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忆刘半农君》高考诗歌精读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十七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艺术技巧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 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 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
“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2. 【答案】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
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
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核点答案(二十八)[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朱自清1、简析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特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于1923年10月。
作者的情感由于陶醉于秦淮河的夜景,而变为“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并且这种心情的变化,也抹染在月光、灯光、水色等景致的描绘中,显示出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的艺术特色。
2、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记游性写景抒情散文。
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
同时,其中又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
结构的又一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又以灯光为重点,描写了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
《祝土匪》作者:林语堂1、“祝土匪”的含义。
《祝土匪》是应莽原社之约而写的,发表于1926年1月。
林语堂当时是语丝社成员。
因为语丝社和莽原社的言论,对于统治者,对于传统思想、传统文明,都有点揭竿而起的味道,因而被有些人称为“学匪”。
这篇文章旗帜鲜明的以“祝土匪”为题,把莽原社和自己作为土匪自居,热烈赞扬了土匪精神,把学者作为土匪的对立面加以剖析。
主要赞扬的是土匪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的精神。
2、《祝土匪》是怎样在比较中陈述观点的?文章在比较中陈述观点。
对比的焦点是对真理的态度。
学者的脸孔,主要指学者的尊严、架子、态度以及地位名声等等;而土匪傻子则以真理为重,没有学者那种脸孔而顾及。
学者从三层楼滚下来,首先要看脸孔如何了;而土匪没有这种脸孔要顾及。
文章用形象化的比喻做对比。
通过对比,赞扬了土匪,揭露和批判学者。
《给我的孩子们》作者:丰子恺1、《给我的孩子们》的题旨。
《给我的孩子们》是《子恺画集》的代序。
文中记叙的内容正是画集的内容。
主要题旨有三:①是赞美孩子,主要赞美孩子们天真纯洁的本性和他们活泼的创造力。
这是文章最主要的思想。
②是对病态的现实社会不满,这是和上述思想紧密相联系的。
③孩子天真纯洁的本性在现实中将会失掉,使作者感到悲哀。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4.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3·全国·统考全国乙卷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忆刘半农君》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答案现代文阅读忆刘半农君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专题:高考诗歌鉴赏【5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1.(2019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分)(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答案(1)造访朱门(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2018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分)(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答案(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3.(2017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阅读天地0522 0949鲁迅《狂人日记》赏析原文: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一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二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三晚上总是睡不着。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
《忆韦素园君》鲁迅阅读理解及答案详解(2012高考语文湖南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忆韦素园君鲁迅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
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
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
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
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
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
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
“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
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
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
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
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
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
诗歌鉴赏一、【2019届广东深圳罗湖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②。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
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
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
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翛(xiāo)然:形容无拘无束、超脱或自由自在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B.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又可从“竹”和“雪”的描写中见出人物的品行节操。
C.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D.全诗写景优美,细腻生动,历历如在目前,令人觉得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
15.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
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答案】14.A15.尾联借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回忆胡居士。
尾联借用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
【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
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如何回忆胡居士的”,然后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再结合上文来分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意思是“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从注释来看,“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
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可见诗人是借用典故来回忆胡居士,以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以想象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古代诗歌阅读(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池上用简斋韵①朱槔①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沈北岭鱼方乐①,月过秋河雁未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①万死台。
(注)①简斋:即陈与义。
陈与义在南渡之后,所写诗多为感愤时事之作。
①朱槔(ɡāo):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
①鱼方乐:《庄子·秋水》:“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典故多用于别有会心,自得其乐。
①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
后援乏城陷,巡、远皆不屈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边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座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颔联中“鱼方乐”“雁未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象。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沈”“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
“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
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
“雁未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
