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为什么重用贪官又反贪官
- 格式:pdf
- 大小:71.77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乾隆时期贪腐之风为什么盛行?皇帝有何举措导语:从古至今,贪官一直是一个国家的毒瘤,所以一直以来所有统治者对于贪官的惩处都是极其严苛的。
在清朝时期,着名的皇帝乾隆就曾严惩贪官,实...从古至今,贪官一直是一个国家的毒瘤,所以一直以来所有统治者对于贪官的惩处都是极其严苛的。
在清朝时期,着名的皇帝乾隆就曾严惩贪官,实现了保持国家清正廉明的政治局面。
在清朝建国之后,由于天下太平,所以清朝的官员和统治阶级日渐腐败,贪官增多,赃款数目巨大。
乾隆作为一代明君,他在上位后立即作出了严厉打击贪官污吏的活动,首先他对雍正时期惩处贪官的一些法律进行了增补,后来又制订了严惩贪污的专门法律。
很多了解乾隆历史的人都知道,乾隆年间最大的贪官和珅是乾隆皇帝的亲信,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乾隆年间贪官数目之多,贪污行径之明目张胆。
但是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明君,他对朝野上下大规模的贪污行动也有过惩处和控制,接下来让我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乾隆皇帝打击贪官的一些举措和最终的结果。
虽然乾隆皇帝制定了一系列惩办贪官污吏的法律条例,但由于他当时统治的整个封建社会已经腐朽落寞,所以贪污的弊端已经根深蒂固,再加上乾隆本身就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人,所以当时乾隆期间贪污的作风非但没有被消除,反而愈加严重。
有些科举人士寒窗十载,都是为了当官之后能够发财,所以当时乾隆时期官员贪污已经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一种作风。
乾隆简单的立法来控制贪污最终失败了,但是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微服私访的帝王,所以在他微服私访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地方官员徇私舞弊、坐地分赃的行为,他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坚决的镇压。
后来乾隆皇帝在治理贪污过程中处死了二品以上官员多达30人,生活常识分享。
乾隆为何重用满清第一贪官乾隆是中国古代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和祖父统治的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作“康乾盛世”,在位期间,重用能臣武将,国力大增,政治稳定,社会也比较清明。
不过因为宠幸和绅,却遭人诟病。
那么一代英主乾隆为何要重用和绅,是识人不明,还是年迈昏聩。
事实上都不是,江湖以为乾隆挑选和绅,其实是有原因的:其一,和绅有才。
历史上的和绅天资聪明,过目不忘,不仅能熟读四书五经的内容,而且书法出色,他的满文、蒙古文、藏文也都让人称赞。
和绅也精通骑射,这样文武双全的和绅为今后飞黄腾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二,老婆有势。
和绅的老婆是满清内务府大臣英廉的孙女,那英廉儿子早逝,孙女自幼失去了双亲,英廉决心给好夫婿找一个,慧眼识英才,发现了青年才俊和绅,和绅没有一官半职,家境又很穷困,英廉觉得和绅肯定会有出头之日,于是便主动把孙女嫁给了他。
其三,巧遇皇帝。
公元1775年,乾隆帝出巡,和绅作为世袭的三等侍卫随驾出宫,皇帝在銮驾中阅读奏报,得知有人逃脱,便说了一句“虎兕出于柙”。
左右皆不知其意,唯有和绅说是长官的责任。
乾隆帝问你读过论语,和绅道读过,乾隆帝又问他的身世家底,和绅便一一回答,乾隆帝认为他根正苗红,父亲常保是三等轻车都尉,又见他是个美男子,且动作敏捷,声音洪亮,于是对他格外留意,提拔的很快。
其四,头脑聪明,办事干练。
和绅虽然参加了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但是才识过人,由于精通好多种文字,便经常在皇帝身边撰写谕旨,他善于揣摩圣意,公元1780年,和绅奉命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由于先找了管家作为突破口,因此短短两个月,便掌握了李侍尧犯罪的证据。
此举获得了朝野上下的好评。
其五,溜须拍马,不留痕迹。
和绅是个拍马的高手,他精通音律,能够按照皇帝的意图吟诗作赋;他喜欢书法,临摹皇帝的书法有以假代真的感觉。
但是在皇帝面前,他从来不敢卖弄自己的才华,总是以老佛爷的好学生自居。
另外还有人认为,乾隆帝重用和绅是因为和绅长得貌似乾隆帝的初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为什么皇帝明明知道曾觌是奸臣却还是要用他们
导语: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奸臣,忠臣各有各的忠,而奸臣都是差不多,无非就是弄钱、弄权、弄女人,也没其他什么追求了。
在奸臣当道的大环境下,都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奸臣,忠臣各有各的忠,而奸臣都是差不多,无非就是弄钱、弄权、弄女人,也没其他什么追求了。
在奸臣当道的大环境下,都有一个到今天还管用的说法:他们蒙蔽了皇帝。
不过,你以为皇帝真的就这么好蒙蔽吗?事实上是,绝大部分皇帝都知道自己的某个手下是奸臣,尽管满朝文武都看不惯他,但是皇帝还是喜欢他。
比如宋孝宗特别喜欢的俩人——曾觌(读迪)和龙大渊。
曾觌和龙大渊是孝宗的潜邸旧人,孝宗即位之后就把他们进行了大幅度的提拔。
曾觌享受了副国级的待遇,主要是陪孝宗写写诗说说话什么的,表面上没什么实权,但是因为他跟皇帝说得上话,控制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事权;龙大渊行政级别稍低,属于正部级,主要工作是皇城城管总队总队长,官小权大。
这俩人祸国殃民的程度比那些著名的贪官轻多了,无非就是捞点钱、给亲戚弄点好处、陪皇帝游玩什么的。
你看看满朝文武,可能九成官员都这么做的吧?
