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4年高考化学——学案4-3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61.51 KB
- 文档页数:4
2014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除杂;2、用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教学难点、重点: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除杂教学过程:知识点1、常见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与装置(一)、分离和提纯的原则:首先应分析各组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然后再选择适宜的方法,且一般要遵循①提纯过程中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③被提纯物质要复原;④除杂试剂应过量且过量试剂必须除尽;⑤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容易分离;⑥分离与提纯方法简便易行等原则。
(二)、分离提纯常用到方法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①固——固混合分离型:灼烧、热分解、升华、结晶(重结晶)②固——液混合物分离型:过滤、盐析、蒸发③液——液混合物分离型:萃取、分液、蒸馏、渗析④气——气混合分离型:洗气(1).固体灼烧:除去固体物质中含有的易升华、易分解物质或除去结晶水合物的结晶水等。
如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2).过滤:分离固体与液体互不相溶的混合物,如除去NaCl溶液中的BaCO。
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上烧杯口紧靠玻棒,玻棒末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下烧杯内壁例:a粗盐的提纯的步骤:溶解→加试剂产生沉淀→过滤→蒸发b.每个步骤操作的方法:c提纯后的精盐中还有哪些杂质(怎样去检验出这些杂质):d如何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的杂质CaCl2、MgCl2和一些硫酸盐,加入的试剂与顺序是:(3).蒸发结晶:加热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分离出来,如从NaCl溶液中分离出NaCl。
注意事项:加热过程不断搅拌,以免局部过热;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剩余水蒸干。
(4).降温结晶:降低饱和溶液温度,适用于分离随温度变化溶解度有很大变化的物质,如KNO3的结晶提纯。
注意事项:先用热水配置浓溶液,形成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冷却,即有结晶析出,最后过滤得到KNO3晶体。
一、化学平衡的建立1.可逆反应的定义:在 条件下, 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例如: 2.化学平衡的建立:以CO(g) + H 2O(g)CO 2(g) + H 2(g) 反应为例。
在一定条件下,将0.1mol CO和0.1molH 2O(g)通入1L 密闭容器中,开始反应:⑴ 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 ,正反应速率 。
生成物的浓度为 ,逆反应速率为 。
⑵ 反应进行中: 反应物的浓度 ,正反应速率 。
生成物的浓度 ,逆反应速率 。
⑶ 肯定最终有一时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 , 此时,反应物的浓度 ,生成物的浓度也 。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3.化学平衡状态: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 里, 相等,反应混合物中 保持不变的状态。
【说明】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只有可逆反应才有可能存在化学平衡状态,不可逆反应不能讨论化学平衡问题。
4.化学平衡状态特征:⑴“动”指化学平衡是一种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并没有停止。
⑵“等”指 和 相等,都大于零。
⑶“定”指平衡体系混合物中, 一定,不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⑷“变”指当 改变时,原平衡被破坏,会使 ,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t【说明】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的结果,反应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一经建立化学平衡状态,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因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化学平衡的改变。
5.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一)直接标志:以mA(g) + nB(g) pC(g) 为例1.速率关系:同一物质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A消耗速率与A的生成速率相等;A消耗速率与C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m∶p B生成速率与C的生成速率之比等于n∶p 2.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体积、体积分数、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质量分数等保持不变。
均可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二)间接标志:(g)+ 3H2(g) 2NH3(g) 反应②H2(g) + I2(g) 2HI(g) 根据以下标志,判断反应①N反应①、反应②是否达到平衡状态:1.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2.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3.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4.反应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5.反应混合体系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7.反应混合体系中的温度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8.恒容条件下,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9.恒压条件下,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10.反应混合体系中,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反应①,反应②【练习】1.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g)+ 3H2(g) 2NH3(g)已达平衡的是()2.下列说法可说明反应NA.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B.c(N2)、c(H2)、c(NH3)相等C.