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魅力辽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12
1海域辽阔多丰饶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辽阔丰饶的海域2、珍惜家乡的自然环境,了解家乡辽阔丰饶的海域3、珍惜家乡的自然环境,明确我们的历史责任,从而更加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聪明オ智为持续提升我们家乡的魅力,为建设美丽辽宁、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海洋污染危害教学难点探讨海洋污染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海洋是地球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宝库和巨大的生态环境空间,是有待于人类去开发利用的“第八大洲”。
你了解家乡的海洋吗?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来自浩瀚的海洋吗?二、新授课程1、海域辽阔辽宁海域辽阔,辽东半岛东侧临黄海,西侧临渤海,是中国水温最低、纬度最高的海域。
全省海域面积15万平方千米,沿海滩涂面积2070平方千米。
海岸线东起丹东鸭绿江口,西至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老龙头,全长2200多千米,占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的12%。
2、沿海滩涂沿海滩涂,是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海水淹没,有时又露出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海水淹没,是海岸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海岸和海岛辽宁的海岸类型比较齐全,主要有基岩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砂砾质海岸。
海岛是海洋中被海水包围并在高潮时高出水面的陆地。
辽宁有海岛(500平方米以上)26个,多为大陆岛,是大陆地质构造向海洋延伸的部分。
沿黄海分布的岛屿主要有外长山列岛、里长山列岛、石城列大鹿岛岛和大鹿岛、小鹿岛等;沿渤海分布的岛屿数量较少,主要是以兴城市附近的菊花岛为主的岛屿,此外还有笔架山、长兴岛、猪岛、蛇岛等。
大自然为辽宁的海滨造就了多样的地貌,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拱桥等等,真是鬼斧神工。
4、问题思考大自然的神秘力量造就了各种奇观,大家在欣赏海蚀柱、海蚀携桥等奇妙景观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5、渤海渤海,是一个近于封闭的内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最北端。
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毗邻,东面与黄海相通。
五上地方课魅力辽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宁省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对辽宁特色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辽宁省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2. 辽宁历史文化简介3. 辽宁旅游景点介绍4. 辽宁特色美食及民俗文化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辽宁省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难点:对辽宁特色文化的深入了解与传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介绍辽宁。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辽宁的历史文化及旅游景点。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共同探讨辽宁的发展之路。
4. 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辽宁的特色美食及民俗文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辽宁省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程讲授:(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2)历史文化简介(3)旅游景点介绍(4)特色美食及民俗文化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辽宁历史事件或旅游景点,进行分析讨论。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辽宁的发展之路,并提出建议。
5.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辽宁的特色美食及民俗文化。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环境,传承地方文化。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绘制一幅辽宁旅游地图,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辽宁旅游景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包括辽宁省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
2. 评价学生对辽宁历史文化的理解程度,能否正确介绍辽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评价学生对辽宁旅游景点的了解,能否详细描述旅游景点的特色和亮点。
4. 评价学生对辽宁特色美食及民俗文化的认识,能否介绍美食的制作方法和民俗的习俗。
小学五年地方课程魅力辽宁第六课匠心巧制浸智慧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感,和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
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能够针对家乡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保护环境,利用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生活保障的同时,也为我们民间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学会欣赏美,制作美。
二、教学重难点:归纳整合家乡特色,制作思路清晰,制作方法得当,巧妙展现家乡美。
三、教学准备:1、课件(古筝《高山流水》、民间艺术作品展示)2、各种作品展示3、学生准备:卡纸,剪刀,颜料,彩笔,鹅卵石(手掌大小),小石子,纸盘子,秸秆,干花花瓣,展示台,画框,大头针,两面胶,胶水,胶棒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视频里是哪座城市?(多媒体出示)生:本溪2、我们本溪有什么特色?生……(师出示教具:美丽的枫叶剪纸画)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共同发挥智慧,携手展现美丽的家乡。
(板书:第六课匠心巧制浸智慧)(二)、新授1、说家乡各种资源和特色,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看着美丽的家乡,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学生随意回答)2、由点归纳整合到面,再拓展发散思维更多认知资源,突破重难点。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把他们按来源分成四大部分,例如刚才我们说了……归于山\河\大地\生活,又由山\河\大地\生活想到了……①.归纳角度:山(由山联想到什么资源和特色)②.归纳角度:河(由河联想到什么资源和特色)③.归纳角度:大地(由大地联想到什么资源和特色)④.归纳角度:生活(由生活联想到什么资源和特色)3、边归纳整合,边联想构思,挖掘创作。
①.欣赏图片,学生分析利用了哪些资源,又利用了哪些资源的自身特点?②.换位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如果是你利用这些资源的特点,可以制作出什么作品?小结:这些作品都是利用它们原有特点,通过智慧创作出来的,有实用性的,也有装饰性的。
魅力辽宁地方课教案《魅力辽宁地方课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同学们充分了解辽宁的独特魅力呀,包括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美食特色等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要让同学们对辽宁的各个方面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难点就是怎么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有趣地展现给大家呢。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展示法,多管齐下哟!四、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辽宁吗?(哎呀,这不是明知故问嘛,大家当然知道啦)那你们觉得辽宁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充满历史韵味的,还是风景如画的呢?)今天呀,就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领略魅力辽宁吧!(嘿,是不是超级期待呀!)2. 历史文化辽宁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哦!从古老的红山文化到近代的工业文明,它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
(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宝盒,你一打开,哇,全是惊喜!)给同学们讲一讲沈阳故宫的辉煌,那红墙黄瓦见证了多少岁月的变迁呀!(你们能想象到以前的皇帝在里面生活的情景吗?)再说说鞍山的千山,古人不也在那儿留下了许多足迹嘛。
同学 A:“哇,原来辽宁有这么多历史故事呀!”老师:“那是当然啦!”3. 自然风光辽宁的自然风光也是美不胜收呀!大连的海,那蓝色的波涛就像跳动的音符。