但是,这俩人就开始被无数人看不惯了,从宰相到御史到武将,所有人都上书弹劾他们,仿佛不弹劾一下曾觌和龙大渊,这些官员的人生履历就缺少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样。
原因当然是——派系不同。
一开始,奏折像雪片一样飞来,孝宗扛住了;后来,甚至有官员在朝堂之上当面要求孝宗流放曾觌和龙大渊,孝宗还是扛住了;最后,有人以辞职为要挟,顺便骂孝宗是个昏君,孝宗迫于无奈才把这两位贬出
生活常识分享。
历代有作为的君主都重视反腐贪官和珅自知罪恶深重,只能以对乾隆的绝对忠心来换取生命的安全,君臣之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各取所需,互利双赢。
“本来我打算去南山游玩,但是怕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这是《资治通鉴》里唐太宗惧怕大臣魏征的故事,而李世民也因虚心纳谏、廉政爱民被后人传为佳话。
“古代反腐的实质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永东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古代反腐既和律法制度有关,也和君臣的政治斗争密不可分。
“封建君主专制要求皇帝在加强手中权力的同时,也强化对于手下官僚的控制,最终才能稳坐江山。
”崔永东说。
历朝历代的规律显示,官场腐败必然导致政权垮台,所以,历代有作为的君王都十分重视反腐倡廉。
君臣之间,谁怕谁古代官员的工资非常低,很多新官上任后,其首要任务就是还债,在不够养活家人的工资体系下,不得不以身犯险。
在各种君臣关系中,有皇帝“怕”大臣的,像唐太宗和魏征,就是君臣合璧开创了贞观之治,也正是在唐朝,出现了严惩贪赃枉法的“六赃”(《唐律疏议》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这对中国历史上反腐定罪的影响巨大。
但是,也有大臣怕皇帝的,比如朱元璋采用高压政策治贪,一度令朝臣惊恐,贪官收敛;还有大臣和皇帝相互都不怕的,比如崇祯一味地要求大臣节俭,结果大臣们收入太低,认为不贪污不行。
难怪历史学家吴晗曾在《论贪污》中写道:“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
”然而,唐太宗真的怕魏征吗?据史料记载,魏征生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的才能。
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
唐太宗开始怀疑魏征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帝王之术“苏绰定律?”用贪官反贪官史载,宇文泰曾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了三日三夜,才有了让人回味无穷的“苏绰定律”。
“苏绰定律”的核心是乃是用贪官反贪官,在他看来这是江山永祚的法宝。
这个理论的起点是的人自私性:要想让人给你卖命,必须给他好处,你又没有那么多钱,就只有让他们用给的权去贪贿。
这样他们的把柄就攥在你的手上,他就不敢的异志,就得死心跟随你。
用贪官反贪官,可以清除异己,可以让他们人人自危,与你同心同德。
一旦民怨沸腾,那就杀之以谢天下,抄其家,没其财,颂声起,天下太平。
一番对话,让宇文泰自以为得到了千古帝王之术。
北周开国者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宇文泰问:国何以立?苏绰答:具官。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文泰不解的问:为什么要用贪官?苏绰答:你要想叫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人家好处。
而你又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那就给他权,叫他用手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宇文泰问:贪官用我给的权得到了好处,又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苏绰答:因为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的权,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就必须维护你的权。
那么,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
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没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那么你还怎么巩固统治?宇文泰恍然大悟,接着不解的问道:既然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呢?苏绰答:这就是权术的精髓所在。
要用贪官,就必须反贪官。
只有这样才能欺骗民众,才能巩固政权。
宇文泰闻听此语大惑,兴奋不已的说:爱卿快说说其中的奥秘。
苏绰答:这有两个好处:其一、天下哪有不贪的官?官不怕贪,怕的是不听你的话。
以反贪官为名,消除不听你话的贪官,保留听你话的贪官。
这样既可以消除异己,巩固你的权力,又可以得到人民对你的拥戴。
其二、官吏只要贪墨,他的把柄就在你的手中。
他敢背叛你,你就以贪墨为借口灭了他。
贪官怕你灭了他,就只有乖乖听你的话。
所以,'反贪官’是你用来驾御贪官的法宝。
如果你不用贪官,你就失去了'反贪官’这个法宝,那么你还怎么驾御官吏?如果人人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拥戴,他不听话,你没有借口除掉他;即使硬去除掉,也会引来民情骚动。
古代的反腐皇帝作为封建社会反腐工作的最终决策者,有些皇帝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礼制下,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反腐败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作为反腐决策的最终“大佬”,他们曾经采用过哪些招数?汉武帝:鼓励基层越级打“小报告”作为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时期”汉武帝刘彻,其身上带了太多的光环,他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伟大事业,在反贪腐这一领域有所作为自然也不奇怪,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在汉代,主抓监察工作的御史大夫备受重视,甚至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级别,位列“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但是,汉代皇帝们却发现,御史大夫的高位并没有给国家的监察工作带来多少益处,甚至,这种高位使得这些监察官员们高居庙堂之上,不能很好地深入基层了解地方实情。
