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8
5.第⼆章中世纪⽂学第⼆章中世纪⽂学第⼀节概述⼀、中世纪⽂学的历史背景(⼀)中世纪的阶段划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起,⾄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它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时期。
⼀般认为,公元5⾄11世纪是中世纪的初期,12⾄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
在欧洲⽂化和⽂学史上,中世纪⼀般指前两个时期,⽽后期⼀般称为⽂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的时代特点(1)开端标志:奴⾪制的终结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①奴⾪制的终结奴⾪制的西罗马帝国,在奴⾪起义和北⽅外族⼊侵的打击下,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
这⼀年标志着奴⾪制在欧洲历史中画上了⼀个句号。
②蛮族(指⽇⽿曼⼈和斯拉夫⼈)登上历史舞台侵⼊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曼⼈和斯拉夫⼈,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曼⼈。
⽇⽿曼⼈原来是些⽒族部落,正处于⽒族社会解体阶段。
他们在征服罗马各地以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量⼟地,成为⼤地主阶级。
原来的奴⾪从新主⼈⼿中领得份地耕种,向主⼈缴纳赋税并服劳役。
从这些先前的奴⾪和⾪农以及贫困破产的⾃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
因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曼⼈在帝国废墟上建⽴起来的那些王国,通过⼟地的⼤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过程经过了⼏百年的时间。
在中世纪初期,各外族王国为了争夺⼟地不断发⽣战争,它们的疆域也不断发⽣变化。
中世纪的最初⼏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
(2)封建社会⽣产关系及其导致的新⽭盾封建社会的建⽴使原有⽣产关系发⽣了变化,农奴劳动代替了奴⾪劳动,农奴有了⼈⾝⾃由,可以占有部分⽣产⼯具和⽣活资料,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产⽔平⽐奴⾪社会有发很⼤提⾼。
整个社会⽣产⼒的了很⼤发展。
但农民仍担负着繁重的劳动以及名⽬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徭役等杂活,所以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盾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主要⽭盾。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欧州中世纪文学,是指从公元5世纪至公元13世纪,大约800年的时间,此时,正是欧洲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时期。
在这800年间,初始的几个世纪,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拉丁文文学则几乎全是教会文学,当时介乎欧、亚两州之间的拜占庭文化,远远高出欧州蛮族文化。
(所谓拜占庭文化,是东罗马帝国的另一种称呼,拜占庭文化具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
拜占庭文化主要继承、延续了古罗马文化,在神学、法学、建筑等领域取得卓越成绩。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领属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
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旧址,故又称拜占庭帝国。
)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的。
帝国内部封建因素——隶农的出现和蛮族的入侵促成了帝国的灭亡。
蛮族主要指凯尔特(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
凯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一大部分和罗马人融合。
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是日耳曼人。
斯拉夫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起过重要的作用。
各蛮族的封建化过程先后不一。
从四世纪末开始,匈奴人的西移和蛮族内部的发展引起了民族大迁移。
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各部落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通过土地集中、公社解体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欧洲封建社会内,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它以罗马帝国后期已被罗马奴隶主定为国教。
当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版图内建立起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的时候,他们并未采用基督教,相反,却曾与依附于奴隶主的基督教进行斗争。
随着封建主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封建主逐渐利用并接受了基督教这一具有普遍影响的精神统治工具,基督教遂与封建蛮族王国合流。
同时,教会本身也逐渐变成了大封建主,建立了以教皇为首的统一组织,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各国人民,而且以其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的来世思想从精神上麻痹人民。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中世纪的概况(一)中世纪的概念和文化1、概念:历史上的中世纪:公元476年-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封建制度逐渐形成,走向繁荣,最后走向衰落的历史,约1000多年。
文学上的中世纪:公元476年-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2、欧洲中世纪文化三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蛮族文化(日耳曼、斯拉夫人)(二)中世纪教会与文化的关系1、中世纪教会对希罗文化的破坏破坏希腊化时期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封闭了雅典的学校。
敌视和破坏的态度,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中世纪教会对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教会的炼金术促进了化学和农业技术,教会内也有些科学家的诞生。
如哥白尼、伽利略、鲁诺。
