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诗词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铁匠【刘半农】叮当!叮当!清脆的打铁声,激动夜间沉默的空气。
小门里时时闪出红光,愈显得外间黑漆漆地。
我从门前经过,看见门里的铁匠。
叮当!叮当!他锤子一下一上,砧上的铁,闪着血也似的光,照见他额上淋淋的汗,和他裸着的,宽阔的胸膛,我走得远了,还隐隐的听见叮当!叮当!朋友,你该留心着这声音,他永远的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
他若回头过去,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飞射在漆黑的地上。
人力车夫【胡适】“车子!车子!” 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两个扫雪的人【周作人】阴沉沉的天气,香粉一般白雪,下的漫天遍地。
天安门外白茫茫的马路上,只有两个人在那里扫雪。
一面尽扫,一面尽下∶扫净了东边,又下满了西边,扫开了高地,又填平了洼地。
全没有车辆踪影粗麻布的外套上,已结积了一层雪,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雪愈下愈大了;上下左右,都是滚滚的香粉一般白雪。
在这中间,仿佛白浪中浮着两个蚂蚁,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祝福你扫雷的人!我从清早起,在雪地里行走,不得不谢谢你!路上所见【周作人】北长街的马路边,歇着一副卖豆汁的担;挑担的老人坐在中间,拿着小刀慢慢的切萝卜片。
一个大眼睛,红面颊,双丫髻的。
四五岁的女儿,坐在他侧面;面前放着半碗豆汁,小手里捏着一双竹筷,张眼看着老人的脸,向他问些什么话。
可惜我的车子过的快,听不到他们的话。
但这景象在我眼前,宛然一幅拉斐尔画的天使与圣徒的古画。
刘半农(1891.5.29—1934.7.14)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江苏江阴人,原名刘复,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1918年和钱玄同写了著名的双簧信,由钱化名王敬轩以文言写信致《新青年》反对新文学,再由刘半农用白话写《奉答王敬轩书》予以反驳。
最初尝试创作新诗和白话文,并在新诗形式上进行了种种实验和探索。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斧集》。
他的诗朴素、平凡,用江阴方言写的山歌成就尤为突出。
他是个语言学家,在文学革命初期,他为白话创造“她”和“它”字,被鲁迅誉为打了几次大仗。
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34年在北京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并对他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著作书目]瓦斧集(诗集)1926,北新扬鞭集(上中卷,诗集)1926,北新半农谈影(摄影漫谈)1927,北京真光摄影社半农杂文(第1册)1934,北京星云堂书店半农杂文二集1935,良友刘半农诗选1958,人文赛金花本事(评传)与商鸿逵合著,1934,星云堂书店;1985,岳麓何典(小说集)校点,(清)张南庄著,1926,北新香奁集(诗集)校点,(唐)韩致尧著,1926,北新西游补(小说集)校点,(清)董若雨著,1929,北新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与李家瑞等合编,1932,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敦煌辍琐(上中下册)辑录),1925—1945,国立中央研究院[翻译书目]欧陆纵横秘史(小说)译述,1915,中华黑肩巾(小说)与天游合译述,1917,中华猫探(小说)评述,美国梅丽维勤著,1917,中华乾隆英使觐见记(笔记)英国马戛尔尼著,1917,中华帐中说法(小说)译述,英国唐格腊司著,1918,中华茶花女(剧本)法国小仲马著,1926,北新国外民歌译(第1集)1927,北新法国短篇小说集(第1册)1927,北新失业(小说)法国左拉著,1927,北新猫的天堂(小说)法国左拉著,1927,北新印度寓言校考,刘北茂原译,1930,(出版难单位不详)朝鲜民间故事校考,刘育厚原译,1932,(出版单位不详苏莱曼东游记苏莱曼著,与刘小蕙合译,1937,中华[研究资料书目]刘半农研究资料(鲍晶编)1985,天津人民半农诗歌集评(赵景深原评,杨扬辑补)1984,书目文献刘八农研究(徐瑞岳)1987,江苏古籍翻译作品刘半农编著作品。
白话新诗史上的一首力作——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姥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呼“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导读|发表在《新青年》,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表明诗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反映诗人对腐朽制度的鞭打,表达对底层苦难者的同情。
对不公正的黑暗社会的反抗,以及对平等生存环境的追求。
诗人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将这份情感融合在平铺直叙的客观叙述中,在充满戏剧化的情景去渲染和衬托。