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D.反应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不再变化3.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 2(g)+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B.容器的总压不随时间变化C.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D.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4.下列能说明反应H2(g) +I2(g) 2HI(g) 已达平衡的是()A.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B.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再变化C.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D.H2、I2、HI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5.可逆反应2NO2(g) 2NO (g) + O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③v(NO2)、v(NO)、v(O2)之比为2︰2︰1④反应混合体系中,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⑤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不再改变⑦v(正NO2)与v(正NO)之比为1︰1 ⑧v(正NO2)与v(逆O2)之比为2︰1二、化学平衡的移动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等反应条件,达到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也会随之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考纲要求]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考点一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清知识线索题组一氧化还原反应及概念的正误判断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因为Fe3+具有氧化性,所以用KSCN溶液可以鉴别Fe3+(×)(2013·广东理综,10B)(2)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2012·山东理综,7A)(3)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2012·广东理综,10C)(4)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2012·广东理综,10A) 题组二“陌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判断2.(2012·上海,20改编)火法炼铜首先要焙烧黄铜矿,其反应为2CuFeS2+O2―→Cu2S+2FeS+S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B.CuFeS2仅作还原剂,硫元素被氧化C.每生成1 mol Cu2S,有4 mol硫被氧化D.每转移1.2 mol电子,有0.2 mol硫被还原答案 A解析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S,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有Cu、O,故SO2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选项A正确;CuFeS2转化生成Cu2S的过程中Cu2+被还原,反应中CuFeS2也是氧化剂,选项B错误;每生成1 mol Cu2S,同时生成1 mol SO2,因此只有1 mol硫被氧化,选项C错误;S的化合价由CuFeS2中的-2价升高至SO2中的+4价,故每生成1 mol SO2(即1 mol硫被氧化),转移电子为6 mol,选项D错误。
3.(2013·上海,18改编)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四川省攀枝花市2014级高三第四次统考化学试题2014.0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Cl-35.5 Ca-40 Fe-56 Cu-64 Zn-65 Ag-108 Ba-137选择题(42分)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凡是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都对人体健康有害,不能食用B.塑化剂是一种应用很广的化工塑料软化剂,可大量添加到婴幼儿食品、玩具中C.回收废弃塑料制成燃油替代汽油、柴油,可节约化石能源和减轻环境污染D.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常用于电解法制铝3.我国地质学家发现一种化学式为Ca3Li2(BeSiO4)3F2的矿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矿石所含非金属元素的简单氢化物中,SiH4的沸点最高B.该矿石所含金属元素中,Be的原子半径最小C.该矿石所含金属元素都是+2价D.该矿石中所含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4.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5℃时,1 L pH=1的硫酸溶液中H+的数目为0.2N AB.78 g 苯含有C=C 键的数目为3N AC.常温常压下, 22.4L 由SO2与CO2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2N AD.T℃时,MgCO3的Ksp=4×10-8,则该温度下1L饱和MgCO3溶液中含有的Mg2+数目为2×10-4 N A5.气体的自动化检测中常常应用原电池原理的传感器。下图为电池的工作示意图:气体扩散进入传感器,在敏感电极上发生反应,传感器就会接收到电信号。下表列出了待测气体及敏感电极上部分反应产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检测NO 2、CO 气体时,敏感电极均作电池正极B .检测H 2S 气体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对电极作定向移动C .检测Cl 2气体时,敏感电极的电极反应为:Cl 2 + 2e -= 2Cl -D .检测同体积的含H 2S 和CO 体积分数相同的两份空气样本时,传感器上产生的电流大小相同6.25℃时,pH 均为3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忽略温度变化),其pH 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一、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导练1】概念辨析(用“对”或“错”回答)
①KNO 3溶液能导电,因此硝酸钾溶液是电解质。
( )
②CO 2的水溶液能导电,CO 2是电解质。
( )
③Na 溶于水后,溶液能导电,Na 是电解质。
( )
④BaSO 4的水溶液导电能力极差,BaSO 4是弱电解质。
( )
⑤NaCl 固体不导电,但它是强电解质。
( )
⑦醋酸和氨水均为弱电解质,因此将同浓度的醋酸和氨水混合后,其导电性不会有明显改变。
( )
【导练2】通过哪些事实(或实验)可以证明CH 3COOH 是弱电解质?
