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鉴赏人物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24
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理解诗人通过人物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2.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思考其中的人物形象。
2. 新课导入: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合作态度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的古诗词,欣赏不同诗人如何通过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并与同学分享。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教材或选集。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3. 相关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和解析资料。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第二课时: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在古诗词中,诗人主要是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
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情感。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即为: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中的景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人物形象鉴赏题通常会采用这样几种提问方式: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诗中的某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在这一人物形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这类题型的答案一般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古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鉴赏一、人物形象(一)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这类题的答题规范是:形象特征+身份据此,此题的参考答案如下:作者塑造了至清至廉的邹姓县官形象。
他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姓县官至清至廉的形象。
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人物刻画技巧与方法。
如《送邹明府游灵武》就特别注意细节描写。
还要注意人物的形象特点的概括。
研究人物的刻画有助于人物特征的把握。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我们来看2012年安徽卷诗歌鉴赏如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这类题的答题规范仍然是:形象特征+身份据此,此题的参考答案可如下:诗人是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雅士。
他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见出诗人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我们再来看2012年江苏卷诗歌鉴赏如下试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对于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塑造形象的方法及意象意境的品味,本词中主要是对诗歌形象进行了动作描写,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高考古诗鉴赏人物形象专题训练与答案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结合背景,了解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2.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
3.注意景物、典故、修辞等对人物情感的丰富性。
二)诗词中常见的几种人物形象以人物自身分类: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以人物情感分类: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高中语文高考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一、考情探究1.含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2.常见的命题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请简要概括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4)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二、考题引路(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审题要点】诗人性格【读懂大意】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考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是一篇古诗,是刘长卿精心创作的宋诗,突出地表现了梦幻般的离别景象。
诗中,刘长卿聚焦陆鸿渐这一人物的形象,勾勒出了一幅凄美动人的感情画面。
从诗中可以看出,陆鸿渐是一个英俊潇洒、形象曼妙的少年人物。
他被描绘成披思茅,双目如电,抬头望归路,飘然而立,大有“满眶风清泪,青山多妩媚”的抒情之意。
他又被描绘成孤单一个,“寻寻觅觅”,“唯见长江天际流”,想必是注定要一个人心思异域,在人间诸事无力回天的伤心表现。
可见,陆鸿渐是一个憔悴又坚毅的人物,在爱恨攀折的宿命中,他依然灵性有余、斗志未曾熄灭。
总而言之,从《寻陆鸿渐不遇》古诗鉴赏中可以看出陆鸿渐的人物形象:英俊潇洒,形象曼妙,孤苦无助,意志坚定。
他那种憔悴抑或坚毅的形象,令人动容,也让我们深情思及,智者追求圆满,愚者把握至深,有失有成,才有盛衰之意。
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描绘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心等。
2.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烘托、对比、衬托、抑扬等。
3. 分析经典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如《泊船瓜洲》、《春晓》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具体运用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古诗词人物画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4.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是否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特点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用于分析和讨论。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3. 教学图片:收集与古诗词人物形象相关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第2周:分析经典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案例讨论。
4. 第4周:课堂分享和讨论学生的赏析文章,总结学习成果。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认知是否有所提高?2.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学生的学习?3. 有无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十、课后作业2. 推荐一首自己认为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的古诗词,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将:请。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高堂:高大的厅堂。
青丝:黑发。
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会须:正应当。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纵情任意。
谑:戏。
径须:干脆,只管。
《将进酒》沿用乐府古体,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上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
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
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态度,也流露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思路】1、知识储备探讨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不能抛开诗歌的本质和读懂诗歌的方法,否则,便不会有好的效果。
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根本特征是语言,诗歌是通过凝练性、形象性、跳跃性、韵律性的语言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
读懂古代诗歌一般要经过三步:一“译” ,二“悟”,三“情感”。
因为诗歌语言“四性”特点,又是古代诗歌,所以,将诗歌语言补足翻译成白话散文的语言,这当是第一步;由第一步再加上诗歌的表现技巧,你能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由字面暗示等的“言简”感悟其“意丰” ,最终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这才叫读懂诗歌。
我们所说的鉴赏人物形象,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便无思路可言。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有时又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2、答题思维要通过以下办法把握诗词中的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式鉴赏形象,三步模式:第一,感知形象;第二,分析形象特点;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