诗中很具有戏剧色彩的画面,屋内是烤着火的老爷,吩咐仆人去买水果,屋外则是冻的要死的叫花子,在这样具有强烈冲突的画面中,发出了声音,“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
诗人的激愤之情,已经力透纸背,表现的淋漓尽致,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具有相同的艺术色彩,在这一对比中,将诗情推向高潮。
周作人曾经高度赞扬过刘半农在诗歌的造诣:“只有两个人具有诗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
半农则十年来只做新诗,进境很是明了,这是因为半农驾驭得住口语,所以有这样的成功。
”
诗中以不动声色的日常口语向读者娓娓道来,自由而不散漫,平淡而不平冗,并模拟人物情态伴以戏剧性情态,短短几句便达到多声部的效果,全诗表达富有日常气息,情感真实富有感染力。
此诗被称为“白话诗初起时探索与内容革新相适应的新形式的一首力作。
”。
-对刘半农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之艺术美探析,对刘半农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之艺术美探析年9月4日写于英国伦敦的一首诗歌佳作.最初发表于1923年9月l6日北京《晨报副刊》.标题为《情歌》.1926年由着名作曲家赵元任谱成歌曲传唱海内外.曾名盛一时.如今品昧这首诗也仍感韵睐浓厚. 这样一首诗歌佳作,无疑会吸住众多读者包括诗评家们的兴趣.然而他们大多仅止于阅读而已.着文详细评论的却不多.器阅整部《刘半农研究资辩专集》.看不到一篇专门分析这首诗的文章.而顺带提到这首作品的也只作这样的简单评价:"《教我如何不想她》因为是歌词.押韵,整饰.很有韵睐.它吟唱游子思念故目的柔情.如同恋人的情意绵绵,至今还有感染力量,.这种评竹无疑是印象式的,粗浅,缺乏系统的理性分析.正是基于过去博评界对这首诗作的忽视,本文拟从艺术角度对这首作品的形式意睐作一深^探究.爱情是人类一大基本情感形式.而相思则是人类这一情感形式的具体表现状态.爱而不得遂生相思.文学作为人学,不可避免的要反映到人类这一基本情感,而作为"主情艺术的诗歌更会以之为表现主题.这在中国诗敢中就可得到充分实证.从《诗经)的《关睢》至唐代李白的《夜思》再到现代卞之琳的《断章》等等,古往夸来.不知有多少诗人都拿相思写过诗,相思已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基本母题.然而,要指出的是,尽管有鄢么多主题雷同的相思诗. 而每首佳作却仍能给人以新鲜的审黄感受.原因何在呢?除了人之情感因人,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外, 根本的还在于它们艺术构思与表达形式的新异刘半农这首诗表达的是思乡,思亲,恩国之情.它仍为人稚道原因也就在于其艺术构思与表达形式上的剖新.那么其新异之处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将沿着该诗的语言表层细细琢磨首先.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的是该博采用了先景前两行实写眼前景物执第三行开始由一字啊:"深沉咏叹顺转入虚写感情.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十分自然.第一节写诗人由天上飘着的散云,地上吹着的微风牵动情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她微云, 微风由何而弓『起诗人的诗情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唐诗两句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微风吹动的浮云象征游子漂泊他乡,无所侍依而生思多之情,这是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十习惯.正因此,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刘半农当时正站在伦敦的某个地方.偶然抬头,看到眼前浮云一片一片从上空飘过,身边微风又拂拂吹动.撩拨头发,顿时一股洋云游子意油然而生.乡音,多物,乡情,相思一齐涌上心头,潸然泪下.不能自己.第二节写月光投入海洋.海洋拥抱着月光,两者如热恋般水乳交融.这幅景象本身就能让人产生某种联想.而更何况在这般蜜也似的银夜,他乡游子孤寂无依,触景生情就十分自抟了.再则.静寂的月明之夜从人之自然心理,从诗歌传统,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都是让人产生相思的导固所以李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夜思》)张九龄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想遥夜,竟夕起相思的诗句(《望月怀远》). 是明月触发了他们相思之情.至于每到八月十五中秋晚上.所有中国人都会聚在一起,口吃月饼.眼望月亮.心里想着远方的亲人.明月已与相思形成固定的对应关系.明月千里寄相思.这已是中毕民族普遍的文化心理因此.遘一节诗人的情感抒发与所使用的意象显得十分和谐,自然.第三节."落花,流水鱼和燕子这些意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用来表达离愁和相思的寄情物. 