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为都江堰一环路、外江及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区核心区范围线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5.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7.5万人。
这一片区以建设路为界,分别为古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老城生活商住组团。
按照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都江堰市主城区被分为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都江堰市Ⅲ大区(蒲阳路片区)、都江堰市Ⅳ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四大部分。
控制性详规,对都江堰中心城区建筑建设最大高度普遍进行了调整,如建设路、公园路以内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定为14米,而都江堰市二环路以外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划为60米。
了解到,灾后都江堰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在提交送审稿时曾将建设路以内地区大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新建设的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5~20米之间。
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为金马河、一环路、成灌高速路入城段和都汶高速路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1.77平方公里,人口约12.6万人。
这一片区是都江堰市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城市门户,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新区。
都江堰市Ⅲ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北至学府路,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迎宾大道和成灌高速,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8.6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1万人。
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二环路东侧和幸福大道沿线为行政文化金融中心的职能。
都江堰市Ⅳ大区(蒲阳路片区)北至灵岩石山,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学府路,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
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片区东北侧为工业物流功能组团。
2委托单位: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成都市规划局都江堰市规划局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质等级:规划甲级证书编号:081035法人代表:吴志强教授博导高级规划师项目负责:周俭教授博导高级规划师夏南凯教授博导高级规划师项目总工:闫整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协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法国AREP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马来西亚akitek AKIPRIMA sdnbhd美国威尔考特建筑事务所、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日本东京大学、庆应大学联合体、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瑞士伯恩应用科学大学、都江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四川省建筑设计院联合体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日本日建设计株式会社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四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11)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1)第六章规划区城乡统筹 (12)第七章用地布局规划 (13)第八章居住用地与住房规划 (15)第九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6)第十章产业用地规划 (18)第十一章绿地系统规划 (18)第十二章水系规划 (19)第十三章景观风貌规划 (19)第十四章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9)第十五章道路系统规划 (22)第十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23)第十七章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规划 (25)第十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25)第十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6)第二十章老城改造规划 (27)第二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 (27)第二十二章灾后重建规划 (28)第二十三章规划管理实施 (30)第二十四章附则 ............................................................................................................................................. 31附表一:都江堰市城乡发展指标体系 .. (33)附表二: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2007年) (33)附表三:城市总体规划远期(2020年)用地汇总表 (34)附表四:2020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平衡表 (34)附表五:城市道路规划一览表 (35)附表六: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一览表 (36)附表七:建设控制一览表 (36)附表八:建设用地适建性表 (37)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2008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
都江堰市城市规划改造方案
都江堰市城市规划改造方案一
一、城市建设主题:水文化城市————西部水都
二、城市布局:以水文化广场为中心,扇形辐射。
三、城市建设重点:1、打通浦阳河,江安河等四条河堰河堤使之畅通,至少直达二环路;
2、注重生态环保,加强道路绿化;
3、重建建筑使其能抗地震8级;
4、把都江堰外滩开发为水上(游乐)公园;
5、美化流经都江堰城区的各个沟渠,柳河改造延伸至二环路。
(如学府路上等沟渠)。
都江堰市城市改造方案二
一城市建设主题:水文化;旅游休闲城市;
二城市布局:以都江堰大道与二环路交叉口为城市中心建设都江堰市城市新区。
现老城区主要建设为生态旅游休闲区(目前大多数城市改造是这种模式,如上海的浦东,广安的城南);
三城市建设重点:
1 、老城区以川西民居为主要建筑模式;
2 、新城区现代建筑模式开发;
3 、开发前应把城市基础设施建好;。