(是不是感觉像一首欢快的歌呢?)本溪的枫叶,到了秋天,那漫山遍野的红色,简直让人陶醉。
(就像进入了一个火红的童话世界一样!)还有丹东的凤凰山,那险峻的山峰,是不是让你们有一种想要去挑战的冲动呢?同学 B:“老师,我好想去看看那些美丽的地方呀!”老师:“哈哈,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哟!”4. 美食特色提到辽宁,怎能少了美食呢!那沈阳的烤鸡架,香味四溢,咬一口,满嘴留香。
(哎呀,说得我都流口水啦!)还有沟帮子熏鸡,那独特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就像在舌尖上跳舞一样!)大连的海鲜,更是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啦!同学 C:“老师,我好想吃呀!”老师:“哈哈,咱们下课可以去尝尝哟!”5. 总结同学们,辽宁是不是很有魅力呀?(这还用问嘛!)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魅力辽宁智者乐水教案二、教学重难点: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理解体会作者对“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⑶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水的多姿多彩,水的作用无穷,读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揭题:“魅力辽宁”。
2.提问: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精美的图片,你对辽宁省有哪些了解?你能说出辽宁省有什么著名的景点吗? 3.那辽宁省还有许多特产,其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辽宁,走进大连,领略它的魅力吧!(板书:魅力辽宁) 4.课件展示课文插图。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要想正确流利地朗读好这篇课文,需要注意哪几点呢? 2.老师归纳:(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拼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了解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弄懂词语意思;( 4)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1.学习第一小节:⑴读第一小节。
想想本节主要讲了什么?指名答。
⑵请学生说说课文从哪些地方写出了“辽宁”人的热情好客?再分别找出表现这种“热情”的句子。
⑶引导学生将“拿来”与本节中其他动词结合起来读一读。
2.学习第二小节:⑴读第二小节,画出表现黄河水“很黄”的句子,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⑵从这些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⑶黄河水有什么作用? 3.学习第三小节:⑴读第三小节,想想:“奔腾”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⑵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辽宁人的好客?⑶谁能把第二自然段改成几个问句? 4.学习第四小节:⑴读第四小节,画出表现长江水“很长”的句子,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⑵从这些句子中,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⑶长江水有什么作用?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思考:这次旅行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是《智者乐水》,我们要读好这篇文章,就得先弄清楚这个题目的含义,即“智者为什么而乐水?”。
初中魅力辽宁教案单元计划单元主题:魅力辽宁单元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宁省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2. 通过学习本单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魅力辽宁》教材。
2. 教学资源:互联网、图书馆、实地考察等。
3. 教学活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欣赏辽宁自然风光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辽宁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教材中关于辽宁自然风光的描述,让学生了解辽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著名景点。
3. 欣赏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辽宁自然风光的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辽宁自然风光,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领略辽宁历史文化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辽宁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教材中关于辽宁历史文化的描述,让学生了解辽宁的历史背景、文化遗产和著名历史人物。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辽宁历史文化,互相交流学习。
4. 实地考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辽宁历史文化的魅力。
第三课时:体验辽宁民俗风情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辽宁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教材中关于辽宁民俗风情的描述,让学生了解辽宁的民俗习惯、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辽宁民俗风情,互相交流学习。
4. 实践活动:组织一次辽宁民俗风情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辽宁民俗风情的魅力。
第四课时:写作练习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家乡辽宁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布置写作任务:以“我为辽宁的魅力点赞”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3. 指导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观察和感受出发,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辽宁的魅力。
4. 学生写作:让学生独立完成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魅力辽宁》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辽宁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组编写的,主要结合五年级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倍加明确我们的历史责任,从更加努力的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持续提升我们家乡的魅力,为建设美丽的辽宁,美丽的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尽一份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进行习惯与生活的基础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使学生掌握辽宁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环境与从文农业与工业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认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古迹,阅读相关材料。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地方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为建设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事进行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理想的爱国教育。
教学进度表
《魅力辽宁》教学设计
《人与社会》教学设计
《人与自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有四个单元十课。
第一单元为行为习惯引导;第二单元注重青春期心理健康;第三单元主要是卫生防疫健康;第四单元则是注重安全知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理心理上都发生微妙的变化。
本册中全面考虑学生年龄差异和心理变化差异及时进行健康安全引导。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专心致志、尊重理解老师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控制情绪,自我调节。
3.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启蒙教育。
4.引导学生学习流感预防、胃肠疾病和防寒保暖方法。
5.对学生进行预防溺水、远离危险品的安全教育。
魅力辽宁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辽宁的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辽宁省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培养学生对辽宁的兴趣和认知。