唐代诗人杜牧就有这样的诗句繁华事散逐香尘藏 49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盘备园》)而宋代词人晏殊啦有这样的诃旬: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皖溪纱》)}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帐此情难寄 (《清平乐》).诸如此粪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说.刘半农这一节诗的意象实是古代诗诃的化用.但刘半农的高明之处在予化用不着痕迹,落花流水相偎相依.鱼与水融合无间,这样一种谐和亲呢的景象不能不使身处孤单的诗人产生相思之情一想起昔日亲密的朋友,亲人.而燕语呢喃不解伤情,更反对出诗人惆帐烦忧的心境.于是诗人自彝!; 而然就吟出r啊I燕子体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样的诗句.第四节写法略有变化.如果前三节诗人之情感是顺景而生,所用意象都是暖色调的话,那幺这节诗人的情感则是逆景而生.并且用的都是玲色调的意象.特树,玲风,野火,暮色.残霞完全是些冷鱼调的衰败意象,它们的组合分明向我们暗示出诗人所处环境的阴暗恶劣和诗人对这种处境的厌恶而这些意象叉正契台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触景伤情,产生怀旧之情就十分自然了. 通过以上四节诗歌的分析,我们由此可以看出, 这首诗艺术构思上是十分成功的.诗人浓烈情感的抒发决不空泛抽象,而是借着适当意象予以包融,情随景生,景随情变,情景交融.自然妥贴然而,到此为止一我们似觉还未穷究这首诗的 .形式意殊众所周知,一首诗歌不外时,空,情,理四种基本元索t时空即可怍为独立的审美存在,也常作为情与理的载体,情理是诗歌的表现目的对于时空情理这四种元索的基本关系,台湾学者黄永武所论裁为透衡,他说:……中国诗里的理,是一种'别趣',中国诗里的情r往往高度复杂而纵横钩贯于时空之中.借着自然时空的推移而忽臆忽现人与自然时空是那洋奇妙地融合无间,情感与哲理,不喜欢脱离时空景象,去作纯粹的草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他.因此,可以说'时空设计是中国诗里最重要的环节硝.黄永武的话可谓道出了中国诗歌一大秘密.在中国诗歌创作实跌中.诗人们常通过时空景象的精心设置来扩张诗敢意象的情感包容量.从而使强烈深沉的诗情得有效传选.这实已成为中国诗歌的一十传统技法而刘半农正是承继了中国诗歌这一优秀传统. 在他的这首诗中通过时间的空间化手段0巧妙设置时间.有效强化了他诗情的表达.且看他这四节 5O 诗,第一节明显择取的是白天的景象,天上飘着的傲云只有白天才能看得清楚,但诗里并投有"白天这洋的字眼?诗人则是将时间予以空间化,以白天的空间景物暗示出白天的时间蕴吉第二节不用说写的是晚上的景致r诗照样择取晚上的景物月光,银夜"暗示出晚上的时间古义.第三节通过落花, 燕子这些空间化物象,分明让我们感到这是一幅春末夏初的图画r它内古着春与夏的时间概念.而第四节的"枯纣,冷风等物象则又分明为秋冬季节所有,暗示出秋冬时令这样,将几个时问连接起来, 就陡然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度,而表现出诗人极其强烈的相思情感强烈到何种程度呢?白天想姥, 晚上也想她,春夏想她.秋冬也想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白天晚上每时每刘都在想她】确如诗中所写教我如何不想姥?何等强烈的情感:而这样强烈的情感得以成功传选.没有诗人对时间的巧妙设置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日本学者曾指出:.诗歌抒情最主要的源泉来自回顾人生历程时升华起的时间意识.英国美学家佩特也说,理想的诗应该是致的时间的捕捏自时问巧置使这首诗获得了理想的抒情效果而不藏于平庸当我们对刘半农这首诗作这样的进一步理解时,就不能不为诗人匠心独具,艺术构思的精巧而叹服了诗人的意象配置既是古诗的化用,更是荆l|的自由选择感物起兴,十分自然.情景交融,意境浑圆.而时间的巧置更使诗情的表选不流于简单的回复,并因此使诗歌的形孟意睐更为厚实再加上鄂流畅的音韵,整饰的诗形,斑斓的画面和浅吟低唱的柔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将麓时问而永恒. 洼并: 瘴愚王蝙《刘半农代表砟》第9,黄河文艺出版社】98'7年版@(台湾)黄永武中国诗学设计篇'第43蓖.台湾 P-流圈书公司1976丰版@所谓时闻竹空间也,指借用童问菁糟来廿示对阐的漉逝与变化,它莲诗乖中一种常规表现群.?转引自 {诗乖基本原理'吴思嵌着,工人出版社出版】987丰版原诗附晕:教我如何不想她半农j巳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怒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羊恋爱着1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几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幺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译凰里摇./野火在暮色中_蜕,啊,西乏还有些几成霞.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年9月4I:1伦敷。
■于峰马婷婷刘半农的《江阴船歌》考释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出生在江苏江阴。
