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5.第⼆章中世纪⽂学第⼆章中世纪⽂学第⼀节概述⼀、中世纪⽂学的历史背景(⼀)中世纪的阶段划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起,⾄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它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时期。
⼀般认为,公元5⾄11世纪是中世纪的初期,12⾄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
在欧洲⽂化和⽂学史上,中世纪⼀般指前两个时期,⽽后期⼀般称为⽂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的时代特点(1)开端标志:奴⾪制的终结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①奴⾪制的终结奴⾪制的西罗马帝国,在奴⾪起义和北⽅外族⼊侵的打击下,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
这⼀年标志着奴⾪制在欧洲历史中画上了⼀个句号。
②蛮族(指⽇⽿曼⼈和斯拉夫⼈)登上历史舞台侵⼊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曼⼈和斯拉夫⼈,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曼⼈。
⽇⽿曼⼈原来是些⽒族部落,正处于⽒族社会解体阶段。
他们在征服罗马各地以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量⼟地,成为⼤地主阶级。
原来的奴⾪从新主⼈⼿中领得份地耕种,向主⼈缴纳赋税并服劳役。
从这些先前的奴⾪和⾪农以及贫困破产的⾃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
因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曼⼈在帝国废墟上建⽴起来的那些王国,通过⼟地的⼤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过程经过了⼏百年的时间。
在中世纪初期,各外族王国为了争夺⼟地不断发⽣战争,它们的疆域也不断发⽣变化。
中世纪的最初⼏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
(2)封建社会⽣产关系及其导致的新⽭盾封建社会的建⽴使原有⽣产关系发⽣了变化,农奴劳动代替了奴⾪劳动,农奴有了⼈⾝⾃由,可以占有部分⽣产⼯具和⽣活资料,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产⽔平⽐奴⾪社会有发很⼤提⾼。
整个社会⽣产⼒的了很⼤发展。
但农民仍担负着繁重的劳动以及名⽬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徭役等杂活,所以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盾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主要⽭盾。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起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67年)终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
初期:公元5—11世纪中期:公元12—15世纪(中世纪文学)末期:公元15—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文学的状况:突出特征: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
主要包括:1 教会文学(正统文学取材《圣经》)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 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 兴盛地:法国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
主要体裁: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封建主、骑士骑士抒情诗内容: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中心主题: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破晓歌最为有名。
分为三个系统: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
著名的作品:《亚历山大传奇》骑士叙事诗《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
作品:《特里斯和伊瑟》拜占庭系统:《奥卡森和尼柯莱特》3 英雄史诗(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史诗)。
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中世纪初期) 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卡勒瓦拉》(又译《英雄国》)冰岛:《埃达》《萨迦》《贝奥武甫》:上篇《鹿厅》下篇《屠龙》中心主题: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诗中的英雄具有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的高尚情操。
后期英雄史诗法国:《罗兰之歌》(爱国主义的主题)(中世纪中期) 西班牙:《希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英雄史诗特点:(1) 民族遭难、民族英雄拯救民族,脱离苦难。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5~14世纪)的文学一,概述·时限⏹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古代欧洲奴隶制社会终结和封建社会即中世纪(中古)历史时期到来。
概述·原创性⏹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和文学是从一个没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起码在13末世纪之前,中世纪文学家们的创作,都带有原创性质。
概述·贡献⏹欧洲中世纪社会文化对后代欧洲文化与文明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希腊文化。
概述·基督教⏹中世纪文学是在极其黑暗、没有传统可以继承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
而这种起步又是在基督教文化氛围中开始的。
所以,基督教文化对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文学的重新兴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基督教自产生后对欧洲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对西方文化精神乃至文学精神的生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大地缘文化板块⏹以西欧的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文化板块;⏹以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代表的正教文化板块;⏹北欧文化板块;⏹西班牙和西西里地区文化板块。
