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分析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284.50 KB
- 文档页数:91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S. Kaplan和Robin Cooper提出的。
它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成本法而言的一种新兴的成本核算方法,它能够更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成本信息,帮助企业更科学地做出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比于传统的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更加注重活动的成本和活动的驱动因素,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准确核算,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评估企业的成本情况,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一、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上,通过跟踪这些活动的成本,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理:1.活动驱动成本:作业成本法注重活动的成本核算,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分类和核算,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这些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和时间成本。
2.成本分配的多样化:作业成本法充分考虑了不同成本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将成本分配得更加细致和准确。
3.成本与价值的联系:作业成本法强调了成本与价值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活动成本的准确核算,可以更准确地为产品或服务定价,并更好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管理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控制成本。
传统的成本法往往将所有成本都划分到产品上,无法准确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
而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将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上,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2.提高产品成本的准确度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准确地为产品分配成本。
传统的成本法往往将所有成本都均摊到产品上,无法准确地反映出不同产品所消耗的资源和活动成本。
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用于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它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各项成本对产品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本核算单位,按照加工过程、产品特性、客户需求等对成本进行分配。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成本对象,分别对其所需耗费的成本进行核算。
通过定额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比较,来评价生产成本的水平和风险,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作业成本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项目型企业。
在制造业中,它可以用于计算产品的成本;在服务业中,可以用于计算服务项目的成本;在项目型企业中,可以用于计算项目的成本。
无论是简单制作还是复杂项目,作业成本法都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三、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包括:确定作业过程、收集成本数据、分配成本、计算成本。
确定作业过程,即将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作业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成本对象。
然后,收集成本数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等。
接下来,分配成本,按照每个作业单元的特点,将各项成本进行适当的分配。
计算成本,得出每个作业单元的成本金额。
四、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和局限作业成本法有以下几个优点: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其做出合理的决策;能够为企业生产过程提供有效的控制和监督;能够为企业评价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
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适用于高度机械化的生产流程。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完善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体系,提高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
一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相应的作业成本法应用标准和操作指南;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经验和教训,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制造企业中作业成本法的运用研究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制造企业成本计算和分析的方法。
它是通过将成本按照生产工序或作业活动进行分类和分配,来准确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运用研究是对如何正确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提高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需要建立适合的作业成本系统。
制造企业需要将其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进行细致的分解和划分,以确定每个作业活动的成本。
这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作业成本系统,包括作业成本的收集、记录和分析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需要正确进行成本分配。
在制造企业中,不同的作业活动可能对应不同的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这些成本需要通过合理的依据进行分配,才能得到准确的产品或服务成本。
可以按照直接劳动时间或机器时间来分配制造费用。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还需要进行作业成本核算。
制造企业需要对每个作业活动的成本进行精确计算和监控,以便及时掌握成本变化和成本控制的情况。
通过作业成本核算,可以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和成本浪费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还需要进行成本分析。
制造企业需要对作业活动的成本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成本的构成和变动原因。
通过成本分析,可以确定成本驱动因素和成本绩效评估的指标,为成本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宣钢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一、引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于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需求愈发迫切。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
