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浅层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8.24 KB
- 文档页数:3
洞庭湖治理的调查与思考人给水让路水给人出路第一篇:洞庭湖治理的调查与思考人给水让路水给人出路洞庭湖地区是指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跨湘鄂两省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总面积为18780平方公里。
洞庭湖地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麻、蚕桑、水产基地。
两千年以前,洞庭湖只是岳阳君山附近的一块小水面。
由于长江泥沙的大量涌入,长江以北的云梦泽调蓄能力逐渐消失,洪水南移,致使洞庭湖逐渐扩大,南连青草湖、西吞赤沙湖。
全盛时期,也就是1640年至1825年间,湖面约600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
沧海桑田,随着洪水和泥沙的不断淤积,加之人类无节制的开垦,现在的洞庭湖湖面只有2625平方公里了。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永远留在了《岳阳楼记》里。
实现洞庭湖的人水和谐,是千百年来湖区百姓的不懈追求。
洞庭湖安澜,则湖区百姓安。
人给水让路:是尊重自然规律,是实现洞庭湖人水和谐的前提把洞庭湖治理好是祖祖辈辈的心愿,更是当代人的责任。
要实现洞庭湖的人水和谐,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的治理方针,坚持山、水、江、湖治理的结合。
治湖与治山相结合。
从洞庭湖的情况来看,多年来我们采取“深挖泥、高筑堤、强排涝”的办法治理洞庭湖,起到了抵御洪水的作用,效益是显著的。
这是对付现有泥沙的有效办法。
但是由于长江上游和湖南省境内“四水”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近1亿立方米泥沙淤积在洞庭湖,湖洲面积以每年6万亩的速度增加,并生芦苇,致使湖床不断抬高,湖面不断萎缩。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底平均每年淤高0.03米,其中西洞庭湖区每年淤高0.07米,澧水尾闾的七里湖已淤高了13米,变成了七里山。
由此看来,治湖必须与治山紧密结合起来。
近年来,湖南省要求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并且长期实行封山育林、封山植树,使森林覆盖率由51.4%提高到55%。
治湖与治河相结合。
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新墙河对洞庭湖来说,突出的问题是防洪库容不够。
洞庭湖研究报告
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面积约为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湖南省和江苏省交界处。
我校生态学研究小组进行了洞庭湖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洞庭湖的水体质量整体较好。
我们对湖水进行了采样和检测,发现湖水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和氮磷含量等指标均在国家水质标准的允许范围内。
这说明洞庭湖的水体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其次,洞庭湖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我们在湖区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湖区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
其中,湖区的浮游生物种类较为丰富,包括浮游藻类、浮游动物等。
鱼类的数量也比较多,有不同种类的鱼类在湖中生活和繁殖。
这些生物的存在表明洞庭湖的生态系统相对健全,能够提供多样性的生态服务。
然而,洞庭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水污染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湖水质量整体较好,但是还存在一些污染物超标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其次是湿地退化的问题。
湿地是洞庭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原因,湿地的面积和质量出现了下降。
最后是物种濒危的问题。
洞庭湖的物种多样性很高,但是也有一些物种濒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洞庭湖的研究报告表明湖泊的整体水质较好,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湿地退化和
物种濒危等。
为了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洞庭湖水利调研报告
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的交界处。
为了深入了解洞庭湖的水利状况,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我们了解到洞庭湖的水利状况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的水位和水质出现了下降,部分湖区出现了干涸的现象。
其次,洞庭湖周边的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有效保护洞庭湖的水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洞庭湖的水质和水位得到保护和恢复。
同时,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于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减少人为活动对湖泊的影响。
其次,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应加大对洞庭湖周边水利设施的投入,修建更多的堤坝和水渠,以确保湖泊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此外,需要加大对于农田灌溉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最后,加强跨区域合作。
由于洞庭湖跨越多个省份,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共同合作,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制,制定一揽子的水利发展规划。
通过跨区域合作,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共同解决洞庭湖的水利问题。
总之,洞庭湖的水利状况面临一些挑战,但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我们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期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好洞庭湖的水资源,促进洞庭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土壤背景值及其研究方法土壤背景值是指土壤中某一物质及其微量元素含量达到均衡状态时,其含量水平及其分布情况,它反映了土壤自然环境的状况,因此土壤背景值研究及控制是土壤污染研究的重要基础。
湖南省的土壤背景值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洞庭湖流域、芙蓉湖流域以及湘中等区域的土壤重金属、稀土元素、氮磷钾等的研究,以及对全省不同土壤性质和类型的分布状况及其背景值的研究。
研究发现,湖南省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且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湘江中游、桃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
针对不同土壤特征及其背景值,湖南省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引入了许多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控制土壤污染物的排放、土壤污染控制计划的实施及其监测等。
同时,湖南省政府还支持科研院所开展土壤背景值监测计划。
从长远角度看,湖南省政府将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物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和整治环境污染。
湖南省土壤背景值的研究也必须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考虑。
主要包括:针对土壤功能的研究,如土壤的肥力及其影响因子,土壤的污染性及其控制因子,以及土壤植物吸收物质等;针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如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背景值之间的关系;针对土壤营养元素的研究,如氮磷钾的阳离子转化、钙、镁、硅的含量与土壤肥力关系等;同时,还要研究土壤污染物与土壤背景值的关系,以及土壤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例如水质分析、土壤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监测等。
总之,湖南省的土壤背景值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科学价值,为土壤污染的控制及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护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健康。
因此,湖南省政府和相关科研机构应当积极探讨和研究土壤背景值及其研究方法,以期为湖南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江汉-洞庭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肖攀;喻望;胡光明;赵幸悦子【摘要】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江汉-洞庭平原的地下水资源,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研,构建了包括资源功能、生态功能与地质环境功能属性指标数据层的评价体系.将江汉-洞庭平原划分为4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区与17个评价亚区,运用层次分析法与Map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对江汉-洞庭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区、生态功能区与地质环境功能区进行了划分.最后,综合分区与主导功能性分析结果,将江汉-洞庭平原地下水功能划分为可持续性强、较强、一般、较弱与弱5个等级并确定了分布范围.研究成果可为江汉-洞庭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7(048)001【总页数】7页(P6-11,19)【关键词】地下水功能;层次分析法;主导功能性;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江汉-洞庭平原【作者】肖攀;喻望;胡光明;赵幸悦子【作者单位】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加大,不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