二、宗教文化与文学⏹宗教文化是西欧中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基督教文学也是欧洲中世纪的主流文学。
⏹“黑暗时代”⏹“加洛林文艺复兴”⏹9-13世纪⏹“12世纪文艺复兴”“黑暗时代”: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开端⏹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8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宗教文学的初创时期。
⏹基本以《圣经》为主要题材:圣经故事、使徒传⏹书面文学都是在修道院中用拉丁语写成⏹散文著作:A,以整理和翻译《圣经》及其教义为代表的散文文学。
B,史传文学:《法兰克人史》《英吉利教会史》⏹诗歌作品: 《凯德蒙组诗》“加洛林文艺复兴”⏹8世纪⏹查理大帝对基督教文化的规范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和宗教文化范本定型工作⏹指派阿尔古因组织人员在797—800年对当时收集到的各种《圣经》文本进行了校勘,统一了《圣经》文本并将其译成拉丁文,成为后来天主教通用的定本。
9-13世纪-1⏹戏剧(¡°宗教剧¡±):神秘剧神迹剧道德剧⏹女作家罗丝维萨(约935¡ª1000)9-13世纪-2⏹史传文学:《基督》《裘利安那》《使徒们的命运》《艾伦那》《少女欧拉丽赞歌》《圣徒列瑞行传》《圣徒阿列克西斯行传》《受难曲》“12世纪文艺复兴”:文化鼎盛期⏹1)修道院书信体文学:寻找虔诚宗教信仰与个人情感连接点⏹圣多明俄的嫡传弟子萨克森的约尔丹¡ª女修院副院长安达罗的狄安娜⏹12世纪本笃会修士阿贝拉尔¡ª女修院院长海萝丽丝⏹12世纪的圣贝恩哈德¡ª埃德门加伯爵夫人⏹2)宗教诗歌:⏹《圣女欧拉莉之歌》⏹《是谁在敲门》⏹《十字架前显慈颜》⏹《平安彼岸歌》⏹《和平祈祷词》⏹3)中世纪出现的各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如宗教颂神诗、宗教抒情诗歌、骑士文学作品、宗教戏剧以及其他一些宗教文学样式,都开始走向成熟。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一切从头开始、末世景象、普遍的世袭制的失败、政教合一局面的形成思想特征: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艺术特征: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世纪文学的分类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2、史诗与谣曲;英雄史诗、“罗宾汉谣曲”3、骑士文学;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4、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列那狐传奇》1.教会文学的表现形式:祈祷文、赞美诗、基督故事、圣徒传、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2. 英雄史诗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
主要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
各国英雄史诗:英国:《贝奥武甫》(8世纪)法国:《罗兰之歌》(1080)西班牙:《熙德之歌》(1140)俄国:《伊戈尔远征记》(1185)德国:《尼伯龙根之歌》(1200)3. 骑士文学,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它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盛行时代的产物,作者是骑士,反映骑士的生活理想,追求世俗生活的享乐和世俗爱情。
属于世俗贵族阶级的文学。
骑士是封建主阶级最低一层的等级,是十字军东征(1095——1270)的主力。
12世纪出现了骑士团。
封建主的子弟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以便长大当一名合格的骑士。
骑士信条:忠君、护教、行侠、效忠女主人。
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领主、意大利大商人和罗马天主教会,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军事远征。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莱蒙召开宗教大会,以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撤冷为口号,煽动宗教狂热情绪,号召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十字军东征的历史意义十字军东征促是西欧军队重装骑兵作用的下降和轻骑兵、步兵的复兴,使西方对东方民族的军事学术发生了兴趣,其结果是学会了制造燃烧剂(见希腊纵火剂),后来又发明了火药与火器。
同时,他们还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从而大大改善了航海的条件。
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桡桨战船队开始被帆船队所代替,这标志海军战略战术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骑士传奇:骑士传奇主要流行法国北部。
内容大都描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
为爱情而冒险。
著名的骑士传奇是英国《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名篇是《仇思丹和琦瑟的传奇》。
亚瑟王圆桌《亚瑟王传奇》中的亚瑟是不列颠国王,圆桌骑士团的首领。
历史上有否亚瑟其人不能确定,但民间流传广泛。
英国人把亚瑟看做是自己的英雄,永不退位的王者。
他兴起的圆桌骑士意味平等,后来成为圆桌会议的来历。
塞尚笔下的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破晓歌”最为著名骑士文学的影响骑士传奇的浪漫因素,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有影响。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骑士传奇——“罗曼”(roman)。
骑士传奇的情节性为长篇小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骑士传奇重视独立个人的描写内容,为后世作家所继承。
4.城市文学:(13—15世纪)11世纪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形成了市民阶级。
城市文学是市民创作的文学,属于市民文学。
内容描写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市民的机智聪明,反映萌芽中的新阶级的精神特征。
城市文学的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世态。
讽刺叙事诗,如《列那狐的故事》,动物故事集,以兽寓人。
世俗戏剧,中世纪宗教剧多,世俗戏剧少。
惟一流传下来的世俗戏剧是一部笑剧《巴德林先生的故事》。
这是一部骗上加骗的笑剧。
律师巴德林先生用花言巧语骗了布商的布。
牧童装羊叫,赖帐不付律师的诉讼费。
喜剧冲突突出,表现市民的机智与聪明。
为文艺复兴戏剧奠定基础。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杰出的民间故事诗,是中世纪市民文学中最重要的反封建讽刺作品。
这部故事诗的形成约在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之间。
故事主要描写动物的生活,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揭露了重重的社会矛盾,辛辣地嘲讽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等。
