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doc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日期:一目的为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保证进入有限空间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预防和控制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和公司相关文件,制定本制度。
二术语(一)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二)有限空间分为以下三类:1、封闭、半封闭设备,如:储罐、反应塔、冷藏车、沉箱及锅炉、压力容器、浮筒、管道、槽车等。
2、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沼气池及化粪池、下水道、沟、井、池、建筑孔桩、地下电缆沟等。
3、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槽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封闭车间、试验场所、烟道等。
(三)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三相关文件《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安全标志及其使用的导则》《安全防护报警用具管理制度》《安全检查管理制度》《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安全培训教育管理制度》《厂区动火作业管理规定》四本制度适用于集团所属各单位对有限空间及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
二职责五安全办是公司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建立公司《有限空间及安全要求清单》(以下简称《有限空间清单》),负责对有关检测设备及应急设备的配备、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各单位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负责组织单位开展有关培训教育、制定有关应急预案,负责对检测单位开展检测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负责一级危险有限空间作业的审批,负责对公司有限空间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与考核。
六制造部、机修组和水电组负责协助安全办建立公司《有限空间清单》,负责组织配备、管理、检定和维护有关检测设备及应急设备,负责组织配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负责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有限空间作业单位。
第三条有限空间作业管理的目标是: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组织,保障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风险控制。
第五条有限空间作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 全面贯彻国家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完善保障,严格监管,多方参与,持续改进。
第二章预防管理第六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标准,明确有限空间作业的范围、限制条件和作业程序,确保作业过程中的安全。
第七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前的安全评估程序,对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八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设备的检修维护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第九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三章安全管理第十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
第十一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安全巡查制度,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
第十三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救援。
第十四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第十五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建立事故调查制度,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查找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第四章监管管理第十六条有限空间作业单位应加强对作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严格遵守作业规程和安全操作规定。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绪论为了保障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维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各个部门、单位及个人,执行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违反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作业范围有限空间作业现场是指上、下、左、右都有壁而只有一个入口的工作场所,容积较小,通风条件较差,人员进出困难,且作业环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场所。
三、作业前准备1. 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任务和作业方法,并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
2. 前期准备需检查有限空间的进出口、通风设备、救援设备、照明设备等的完好性和可用性,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3. 需要制定详尽的作业方案,明确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和应对措施,确保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和作业设备的安全可靠。
四、作业人员安全防护1. 作业人员必须穿戴符合相关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安全鞋、防护面具、防护手套等,确保作业过程中的安全。
2. 在有限空间作业现场,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操作规程,禁止乱闯禁区,禁止在有限空间内吸烟、吃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
3. 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了解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措施,减少人为错误导致事故的发生。
五、通风设备1.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必须设置有效的通风设备,确保作业人员呼吸的空气符合安全要求。
2. 通风设备必须经过定期检修和保养,并保持通畅。
3. 作业过程中,通风设备必须正常运行,且通风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六、救援设备和应急预案1.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必须配备相应的救援设备,包括逃生绳、救援背心、救生带、救生氧气瓶等。
2. 作业现场必须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各救援设备的使用方法。
3. 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应急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现场监控和记录1.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必须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全程监控作业过程。
有限空间现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有限空间的现场管理,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储罐、地下管道、风井、污水管道等有限空间。
第三条有限空间作业应当充分考虑工作环境、通风、通讯、救援等因素,设立专门的现场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第四条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现场管理制度,对作业现场负有安全监督责任,确保相关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五条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管理情况,对违反现场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工作现场的安全。
第六条对于违反现场管理制度的行为,应当给予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将被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第七条本管理制度由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八条公司应组织专门机构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管理工作,明确管理责任人员。
第九条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责任人员应当负责现场管理工作,包括 but 不限于现场安全整改、人员培训和演练、安全设备配备等。
第十条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管人员,负责现场的安全监督工作。
第十一条主管部门应当指派专门的监督人员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对违反现场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第十二条对于工作现场的不安全因素,责任人员应当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工作现场的安全。
第十三条安全培训人员应当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教育计划。
第十四条工作现场的安全设备应当由责任人员进行配备,并保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十五条管理部门应负责对安全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十六条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工作流程应包括 but 不限于以下内容:先期安全评估、设备检查、通风处理、现场布置、通讯设备设置、救援措施等。