如何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地下水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是当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地下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活乃至生存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地质环境的重要因素[1-2]。
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地强调地下水可供给资源量,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忽略其对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维护作用,常常引起地面沉降、塌陷,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功能退化,地下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究其主要原因为盲目开采,更重要的是缺乏对地下水功能的认识与重视,缺少对区域地下水生态功能与地质环境功能的分析评价工作[3]。
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洞庭湖位于中国南方,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水域面积3600平方公里,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经济发展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洞庭湖环境系统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水质恶化、湖泊面积缩小和水生生物减少等。
因此,探究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演变及其驱动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湖泊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探究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演变的历史和现状。
(2)分析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3)研究湖泊环境系统演变对区域生态和经济的影响。
2. 研究方法(1)收集和分析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历史和现状的数据。
(2)利用回归模型和遥感技术分析湖泊环境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
(3)通过场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研究湖泊环境系统演变对区域生态和经济的影响。
三、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 研究计划时间节点研究内容第1-2个月收集和整理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的历史和现状的数据第3-4个月利用回归模型和遥感技术分析湖泊环境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第5-6个月通过场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研究湖泊环境系统演变对区域生态和经济的影响第7-8个月撰写毕业论文和制作答辩PPT2. 进度安排第1-2个月完成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第3-4个月完成回归模型和遥感技术分析第5-6个月完成场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研究第7个月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第8个月完成毕业论文的修改和答辩PPT制作四、预期成果1. 研究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演变及其驱动因素,为湖泊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2. 建立回归模型和遥感技术分析洞庭湖湖泊环境系统演变的驱动因素,为其他水域环境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3. 研究湖泊环境系统演变对区域生态和经济的影响,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
五、参考文献1. 高峻,陈强,谢锋,等. 洞庭湖流域水环境特征,问题与治理[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2(6):1-6.2. 刘曼,邢丽蕊,宋援,等.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益[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32(04):45-52.3. 刘霞, 童礼强, 何仲华. 洞庭湖盆地晚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31(1):34-43.4. 李霞,刘敬龙,彭海洋. 基于遥感技术分析洞庭湖湖泊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39(04):29-33.。
1959-2009年洞庭湖湿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洞庭湖湿地位于中国南方,是一个面积巨大的湿地。
近年来,由于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研究洞庭湖湿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对于保护和恢复该湿地的生态系
统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1959-2009年洞庭湖湿地气候变化的特征,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风向等方面,以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本研究将采用洞庭湖地区的气象站数据,包括温度、
降水、湿度和风向等。
2. 数据处理:通过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评
估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例如,可以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来确定气候变
化的周期性,并使用趋势分析来确定变化的方向和速度。
3. 研究结果:通过分析结果,确定洞庭湖湿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并
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1959-2009年期间洞庭湖湿地气候变化
的特征和趋势,并提供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
对于未来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规划以及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
参考意义。
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洞庭湖区作为我国的城镇化重点区域之一,其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洞庭湖区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
怎样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洞庭湖区位于我国中部,涵盖湖南、湖北、江苏和安徽四个省份。
这里以洞庭湖为核心,拥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湿地资源。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面临了多方面的压力。
首先,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将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洞庭湖区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水的需求日益旺盛。
这将使得洞庭湖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其次,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对洞庭湖区的水资源提出了挑战。
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工业生产对水的需求也在增长。
农业灌溉使用的水量也在增加。
这些都会对洞庭湖区的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得水资源利用不平衡、浪费严重。
同时,水环境的恶化对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障碍。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洞庭湖区的城市排污、工业废水等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增加。
这使得洞庭湖水质下降,进一步影响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解决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需要进行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研究。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机制,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合理调配水资源,满足城市用水、工农业用水的需求。
其次,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改进现有的渠道和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减少用水浪费。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质,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
通过加大对水资源的科研投入力度,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
开展与水资源相关的学科研究,培养水资源的专业人才,推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
最后,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加强对公众的水资源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