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课件(第2单元全部)
- 格式:pptx
- 大小:8.30 MB
- 文档页数:2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位置》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简单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坐标系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够准确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对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对表示游戏中物体的位置。
2.探究新知: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3.巩固新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数对: (列,行)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掌握程度。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一、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从在一定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与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教材紧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转化与对比的方法,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引导学生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与教学。
在练习中设计了形式多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与计算练习,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设计了让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转化、对比的数学思维方法。
()经历乘法运算定律与两步计算运算顺序的应用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
()经历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说课稿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说课稿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小数乘整数》第1页例1,练习一的第1~4题。
一、说教材简析与教学资源整合(一)、教材与教学资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小数加法和整数乘法),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生活中,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小数乘整数知识的学习。
这样能促进学生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小数乘整数的算式,能根据元与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并为学生继续学习小数乘小数奠定基础。
2、学生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如果将活生生的学习场景呈现给学生,部分学生完全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探究学习并掌握这一新知识,但他们的这种掌握通常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部分学生甚至会以以往的旧知相混淆——如小数加、减法竖式中和、差的小数位数的确定与小数乘整数竖式中的小数位数的确定。
3、教学资源、教具与教学设备:根据学校所具备的网络条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通过远教资源和网络,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一同在多媒体教室,共同完成本节课,多媒体课件对小学生既适用又简便、直观、形象,如选择恰当的时机使用,选好切入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设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目的不再只是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做数学”和“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这一数学课程新理念,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并能应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第2单元位置第1课时位置(1)【教学内容】教材P19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数感。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你知道如何描述同学的位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1))二、探究新知1.明确行、列的意义。
课件出示形似教材P19例1座位图。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规定列和行的?【学情预设】竖排叫“列”,从左向右数;横排叫“行”,从前往后数。
2.认识数对。
课件出示老师说的话。
(1)自主探索。
师: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找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自己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张亮在第2列,第3行,学生能在座位图中正确圈出来。
(2)交流分析。
课件出示标注行和列的座位图。
师: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你现在知道怎样表示物体的位置吗?【学情预设】预设1:用数对表示。
预设2: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前面一个数字代表列,后面一个数字代表行,中间用逗号隔开。
3.深化认识。
师:你知道王艳同学和赵雪同学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吗?你能用数对表示她们的位置吗?【学情预设】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师:王艳同学和赵雪同学的位置都是用3、4表示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4.小结归纳。
师:用数对表示数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共同总结:(1)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列数时,要从左往右数,确定行数时,要从前往后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先说列,后说行,表示形式为(列数,行数)5.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