈,终是晚唐风调。
答案:BD8.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是全诗的诗眼,点明旨意(1分);(2)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屡试不第而登楼远眺的激愤惆怅(2分);(3)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1分);(4)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做铺垫。
(2分)五、(2018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水调歌头[宋]苏轼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
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①。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②。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
从事:从政。
②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9. 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
B. 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C. “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D. 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汜,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
E. 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解析:A. “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错;D. “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错。
答案:AD10. 词序末两句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不早退为戒”:上片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片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则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
(每点3分)六、(2018年湖北省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长安秋夜罗隐①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