教会的经院派派哲学,尊理性,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理性的产生。
宗教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产生宗教文学、宗教音乐、宗教美术、宗教建筑等,如巴黎圣母院(三)中世纪文学概况:教会文学英雄史诗四种主要类型骑士文学城市文学民间歌谣和传说二、教会文学(一)《圣经》《旧约》“希伯来人与上帝之约”,民间流传的神话、历史法律、情歌等,犹太教经典。
《新约》“基督徒与上帝之约”,关于耶稣言行的传说,使徒的言行和书信等,基督教经典。
《圣经》的内容成为中世纪文学以及后世许多文学的题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会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内容: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体裁: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梦幻故事、宗教剧等等。
主题:以此来歌颂基督的伟大,使徒的圣洁,宣扬世俗生活的罪恶,劝人忏悔或恐吓人民。
(三)宗教剧宗教剧欧洲中世纪戏剧的主要形式。
产生:唱诗发展而来,宣讲教义。
类型:主要有奇迹剧和神秘剧。
内容:圣经的奇迹故事,充满宗教迷信色彩。
三、英雄史诗(一)早期英雄史诗氏族社会末期蛮族部落生活《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贝欧沃尔夫》《卡勒瓦拉》,冰岛的“埃达”和“萨迦”。
(二)后期英雄史诗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罗兰之歌》(法国)《熙德之歌》(西班牙)《尼伯龙根之歌》(德国)《伊戈尔远征记》(俄国)(三)《罗兰之歌》1、历史基础:查理大帝征战西班牙,征战摩尔人也就是阿拉伯人,因国内发生叛乱,在返国途中遇到巴斯克人袭击,后卫蒙受重大损失。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公元 5 世纪—— 14 世纪)第一节概述恩格斯说:“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中世纪宗教文学根源于希伯来民族独特的人本意识,完全异于古希腊罗马的人文观念。
它强调人的理性对原欲、灵魂对肉体、崇高意志对世俗人性的超越,走向极端之后,蜕变为绝对意志(上帝)对人性的奴役和摧残,人本意识异化为神本意识。
中世纪宗教文学中的人性萎缩枯竭,其文学价值微薄。
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是世俗文学。
一、中世纪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 、新生的封建国家是民族文学的摇篮。
2 、基督教思想的传播为教会文学奠定了统治地位。
3 、城市的兴起为市民文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二、中世纪文学的特征思想特征:1 、宣言原罪观念、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在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有极强的渗透力,各类文学无不打上宗教的烙印,占统治地位的教会文学以宣言原罪观念、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为宗旨;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其创作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世俗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宗教藩篱。
2 、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中世纪各民族史诗,描述封建国家的创立,追述开国帝王的不朽功绩,歌颂民族英雄,表现出鲜明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英雄主题。
民间谣曲表现绿林好汉的侠义精神,骑士文学宣扬忠君护教思想,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3 、体现反封建、反教会思想。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爱情生活,肯定现世人生的幸福,是对古希腊人本主义世界观的承续,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拨。
市民文学中的世俗观念和生活情趣,同样具有较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
艺术特征:1 、表现领域的广阔性:在中世纪,封建国家在形成过程中,融会了古今、东西、宗教世俗种种文化意识。
在剧烈裂变整合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萌发了形形色色的思想情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开拓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2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各民族文学的摇篮,欧洲各国在创建自己民族文学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
在教会文学之外,世俗文学以民间文学的形式,焕发出异常活跃的生机,主要有各民族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等。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中世纪文化一、中世纪历史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历史分期:初期(5—11世纪,476—1095第一次东征)封建制形成期,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没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英雄史诗(8—12世纪)中期(12—15世纪 1095—1453东罗马帝国亡)封建制全盛时期,骑士文学(12—13世纪),城市文学(13—15世纪)末期(15—17世纪中叶,1453—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衰亡。
历史分期与文学史分期的错位就文学史而言,封建社会末期已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中世纪文学之内,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在14世纪就开始了。
中世纪的文学主要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二、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中世纪的文化特点是宗教文化,即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
宗教的产生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使人对之敬畏和崇拜。
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的宗教是自然宗教,它是作为原始人类的自发信仰而产生的。
人们在自然力面前无能为力,对自身的生理现象和梦境不能理解,从而把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然力人格化,认为有一个超自然的神灵,形成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死的观念。
