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反应批评看 田纳西
- 格式:pdf
- 大小:424.69 KB
- 文档页数:6
二十世纪文学《欲望号街车》的 不确定性与矛盾性徐 静内容提要 笔者用读者反应批评的有关理论,分析《欲望号街车》一剧的不确定性与矛盾性,指出剧中布兰奇和斯坦尼这两个人物的种种不确定性与矛盾性来自威廉姆斯本人的内心冲突,论文对读者在剧终时普遍获得了与作者威廉姆斯情感认同的原因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关键词 不确定性 矛盾性 投射 认同 《欲望号街车》自1947年问世以来,已连续50多年在世界各地上演。
作为一部复杂却又充满魅力的作品,它不断地激发评论家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它。
近年来,研究者尝试运用多种理论对《欲望号街车》作出解读,赫伯特·布劳(Herbert Blau)从“后现代条件”的视角来解读它;威廉姆·克莱伯(William Kleb)从福柯的理论出发,认为威廉姆斯构建了福柯所勾勒的移动的本体论世界;卡尔文透过克里斯特瓦(Kristeva)女性压抑理论的多棱镜来观察布兰奇,视布兰奇为负罪、忧郁和歇斯底里的牺牲品,而斯坦尼代表的却是欲望、社会秩序和阳性生殖器官;莱昂内尔·凯利(Lionel Kelly)则研读了《欲望号街车》一剧的历史与神话问题;而罗伯特·雷(Robert Ray)应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文本,认为威廉姆斯在塑造布兰奇与斯坦尼这两个人物时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的辩证意识。
①各种理论几乎应用殆尽,惟有一种理论未受到应有的关注,那就是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论是最注重实际的理论,②它从一开始就将对作品的分析与作品在读者中唤起的反应结合起来。
早在公元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一书中将悲剧的效果与悲剧带给观众的情感反应相结合而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只有当观众落泪并得到心灵的净化时,悲剧才达到了它的效果。
③作为一名专业的剧作家,毫无疑问,威廉姆斯想唤起观众对布兰奇的同情,因为他曾无数次在公开的场合声称:“我就是布兰奇·德波瓦。
”④然而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来看,对《欲望号街车》的评论仅仅基于这一简单的认识实属肤浅。
论读者反应批评角度下的《死者》作者:刘春秀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刘春秀,张喆(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摘要:《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十分重要的一篇。
作者以含蓄的笔调将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爱尔兰民众压抑沉闷的生活环境和瘫痪麻木的精神状态进行传神的刻画和描绘。
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对故事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巧妙互动,透视作者如何引导读者逐步领悟故事所要传达的沉重主题。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殖民统治;读者反应批评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84-03《都柏林人》是著名的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颇受赞誉的短篇小说集。
整部小说集共由15部作品组成,包括《姐妹们》《阿拉比》《伊夫琳》等一系列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著名短篇小说。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聚焦自己故土爱尔兰,关注都柏林各个阶层生存状况的首次重大尝试。
乔伊斯认为,处于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统治和天主教宗教压迫之下的都柏林早已不堪重负,苟延残喘。
作品中,他以精湛的表现手法和睿智的观察,和对讽刺写实等手法的高超驾驭,生动描摹了二三十年代都柏林中下层阶级沉闷、无望、死寂的浮世画卷。
虽然15个故事中人物性格迥异,各有悲欢,但都不约而同地传达了瘫痪和死亡的主题。
其中创作于1907年的《死者》,作为《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更是不露声色地将该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堪称该集的高潮和总括。
《死者》故事框架极为简单,只有晚会和晚会后主人公回到旅馆两个场景的转换。
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自负且敏感,从晚会前到晚会后,同三个女人的交集使他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交集的挫败促使他在冬日的雪花纷飞中完成了一场发现自我的灵魂之旅。
令人费解的是,小说名为《死者》,乔伊斯却浓墨重彩,在开篇别具匠心地送给读者一场热闹喧嚣的盛大宴会。
田纳西的新闻界读后感田纳西的记者们喜欢热闹和惹是生非。
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侮辱别人的人格并且摧一残其身一体,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这篇小说的内容荒诞可笑。
当记者们工作时,就开始了斗殴,展开混战,这些场面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即使神奇之笔也无济于事。
人们射击啦,格斗啦,砍杀啦,嚎叫啦,都拼命地想把对方扔到窗外去。
夸张几乎是所有讽刺作品里必不可少的。
马克吐温从一开始写作时就运用夸张手法,有时夸张达到怪诞的地步。
马克吐温的夸张使人感到震惊、荒谬和离奇,但从中又往往反映出生活中的某些真理。