在此背景下,刘彻借鉴了他爷爷汉文帝刘恒的工作方法,时不时地临时调派身边的亲信到基层核查走访,并将此行为称为“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刘彻在元封五年正式宣布设立“刺史”这一职仕。
“刺史”制度也成为中国古代反贪史上第一次因为专门反腐而设立的制度。
当时,刘彻将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官员,中央的主管官员叫司隶校尉,派到地方的叫刺史。
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任的,并不是临时的,甚至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常设办公地点。
此外,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也曾专门下诏书建立“言事变”制度,明令保障吏民的言论自由权,当然,攻击皇帝的言论除外。
“言事变”制度,鼓励基层的官员、民间人士乃至平头百姓越级上书、诣阙言事,在向政府表达不满或提出建议的同时,踊跃检举揭发作奸犯科的不良官员。
正是因为“言事变”制度,使得刘彻成为鼓励群众百姓打“小报告”的皇帝中的“第一人”。
隋文帝:“钓鱼执法”抓贪官同样是头顶巨大荣誉光环的帝王,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较为贤明开化的君王,经过他前期的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出现了难得的富庶和安定局面,所有这些,与杨坚铁面肃贪的措施不无关系。
为什么历代皇帝都喜欢重用贪官?清朝最大的贪官莫过于和珅。
其实和珅是个大贪官,乾隆皇帝并不是不清楚。
让人不解的是,不仅是乾隆皇帝如此,历朝很多皇帝都不仅喜欢贪官,而且重用贪官!和珅对此是这样解释的:‚虽然我势力最大,但是皇上对我最放心‛!统治者对贪官之所以放心,最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贪财的官大多没有野心,一般不会构成政治上的威胁,不会抢班夺权;第二点是,贪财的官大多有很明显的犯罪证据,哪天统治者不痛快了,随时都可以把贪官收拾掉。
贪官大多没有野心,让领导更放心!其实乾隆早把和珅给看透了:你和珅除了好色和好货,在政治上还是靠得住的。
只要你和珅不对我的政权构成威胁,你爱几个钱就贪去吧,反正这钱放在你们和家,和放在爱新觉罗家没什么两样,又不担心你把资金转移到国外去,需要的时候直接叫我儿子到你和家去抄家就行。
其实乾隆一定知道他死了以后,他儿子会怎样对待和砷。
可是他竟然什么也不说,也不赐什么免死金牌。
和珅只好被殉葬,同时,这也算是乾隆给后来继位的嘉庆送了份大礼。
关于和珅没有政治野心,这点很快嘉庆就得到证实。
逮住和珅后,嘉庆问直隶布政使吴熊光:‚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吴熊光答:‚凡怀不轨者必收人心,和珅则满、汉无归附者,即使中怀不轨,谁肯从之‛?意思是说和珅那吝啬鬼,傻瓜才肯跟他去造反!相反,于成龙可算是清朝的第一清官,有次乾隆听完他如何为官、清廉的事迹的报告后,不无启发地教导:‚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
意思是说当官的要在大事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至于小节小过嘛则算不得什么。
如果说和珅贪财是出于中饱私囊,还有些人主动索钱,则是要明哲保身。
战国未期,秦王赢政以举国60万之兵托付大将王翦去扫六国。
王翦是何等聪明的人,在出征前就向秦王索赏,每打一个胜仗又送一个奏折索赏。
幕僚担心王翦要太多怕引起秦王不快。
而王翦却说,秦王为人多疑,如今把举国之兵交给我,我如果不向他多要些良田美宅,他不会怀疑我吗?果然这赏越讨赢政就越放心:王翦这老头就贪几个小钱,只要不图我的天下,不谋我的兵权,要什么都给他!因此王翦在秦一统天下后得以功成身退。
宇文泰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
当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挟天子令诸侯”之时,遇到了可与诸葛亮和王猛齐名的苏绰。
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三日三夜。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苏绰答:“具官。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文泰不解的问:“为什么要用贪官?”苏绰答:“你要想叫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人家好处。
而你又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那就给他权,叫他用手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宇文泰问:“贪官用我给的权得到了好处,又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苏绰答:“因为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的权,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就必须维护你的权。
那么,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
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没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那么你还怎么巩固统治?”宇文泰恍然大悟,接着不解的问道:“既然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呢?”苏绰答:“这就是权术的精髓所在。
要用贪官,就必须反贪官。
只有这样才能欺骗民众,才能巩固政权。
”宇文泰闻听此语大惑,兴奋不已的说:“爱卿快说说其中的奥秘。