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在音乐上也有很多贡献。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25年在法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34年7月14日病逝。
刘半农在文学、语言、教育、音乐、摄影、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成果,代表作有《瓦釜集》《扬鞭集》《半农杂文》等问世。
他致力于搜集整理中国近世歌谣、民歌、俗曲,如《江阴船歌》,还有关于歌词、戏曲改革、乐律研究等文论问世。
《江阴船歌》是刘半农在歌谣运动中搜集的民歌,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代表之一,同样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推动均具有重要意义。
诚然,刘半农搜集到的这二十首山歌在当时来看是为了研究民间文学,研究这些民歌的歌词,而不是为了研究其音乐,后来刘半农根据这二十首山歌的句式结构创作了十几首诗歌并收录在《瓦釜集》中。
毋庸置疑,刘半农搜集整理《江阴船歌》的初衷是为了研究民间文学,但从音乐学的视域中看,这些民歌在内容、句式结构上均与现在流行于江阴地区的民歌具有共同的“母体”,运用音乐学的分类方法对《江阴船歌》进行研究,并运用江阴地区民歌共同“母体”的特点对其曲调进行推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刘半农以研究民间文学为初衷搜集利用《江阴船歌》1918年2月,歌谣运动宣布正式拉开帷幕,《北京大学日刊》刊载了一则启事,号召征集近世歌谣。
同时,刘半农起草征集歌谣简章,象征着歌谣运动的开始,搜集近世歌谣成为了歌谣运动的主要内容。
回顾《江阴船歌》的问世过程,刘半农早在1917年就开始了征集民歌、歌谣的征程。
他在《中国俗曲总目稿》序中认为我们研究民间文学是从开始征集歌谣为主,所以,搜集歌谣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民间文学的说法得到了证实。
除了征集民歌、歌谣之外,刘半农为响应文学革命的号召,于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革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学改革的文论。
刘半农先生有什么作品?刘半农简介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北京病逝。
刘半农个人作品翻译作品欧陆纵横秘史(外交小说)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5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三种)黑肩巾(国事小说)上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1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二种)猫探(侦探小说)上海中华书店,1917年4月初版(小说汇刊第八十五种)乾隆英使觐见记(笔记)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8月初版(清外史丛刊之一)帐中说法(滑稽小说)上海中华书局初版(小说汇刊第四十六种)茶花女(戏剧集)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7月初版国外民歌译第一集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4月初版法国短篇小说集第一册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6月初版失业(法华对译短篇小说集)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北京孔德学校小丛书)猫的天堂(法华对译短篇小说集)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北京孔德学校小丛书)比较语音学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2月初版苏莱曼东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5月初版编著作品中国文法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组,1919年印行上海群益书社,1920年8月再版,1923年4版四声实验录上海群益书社,1924年3月初版汉语字声实验录(法文)1925年初版(法同巴黎大学语音学院丛书之一种)国语运动略史(法文)1925年初版瓦釜集(诗集)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4月初版扬鞭集(诗集)上、中卷上卷,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6月初版中卷,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10月初版太平天国有趣文件十六种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初版半农谈影北京真光摄影社寄售,1927年10月初版宋元以来俗字谱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三,1930年2月出版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