第十七条工作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应经过专门的审批程序,必须取得相关的准入许可。
第十八条工作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前必须佩戴相应的安全设备,并经过专门的培训。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保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厂区内有限空间作业管理。
三、作业申请1、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许审批单》,未办理作业许可,严禁作业。
2、《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单》的申请及审批见《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3、《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单》有效期(含延期)不超过24小时。
4、作业期间如果安全措施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作业,待处理达到作业的安全条件后,方可再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5、在有限空间作业期间,严禁同时进行各类与该有限空间相关的试车、试压、或试验等工作。
四、安全隔离有限空间作业时,与其它系统连接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关闭阀门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
与有限空间相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孔、洞应进行严密的封堵。
五、作业条件有限空间作业前,应采取措施保持有限空间空气流通。
必要时,可采取强制通风。
采用管道送风时,送风前应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
禁止向有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
并达到下列要求:(1)氧含量一般为19.5%-23.5%。
(2)一氧化碳浓度应小于20ppm。
(3)可燃气体浓度:小于最低爆炸极限的10%。
六、监测1、作业前30分钟内,应对有限空间进行气体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
2、分析仪器应在校验有效期内,使用前应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采样点应具有代表性,容积较大的有限空间,应采取上、中、下各部位取样。
4、作业中应定时监测,至少每2小时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
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应重新进行监测分析,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有限空间,应连续监测。
监测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并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5、涂刷具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时,应做连续分析,并采取强制通风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1. 为了保障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安全和员工的身体健康,确保作业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包括但不限于储罐、井口、管道、沉积物等。
3. 本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检查、评估、培训、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规定。
二、责任与义务1.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负责人应当负责制定本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本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参加相关的培训。
3. 相关部门应当配合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检查和评估工作,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三、安全控制措施1. 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控制措施的制定。
2.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包括但不限于防爆设备、通风设备、自动监测仪器等。
3. 所有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人员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要求进行现场人数的限制。
四、培训与证书1. 所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并取得合格的证书。
2.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安全控制措施、急救知识等。
3. 培训应当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并进行定期的复审和更新。
五、作业过程管理1. 所有有限空间作业过程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但不限于进入作业现场、安全设备的使用、作业工具的选择等。
2. 作业现场必须有专人负责管理,对作业人员的操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
3. 对于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特殊情况,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响应和处理,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六、应急救援与事故处理1.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必须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和人员,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2. 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必须做好详细的记录和事故处理措施,并报告给相关部门。
3. 对于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作业人员的伤病情况,必须及时进行处置和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的处理。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安全,并确保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
二、责任与义务1. 建设单位的责任与义务建设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建设单位应委派专人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2. 施工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方案制定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计划,并全面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施工单位应派遣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负责有限空间作业,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3. 作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作业人员应经过必要的培训,并全面了解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要求。
作业人员应遵守作业现场的安全规定,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参与事前的安全讲解和演练。
三、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措施1. 准入控制在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前,必须进行准入控制。
必须确保所有人员都被授权进入,并且持有有效的准入证件。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讲解,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应急响应措施。
2. 气体检测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对作业现场的气体进行检测。
必须确保氧气含量在适宜范围内,有害气体浓度符合安全标准。
作业人员必须携带个人气体检测仪,并根据安全规定进行气体检测。
3. 通风控制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通风控制措施。
必要时,应设置通风设备,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通风系统必须接受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有效性。
4. 操作规程有限空间作业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作业人员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任何非计划的操作都必须得到相关人员的批准,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5. 应急响应在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必须设立专门的应急响应措施。
作业人员必须了解应急响应程序,并参与应急演练。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并报告相关人员。
四、安全培训和监督所有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必须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项目在有限空间内进行的作业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第二章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职责第四条主要负责人职责(一)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者职责。
(二)组织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有限空间作业事故。