基督教派别:基督教分为三派东正教:正教,分布在东欧一带。
新教:中国习惯称基督教,分布在英、美、德、北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天主教:公教,分布在意、法、比、西、葡、匈、波、美、拉丁美洲。
古希腊与中世纪宗教比较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与古希腊的无神论世界观形成鲜明的对照。
古希腊的宗教观念是淡漠的,多神的,一个城邦信奉一个神或英雄,是多神论,以至无神论,古希腊是自由思想的故乡。
中世纪神学统治禁止人们的自由思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崇拜,窒息了古希腊文化对人性的歌颂,阻碍了西方社会的发展。
宗教神学的两重性1. 排斥科学与包含科学的因素。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中世纪历史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
二、中世纪文学的文化背景与基本特点
(一)、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
中世纪的文化特点是宗教文化,即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
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毕竟是更进步的社会结构,我们不能对中世纪文化全盘否定。
基督教产生的历史条件
公元二世纪中叶,在罗马帝国的镇压下,犹太人被赶出了住地,流亡散居欧洲各地。
处于‚散亡‛中的犹太人把信奉的基督教散布于‚散亡‛之地。
这为基督教成为全欧性的、世界性的宗教提供了社会土壤和种族土壤、欧美普遍信奉基督教。
中世纪时,基督教正统教会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一切学术、教育都置于神学的控制下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指的是天主教,它成为西欧各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并把哲学、政治、法律等,置于天主教神学的控制之下。
天主教会企图将封建制度神圣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教会和王权共同统治,教皇对世俗政权也有最高权力。
(二)、基督教基本观点
★原罪观: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观念是原罪观。
★救赎观:上帝派耶酥基督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宝血以赎相信者的罪。
★救世主意识:救世主观念指的是耶稣降生世间,为拯救人类脱离罪恶,得到永生。
(三)、教会伦理
教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有:爱、宽恕、勿抗恶、禁欲主义、信仰等。
中世纪文学的思想特征
1、基督教思想制约文化
2、歌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
3、出现反映特定阶层思想内容的文学作品
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
1、文学表现内容拓展
2、艺术形式更为成熟
3、艺术表现手法得到开拓
4、情感性强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教会文学
英雄史诗
骑士文学
城市文学
一、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
作者是僧侣,又称僧侣文学。
教会文学的内容是普及宗教教义,歌颂上帝创造一切。
教会文学的表现形式:祈祷文、赞美诗、基督故事、圣徒传、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二、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
主要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
欧洲几个主要的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法国的《罗兰之歌》(最为著名)、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拍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三、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它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盛行时代的产物,作者是骑士,反映骑士的生活理想,追求世俗生活的享乐和世俗爱情。
属于世俗贵族阶级的文学。
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他们把荣誉看成高于自己的生命,效忠心爱的贵夫人,内容主要是写冒险和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
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
骑士叙事诗
骑士叙事诗常写的题材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
骑士抒情诗
主要内容是‚歌颂典雅的爱情‛即骑士对自己情人或女主人的爱慕和情人对其的爱慕,它的形式主要有牧歌、
破晓歌、辩论诗、情歌、夜歌、怨歌等,其中《破晓歌》最为有名。
四、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是市民创作的文学,属于市民文学。
内容描写市民的日常生活,表现市民的机智聪明,反映萌芽中的新阶级的精神特征。
城市文学的主要形式有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
韵文故事在法国最为流行,作者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尖锐地讽刺僧侣和封建主,赞美人民的机智。
名篇有《驴的遗嘱》、《吃桑葚教士》、《农民医生》等。
17世纪莫里哀根据《农民医生》创作了喜剧《屈打成医》。
讽刺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是法国中世纪城市文学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动物故事集,由27组独立的短诗连缀而成。
每个故事都以狐狸列拉为主角,使整部故事诗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作者以兽寓人,借飞禽走兽的活动与生活,讽刺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
《列那狐的故事》也是一部吸引人的童话,受到人们喜爱。
思考题
思考题
1、中世纪文化特点
2、中世纪文学特点
3、英雄史诗的特点
4.骑士文学的意义
5.骑士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但丁,中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诗人。
第一部文学作品——《新生》
温柔的新体诗派
抒写对贝阿特丽采的爱情诗
代表作———《神曲》
文艺论著——《飨宴》《论俗语》
政治论著——《帝政论》
《神曲》
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叙述自己在35岁时的一个梦境。
维吉尔带他游历了地狱、炼狱,贝阿特丽采引导他进入天堂。
为什么但丁称这首关于哲学和科学的巨著为“喜剧”呢?