其实我觉得马克吐温用了大量夸张的手法,一是逗乐读者反映马克吐温的幽默风格,二是表达对新闻界相互讽刺攻击甚至暴力疯狂的讽刺。
在这样一种风气下,首先感到忧心忡忡的就是那些政一府部门和家长们。
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未成年人上网泡吧,有些家长也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阻挠未成年人接触网络。
无奈的是,网上的信息过于诱人,而网络上的财富一精一英又给孩子们提一供了鲜活的榜样。
所以,现在未成年人上网泡吧的越来越多。
这些终日沉湎于网络中的孩子们,逐渐地适应了田纳西新闻界的风气,甚至比大人们更快地融入了田纳西的新闻界,成为一个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如果吐温先生泉下有知,不知道他会不会再写出一篇互联网上新闻界的风气。
年轻的马克吐温先生本来想到田纳西州疗养,万万没有想到,田纳西州的新闻界送给他了一身的伤疤,他只好搬到医院里居祝可是,面对不受节制的网络媒体,年轻人该怎么办呢?当现在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默许甚至鼓励人们情绪发泄的时候,民一主时代可能没有到来,而暴力时代可能会提前到来。
道理很简单,在互联网上有人吐一口痰,马上就会有人上去踹一脚。
没有理一性一的宣泄和攻击会逐渐地培养一种暴力文化,并最终将整个社会带入到黑暗的反文明时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网络要实行实名制。
在我看来,网络的实名制未必可行,但是,规范网络上的言语则势在必行。
因为,如果允许这种现象蔓延下去,那么,人类的一切文明积淀都将不复存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5年7月Jul. 2005第16卷第3期VOL.16 NO.3著名导演葛森・卡宁(Garson Kanin)说过:“田纳西・威廉姆斯是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而《欲望号街车》(以下简称《欲》)就是他最优秀的作品”[1]。
这部剧作50多年来一直散发着迷人魅力,激发着评论家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哈帝逊・伦得瑞(Hardison Londre)从新批评的角度,逐幕对比了布兰琪和斯坦利的势力的消长与升沉[2];吉伯特・德彪西(Gilbert Debusscher)就剧本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析了欧洲和美国文学传统对威廉姆斯创作的影响[3];梅根・特瑞(Megan Terry)则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认为布兰琪是男权社会秩序的叛逆者和牺牲品[4]。
在国内,徐静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分析了该剧的不确定性与矛盾性,认为它是威廉姆斯的生活在创作中的投射[5];徐静又应用荣格关于神经官能症的理论,分析了布兰琪精神崩溃的过程,指出她的癫狂是重建精神世界的起点[6];龚丽英通过比较此剧的两个电影版本,应用接受美学和知觉概念,分析了抗拒与吸引 对立与融合 ——对《欲望号街车》中布兰琪悲剧命运的再思考彭 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内容提要:大多数评论都将《欲望号街车》中布兰琪的悲剧归结为现代社会里各种野蛮残忍的势力对温柔、敏感和优雅的摧毁, 而缺乏从心理层次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层思考。
本文拟就分析《欲》中的名称、空间和某些具体意象的象征意义的模糊性和流动性揭示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否定自身的双重性,偏执地抗拒心灵的对立物/人。
关键词:悲剧;象征;模糊性;流动性;双重性中图分类号:I 7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5)03-0030-04Abstract: Most critics ascribed the Blanchean tragedy in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 to the collapse of the genteel, sensitive and elegant in a w orld of b arbarianism, without a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c risis that leads to her final breakdown. T his paper, a study of the ambiguity and fluidity of name symbols, space symbols and symbolic images, attempts to show that Blanchean tragedy lies in her failure to accept the duality of her character and her blind repelling against her opposite Stanley and the culture h e represents.Key words: tragedy; s ymbol; a mbiguity; f luidity; duality两个版本不同的成因[7]。
大学文学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方法大学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方法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是大学文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学科。
正是通过批评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深入分析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探讨大学文学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方法。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和意义文学批评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揭示作品内涵和艺术手法,探索其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从而对作品进行理性的评判和研究。