”苏绰答:“这有两个好处:其一、天下哪有不贪的官?官不怕贪,怕的是不听你的话。
以反贪官为名,消除不听你话的贪官,保留听你话的贪官。
这样既可以消除异己,巩固你的权力,又可以得到人民对你的拥戴。
其二、官吏只要贪墨,他的把柄就在你的手中。
他敢背叛你,你就以贪墨为借口灭了他。
贪官怕你灭了他,就只有乖乖听你的话。
所以,…反贪官‟是你用来驾御贪官的法宝。
如果你不用贪官,你就失去了…反贪官‟这个法宝,那么你还怎么驾御官吏?如果人人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拥戴,他不听话,你没有借口除掉他;即使硬去除掉,也会引来民情骚动。
所以必须用贪官,你才可以清理官僚队伍,使其成为清一色的拥护你的人。
”他又对宇文泰说:“还有呢?”宇文泰瞪圆了眼问:“还有什么?”苏绰答:“如果你用贪官而招惹民怨怎么办?”宇文泰一惊,这却没有想到,便问:“有何妙计可除此患?”苏绰答:“祭起反贪大旗,加大宣传力度,证明你心系黎民。
中国历史上整治贪污腐败最厉害的四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整治贪污腐败最厉害的四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反腐败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曾经有四位皇帝,反腐败很有决心,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一、最成功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是个有作为的明君。
他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他统治的时期,画家张择端用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图》来表达对他的千秋歌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赞誉: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这个伟大的时代,将北宋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因此,宋真宗有了“中国皇帝反腐倡廉第一人”的美称。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
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老百姓们的热切期望。
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
其次,宋真宗建立了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
”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
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
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又规定,只要是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
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汉武帝的腐败与贪污权力的诱惑与剥削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位皇帝,也是汉朝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然而,尽管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但在汉武帝统治下,存在着严重的腐败、贪污现象,权力的诱惑和剥削问题也随之而来。
腐败与贪污问题在任何一个王朝都是存在的,汉武帝的统治期间也不例外。
他在长时间的统治下,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中央集权体系,使得贪腐现象得以滋生发展。
汉武帝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非常重视,但同时他也给了这些官员极大的权力,使其有机会滥用职权来谋取私利。
一些官员甚至与商人密切合作,以权谋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腐败和贪污问题。
权力的诱惑是导致腐败和贪污的根本原因之一。
汉武帝拥有极高的权力,他掌握着军事、文化和政治职权,拥有无可限量的资源。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一些官员不择手段地追逐私利,甚至肆意滥用职权谋取个人财富。
同时,汉武帝的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官员相对的豁免权,使得他们可以逍遥法外,免受惩罚。
这种特权进一步鼓励了他们的贪欲和腐败行为。
权力的剥削也是腐败和贪污问题的一个方面。
汉武帝在统治期间不断扩大中央集权,大量资源被集中在皇帝手中。
这使得他有能力满足官员对财富和特权的渴望,使他们更加愿意为他服务和效忠,进一步加剧了汉武帝权力的滥用和剥削。
同时,在权力集中的情况下,一部分人民的利益被忽视,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腐败和贪污的存在对汉武帝的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
首先,贪污现象的加剧使得国家的财政严重亏空,使政府无法正常运作和发展。
其次,腐败导致了官员失去了公信力,使得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从而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抵制。
最重要的是,腐败和贪污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导致穷富之间的差距扩大,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汉武帝的统治时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贪污问题。
权力的诱惑和剥削加剧了这一问题的恶化,使得官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这种腐败和贪污的现象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