1930年5月印行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图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0年6月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5月初版天坛所藏编钟编罄音律之鉴定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抽印本,1932年6月初版中国文法讲话上册上海北新书局,1932年11月初版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抽印本,1932年出版莽权价值之重新考订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3年出版半农杂文第一册北平星云堂书店,1934年6月初版乙二声调推断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抽印本,1934年出版半农杂文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7月出版敦煌掇琐上、中、下卷上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25年初版中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4年初版下卷,国立中央研究院1945年初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校点作品何典(小说集)清张南庄著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6月初版,同年12月订正再版香奁集(诗集)唐韩致尧著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初版西游补(小说集)清董若厢著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初版印度寓言刘北茂原译1930年初版朝鲜民间故事刘育厚原译1932年初版个人成就文学改革民国六年(1917年),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
【文章导读】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1917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出版的诗集有《瓦釜集》(1926)、《扬鞭集》(1926)。
其他著作有《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以下关于现代诗歌:刘半农诗选,希望你会喜欢。
【篇一】奶娘我呜呜的唱着歌,轻轻的拍着孩子睡。
孩子不要睡,我可要睡了!孩子还是哭,我可不能哭。
我呜呜的唱着,轻轻的拍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孩子才勉强的睡着,我也才勉强的睡着。
我睡着了还在呜呜的唱;还在轻轻的拍,我梦里看见拍着我自己的孩子,他热温温的在我胸口睡着……“啊啦!”孩子又醒了,我,我的梦,也就醒了。
1921,伦敦【篇二】个小农家的暮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篇三】回声一他看着白羊在嫩绿的草上,慢慢的吃着走着。
他在一座黑压压的树林的边头,懒懒的坐着。
微风吹动了树上的宿雨,冷冰冰的`向他头上滴着。
他和着羊颈上的铃声,低低的唱着。
他拿着枝短笛,应着潺潺的流水声,呜呜的吹着。
他唱着,吹着,悠悠的想着;他微微的叹息;他火热的泪,默默的流着。
二该有吻般甜蜜的?该有蜜般甜的吻?有的?……在那里?……「那里的海」,无量数的波棱,纵着,横着,铺着,叠着,翻着,滚着,……我在这一个波棱中,她又在那里?……也似乎看见她,玫瑰的唇,白玉般的体,……只是眼光太钝了,没看出面目来,她便周身浴着耻辱的泪,默默的埋入那黑压压的树林里!我真看不透你,我真已看透了你!我不要你在大风中向我说什么;我也很柔弱,不能勾鳄鱼的腮,不能穿鳄鱼的鼻,不能叫它哀求我,不能叫它谄媚我;我只是问,她在那里?「那里?」回声这么说。
第1篇一、引言近现代,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歌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许多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古诗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摘抄一些近现代古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以供读者品味。
二、近现代古诗词摘抄1. 现实主义风格(1)鲁迅《己亥杂诗》己亥杂诗·其五忽忽岁云暮,凄凄夜将阑。
无端怀古意,有泪亦难干。
(2)郭沫若《女神》我是赤裸裸的真理,我站在太阳上。
2. 唯美主义风格(1)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里一串串的颤音,对着这四面钟,轻轻地招手。
3. 抒情主义风格(1)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闻一多《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4. 现象主义风格(1)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李金发《无题》无题无题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5. 抒怀主义风格(1)郁达夫《故都的秋》故都的秋,便是人间最美的秋。