目录前言 (4)第一章项目背景分析 (5)1、任务要求 (5)2、区域条件背景 (6)区域性发展机遇与挑战 (6)区域性竞争关系影响 (6)都江堰市城市发展战略 (7)都江堰市城市内部结构 (7)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要求 (8)3、城市综合发展概述 (9)第二章城市西区发展条件分析 (10)1基础设施条件 (10)交通条件 (10)市政设施条件 (10)2产业发展与土地开发 (11)旅游业 (11)地产业 (19)服务业 (23)商业 (23)3环境资源 (23)文化遗产 (23)自然资源 (23)风俗人文 (24)第三章总体目标与主题形象 (25)1总体目标 (25)市场要求 (25)总体目标 (25)2主题形象 (25)3发展项目 (25)项目定位 (25)项目特征 (26)第四章相关案例研究 (27)1 国际化社区概念解读 (27)社区的概念解读 (27)国际化社区的概念分析 (27)2 案例分析 (28)实例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 (28)实例二—深圳蛇口 (28)实例三—广州沙面 (28)实例四—上海虹桥国际化社区 (29)实例五—丽江古城 (29)实例六—桂林阳朔西街国际化社区 (29)实例七—美国拉德拉牧场社区 (29)实例八—美国圣玛格丽塔社区 (30)3 案例总结 (30)条件要素 (30)类型总结 (30)第五章现状概况与分析 (31)1 区域位置和规划范围 (31)2 自然环境 (31)3 人口状况 (32)4 经济状况 (32)5 土地利用现状 (33)居住用地 (33)公共设施用地 (33)工业和仓储用地 (33)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34)道路用地 (34)绿地 (34)6 用地地籍 (34)7 建筑现状 (35)规划范围内实际建筑情况 (35)8 公共配套设施现状 (36)教育设施 (36)商业设施 (36)行政管理设施 (36)医疗卫生设施 (36)环境卫生公共设施 (36)其它 (36)9 道路交通现状 (36)道路网络现状 (36)交通设施现状 (37)10 景观环境现状 (37)11 市政工程现状 (38)给排水工程现状 (38)电力通信工程现状 (38)燃气工程现状 (38)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要求 (38)现状问题分析 (39)12 现状问题分析 (40)用地功能布局紊乱 (40)公建配套严重不足,市政设施落后 (40)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 (40)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背景和良好的发展潜质 (40)第六章规划构思说明 (41)1 编制依据及参考文件 (41)2 片区定位及设计目标 (41)片区定位 (41)规划设计目标 (41)3 规划原则 (42)现实性原则 (42)超前性原则 (42)综合效益原则 (42)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原则 (42)4 规划方案构思过程 (42)过程一 (42)过程二 (42)过程三 (42)过程四 (43)过程五 (43)过程六 (43)过程七 (43)过程八 (44)过程九 (44)5规划区规模 (45)6规划区结构 (45)7土地使用规划 (46)居住用地 (46)公共设施用地 (46)对外交通用地 (46)道路广场用地 (4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47)绿地 (47)8公共设施规划 (47)水上世界旅游片区 (47)生态商务及办公区(IEO) (47)Shopping mall与会议酒店片区 (48)旅游集散中心片区 (48)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9)9开发强度及建设控制规划 (51)开发强度控制 (51)建设控制 (51)10道路交通系统与竖向规划 (52)交通发展策略 (52)道路网络规划 (52)交通设施规划 (53)公共交通规划 (53)道路及场地竖向设计 (53)11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54)规划原则 (54)绿化系统结构 (54)规划布局与功能 (54)12 城市设计指引 (55)城市景观轴 (55)城市景观节点 (55)城市景观重点控制区 (55)绿化开敞空间景观 (55)13市政工程规划 (56)给排水工程规划 (56)电力工程规划 (58)通信工程规划 (60)燃气工程规划 (61)管线综合说明 (62)14 经营思路及开发建议 (63)经营发展思路 (63)开发策略及建议 (63)前言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都江堰市的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都江堰市作为世界遗产地城市及成都市都市核心圈的核心组成部分,都江堰市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二O一O年九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一、指导思想 (1)二、规划原则 (2)三、规划依据 (2)四、规划范围 (3)五、规划期限 (4)第二章规划背景 (5)一、县域概况 (5)(一)自然资源 (5)(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6)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7)(一)农用地 (8)(二)建设用地 (8)(三)其他用地 (8)三、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8)(一)未利用土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8)(二)土地整理实施力度不够 (8)(三)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9)(四)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不明显 (9)第三章规划目标及主要控制指标 (10)一、土地利用战略 (10)(一)都江堰市发展定位 (10)(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0)(三)土地利用战略 (10)二、规划调控指标 (11)(一)上级下达的主要控制指标 (11)(二)规划目标落实情况 (12)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14)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14)(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5)(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16)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 (16)(一)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16)(二)稳定农用地布局 (17)(三)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19)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1)一、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21)二、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21)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21)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22)五、合理布局基本农田 (22)六、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 (23)第六章建设用地调控 (25)一、强化城镇建设用地管理 (25)二、加强中心城区用地控制 (25)三、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26)四、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用地管理 (27)五、重点项目用地安排 (27)(一)能源用地 (28)(二)交通用地 (28)(三)水利用地 (28)(四)环保用地 (28)(五)旅游用地 (29)(六)其他用地 (29)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29)(一)允许建设区 (29)(二)有条件建设区 (30)(三)限制建设区 (30)(四)禁止建设区 (31)第七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一、综合建设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32)二、重点保护“山、水、田、林”生态本底 (32)(一)耕地 (33)(二)园地 (33)(三)林地 (34)三、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34)四、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34)五、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35)第八章土地综合整治 (36)一、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分析 (36)(一)农用地整理 (36)(二)建设用地用地整理 (36)二、重点整治区域划分 (37)(一)重点整治区 (37)(二)限制整治区 (37)三、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 (38)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40)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40)二、一般农地区 (41)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41)四、独立工矿用地区 (42)五、风景旅游用地区 (42)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43)七、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44)八、林业用地区 (44)第十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46)一、乡镇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46)(一)耕地保有量 (46)(二)建设用地总规模 (46)(三)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46)(四)农村新型社区用地 (47)(五)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48)(六)土地整治补充耕地 (49)二、乡镇土地利用管制要求 (49)(一)严格落实本规划分解的指标 (49)(二)严格落实本规划空间布局 (50)(三)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50)第十一章近期规划 (51)一、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51)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51)三、土地综合整治安排 (51)第十二章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53)一、有效衔接灾后重建实施规划 (53)二、规划指标衔接 (53)三、灾后重建城镇建设用地 (54)四、灾毁土地复垦整理 (55)五、灾后重建农村集中居住区用地安排 (55)第十三章环境影响分析 (57)一、环境影响分析 (57)二、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措施 (59)(一)划定土地用途区 (59)(二)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59)(三)进行河道综合整治 (60)(四)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60)(五)加强声环境保护 (60)(六)加强生态保护 (61)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2)一、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 (62)二、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62)(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 (62)(二)强化土地利用计划调控 (63)(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 (63)三、完善规划实施的激励机制 (63)(一)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63)(二)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的激励机制 (64)四、加强规划实施执法监督 (64)五、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65)附则 (66)附表 (67)表一都江堰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构成表(2005年) (68)表二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调控指标表 (69)表三都江堰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70)表四都江堰市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71)表五都江堰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72)表六都江堰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74)表七都江堰市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77)表八都江堰市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78)表九都江堰市各乡镇基本农田目标落实情况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等14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2.03•【字号】成府函[2013]119号•【施行日期】2013.12.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等14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成府函〔2013〕119号)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定青城山镇等14个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都府报〔2013〕7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等14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你市要督促和指导各乡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三、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青城山镇到2020年各类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03.54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580.39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1193.87公顷,全镇耕地保有量不少于958.3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689.95公顷。
安龙镇到2020年各类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27.68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6.6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218.17公顷,全镇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921.6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796.10公顷。
崇义镇到2020年各类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80.07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81.77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577.33公顷,全镇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000.6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2706.33公顷。
翠月湖镇到2020年各类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49.34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79.76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334.12公顷,全镇耕地保有量不少于920.9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29.68公顷。