宣钢作为国内知名的钢铁企业,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也开始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
本文旨在研究宣钢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其应用过程中的成效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宣钢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背景宣钢作为一家大型钢铁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宣钢开始寻求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方法。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精确地计算产品成本,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和优化。
因此,宣钢开始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
三、宣钢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过程1. 宣钢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首先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确定了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动因。
2. 宣钢根据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环节,并建立了作业成本库。
3. 宣钢对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进行了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4. 宣钢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结果,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四、宣钢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成效1. 成本控制效果显著:通过应用作业成本法,宣钢能够更加精确地计算产品成本,从而实现了成本控制。
企业在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较低的成本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 生产流程优化:宣钢在应用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对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优化。
通过改进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3. 管理水平提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决策,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五、宣钢作业成本法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1. 数据采集难度大:由于钢铁生产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原材料,数据采集难度较大。
这可能导致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它通过对不同作业所需的资源和费用进行分配来确定每个作业的成本。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产品成本、优化生产流程和制定价格策略。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在记录每个作业的实际成本时,将成本分配给每个作业的主要原因或因素。
因此,该方法需要对每个作业的资源和费用进行记录,从而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成本。
具体来说,该方法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确定作业:对于制造行业,作业可以是产品的加工、装配、检验等;对于服务业,作业可以是服务的提供、维修、客户服务等。
2.记录直接成本: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分配给每个作业。
3.分配间接成本:将间接成本,如设备折旧、房屋租金、管理人员薪酬等,按照作业消耗的资源占比分配给每个作业。
4.计算作业成本:将直接成本和分配的间接成本相加,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5.确定成本驱动器:成本驱动器指导致每个作业成本变化的原因或因素,例如,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利用率等。
6.建立成本驱动器关系模型:通过建立成本驱动器关系模型,企业可以准确预测哪些因素将导致每个作业成本的变化,从而优化生产成本和生产流程。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定价: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产品定价,以确保产品销售价格能够覆盖生产成本和利润。
2.生产计划: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可以识别低效率和高成本的作业,从而优化生产计划并提高生产效率。
3.表现管理: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表现出色的作业,以及哪些作业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从而改善企业的表现管理。
4.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前瞻性决策,例如,是否开展新的产品线、是否增加生产线等。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与其他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例如,生产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以更好地管理企业成本和提高效率。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在我国制造业成本治理实践中,治理者一般都把重点放在生产环节和各种费
用的操纵上,往往忽视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目前,我国大多数生产企业仍在沿
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采纳产品生产工时、人工工资等单一的标准,对不同产品
“贡献”差不各异的间接生产费用进行分配的做法,显得草率武断,成本计算的
“误差”越来越大,必定造成有些产品成本虚增,有些虚减,不符合“谁受益,
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的公平配比原则和信息相关性原则,导致成本信息失
真,治理者的成本决策失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展,人们不断地追求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和高附
加值的产品,这就给企业的成本治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加强企业的成本治理,
操纵和降低各种成本费用,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成为企业面临的一
个新课题。
经济的全球化,同样深远地阻碍着我国企业的生存和进展。
关于处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的企业如何才能在生存和进展的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有一点是任何企业都给予高度关注的,那确实是企业所提供产品的成本信息。
市场竞争的
关键问题是价格和品质。
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无疑直接阻碍企业对产品的定价决
策,治理者对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
因此,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能关心企业在
参与市场竞争中更具主动性。
面对人们需求的变化和激励的竞争环境,对成本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许多企业仍然沿用以生产数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间接费用采纳单一成本分配基础分摊到产品成本。
