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和地位:

《都江堰》是选修课《现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这个单元的总话题是:“一粒沙里看世界”。散文是以写情为指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散文的最爱。散文就是通过客观外物的抒写为读者提供了心灵上的磁场空间,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充实,情感上的完善与人格上的提升。它包含三个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中虚实结合的用法,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感染力。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

2、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散文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人格精神上对李冰高度赞美。

3、理解现代散文中“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以小见大”是指散文选材虽“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散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小处着墨,大处着眼或“以小喻大”,即通过小事物来展现大境界。《都江堰》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人格构成。因此《都江堰》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写李冰,不如说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的精义,这正是“以小见大”的手法。《都江堰》这篇文章正是这三个能力训练的典范。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能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

化,让学生学会以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人格。

2、学生情况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高二经过前两个单元的散文的阅读,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上还有待加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现代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散文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都江堰》这篇文章就是集语言美、艺术美、情感美、文化美于一篇的优秀散文。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A.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B.理解本文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C 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学会以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品味、讨论探究的方式梳理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的高度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对比、以小见大等方法的运用。2、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的高度评价,树立正确的生观。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以文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校主动、和谐、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我采用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全面理解的教学方法,即阅读(背诵)——理解(联系)——探索(质疑)——领悟(审美)——审视(研讨)——评价(创新)等六个基本环节。前三个环节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质疑环节是学生把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写在书本上,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后三个环节是上课时完成,学生通过提问、探究、展示、互动交流来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三、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序言中曾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那莽莽苍苍、山重水复的大地上”,“我发现自己特别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那么都江堰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一个“脚印”?具有怎样的人文精神?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都江堰。(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领学生关注人文精神)

2、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收集资料,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会话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以便形成知识的构建。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

3、提问:文中三个部分具体写了哪三个对象?(设计意图:明确文章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便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

4、分析第一部分。提问: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雄伟,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都江堰直到现在依然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了天

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是长久的,是朴实的,是实用的)

5、分析第二部分。

(看录像:都江堰水)提问:欣赏完水景后,我们找一下都江堰的水,岷江的水,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水是怎样的?哪些句子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你最能感到震撼?哪些句子最美?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的感受。(设计意图: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感受都江堰的水,从狂野不羁,改恶从善到驯顺规整的过程,运用看录象的方式更形象,使学生便于理解都江堰突出作用,自然引出都江堰的创始人李冰)

6、分析第三部分:

都江堰的水有了改变是因为有了都江堰,而李冰父子是最伟大的设计者、制造者。李冰是何其人也?有一段李冰的资料,大家请看—下

(课件:李冰简介)

提问:简短的介绍之后回到课文,对李冰这位人物,余先生写得更加感性,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色彩。找一下,作家是怎样评价李冰的?

(让学生明确课文中李冰“失败”指什么,“胜利”指什么。从而明确务实求真、为民造福与立身、立名的区别,在权力斗争中李冰是失败者,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他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接着让学生探究问题:李冰站在水中指挥着都江堰的水,找到了他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那么,一个人“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引导学生站在人民利益一边就不会站错位置,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用齐读的方式温习臧克家的诗——《有的人》和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话。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课件显示该诗和话)(生:齐读)

在分析文章三个部分时,教师要注意以问题来切入文章内容的分析,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对文章内容的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