国务院批准:成都都江堰重要规划正式对外公布!2017年7月28日通过国务院批准《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2017年12月23日正式对外公布公布内容提到从四个方面道路交通规划一是对外道路交通规划。
将利用已建成的成灌高铁、公路、城市道路和环山路加强对外交通联系。
建设都江堰市至成都的沙西路、成郫灌干道,建设灌温路联通成都双流机场。
二是内部道路交通规划将规划设置4处风景区出入口和6处景区出入口,并设立风景区标志物(含徽志)。
建设“一纵一横一通道、城景相联”的总体游览道路系统,局部根据需要设置车行游览支路。
围绕主要景点建设步行游览道。
步行游览主道一般宽度为2~3m,登山游步道宽度1.5~2.5m,采用当地材料。
栈道宽度1.5~2m。
次要步行游览道宽度1.5m 以内。
步行游览道的选线和建设形式应在详细规划和设计阶段确定。
保留使用月城湖至上清宫、泰安古镇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古寨3 条索道,并保证游客游览安全;研究玉垒山至灵岩山索道改建的可行性,并符合国家规定程序与要求。
三是交通设施规划将保留离堆公园、青城前山、青城后山3处景区入口停车场。
菁苔沟口、汤家沟口和灵岩山脚增建3处停车场,其绿化覆盖率宜大于50%。
在离堆公园入口、青城前山景区入口、五里社区入口、灵岩山脚建设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在青城前山景区入口、玉堂镇、汤家沟旅游村、灵岩山脚共设置4个自驾游服务基地。
四是道路及交通设施控制要求城景联接道路应建成景观道路,加强道路绿化,控制道路两侧用地的建设。
车行游览路要求避开生态敏感地段和重要动物栖息地,对开挖地段、取土地段实施生态修复,预留生物通道,道路两侧加强植被防护。
步行游览道不宜进行路面硬化,不应改变土壤及地貌。
进入景区游客须换乘环保旅游车或步行游览。
在游人高峰日,可限制环山路和后山景区道路的社会交通。
图文信息来源网络。
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二O一O年九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一、指导思想 (1)二、规划原则 (2)三、规划依据 (2)四、规划范围 (3)五、规划期限 (4)第二章规划背景 (5)一、县域概况 (5)(一)自然资源 (5)(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6)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7)(一)农用地 (8)(二)建设用地 (8)(三)其他用地 (8)三、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8)(一)未利用土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8)(二)土地整理实施力度不够 (8)(三)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9)(四)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不明显 (9)第三章规划目标及主要控制指标 (10)一、土地利用战略 (10)(一)都江堰市发展定位 (10)(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0)(三)土地利用战略 (10)二、规划调控指标 (11)(一)上级下达的主要控制指标 (11)(二)规划目标落实情况 (12)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14)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14)(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5)(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16)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 (16)(一)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16)(二)稳定农用地布局 (17)(三)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19)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1)一、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21)二、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21)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21)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22)五、合理布局基本农田 (22)六、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 (23)第六章建设用地调控 (25)一、强化城镇建设用地管理 (25)二、加强中心城区用地控制 (25)三、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26)四、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用地管理 (27)五、重点项目用地安排 (27)(一)能源用地 (28)(二)交通用地 (28)(三)水利用地 (28)(四)环保用地 (28)(五)旅游用地 (29)(六)其他用地 (29)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29)(一)允许建设区 (29)(二)有条件建设区 (30)(三)限制建设区 (30)(四)禁止建设区 (31)第七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一、综合建设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32)二、重点保护“山、水、田、林”生态本底 (32)(一)耕地 (33)(二)园地 (33)(三)林地 (34)三、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34)四、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34)五、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35)第八章土地综合整治 (36)一、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分析 (36)(一)农用地整理 (36)(二)建设用地用地整理 (36)二、重点整治区域划分 (37)(一)重点整治区 (37)(二)限制整治区 (37)三、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 (38)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40)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40)二、一般农地区 (41)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41)四、独立工矿用地区 (42)五、风景旅游用地区 (42)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43)七、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44)八、林业用地区 (44)第十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46)一、乡镇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46)(一)耕地保有量 (46)(二)建设用地总规模 (46)(三)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46)(四)农村新型社区用地 (47)(五)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48)(六)土地整治补充耕地 (49)二、乡镇土地利用管制要求 (49)(一)严格落实本规划分解的指标 (49)(二)严格落实本规划空间布局 (50)(三)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50)第十一章近期规划 (51)一、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51)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51)三、土地综合整治安排 (51)第十二章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53)一、有效衔接灾后重建实施规划 (53)二、规划指标衔接 (53)三、灾后重建城镇建设用地 (54)四、灾毁土地复垦整理 (55)五、灾后重建农村集中居住区用地安排 (55)第十三章环境影响分析 (57)一、环境影响分析 (57)二、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措施 (59)(一)划定土地用途区 (59)(二)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59)(三)进行河道综合整治 (60)(四)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60)(五)加强声环境保护 (60)(六)加强生态保护 (61)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2)一、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 (62)二、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62)(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 (62)(二)强化土地利用计划调控 (63)(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 (63)三、完善规划实施的激励机制 (63)(一)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63)(二)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的激励机制 (64)四、加强规划实施执法监督 (64)五、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65)附则 (66)附表 (67)表一都江堰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构成表(2005年) (68)表二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调控指标表 (69)表三都江堰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70)表四都江堰市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 (71)表五都江堰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72)表六都江堰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74)表七都江堰市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77)表八都江堰市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78)表九都江堰市各乡镇基本农田目标落实情况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四五期间,都江堰的空间布局是如何规划的展开全文近期,都江堰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公示,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厘清“六山一水三分田、北山南田”生态肌理。
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科学留白未来发展空间。
生态调控区域限制住城镇开发边界完善主城区,青城山芒城片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着力开展城市东来,大学城、青城山镇“独立成市”起步区等重要片区城市设计,统筹构建蓝绿交织,疏密有茂、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格局。
重点建设“大旅游”产业生态圈,推动三大产业功能区产业协同配合和垂直整合,加强与成都市同类功能区协同联动,进一步聚合信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全面提升产业协同度、行业聚合度、要素集聚度。
到2025年,以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主消费、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主延伸、四川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主配套的“大旅游”产业生态圈全面构建,显示度、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分步打造一批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公园街区和街头绿地,着力构建山水生态本底、城市公园群落、城镇绿化网络无缝衔接的全域公园体系。
到2025年,初步形成“个(国家公园)十(综合公园)百(小游园)千(微绿地)”全域公园体系,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6.9平方米。
重点打造灌县古城、太平街、南桥等八大主题街区,推进成都融创文旅城、国家农业公园、问花村等11个示范片区建设,打造产业社区型、乡村郊野型、山水生态型等六大公园场景,形成尺度适宜、开放舒适、功能丰富的城市公园体系。
着力推动金马河、走马河、蒲阳河等沿河绿道建设,串联城区与生态景观、特色镇、林盘、农业景区等重要节点,构建“一山、四纵、五横、九河、多廊”的绿道网络体系,到2025年,累计建成绿道400公里。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为都江堰一环路、外江及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区核心区范围线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5.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7.5万人。
这一片区以建设路为界,分别为古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老城生活商住组团。
按照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都江堰市主城区被分为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都江堰市Ⅲ大区(蒲阳路片区)、都江堰市Ⅳ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四大部分。
控制性详规,对都江堰中心城区建筑建设最大高度普遍进行了调整,如建设路、公园路以内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定为14米,而都江堰市二环路以外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划为60米。
了解到,灾后都江堰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在提交送审稿时曾将建设路以内地区大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新建设的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5~20米之间。
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为金马河、一环路、成灌高速路入城段和都汶高速路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1.77平方公里,人口约12.6万人。
这一片区是都江堰市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城市门户,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新区。
都江堰市Ⅲ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北至学府路,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迎宾大道和成灌高速,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8.6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1万人。
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二环路东侧和幸福大道沿线为行政文化金融中心的职能。
都江堰市Ⅳ大区(蒲阳路片区)北至灵岩石山,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学府路,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
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片区东北侧为工业物流功能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