文学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作品进行创作和审美的指导。
通过文学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二、文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1. 传统文献研究法:这是最常见和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通过阅读、解读文学作品本身和相关的批评文献,深入分析作品的意义、风格和艺术手法。
这种方法要求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2. 社会历史研究法: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分析,揭示作品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影响。
3. 结构学方法:结构学方法强调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通过对作品的结构、章回和叙事方式的分析,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结构美。
4. 符号学方法:符号学方法强调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通过对作品中符号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作品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5.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多个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普遍价值。
6. 读者反应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通过对读者反应的分析,揭示作品的影响力和艺术效果。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价值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拓宽研究者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批评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同时,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
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也对学科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西方文论》一、填空1、新古典主义有着共同的基本主张,即“”、“”、“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模仿自然、崇尚理性2、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构成的,美就是。
数、和谐3、《判断力的批判》的作者是,《美学》的作者是。
康德、黑格尔4、柏格森认为,实在,就是“”或“”,只能用直觉把握。
绵延、生命冲动5、伽达默尔把作品的存在视为与的相遇,参与者和历史流传物的攀谈。
解释者、原始文本6、文化诗学注重以、的诗学的眼光分析一切文化本文。
虚构性、想象性7、布瓦洛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物必须、。
定性化、类型化8、在建立民族文学的问题上,歌德认为文学是的,又是的。
民族、世界9、唯美主义的传播因其和适应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
反叛性、纯美要求10、《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拉辛与莎士比亚》的作者是。
泰纳、斯丹达尔11、《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存在与虚无》的作者是。
费什、萨特12、中世纪已经有了较为成形的阐释《圣经》的和考释古典文献的。
释义学、文献学13、狄德罗强调戏剧要,提出了戏剧的。
拥抱现实、情境说1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和判断生活。
再现现实、说明生活1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16、《真理与方法》的作者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作者是。
伽达默尔、本杰明17、卡勒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应着眼于,读者的。
文学能力、阅读行为18、柏拉图提出了、两大文艺政策。
驱逐诗人、文艺法制化19、《诗的艺术》的作者是,《新科学》的作者是。
布瓦洛、维柯20、叔本华宣称世界是我的,世界是我的。
表象、意志21、维柯认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都经过三个大的时代:、和人的时代。
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22、英美新批评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提出了、、悖论、反讽等理论概念。
含混、张力23、费什认为文学作品是,阅读是个。
活动艺术、事件24、灵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另一条是。
神灵凭附、灵魂回忆25、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与无关,不以概念为前提的“的合目的性”活动。