这种分配方式的合理性完全取决于间接费用是否与产量相关联,事实情况是间接费用并不是单一与产量有关,在现代有许多间接费用并不是受生产数量或其相连带的指标所阻碍,例如生产预备所发生的制造费用与预备次数直接相关联等等。
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单一的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忽略了发生间接费用是由多种缘故所造成,各缘故在各生产时期及
各个生产中的作用程度不同。
高新技术的进展,企业生产模式上机械化程度普遍提高,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幅降低,而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间接费用采纳单一的分配基础往往会造成各生产时期或产品真实成本的扭曲,严峻阻碍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随着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结构、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变化、不同费用要素在产品成本中的结构发生了专门大的变化,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生产条件下成本治理的要求。
加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已进入薄利代,产品的多元化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进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成本计算的正确与否就成为阻碍治理者进行成本决策的关键因素,与企业的生存进展息息相关。
因此,作业成本法被引入我国,它有着传统成本计算法无可比拟的优点。
然而,其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并不普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作业成本法思想的提出
作业成本法的思想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末。
上世纪40年代初,美国会计学
家科勒在1941年在《会计评论》上发表文章对作业作了定义,1952年,科勒编制
了会计师词典,该词典对“作业账户一作了详细的解释,认为账户的设置应从最
低层预算单位开始,一层一层设置到最高层,从而使作业成本会计应用于企业的
每一个层次,并实现预算与会计制度的协调一致。
2.作业成本法初步理论框架的提出
作业成本法的初步理论框架是美国的斯托布斯教授提出的。
1971年,斯托布斯写了有重大阻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该书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详细的论述。
1988年,斯托布斯的《服务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性框架中的成本》一书的问世表达了他全部的观点,其观点如下:①成本的概念要适用于决策者的分析过程;②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作业而不是完工产品;③作业成本计算确实是要建立一套累积利用各种资源成本的“作业帐户”,以此来计算作业成本;④成本不应硬性分为直
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问接费用,应采纳资源导向法,确定需要的资源投入量,计算利用每种资源的完全成本,从而较好的解决成本分配问题。
3.作业成本法理论体系成型
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和卡普兰给了作业成本法以明确的解释。
1988年,库珀
在《成本治理》上发表了“论以作业为基础成本计算的兴起:什么是以作业为基
础的成本系统?”库珀认为:产品成本确实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
总和,成本计算最差不多的对象是作业,作业成本法赖于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
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同年,库珀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分不是“二论ABC
的兴起何时需要ABC系统?和“三论ABC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
何选择之?"库珀在三论ABC的同时,又与卡普兰合作发表了“计量成本的正确
性:制定正确的决策”。
1989年库珀又写了《四论ABC的兴起》。
库珀通过四篇讨论ABC兴起的文章以及与卡普兰的合著差不多上对作业成本法的现实需要、执行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作了全方位的分析。
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还有詹姆斯布林迅在1991年编著的《作业会计:以成本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法》,该书讨论了作业会计的框架及作业会计的推行和变化着全球市
场之间的关系,提
出并解释了许多新的成本会计的概念,还讨论了作业成本的计算和如何追索相关
成本动因,以便合理利用。
这本书从理论和应用上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规范
研究,将作业会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推行
库珀、卡普兰教授和杂志编辑劳伦斯等人为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作了理论指导。
哈佛大学的库珀和卡普兰教授,《成本治理》杂志编辑劳伦斯等成本治理专家在1992选择了八大公司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写成本了《推行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治理:从分析到行动》,该书回答了企业界提出的三大问题:①作业成本法能为组织带来多大的利益:②如何样设计和推行作业成本系统才能获得这些利益;③如何确保这些利益。
就当前公司
的需要来看,他们迫切希望明白:推行作业成本要通过哪些步骤,会遇到什么问题?设计作业成本系统最关键或未预料到的危险是什么?作业成本法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作业成本法对股东的价值
是什么?该书对这些问题都给予了充分的阐述。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英美的《治理会计》、《成本治理会计》、《会计评论》、《哈佛商业评论》、《会计杂志》、《会计地平线》、《内部审计师》以及加拿大的《注册治理会计师杂志》等期刊上,发表了数百篇研究作业成本的文章,作业成本的理论研究日趋完善。
1.2.2国内研究
我国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致能够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1.早期研究时期
1988年,由易中胜、马贤明、陈良编译并发表于《会计研究》的“治理会计:
挑战、对策与设想",可能是我国最早介绍作业成本法的资料,这一时期的研究差不多上是对国外研究的介绍。
2.研究停滞时期
在1988年后的三年里几乎没有介绍作业成本法的文章,分析
其要紧缘故可能
有二: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外也才刚刚开始对作业成本法进行深入研究,
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还没有成熟,而国内早期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差不多上差不多上参考
国外的。
因此,那个时期,国内只是介绍了一下作业成本法的新思路,无法对之
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我国当时不具备作业成本法应用所需要的环境,国内对作业
成本法的研究也缺乏动力。
3.深入研究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高科技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和买方市场的到来,国内
逐渐具备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客观环境,理论界才开始重视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
代表性的文章要紧是余绪缨为代表的厦门大学学者们1994年发表于《当代财经》
上的几篇文章,还有王光远1995年发表于《会计研究》的“作业会计的差不多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