第五条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职责(一)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二)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授权批准作业。
(三)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终止作业。
第六条有限空间作业者职责(一)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
(二)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三)应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第七条有限空间作业监护者职责(一)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
(二)全过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三)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
(四)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公司所属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度,明确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
第四条公司所属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明确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要求,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培训和指导。
第五条公司所属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测与应急救援制度,明确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监测与应急救援措施,提高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
第二章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第六条有限空间作业前,应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有限空间内的有害因素、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
第七条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明确作业任务、作业人员、安全措施、应急预案等。
第八条有限空间作业前,应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使作业人员了解有限空间内的危害因素、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措施。
第九条有限空间作业时,应采取通风、照明、消防等安全措施,确保作业现场安全。
第十条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安全带等。
第十一条有限空间作业时,应设立监护人员,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监护,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第十二条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有限空间内的有害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浓度,确保作业现场安全。
第十三条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作业人员,并进行应急处理。
第三章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第十四条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有限空间作业前的准备工作;(二)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要求;(三)有限空间作业结束后的清理和撤离要求;(四)有限空间作业中的应急处理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一、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有限空间作业前,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对作业环境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编制作业方案,并经本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审核和主要负责人批准。
二、明确人员职责根据有限空间作业方案,确定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并明确其安全职责。
根据实际情况,现场负责人和监护人员可为同一人。
三、作业审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应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开展有限空间作业。
四、安全交底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内容、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作业安全要求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并履行签字确认手续。
五、设备检查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作业设备和用具的齐备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修复或更换。
当有限空间可能为易燃易爆环境时,设备和用具应符合防爆安全要求。
六、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设置围挡,封闭作业区域,并在进出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
占道作业的,应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
夜间作业的,应设置警示灯,地面人员应穿着高可视警示服。
七、打开有限空间作业进出口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站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打开进出口进行自然通风。
可能存在爆炸危险的,开启时应采取防爆措施。
八、安全隔离存在可能危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设备设施、物料及能源时,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应采取封闭、封堵、切断能源等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并上锁挂牌或设专人看管,防止无关人员意外开启或移除隔离设施。
九、清除置换有限空间内盛装或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
十、气体检测有限空间作业前,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对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
垂直方向的检测由上至下,至少进行上、中、下三点检测;水平方向的检测由近至远,至少进行进出口近端点和远端点两点检测。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1.1 职责
1.1.1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监督管理。
1.1.2 化学供水组负责取样分析及数据填报。
1.1.3 作业现场所属部门负责制定安全措施,填写并审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
1.2 管理范围
包括在生产区域内进入或探入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炉膛、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等封闭、半封闭设施及场所作业。
1.2.1 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未办理许可证,严禁作业。
1.2.2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的申请及审批见《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1.2.3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24小时。
装置全面停车检修期间,经全面检查合格后,《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有效时间不超过72小时。
1.2.4 作业期间如果安全措施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作业,待处理达到作业的安全条件后,方可再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1.2.5 在有限空间作业期间,严禁同时进行各类与该有限空间相关的试车、试压、或试验等工作。
1.2.6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a)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证》的审批人应对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作业环境交底,内容应包括:
1) 所从事作业的风险及应急计划;
2) 必要的安全知识、救护方法;
3) 便携式检测仪使用方法、急救方法等。
b) 对所进入的有限空间要切实做要工艺处理,所有与有限空间相连的可燃、有毒有害介质(含氮气)系统,必须用盲板与有限空间隔绝,不得用关闭阀门替代,盲板应挂牌表示;带有搅拌器等转动部件的设备,必须有可视的明显断开点,配电室电源开关应挂有“有人检修、禁止合闸”标示牌,并设有监护;
c) 取样分析要有代表性、全面性。
有限空间容积较大时,要对上、中、下各部位分别取样分析。
应保证有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含量不超过该介质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的10%(体积)。
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部门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
氧气浓度在19.5%—23.5%(体积)之间,容器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
作业期间应每隔四小时取样复查一次(特殊情况下,根据实际确定检测频率),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作业。
如不符合上述条件而必须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时,应由作业单位与有限空间所在部门共同制定作业方案,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并在作业前组织模拟演练,确认安全可靠后,经公司分管生产领导批准方可作业。
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8小时;
d) 分析合格1小时后作业,应再次分析,确认合格后方可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