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玻璃动物园》作者:杨燕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1期[摘要]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的成名作《玻璃动物园》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中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本文试用读者反映批评中的“期待视野”“空白”和“不确定性”理论对该戏剧进行解读。
在读者的能动参与下,文本不仅实现了意义的构建,同时也体现出了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玻璃动物园读者反应批评期待视野意义空白不确定性[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60-02引言由田纳西•威廉斯创作的戏剧《玻璃动物园》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开创了西方戏剧史的新篇章”。
自1944年问世以来此剧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批评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可是几乎没有人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来挖掘此剧的魅力。
然而离开了读者的阅读,剧本和一堆白纸又有何区别呢?读者反应批评强调阅读主体和阅读活动在文学链中的意义,读者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在阅读中的作用,以及文本的开放性。
事实上《玻璃动物园》剧本本身就非常需要读者的参与:首先,它的悲剧结尾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就是利用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其次,剧本中的空白点——如父亲形象的缺失,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如避火梯、蓝玫瑰等意象的设置都期待和召唤着读者在阅读中调动能动性进行思考、想象、推理和填补。
这一过程也同时实现了《玻璃动物园》这一剧作的意义构建和审美价值。
一、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颠覆接受研究的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Robert •Jauss)从现象学和当代解释学概念中接过“视野”(horizon)一词,使之成为接受美学的“方法论顶梁柱”。
“视野”喻指“先见”。
作为接受美学核心概念的“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在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示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读者反应批评名词解释
读者反应批评是指读者对某一作品或内容提出的负面评价或批
评意见。
它可以是针对文学作品、电影、音乐、艺术作品、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任何形式的创作或表达。
读者反应批评通常是基于
个人观点和主观感受,旨在表达对作品内容、结构、风格、主题、
观点等方面的不满或不认同。
从多个角度来看,读者反应批评可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主观性,读者反应批评是个人主观意见的体现,因此不同的
读者可能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这种主观性使得读者
反应批评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
2. 反映观点,读者反应批评可以反映读者对作品内容、结构、
情节等方面的观点。
读者可能会指出作品中的逻辑漏洞、人物塑造
不足、情节发展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批评意见。
3. 影响创作者,读者反应批评对创作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创
作者可以通过读者的反馈来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
改进和提升。
读者的反应批评可以促使创作者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创
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4. 多样性,读者反应批评可以来自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因此可以呈现出多样性的观点和评价。
这种多样性可以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为创作者提供不同的参考意见。
5. 引发讨论,读者反应批评往往会引发讨论和交流。
读者之间可以就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展开争论,从而促进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总之,读者反应批评是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批评的行为,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和影响力。
它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改进和提升的机会,同时也丰富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从读者批评角度解读《黄金时代》读者批评理论把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强调读者及读者期待视野,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文学作品通过不断召唤读者的期待同时又重构读者的期待最终实现其文学价值。