原句“疏翠庭前供答话”中“疏翠”说明稀疏了,并不繁茂;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①杜甫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
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2016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忆刘半农君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是重点题型,高考复习中现代文阅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2016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忆刘半农君》,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忆刘半农君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忆刘半农君作者:鲁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6年第35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寫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鲁迅《忆刘半农君》赏析阅读天地0516 0736鲁迅《忆刘半农君》赏析原文: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2〕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3〕投稿之后,由蔡孑民〔4〕先生或陈独秀〔5〕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6〕,“她”字和“牠”字的创造〔7〕,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
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
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8〕,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9〕,也没有法子。
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10〕。
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11〕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1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
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
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
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
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
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解〔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第三期。
〔2〕半农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
他曾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新文学运动初期重要作家之一。
后留学法国,研究语音学。
著有《半农杂文》、诗集《扬鞭集》以及《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
〔3〕《新青年》综合性月刊,“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
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一九一六年底迁至北京。
从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参加编辑工作。
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4〕蔡孑民(1868—1940)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
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后又参加同盟会,民国成立后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五四”时期赞成和支持新文化运动。
〔5〕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原为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党的总书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使革命遭到失败。
之后,他成了取消主义者,又和托洛茨基分子相勾结,成立反党小组织,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被开除出党。
〔6〕答王敬轩的双鐄信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为了推动文学革命运动,开展对复古派的斗争,曾由编者之一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把当时社会上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论调集中起来,摹仿封建复古派口吻写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又由刘半农写回信痛加批驳。
两信同时发表在当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
〔7〕“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刘半农在一九二○年六月六日所作《她字问题》一文中主张创造“她”、“牠”二字,他说:“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字外,应当再取一个‘牠’字,以代无生物。
”(见《半农杂文》)〔8〕《何典》清代张南庄(署名“过路人”)编著,是运用俗谚写成、带有讽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体小说,共十回,清光绪四年(1878)上海申报馆出版。
一九二六年六月,刘半农将此书标点重印,鲁迅曾为它作题记,现收入《集外集拾遗》。
〔9〕“驷不及舌”语出《论语·颜渊》,据朱熹《集注》:“言出于舌,驷马不能追之。
”〔10〕《语丝》第四卷第九期(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曾发表刘半农的《林则徐照会英吉利国王公文》,其中说林则徐被英人俘虏,并且“明正了典刑,在印度舁尸游街”。
不久有读者洛卿来信指出这是史实性的错误,《语丝》第四卷第十四期(同年四月二日)发表了这封信,从此刘半农就不再给《语丝》写稿。
〔11〕禁称“蜜斯”见一九三一年四月一日北平《世界日报》所载刘半农答记者的谈话。
其中说他不赞成学生间以密斯互称,在一九三○年他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时即曾加以禁止;他主张废弃“带有奴性的”密斯称呼,而代以国语中原有的姑娘、小姐、女士等。
密斯,英语Miss的音译,小姐的意思。
〔12〕指刘半农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参看《准风月谈·“感旧”以后(下)》。
赏析:刘半农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一员闯将,他倡新诗、搞格言、写论文。
为白话文学运动立下过汗马功劳。
1920年往欧洲留学,从英转法,研究语言,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回国,1930年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1934年6月与同仁往西北一带调查方言,7月回北平因患回归热病逝,终年44岁。
北大曾举行隆重追悼会,各地报刊均发表消息和悼念文章。
《忆刘半农君》作于同年8月,离半农的死仅一月有余,是鲁迅应李小峰的要求所写的悼文。
悼念文章切忌套话、平板,否则就显得虚伪、无味。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实话实说,笔不横逸地抒写自己和刘半农交往的经过,但在回忆刘半农时,他不作一般介绍,也不作溢美之辞,而是一分为二地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他说优点,谈缺点,都撷选典型实例言之有据。
他说刘半农优点有三,一曰“活泼,勇敢”,举了“答王敬轩的双金黄信”,和“她和牛也字的创造”,说明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是一个“战士”;二曰“亲近”,即胸无城府,令人亲切,喜欢和他“多聊闲天”;三曰“忠厚”,有一次想去看鲁迅,“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
至于缺点,主要是“浅”,如“到法国留学”,“据了要津”、“做打油诗,弄烂古文”等。
由于写得扼要具体,因而刘半农形象十分生动鲜明,手下千把字短小篇幅里概括了刘半农的一生,这是难能可贵的,反映了高度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这篇散文之所以感人,还在于对刘半农的深深的爱,他在文章中谈刘半农的优点和缺点,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对他的爱,如文章最后说的,“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鲁迅说刘半农的缺点,也是为了爱。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是非了了分明。
寄情于他所抒写的对象,这就使所缅怀的形象十分丰满,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熠熠生辉,无限动人。
《忆刘半农群》是一气呵成的。
文章最后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简直可以理解为这篇散文的文眼,即扣住这句话,以此立意铺染全篇,他从“初次会面”到“他死去”,娓娓细说,侃侃而谈,叙优点,论缺点,信笔写去,一鼓作气,顺流直下。
优点中寓缺点,缺点中说优点,这种褒贬交杂而谈的铺排,使文章避免平板枯燥,而气韵横出,其味无穷。
文章段落之间连接紧凑,如“活泼”——“草率”——“亲近”——“浅”——“忠厚”,上下勾连,过渡自然,其间没有多余的铺垫。
这种优缺点混谈和段落勾连的结构使散文显得紧凑而生动。
这篇散文有杂文味道,用语尖锐有力,论及人事多含嘲讽,在文章最后写道:“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应该说,这是鲁迅写《忆刘半农君》之目的。
原来刘半农去世后,不少悼文均歌颂备至,不分皂白地将其捧得天花乱坠。
鲁迅在文章抒发自己观感,特意历数刘半农十年前的“战绩”,表扬作为“战士”的刘半农,因为他“中国有益”,而善意批评他“据了要津”后的种种表现。
鲁迅以一分为二的评价缅怀刘半农,就为的反其道而行之,免使一些“陷沙鬼”是非不分,将其歪曲陷入烂泥。
显然,鲁迅写这篇悼文是为了战斗,的“愤火”是燃烧于整篇,尖刻讽刺的语意即产生于此。
鲁迅喜欢用生动的例子将深奥的道理晓明,这篇散文的比喻是高明的,如说到刘半农的胸无城府,以陈独秀的“内皆武器,来者小心”和胡适的“内无武器,请勿疑虑”作比,证实刘半农“令人不觉有武库”,因而觉得他可“亲近。
又如“陷沙鬼”的形容也很得体生动。
这一篇幅很小的散文语言含量是惊人的,如“双金黄信”、“她和字的创造”及“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等等,都是新的典故,含有大量的故事,现在均加以浓缩,这也是这篇散文体小而意深的缘故。
陈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