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分区协调探讨——以县级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17.23 KB
- 文档页数: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以六安市裕安区为例一、引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国土资源行政区域内,经过综合分析、规划设计、公众参与、专家评审和政府批准等程序,确定其未来一定时期内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包括国土开发总体分布、空间结构、开发项目布局、重要区域开发重点和重要开发用地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实施过程中,保障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六安市裕安区为例,对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进行研究。
二、六安市裕安区土地利用现状六安市裕安区位于安徽省西部,总面积为1037.2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其土地利用现状主要特点为农业占地较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土地资源利用相对集中在农业和林业上。
农村居民点散布,相对分散,土地规模小,农田易于利用,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土地使用效率低。
该地区还存在着违法用地、乱占耕地和不合理开发等问题,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裕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其土地利用现状,科学分析各种利用方式的优劣势与发展趋势,将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裕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1.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目标2. 统筹规划资源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裕安区需对各类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包括耕地、林地、城镇用地等。
重点关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类土地资源,并制定合理的利用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政策,促进土地利用的多元化和高效使用。
3.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裕安区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支撑作用,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区域的资源、环境、土地利用等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收集和利用,使规划更有针对性。
浅谈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摘要:土地利用功能区应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分区、区域发展实际、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发展权,淡化指标管理,以追求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模式为目标,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区体系下,建立指标体系,逐步判别缩微划后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等进行划定,并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和调控指标。
关键字:土地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功能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合理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等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1研究背景传统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一般以区域+主要用途进行命名,如东部农林牧业发展用地区,其目的是确定某一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
随着中共中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后,改变了以往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的固有思路。
本文所研究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国家主体功能分区为基础,将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
2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定的基本要求2.1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文件要求,在土地政策上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化开发区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土地用途管制。
2.2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淡化指标管理节约和集约土地利用是加强土地利用调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重要原则,是制定不同区域调控指标的重要依据。
应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禁止用地目标为导向,严格执行相关用地定额标准,加强项目用地审批,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进入门槛,淡化指标管理,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
丘陵地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划定研究--以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为例摘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提出以规划评价、评估为基础,指南将主导功能作为分区标准的最主要因素,在丘陵地区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中的适用匹配度够高,也缺乏较系统明确的规划分区技术流程;近几年,各省份仅针对下辖市、县发布地方性的指南、规程,缺乏对于丘陵地区地貌特征的分区指导。
介此,笔者结合滁州市“双评价”结果与丘陵地区在农业生态生产适宜性、生态保护重要性、城镇开发适宜性偏差内容,结合指南概述滁州市全椒县县域规划分区划定路径及分区形成结果。
关键词:丘陵地区;县域规划分区;1.县域规划分区的概念县域规划分区是县级国空间总体规划传导和落实上位规划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分区要求,结合辖区内资源禀赋条件,进一步细化规划分区及制定相关管控要求。
1.县域规划分区的规定1.县域规划分区目标县域规划分区,当遵循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并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国土利用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安排,以确保本行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
(1)坚持城乡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统筹的原则,以国土空间的保护与保留、开发与利用两大功能属性作为规划分区的基本取向。
(2)规划分区划定应在制定规划时,应该注重科学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全域覆盖,避免交叉和重叠,并且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2]]。
1.县域规划分区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统筹的原则,以国土空间的保护与保留、开发与利用两大功能属性为规划分区的基本取向[[3]]。
(1)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基础,体现规划意图,配套管控要求;(2)当出现多重使用功能时,应突出主导功能,选择更有利于实现规划意图的规划分区类型;(3)如县域内存在本指南未列出的特殊政策管控要求,可在规划分区建议的基础上,叠加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防控等管控区域,形成复合控制区[[4]]。
1.县域规划分区类型参考《安徽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及各省下发规划指南,针对丘陵地区提出以下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共计6类一级县域规划分区。
浅谈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摘要:土地利用功能区应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分区、区域发展实际、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发展权,淡化指标管理,以追求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模式为目标,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区体系下,建立指标体系,逐步判别缩微划后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等进行划定,并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和调控指标。
关键字:土地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功能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合理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等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1研究背景传统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一般以区域+主要用途进行命名,如东部农林牧业发展用地区,其目的是确定某一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