本文基于此理论,从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三方面对《黄金时代》进行重新解读。
读者批评;《黄金时代》;读者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读者对作品终极意义1读者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先前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不同时代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的价值也会随着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读者批评的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读者期待视野变更史的研究。
正如伊瑟尔所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①。
同时还指出:”作品的意义最终在读者阅读活动中完成,具有这一意义的作品才算完整,才算实现了作品的价值。
”故事开头写道:”我二十一岁时,正在在云南插队。
”写主人公作为一个知青遇到的事情。
从开头看,读者以为是知青文学,读下去才发现这是与现在知青小说完全不同的叙述方法,这种写法满足了读者想读不同小说的心理期待,跳出了一般知青小说的牢笼。
然后写陈清扬找王二来讨论自己是不是”破鞋”的问题,于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读者不由自主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而下面的陈述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她之所以被称为破鞋,是因为陈清扬是女人而且是个美丽的女人。
王二和陈清扬因为伟大的友谊搞破鞋,荒诞的理由使人发笑又使人悲哀,使人想到那个三缄其口、不敢说话、没有朋友的时代;在文革时期,这种搞破鞋的行为势必会引起很大的斗争,于是,在读者的期待中,两人因为搞破鞋被批斗,写材料,恰和读者期望相吻合;同时,大量的性行为描写突破了一般限度,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
王小波用口语般荒诞可笑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文革时期青年人的压抑、对自由的向往及那个时代荒谬,与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寓意相吻合,满足了不同读者的的阅读期待。
还原真实的布兰奇——用读者反应理论解读《欲望号街车》程桂兰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下旬刊 )》》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本文借助读者反应理论,试图通过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名剧《欲望号街车》中两个次要人物斯特拉和米奇对两个不同版本的布兰奇的故事的解读,填补布兰奇和斯坦利叙述中的空隙和不确定性,从而还原真实的布兰奇。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程桂兰
【作者单位】空军雷达学院外语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布兰奇的“非家焦虑”——《欲望号街车》之“暗恐”理论解读 [J], 刘霞
2.布兰奇的悲剧根源: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拉康式解读 [J], 李宝珠;孙光旭
3.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 [J], 黄志颜
4.还原真实的布兰奇——用读者反应理论解读《欲望号街车》 [J], 程桂兰;
5.分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的原因——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布兰奇 [J], 陈文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西方文论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当代西方文论》①基本定义:当代西方文论就是现代西方关于文学理论知识的统称。
简单说,就是西方人对文学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写、怎么理解等方面的一些理论想法。
②重要程度:在文学学科里那可相当重要。
就像指南针对于航海者一样,是文学研究、创作、批评等活动的重要指引。
对深入理解西方文学作品,把握西方文学发展脉络起着关键作用。
③前置知识:得对西方文学史有一定了解,像是西方一些著名作家作品得知道点。
还得有点哲学基础,因为很多文论背后都有哲学思想在支撑。
④应用价值:在研究文学作品结构、意义等很有用。
比如要解读一部复杂的西方小说,文论就像一把钥匙。
而且对文学创作本身也有指导意义,作者要是弄懂了文论,就能明白一些创作的新方向,创新自己的写作手法;对于批评家来说呢,借此能更好地评价作品。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西方的文学学科学术体系里处于上层的思想指导环节。
就好比大厦的设计图,影响着文学批评、文学史编写等诸多分支的发展方向。
②关联知识:和西方美学关系紧密,很多文论观点是从美学思想延伸来的。
跟哲学也脱离不了关系,像存在主义哲学就影响了部分文论。
还和语言学有联系,一些文论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
③重难点分析:难度就在于理论太多、太杂,还很抽象。
关键在于理解各种理论背后的哲学根基和假设。
比如说结构主义文论,理解它关于文学结构具有普遍性的这个假设就很关键。
④考点分析:如果是在文学专业考试中,往往出现在论述题里,考查对某个文论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或者会让对比不同的文论,看考生对西方文论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三、详细讲解- 【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结构主义文论:它主要是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个结构系统,就像看一台机器一样,各个部件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这里部件就是文学作品的元素,如情节、人物等)。
