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实用)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3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体现为表现诗歌的主题、抒发诗人的情感、陪衬其他人物等方面;寄寓的情感,指诗人在人物形象里,融入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愿望等。
人物形象意义或寄寓情感的分析,需要把握诗歌整体,知晓创作背景、目的等。
形象类型1.诗中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卢纶《塞下曲》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
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
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
“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和体味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尾写箭入石中,表现出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2)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使用比喻手法,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屈原的《离骚》中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
(3)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
在古代,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
但诗人旅居在外,孑然一身,思乡怀亲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名作。
(4)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2.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3. 典型人物形象案例分析4. 诗歌人物形象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中的作用5. 提高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诗歌人物形象,使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3.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分析指定诗歌的人物形象,并进行讨论。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讨论,评估其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理解深度: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其对诗歌人物形象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中作用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文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的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中运用丰富的人物形象,提升创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选集:用于分析和讨论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诗歌。
2. 教学PPT:展示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案例。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1一、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二、教学过程(一)知识归纳人物形象的类型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
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
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1、命题方式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2、答题策略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真题展示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课堂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相由心生因形悟神——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学会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一、知识回顾: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分类二、下列教材中的诗句或诗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诗歌主要人物形象特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示儿》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柳永《雨霖铃》三、思考: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四、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技巧人物形象鉴赏方法:1.分析诗词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2.关注意象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①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
要特别注意注释、题目等,做到合理联想。
②把握诗人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生活状态,如是春风得意还是受挫遭贬等)。
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步骤:①明特点人物形象特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性格+身份)如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或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②析特征人物形象描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何塑造的形象。
高考古诗鉴赏人物形象专题训练与答案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一)怎么分析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2、把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
3、注意景物、典故、修辞等对人物情感的丰富性。
(二)诗词中常见的几种人物形象以人物自身分类1、女孩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灵巧、聪明、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憧憬,对爱情浮现时的惊喜、欢跃,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老公远游或出征,自个儿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个儿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老公,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老公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个儿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心;战争对百姓的损害,希翼家人团聚,憧憬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别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别拘。
4、军旅者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日子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别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别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隆重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绝望或别屑为官者。
情感:喜欢自然山水、自然真趣,憧憬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日子;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日子,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别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个儿怀才别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形象:以思妇、少年志士和仕途别畅者(被贬或别仕的中老年者)情感:思妇———(见上2)少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别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2. 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3. 典型人物形象案例解析三、教学重点:1.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2. 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3. 典型人物形象案例解析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2. 深入理解诗人通过人物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并分享成果。
4. 练习巩固: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交流分享。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选取一首诗歌,深入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感受。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交流,评价学生在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方面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自主选取诗歌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诗歌案例,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分析选定的诗歌,讨论其中的人物形象。
4.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分享分析结果,全班进行讨论,深化理解。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