我爱故都的秋,爱它的清、静、悲凉。
(2)余光中《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你在那头。
6. 悲剧主义风格(1)舒婷《致橡树》致橡树假如我是一朵白云,我愿化作一片绿叶,陪伴你度过每一个春秋。
(2)北岛《回答》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三、结语近现代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我国诗歌的辉煌。
这些摘抄的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它们或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或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或描绘了美好的自然风光,或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在品味这些佳作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近现代诗歌的繁荣与辉煌。
第2篇一、引言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诗词原文及赏析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选自《新青年》第4卷第1号)
【赏析】
对比是诗歌艺术常用的表现手法。
构成对比,必须是在形态和性质上完全相反的事物。
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描写性质特点完全相反的两种事物而形成强烈的对比。
《相隔一层纸》表现的生活内容也具有对比的性质。
诗中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和感受。
富人家的老爷,冬天在屋子里拢着炉火,暖烘烘的,不仅感觉不到寒冷,反而觉得屋里太热,生怕炉火烤坏了身子。
在旧社会,这是剥削阶级的生活。
五、六两句诗转而描写一个饥寒交迫的叫花子的处境,他躺在屋子外面,受到凛冽的北风侵袭,冻得要死,不断发出*** 和叫喊。
这时,他多么渴望有一个遮风和取暖的地方,但实际上这只能是幻想。
诗的末尾两句抒写了诗人的感受:屋子里的老爷和屋外的叫花子,他们的境遇有着天壤之别,而这种差别仅仅相隔一层纸!贫与富,冷与热,两种生活和感受形成了反差,构成了十分强烈的对比。
这两句诗也满蓄着诗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义愤。
这首诗是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产生的白话诗之一。
在诗的语言上,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力求表现得真切、浅显、平易。
诗的
节奏也鲜明有力。
特别是结尾一句,节奏达到了最强音,既呼应了诗的题目,又深化了诗的主题。
(伍夫楹)。
刘半农的诗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1917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出版的诗集有《瓦釜集》(1926)、《扬鞭集》(1926)。
其他著作有《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叫我如何不想她落叶凿冰铁匠在一家印度饭店里在墨蓝的海洋深处诗神一个小农家的暮回声雨相隔一层纸奶娘面包与盐沸热三十初度稻棚我们俩尽管是……E弦稿子别再说……叫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落叶秋风把树叶吹落在地上,它只能悉悉索索,发几阵悲凉的声响。
它不久就要化作泥;但它留得一刻,还要发一刻的声响,虽然这已是无可奈何的声响了,虽然这已是它最后的声响了。
1919敲冰零下八度的天气,结着七十里路的坚冰,阻碍着我愉快的归路水路不得通,旱路也难走。
冰!我真是奈何你不得!我真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便与撑船的商量,预备着气力,预备着木槌,来把这坚冰打破!冰!难道我与你,有什么解不了的冤仇?只是我要赶我的路,便不得不打破了你,待我打破了你,便有我一条愉快的归路。
撑船的说「可以」!我们便提起精神,合力去做──是合着我们五个人的力,三人一班的轮流着,对着那艰苦的,不易走的路上走!有几处的冰,多谢先走的人,早已代替我们打破;只剩着浮在水面上的冰块儿,轧轧的在我们船底下剉过,其余的大部份,便须让我们做「先走的」:我们打了十槌八槌,只走上一尺八寸的路但是,打了十槌八槌,终走上了一尺八寸的路!我们何妨把我们痛苦的喘息声,欢欢喜喜的,改唱我们的「敲冰胜利歌」。
敲冰!敲冰!敲一尺,进一尺!敲一程,进一程!懒怠者说:「朋友,歇歇罢!何苦来?」请了!你歇你的,我们走我们的路!怯弱者说:「朋友,歇歇罢!不要敲病了人,刮破了船。
浅谈刘半农《相隔一层纸》相隔一层纸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读一遍下来,心中不禁感到凄凉,一纸两人生啊。
那穷富显著对比,错落有致节奏,初读时觉得可笑,笑后内心却彷徨,一个太热,一个太冷,一个享受,一个要死;那是怎样的时代,一层薄纸,两重人生。