强调结构的稳定性和共性。
我当初刚接触的时候特别困惑,心想这文学那么有创造性的东西怎么就成了结构了呢?后来多读了些书才明白。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5, 3(3), 88-93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journal/wls/10.12677/wls.2015.33014Analysis of Tennessee Williams’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Reader-Response CriticismLi Liu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Email: lilylililiu@Received: Aug. 12th, 2015; accepted: Sep. 1st, 2015; published: Sep. 4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In the play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by Tennessee Williams, the heroine Blanch is a typical “bad woman”. However, many critics and readers sympathize with her. The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analyzes how the images of the hero and the heroine are overth-rown in the readers’ mind and how readers give them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reading. Williams stirs up the readers’ desire of participat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play by making them forming different view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author, rereading the text, constantly subverting, confirm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ir own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readers grasp the work’s theme the author intended to create at last.Keywords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Overthrow, Sympathy从读者反应批评看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刘俐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Email: lilylililiu@刘俐收稿日期:2015年8月12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1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4日摘要在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中,女主人公布兰琪是一个“坏女人”的典型。
然而,却有许多评论家及读者给予了她以同情。
本文从读者反应批评“互动式读者反应理论”角度,分析了剧中男女主人公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是如何被颠覆的,读者在阅读伊始与阅读完毕后对两者又有着怎样不同的解读。
威廉斯通过使读者前后产生不同的认识,激发出读者参与的欲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作品的意义建构中来。
读者通过了解作者,反复重读,不断推翻、证实和重建自己的期待视野,最后达到与作者创作意图的相吻合的解读。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读者反应批评,颠覆,同情1. 引言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于20世纪40年代成名,与尤金∙奥尼尔和阿瑟∙米勒比肩,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
《欲望号列车》(以下简称《欲》)是威廉斯最享盛名的剧作,已连续50多年在世界各地上演。
该剧同时也是评论界的宠儿。
评论家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出悲剧,并给予剧中女主角布兰琪这一悲剧性角色以同情。
国内有孙丽颖[1]从南方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布兰琪精神分裂的悲剧成因;彭娜[2]从此剧名称、空间、和某些具体意象象征意义的模糊性和流动性揭示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根源;国外,有梅根∙特瑞[3]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认为布兰琪是男权社会秩序的叛逆者和牺牲品。
也有许多读者同情布兰琪。
然而在剧中,布兰琪却是一个随便同陌生人发生关系,勾引未成年学生,破坏妹妹夫妻感情的“坏女人”。
笔者产生疑惑,既然布兰琪是个“坏女人”,为什么评论家要为她辩护,众多读者同情她?对于她的坏,读者又是如何反应和解读的?综合国内外研究,从“读者反应批评”角度对《欲》的研究比较少,且此理论关心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反应,更能够有效地回答上述问题。