【导练3】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左图所示, ⑴O 点导电能力为0的理由是
⑵a 、b 、c 三点溶液的c(H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⑶a 、b 、c 三点醋酸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
⑷要使c 点c(CH 3COO — )增大,c(H +)减少,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 ②
③ ④ 。
二、溶液的酸碱性
1.等浓度等体积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弱碱混合后溶液显____性。
等浓度等体积的一元弱酸和一元强碱混合后溶液显____性。
pH之和为14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弱碱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____性。
pH之和为14的一元弱酸和一元强碱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____性。
【导练4】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小于7的是( ) A.pH=3的硝酸跟pH=11的氢氧化钾溶液B.pH=3的硝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的硫酸跟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2.强酸(HA)与弱酸(HB)的区别:
⑴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pH(HA) pH(HB)
⑵pH值相同时,溶液的浓度c(HA) c(HB)
⑶pH相同时,加水稀释同等倍数后,pH(HA) pH(HB)
【导练5】一定温度下,有a.盐酸、b.硫酸、c.醋酸三种酸:
①当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②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溶液,中和NaOH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③当c(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是
④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锌,相同状况下产生的气体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
⑤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形状、密度、质量完全相同的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相同状况)则开始时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反应所需时间的长短关系是__________ ⑥将c(H+)相同的三种酸溶液均加水稀释至体积为原来的1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
注意:
①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可能是溶液);
②pH<7 溶液不一定是酸性溶液(只有才对);
③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是溶液)。
【导练6】试比较⑴pH=3的CH3COOH、⑵pH=4的NH4Cl、⑶pH=11的NaOH、⑷pH=10Na2CO3四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导练7】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是()
A.将一小条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将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C.将一小条试纸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放在表面皿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将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导练8】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烧碱,下列错误操作将对V(酸)和c(碱)有何影响?(偏大、偏小和
无影响)
A.盛标准酸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未排除就开始滴定,
B.振荡时液体飞溅出来,
C.开始读标准酸时用仰视,
D.终点读标准酸时用俯视,
E.滴定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
三、盐类水解
1.基本原则:抓住溶液中微粒浓度必须满足的两种
守恒关系三个:
2.同浓度的弱酸和其弱酸盐、同浓度的弱碱和其弱碱盐的电离和水解强弱规律:
①中常化学常见的有三对
②掌握其处理方法(即抓主要矛盾)
【导练9】将0.1mol/L NaOH和0.1mol/LNH4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离子浓度大小正确的顺序是A.c(Na+)>c(Cl—)>c(OH—)>c(H+) B.c(Cl—)>c(Na+)>c(OH—)>c(H+)
C.c(Na+)= c(Cl—)>c(OH—)>c(H+) D.c(Na+)= c(Cl—)>c(H+)>c(OH—)
【导思1】请结合下列两个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其本质原因,并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⑴少量CH3COONa固体投入盛有无水乙醇的培养皿,滴加几滴酚酞,然后再加入少量水。
⑵少量镁粉投入盛有NH4Cl水溶液的培养皿。
【导思2】现有酚酞、石蕊、0.1mol/L氨水、氯化铵晶体、醋酸铵晶体、0.1mol/L盐酸、蒸馏水,若仅用上述试剂怎样用简单实验方法证明氨水是弱碱?请讨论可能的实验方案。
【导思3】向盛有少量Mg(OH)2 悬浊液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饱和氯化铵溶液,溶液变澄清。
分析其原因,同学甲认为:实验⑴中存在Mg(OH)2的溶解、结晶平衡:
Mg(OH)2(s)Mg2++2OH-。
当加入NH4Cl时,由于NH4+水解
NH 4++H2O NH3·H2O+H+,使溶液呈酸性。
H++OH-=H2O,从而使溶液中c(OH-)减小,促进Mg(OH)2溶解,使溶液澄清。
同学乙认为:实验⑴中加入NH4Cl后,溶液中NH4+可与OH-结合从而使Mg(OH)2的溶解平衡右移使溶液澄清。
请分析甲、乙同学的两种解释谁的更有道理,能否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甲、乙同学的解释哪个合理?请设计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导思4】城市自来水厂供给居民的生活用水,常先用氯胺NH2Cl(强氧化剂作用相当于氯气)再用绿矾FeSO4·7H2O来消毒、净化、改善水质。
试根据水解原理分析解释其原因,写出其方程式。
【导思5】试分析将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什么?解释原因。
⑴AlCl3
⑵KAl(SO4)2
⑶K2CO3
【导思6】由一价离子组成的四种盐溶液AC、BD、AD、BC,浓度均为0.1mol/L,在室温下前两种溶液的pH=7,第三种溶液pH>7,最后一种溶液pH<7。
根据水解规律分析这四种盐中阴阳离子所对应的酸、碱的相对强弱是怎样的?
【问题】1.根据导思6的分析,能水解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有何关系?
2.pH=7的盐溶液一定是强酸强碱盐吗?举例说明。
3.酸式盐的水溶液一定显酸性吗?举例说明:对于酸式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取决于酸式酸根电离与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