随着中共中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后,改变了以往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的固有思路。
本文所研究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国家主体功能分区为基础,将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
2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定的基本要求2.1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文件要求,在土地政策上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化开发区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土地用途管制。
2.2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淡化指标管理节约和集约土地利用是加强土地利用调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重要原则,是制定不同区域调控指标的重要依据。
应在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坚决保护耕地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禁止用地目标为导向,严格执行相关用地定额标准,加强项目用地审批,严格控制建设项目进入门槛,淡化指标管理,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
管制研究》2023-10-28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研究•县域国土空间管制研究•实证研究:以XX县为例•研究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在这个背景下,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与管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县域是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层单位,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因此,对县域国土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管制,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开展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与管制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功能分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潜力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不同功能分区,研究制定相应的管制措施和政策,可以引导和约束各类开发活动,促进国土空间的节约、集约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可以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0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文献综述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与管制的相关研究,分析其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县域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探讨其在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与管制方面的实践经验及效果,为研究提供实践支撑。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县域国土空间的现状特征、问题及矛盾,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统计分析运用GIS、SPSS等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通过实地调查和已有数据收集,了解县域国土空间的现状特征、问题及矛盾。
选择典型县域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探讨其在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与管制方面的实践经验及效果。
强调落实空间规划中的底线管控思维,对乡村生态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与管理。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与乡村相关的生态重要性及敏感性评价,统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2.发展全域统筹作用,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全域统筹思路,乡村地区不是孤立的类型单元,通盘考虑城镇与乡村发展,强化县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引导约束作用,做好乡村分类布局与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目标、空间格局的承接工作。
做好分区引导,衔接县域城镇空间体系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加强县域乡村空间分区与引导;做好分类管控,科学把握乡村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差异性,分类施策。
3.发展蓝图指南作用,突出高标准治理导向相比较与开发建设管控较为严格的城镇地区,乡村地区的粗放化发展问题一直尤为突出。
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总量锁定的背景下,挖掘存量、做好流量是本轮村庄规划与发展需要重点聚焦去解决的问题。
村庄分类与布局规划较以前的村庄分类规划提出了要明确各行政村建设用地规模,要发展村庄分类与布局规划的蓝图指南三、研究对象选择与概况研究选择的对象是湖南省常宁市,位于衡阳、永州、郴州三市地理几何中心,为湖南省衡阳市代管的县级市。
常宁市辖3个街道、4个镇、4个乡和1个办事处,现有367个行政村,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101万,是湘南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
常宁作为国家级农产品、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农业发展现状较好,享有“中国油茶之乡”“鱼米之乡”的美誉。
2018年,常宁市以行政村为单元,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编和在编共计有77个行政村。
常宁市在推进村庄规划时发现,由于缺乏上位规划指导,各村庄规划的发展定位、发展类型、发展规模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标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进。
2019年,常宁市启动常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同步启动市域村庄分类与布局规划,希望先从市域层面提出村庄分类、空间布局的总体方案,再指导下位村庄规划的编制,借此对村庄保护和发展实施有效的引导与管控。
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初探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自2013年国家发布《关于印发〈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的通知》以来,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得到全面实施。
其中,将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开发边界、城乡空间结构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自然遗产保护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区、海域使用管理等十大功能区。
其中,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是指实现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管理活动在县域国土空间内的分布和组合方式,以及服务城市和城市群体规模的主导功能分布和组合方式。
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县域区域发展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在实际的应用中,如何进行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并合理规划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研究意义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涉及到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全局,对于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通过对其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能够深入了解该县域的资源环境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等,为下一步的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进行详细了解,包括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
然后,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结合韩城市的实际情况,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其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进行划分。
最后,针对该区域的划分结果,结合其自身的发展趋势,提出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四、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阐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第三部分对韩城市县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部分对韩城市县域进行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第五部分对划分结果进行评估和建议;第六部分为总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