全诗节律自由,读来朗朗上口,应用口语入诗,不仅增添了一种幽默感,更加打破了古诗的五七言的模式,是一个文学上不可多得的新的尝试。
全诗短短八十个字,勾勒了“屋外与屋里”的两幅画面,写出了“若将贫贱比富贵,一在平地一在天”的窘迫,也深深唤起了我们对下层人的同情和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忧愤。
然而,也让我们知道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并不是仅在官僚制度下才会出现,就算在如今时代,钞票这层纸也分开了上流和下层两世界,糜烂的奢侈生活和困苦的平民生活也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以其朴实的口语、自然的韵律形象性地塑造了一个浓缩的社会,展现了他内心的愤懑和无奈,然而,我们不可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
诗中的一些字眼更是绘声绘色,“说”着显示老爷的威严,不可一世,高高在上。
屋外的人可有可无,“咬”与“喊”以示冻得程度。
一个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一个说“要死”!那是两种人生的代表,不识人间疾苦的大老爷和受尽折磨的叫化子。
一个要卖水果,一个咬牙齿,也体现了穷与富的差别。
可见20年代的中国社会已经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
《相隔一层纸》鲜明地体现着阶级意识,反映着贫富悬殊和阶级差别。
听雨刘半农词赏析
雨,空中洒下来的透明的精灵。
细细地听吧……
雨在轻声微笑。
生怕打扰了正在复苏中的万物。
如甘露般的春雨轻拂摸着大地,滋润每一寸士地,就好像用乳汁喂养自己的孩子,是那么的温柔。
雨下得像一张张挂帘,就像母亲脸上微笑时的纹路,看到它就好像看见了自己温柔的母亲,心中涌进阵阵暖意。
雨在恣意喧哗。
给大地带来一丝凉意,它的喧哗并不令人讨厌,反而让人求之不得,欣喜万分。
它总爱跟人们开玩笑,只有在大地最灼热的时候才给大地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夏雨总是让我想起“热情的沙漠”,当它到来时,心中的烦与热都被赶走了,爽到我直想放开喉咙歌唱。
雨在低声啜泣。
这时忧伤永远是第一感觉。
伴随春雨落下的还有一枯枝残叶与凋零的花朵。
它给人的是优伤是离别还是丰收的喜悦,这就要看那个人是如何看它的了。
我觉得秋雨是忧伤的.代表,当我们看见地上一层厚厚的落叶,当我们看见空中被秋风吹得满天飞舞的花瓣,当我们感觉秋雨刺骨的冰凉此时,心中不尽的忧愁接踵而来。
雨在无息地洒落。
它不说一句话,仿佛世界也跟随着它,一起静止。
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除了宁静还是宁静。
虽然天是寒冷的,但己变为冬雪的冬雨,给我的是一种从来未有过的安逸。
透过厚厚的玻璃,我静静地看着雪静静地瓢洒,不禁想起了《瓢雪》,无数片可爱的洁白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多么美丽和谐的画面啊!
雨,我心中的雨。
[文章选取不同的角度描绘了雨的声音,着重抒发的是自己内心对它的感受。
文字优美,行文流畅。
现代长篇爱国诗词爱国情怀向来就是诗人们挥洒墨水的地方,下面就是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现代长篇爱国诗词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篇一:叫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篇二: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篇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现代长篇爱国诗词】。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是近现代史上中国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
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
他一生著作甚丰,创作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学术著作有《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其中《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
在白话文里,用“他”字作第三人称代词,统称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中也用“伊”字专指女性。
鉴于这种混乱情况,刘半农于1923年创造了“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用“它”字代称事物。
“她”字和“它”字一出现,即遭到一部分守旧者的攻击和反对,但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很快便得到众多人士的承认,并广为使用。
此后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两个字。
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1920.9.4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