作者把中世纪封建社会描绘成一个野兽世界和吸血强盗的王国。
列那狐的形象: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
尽管故事里说他是贵族男爵,但他在与狼、熊、狮子和神父等的斗争中是一个反封建的人物。
他捉弄国王,杀害大臣,嘲笑教会,几乎无法无天。
他的胜利标志着市民智慧战胜了封建暴力。
另一方面,列那狐又肆意欺凌和虐杀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很多没有防卫能力的弱小动物,许多鸡、兔、鸟类几乎成了他的腹中之物。
从这方面看,他又是城市上层分子的形象。
故事通过列那狐的经历,形象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是一个黑暗的、充满欺诈、掠夺和弱肉强食的野蛮世界,作者为中世纪法国惨受剥削和压迫的广大劳动人民发出愤怒的抗议。
这部故事诗是由二十七篇意思连贯的组诗构成的,共三万多行,每篇都以列那狐为主人公。
《列那狐的故事》对法国和欧洲文学都发生过影响。
法国著名诗人拉封丹的许多作品就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启发下产生的。
第二节但丁一、创作简况及生平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意大利诗人。
出生于佛罗伦萨小贵族家庭,从小熟读罗马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的作品积极投身反封建贵族斗争,1300年佛罗伦萨建立共和政权,被任命为行政长官。
因反对教皇干涉内政,遭到迫害。
1302年被流放20年。
创作:1.早期文学创作(流亡以前)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也是他抒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
《新生》体现了温柔的新体的最高成就,开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
2.创作后期(流亡期间),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愤,代表作《神曲》就是作于这一时期。
《新生》(1295)诗集,描述诗人和贝亚特丽齐的爱情故事。
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新生》表现了温柔的新体诗派的爱情观和艺术观,追求精神爱,充满精神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
《论俗语》《论俗语》(1304—1308)文艺批评著作。
文艺观点有:1.诗为寓言说。
一切文艺都是象征性的或寓言性的。
2.艺术以善为内容,美为形式。
3.人要有理性。
4. 主张建立意大利标准民族语言——俗语。
用意大利俗语作为文学用语。
对发展意大利民族文学有重要贡献。
二、《神曲》《神曲》(La Divina Commedia,1307—1321)原名“喜剧”,一是它用意大利文写作,没用官方语言拉丁语,不很严肃;二是结局是幸福的;三是他喜欢的古希腊喜剧以政治讽刺见长。
卜迦丘在《但丁传》中称它为“神圣的喜剧”。
1555年的威尼斯版本第一次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中译本为《神曲》。
《神曲》采用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以自叙体形式描写但丁35岁在森林迷途遇险,遇到三野兽,得到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解救。
他引导但丁游历了地狱和净界,但丁的恋人贝亚特丽齐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堂。
结构与内容游历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
每部33篇,“三”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
“地狱”增加了一篇全书的序幕,全书共100篇,“十”是完全的象征,“一百”是完全中的完全。
全书象征手法突出。
1.地狱篇:地狱形似一个大漏斗,底在地球的中心,口在北半球,共有9圈,住着犯了七情六欲罪行而受惩罚的灵魂。
地狱是恶人的归宿处。
2、炼狱篇:炼狱是浮在南半球海面上的一座孤山,它是灵魂赎罪的地方,形似宝塔。
净界有7层,表示人类有7宗罪: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
涤净罪恶,才能升天堂。
3.天堂篇:天堂形如一个轮盘,共有九重天,每重天都是透明的气体。
天堂是上帝和精灵的居所,也住着圣人、贤人、多情人、行善人等。
主题: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神曲》主题总述:《神曲》是一部灵魂的旅行史。
人类必须经过迷惘和错误的考验,才能到达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境界。
全部意义在于使人改过从善,出于烦恼,而登于极乐。
它也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讨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
从当代意识看,它的艺术境界表现出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沉忧虑。
《神曲》的进步性:第一,《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第二,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后,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第三,但丁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现世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
第四,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
第五,《神曲》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
第六,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况,在《神曲》中也获得了真切、广泛的描绘。
局限性:第一,《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
第二,《神曲》中召唤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识的话语,已成为了至理名言,可另一方面,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
第三,在《神曲》中,但丁对保罗和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的爱情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同情他们,另一方面,他仍根据中世纪的道德标准,将这对恋人作为贪色的罪人,放入了地狱接受惩戒。
第四,在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常常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对国王痛加鞭斥,另一方面,他又将国王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
四、艺术成就:1、在描绘不同的境界时,但丁采用了不同的色彩。
2、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3、《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
4、《神曲》是用俗语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