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藏象学说——心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藏象学说五脏—心五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成为“神脏”。
五脏—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01生理特性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心以阳气为用。
心阳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阳必须与心阴阴阳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失常:*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精神委顿,神识恍惚*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血行加速,心神不宁——心悸、心烦、失眠心火宜降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揉筋作用的阳气。
人身之火又分君火、相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相对于君火,肝、肾为相火。
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失常:*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02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心主血《素问·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①行血: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失常:*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心阴或心阳不足——血液运行失常②生血:“奉心化赤”,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成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
(2)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失常:*心气虚:面色无华(苍白、萎黄),舌淡,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脉虚无力。
中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形式,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内容。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①《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物质同一性:物质是同一的。
③机能活动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促进、制约的协同关系古人强调“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3、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症、病的区别:①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②症:指症状,是病人述说的不适。
③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1、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以无形的弥散状态和有形的聚会状态被人们所感知)(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的特征(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第三章藏象学说-1(概论+五脏)一、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神脏5.心主血脉6.心主藏神7.心主通明8.肺主气9.肺主行水10.肺主治节11.肺为华盖 12.肺为娇脏13.脾主升清 14.脾主藏意 15.肝体阴用阳16.肝主藏魂 17.肾主纳气18.肾藏志 19.脾主运化 20.四末21.肝气犯胃 22.肝为刚脏23.先天之本 24.肾主水二、填空题1.“藏象”一词首见于___________,脏腑的分类首见于___________。
2. 脏腑可分为脏、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类。
3.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________和__________。
4.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
5. 奇恒之腑在功能上_____________,与五脏相同;在形态上_____________,与六腑相似。
6.奇恒之腑除_____________外,其余都与五脏没有表里配合。
7.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8.血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条件。
9. 肺主气是指肺具有调节呼吸和主司一身之气的作用,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0. 肺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1. 五志归属五脏,喜为_____________之志,悲为_____________之志。
12.肺为华盖,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推动和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称____________。
13.脾的生理特性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4.肾开窍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心藏神
概念
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神:人体外在的综合表现
表现
二、西医之“心”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
一、生理功能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肾“天癸”的作用
心、肝、脾的作用
冲、任二脉的作用
脏腑之间关系概述
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中精气的盈亏决定了五脏阴阳的盛衰脾胃是五脏气血化生之源,脾胃的旺与衰决定了五脏气血的多少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脏与脏之间关系
1.心与肺
联接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宗气
2.心与脾
3.心与肝
心肾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火、阴阳的升降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即心火必须下降,肾水
必须上升,肾水得心火之温而不寒,心火得肾水之滋而不亢。
亦称
“水火既济”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肝与肺
7.肺与肾
8.肝与脾
9.肝与肾
10.脾与肾
腑与腑之间关系
传化物
虚实更替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六腑以通为补
脏与腑之间关系
阴阳表里关系
经脉络属
生理联系
病理影响
1.心与小肠
生理上相互为用
病理上常见火热之邪的传导2.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相互为用3.脾与胃
升降相因
纳运协调
燥湿相济
4.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
胆汁正常分泌、排泄有赖于肝气的疏泄
肝主谋略,胆主决断,协调情志
5.肾与膀胱
尿液的生成、排泄而影响到水液代谢,主要在肾。
第三章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概述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学即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中医学的脏腑,不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且是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所以说,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即对脏腑功能总的概括。
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奇恒之腑。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已形成了独特理论——经络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是生命活动总的体现。
它们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因此,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
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
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这就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
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
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将人体与天地置于同一体系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机体外部的各种表现与内脏的功能活动存在着相互的联系。
藏象学说着重对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反映于外部的征象,来认识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如面色红润,神志清楚,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舌质淡红滋润灵活,脉和缓有力,反映出心的功能正常。
若面白无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唇舌色淡,脉细,反央出心血不足。
藏象学说正是从面色、脉象、舌象等可见的征象,来考察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与否。
第二节脏腑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之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内脏器官总称,是一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一)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
备注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以心的功能尤为重要。
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失去和调节作用。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或心阴不足,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均可导致血液运行扮失常。
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主要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即《素问-脉经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与脉”。
清-唐宗海《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
”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
若心阳虚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碍。
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抹去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备注通畅。
心与脉直接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血、脉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密闭循环于全身的管道系统。
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由此可见,《素问-痿论》所说的“心主身之血脉”和《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心者,其充在血脉”,是针对心脏、脉和血液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心的阳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黯,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即是心主神志功能的总结。
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在脏腑组织中居于首位,起主导作用,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主宰和调节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活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如《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是接受、担任之意,即心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
但必须要认识到心主神志的功能,属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中医学一直沿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性论心的概念,认为心即为心脏,又是思维器官,以心为脑的代称。
在汉语中以心表达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的词语一直沿用,如“心领神会”、“心神不宁”等等,这些有助于对心主神志的理解。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异常而出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顿,甚则出现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上述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即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若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则亦必然会导致神志的改变。
另一方面,心主神志,主宰整个生命活动,心主血脉的功能也受心神的主宰。
所以心的这两种功能是互相影响的。
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
”这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
喜,一般而言,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的良性反映,对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有益,所以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
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因而有“喜伤心”之说。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
心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华,是光泽、华丽之义。
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由于头部的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而面走空窍。
”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血不足,则可见面色晃白、晦滞;血瘀则面色青紫。
(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若心有病变,如心阳不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可见舌质红绛瘦瘪;心血不足,可见舌体瘦薄,舌色少华;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4)心在液为汗:是指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密切关系。
汗,乃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由玄府(汗孔)排出体表之液体,即“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之称。
一般说来,在正常的情况下汗液的排泄常感觉不到出汗,而仅表现为肌肤的润泽。
人体出汗有两种情况:一是散热性出汗,如气候炎热,衣被太厚,或动而生热,或发热时用发汗药,此时体内之热随津液外出而解,即属于此类出汗;二是惊恐伤心可致出汗,是指人在精神紧张时,或受惊时出汗,“惊而压精,汗出于心”(《素问-经脉别论》),即指这类出汗。
由此可见,心以主血脉和藏神功能为基础,主司汗液的生成与排泄,从而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
【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