1、喜剧和悲剧这两个词在中世纪并不一定含有舞台剧本的意味。
喜剧指逃脱于祸患的叙述文,悲剧指大人物没落的故事。
凡是由平静开始而结束于悲惨的故事,可称悲剧;凡是由纷乱和苦恼开始二结束于喜悦的故事,可称喜剧。
2、这两个词指的是“文格”,并非文体。
如何理解但丁对地狱、炼狱、天堂的描绘
地狱对于人具有极大的威慑性和规范性,使人不敢堕落。
实际是种形象的警告,提醒人们某种行为的后果。
炼狱通过受苦、修炼,人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实际是告诉人们如何达到至善至美。
天堂实际是对向上、纯洁努力之人的预期回报,是美德之人的最终归宿。
总结:诗人通过三界的描绘,以及各种亡灵所处的不同
位置,形象地说明了何为罪恶,何为美德。
诗人从地狱到天堂的游历之路,正是人类的发展之路,即不断惩恶扬善,趋利避害,不断趋向神圣崇高。
但丁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字面意义:但丁游历宇宙三界——亡灵的遭遇。
寓言意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哲理意义:人通过受苦,可以改善人性,达到至善至美
思想内涵
★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美,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
★‚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
★《神曲》虽然写的是‘亡灵’的境遇,但是如果从寓言意义看,则其主题是人,人们在运用其自由选择的意志时,由于他们的善行或恶行,将得到善报或恶报。
《神曲》的二重性
《神曲》把但丁内心生活经验、宗教热忱、爱国思想和对现实的态度融为一体,囊括了中世纪的学术文化,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流传后世。
诗作反映了但丁思想的矛盾二重性。
★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
但丁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始终信仰宗教。
他在《神曲》中满腔热忱地歌颂上帝,把圣徒安排在天堂,同时揭露批判现实教会的贪婪和残忍,让教皇下地狱。
全书对教会的直接批判有20余处。
但丁对教会的批判,使
他成为宗教改革的先驱。
★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
但丁根据宗教禁欲主义观念,把人的七情六欲都当作罪恶进行惩罚,爱情有罪,知识也有罪。
同时他同情受惩罚的灵魂,肯定人的理性。
★号召人民斗争与寄希望好皇帝
但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尽管被流放,仍在思考拯救祖国的途径。
他主张政教分离,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同时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在天堂给在世的好皇帝预留位子。
★中世纪的创作技巧与近代小说的写实手法。
《神曲》的结构表现了中世纪诗歌艺术的创作特点,梦幻形式,神秘描写,象征手法。
在描写具体故事时,又表现了近代小说的写实性,直接描写,心理分析,使用意大利语言写作。
《神曲》矛盾的二重性,表现了但丁作为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伟大诗人的特点。
《神曲》的艺术成就
一、构思宏伟,结构严整而完美
作者根据基督教宇宙三界观念,把全诗分3部分,每部分 33篇,1序幕,共100篇。
最后以群星作结显得工整匀称。
给人一种引体向上、飘然若仙的升腾感。
二、梦幻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
象征寓意:豹(淫欲);狮(强暴);狼(贪婪);
维吉尔(理性和哲学)
贝娅特丽丝(信仰和神学)
三、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神曲》首创用民族语言写作,广泛使用俗语,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
采用民间流行格律——三韵句,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和高超的韵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