2. 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掌握辽宁省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 了解辽宁省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3. 探索辽宁省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1. 提供全面准确的辽宁省相关信息。
2. 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和表达能力。
3. 结合地理和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辽宁省的综合认知。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辽宁省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等重要信息。
2.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就辽宁省不同地区的特色进行研究,整理相关信息,展示给全班。
3. 互动讨论: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对辽宁省的重要特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展示辽宁省的宣传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辽宁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 讲授(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辽宁省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及著名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等相关信息。
教师应注重生动形象的表达,结合图片、视频等素材,使学生对辽宁省有直观的了解。
3. 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辽宁省的一个地区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包括地理特点、名胜古迹、民俗文化等。
然后让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制作简短的PPT或海报,并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地区。
4. 互动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引导学生分享所研究地区的特色,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问题,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辽宁省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什么样的自然资源?- 辽宁省的历史和文化对这个地区有何影响?- 在辽宁省游玩,你最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5. 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辽宁省的魅力和特色,同时提醒学生学习地理和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魅力辽宁教案魅力辽宁教案500字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辽宁省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2. 了解辽宁省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3. 培养学生对辽宁省的骄傲感和自豪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辽宁省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2. 学习辽宁省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三、教学准备:1. 地理教材和图片;2. 历史文化知识;3. 学生用品:笔、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放映辽宁省的宣传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辽宁省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1)教师介绍辽宁省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辽宁省是中国的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
(2)教师介绍辽宁省的地貌特点,学生通过图片观察,了解辽宁省的地理特点和地貌景观。
如:沿海地形、平原地区、辽河流域等。
(3)教师介绍辽宁省的气候特点,学生了解辽宁省的气候带和季节变化。
如: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3. 学习辽宁省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1)教师介绍辽宁省的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辽宁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辽沈战役、旅顺口战役等。
(2)教师介绍辽宁省的名胜古迹,学生通过图片观赏,了解辽宁省的旅游景点和历史遗迹。
如:沈阳故宫、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等。
4. 总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到辽宁省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特点和历史文化,增强了对家乡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五、作业:以"我的家乡辽宁"为题,写一篇短文介绍辽宁省的地理特点、气候特点、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课题山川锦绣展画卷魅力辽宁课时一节
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执教者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知道家乡的著名山河,感受我们家乡的锦绣山河,
2. 通过上网收集材料,看书学习,体会家乡的山河美
3. 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
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著名山川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
教学具准备视频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探究:图片演示-无论是崇山
峻岭,还是碧海清波,
如诗如画的四季,绘出
了家乡锦绣壮丽的山
河。
我们家乡有哪些著
名的山川呢?
同学们知道哪条河
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母
亲河”吗?
又有哪座山是我们
的“东北明珠”呢?
看出小组讨论
自由发言汇报学习
成果
认真观看
体会山河壮美
认真倾听,激发学生爱
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
了解著名山河
感受:
体会山河的美
丽
(激发情绪,自
由发言)。
五上地方课魅力辽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宁省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增强地域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辽宁省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 辽宁省的历史文化,包括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遗产等。
3.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包括主要产业、知名企业等。
4. 辽宁省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等。
5. 辽宁省的地方特色,包括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辽宁省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辽宁省的相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了解辽宁省的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4. 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辽宁省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辽宁省的地理位置。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辽宁省的行政区划,让学生了解各市的分布。
(2)讲解辽宁省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辽宁的历史底蕴。
(3)介绍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让学生了解辽宁的产业特点。
(4)展示辽宁省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让学生感受辽宁的美景。
(5)讲解辽宁省的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辽宁的民俗风情。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辽宁省的特点。
5.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辽宁省的基本概况、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以及地方特色。
2.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是否产生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对地方特色的关注。
3. 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