故本文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大家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对读者反应进行更合理的解释。
19世纪以前,“作者中心论”将文学视为一种由作家赋予其永恒意义的批评话语,20世纪初,“文本中心论”取而代之,认为文本的永恒意义包含在文本自身之中,它不是作者有意图的产物,也不会随着读者反应的变化而改变[4]。
而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思想基础的“读者反应批评”反驳结构主义的文本中心论,认为作品的本质与它产生的效果密不可分。
泰森把读者反应研究分类为:互动式读者反应理论、情感文体学、主观读者反应理论、心理学读者反应理论以及社会读者反应理论[5]。
“互动式读者反应理论”(transactional reader-response theory)分析的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阅读的时候,文本总是刺激我们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作出反应,这些反应影响了我们在通读文本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的各个时间点,文本发挥了“蓝图”的作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阐释离题太远之时,就靠它来纠正。
这一阐释纠正过程,总会促使我们根据文本的最新进展回头重读先前的内容。
这样一来,文本就引导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纠正。
即使在阅读结束后,若我们想深化或完成我们的阐释而重读全文或其部分内容,文本也会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
按照互动式读者反应理论家的看法,不同的读者所提出的可行性阐释不尽相同,即文本支持多重意义。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总还是有一个真实的文本,我们必须参照它才能证实或修正自己的反应。
读者反应刘俐批评理论在承认阅读的主观性的同时,更强调读者的“文学能力”,这种“文学能力”也包含读者预先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生活背景的了解。
2. 布兰琪与斯坦利的形象阅读伊始,尤其在第十幕斯坦利强奸布兰琪前,读者们对布兰琪印象极坏,对斯坦利却颇有好感。
著名的评论家克勒曼在关于此剧首演的报道中说:“在此剧演了几乎三分之二时,观众还把他们自己同斯坦利视为一体。
他的嘲弄博得观众笑声的支持,似乎是在嘲笑那个女人行为的软弱和歇斯底里的装腔作势”[6]。
布兰琪刚出场时,热情的尤尼斯领她进入妹妹斯黛拉的家,即刻她便找借口赶尤尼斯走,冷漠而没有礼貌。
不仅无礼,她还善于伪装:明明在妹妹回来之前就已饮过酒,还在亲人面前装作没有喝过,掩盖自己的嗜酒成性。
此外,一见妹妹,她就挑剔对方住的地区有多糟糕:“哪怕在最可怕的梦里我也从来,从来都想象不到——只有埃德加∙爱伦∙坡先生——才喜欢这个调调!我想房子外头就是食尸鬼经常出没的维尔森林吧”[7]。
然后,她开始向妹妹叙述她们的家贝拉里夫失去了,父母亲人去世了。
诉说时,她振振有词,一方面描述缺钱的自己如何遭受着身心两方面的打击,为自身开脱,一方面指责妹妹一走了之,不闻不问。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考虑妹妹的感受。
布兰琪声称自己没有钱,却穿着昂贵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让读者不禁怀疑:布兰琪可能真如斯坦利想的那样,骗了自己的妹妹,卖了贝拉里夫,把钱据为己有。
第二幕中,她让斯坦利帮忙扣背后的扣子,表现轻浮,有违传统道德地勾引自己的妹夫。
除此之外,布兰琪还离间妹妹夫妻间的感情,趁妹夫不在的时候说他的坏话,语言极其刻薄。
她把斯坦利称为野兽:“他的行为行动就像是野兽,他有野兽的习气!吃起来、动起来、说话起来都像是野兽!他身上有种——低于人类——还没进化到人类阶段的习性![7]”她把他称为“人猿”:“夜幕降临,其他的类人猿也都跑了来聚会!就在洞穴前面,都像他一样地咕噜嘟囔,狼吞虎咽,拙手笨脚!他的扑克之夜——你可以称之为——类人猿派对![7]”在姐姐的挑拨下,斯黛拉也开始指责丈夫吃饭时的那双手,“油渍麻花得真叫人恶心”[7],称他为“猪猡”,终于导致斯坦利发怒。
妹妹夫妻外出时,布兰琪挑逗前来送报的年轻人,吐露想在对方的嘴唇上吻一下。
这让读者不禁觉得,布兰琪太轻浮,太随便。
第七幕中,斯坦利揭露了布兰琪的过去,那就是她和许多男性发生过关系,并且作为一名老师的她却和一个十七岁的学生鬼混,因此被赶出劳雷尔镇。
即便来到这里,她还企图用欺骗的手段获取米奇的爱情。
读者带着原有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标准去审视布兰琪,心中“坏女人”形象形成了:一个矫揉造作,撒谎虚伪,破坏妹妹幸福,不守贞洁的荡妇。
而对于斯坦利,大家觉得他简单、直率、真实。
例如,和妻子吵完架后,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在楼下深情地呼喊着斯黛拉。
他还如同一个英雄一样揭露了布兰琪的伪装,尤其在提醒自己的好朋友米奇别受骗上当时,他说:“我要是在一切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还让我最好的朋友去受骗上当,那我下半辈子良心都甭想踏实![7]”这样的言语让读者感到斯坦利真的很正直善良。
同时,斯坦利让读者们同情:布兰琪的卧室同他与妻子的卧室仅由一道门帘隔开,生活起来有诸多不便,她的到来打破了自己和妻子的幸福生活,缩小了他们本就不大的居住空间。
斯坦利对妻子说:“等他走了,等你把宝宝生下来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咱们之间也会和从前一样要好……再没有什么人的姐姐在帘子后头偷听了,那该有多好![7]”布兰琪不仅仅在自己的房间里活动,她还把她的触角伸展到这个家的每个角落,试图把房间布置得充满南方贵族的氛围。
她把灯泡罩上彩色纸灯笼,使房间的光线变暗;她把自己的漂亮衣服随意地丢在斯坦利夫妇的床上;她经常长时间占用浴室,使得斯坦利多次忍着尿急,在门口气急败坏地大骂,“给我从浴室里滚出来![7]”在读者看来,尽管斯坦利有些粗俗,但他真心爱着并需要着他的妻子,在保护家刘俐庭不受破坏和朋友不被欺骗上也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