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审核应对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47
如何轻松应对哪些‘有些麻烦’的“客户审核”前言很多企业都很害怕“客户审核”,殊不知,客户审核就是“二方审核”,有的时候,明明我们做得很好,为什么在面对客户审核时,却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客户对我们不满意,影响公司的订单。
本文将介绍一些审核的应对方法,帮助大家积极应对客户审核。
1什么是一方、二方、三方审核一方审核(企业的内部审核),由企业内部自行组织的审核,可以是由质量部牵头,喊上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一起,开个首次会议,说明下本次内审的目的、范围、使用的检查表、审核安排,然后开审,自己找自己企业的问题,然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作为管理评审输入。
三方审核(认证审核),除了3C等国家强制性的认证,大部分的认证审核是企业自愿的。
认证审核的时候,是第三方认证机构来企业找问题,对接人一般也是质量部,然后喊上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一起,开个首次会议,Balabala……二方审核(客户审核、客户验厂),是由顾客(产品接受方)对供方(生产公司)进行的审核。
根据双方是否签订过合同,分为两类:①在合同签订前,顾客到供方进行审核(新客户);②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顾客定期到供方进行审核(老客户)。
二方审核目的是顾客通过到供方现场进行审核,来验证供方是否能够合法合规的生产。
2客户审核时机与特点1、新供应商的准入二方审核通常采用量化的评价表,甲方可以自行设定供应商评价表的准入分数,低于这个分数的新供应商将不具备供货资格,这个准入的规则相当于一个门槛,只有达到这个门槛的供应商方可进入。
2、供应商的风险评估除了新供应商的准入,二方审核可以识别供应商在审核过程中出现食品安全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确定供应商下一步监控的手段。
风险高的企业将会被重点关注,如加强检验和后期二方审核的频率。
3、供应商的水平分级通过对供应商的量化评价,甲方可以知道供应商的水平状况,供应商水平高低将会对企业的业务决策产生影响,通常供应商水平越高将会增加业务合作的机会。
如何应对客户的审核一、审核的“简单”分类对于审核,有些基本概念还是需要交待的。
首先就是谁来审核。
一般有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的说法。
第一方审核就是自己审自己,一般由内审人员进行,有体系内审,过程内审的审核。
第二方审核一般由客户进行。
比如我们大众Formel Q质量能力就是大众审核供应商的标准(详见大众集团Formel质量能力),一般是过程审核。
第三方审核是由与公司无直接业务往来的第三方进行,大多数是体系审核。
由于很多公司最担心的是第二方审核(客户审核),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谈第二方的过程审核。
二、为什么要审核?相信很多朋友听到过很多“高大上”的理由。
比如帮助公司持续改进、综合实力提升、企业形象改善之类的说法。
对此,我完全同意,不过这里还是想给大家列几点更加“接地气”的理由。
1、据统计,汽车如果出现问题,一大半以上是因为外购件出了问题(想想外购件占整车零件的数量的比例就可以知道)2、绝大多数主机厂,是没有来料检验的(除了极少数零件或材料),所以产品质量的压力便转移到过程质量上去3、主机厂为了能持续地得到质量稳定的产品,便要求供应商的(生产)过程稳定,设立了SQE、审核员等职位对供应商过程进行监控所以,第二方过程审核便应运而生。
在具体执行层面,各家主机厂还有各自的特点。
比如德系(如大众)有独立的审核员,其工作只负责审核/提升。
而美系(如通用),一般没有独立的审核员,SQE还会涉及项目开发产品质量、批量实物质量等方面的职能。
以上都是从客户层面来说的。
那么问题来了!审核对供应商到底有什么作用?1、新项目定点很多主机厂在新项目定点会和过程审核结果挂钩,比如国内大众的供应商,得分在86分(86%)以上才有定点资格2、企业形象/老板面子老师遇到过一家公司,大众业务只占其总销售额的5%不到,但是每次审核时都极其重视,后来闲聊时才知道,他们拿到大众的A级供应商,在其他客户那也比较容易被认可,坊间甚至流传着一个说法:“汽车行业最难通过的两个审核,一个是大众的A级审核,一个是福特的Q1审核”。
客户审核应对技巧1. 概述客户审核是指客户对公司进行审核,以评估其能力、信誉和合规性。
对于公司而言,客户审核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够为其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提高业务发展的可信度。
然而,客户审核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客户审核应对技巧,帮助公司顺利通过客户审核,达到合作的目标。
2. 了解客户需求在客户审核前,公司应该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这将有助于公司确定自己是否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并能够针对客户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
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公司可以更好地准备审核过程中可能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前制定解决方案。
3. 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客户审核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审核之前,公司应该收集和整理好相关的文件和证据,包括公司的合法性证明、财务报告、业务资质等。
这些文件和证据将成为审核过程中的有力支持,能够证明公司的能力、信誉和合规性。
同时,公司还应准备好一份详细的自我评估报告,以便向客户展示公司的实力和竞争优势。
4. 做好沟通和协调在客户审核中,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公司应该与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回答和解决客户的问题和疑虑。
同时,公司还应与内部各个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审核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
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将有助于公司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审核通过的机会。
5. 重视风险管理客户审核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审核不通过、审核结果不理想等。
为了避免和应对这些风险,公司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公司可以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预测和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来应对。
在审核过程中,公司应及时调整和改进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审核的顺利进行。
6. 保持积极的态度客户审核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但公司应保持积极的态度。
公司应该坚信自己具备通过审核的能力,并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同时,公司还应关注审核的积极意义,客户审核既是对公司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是一个机会,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业务拓展空间。
客户审核应对技巧
1. 确定客户审核的目的和要求:在客户审核之前,需要清楚地了解客户审核的目的和要求。
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审核过程。
2. 准备审核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在审核之前,确保你已经收集和整理了所有需要的文件和资料。
这些文件和资料包括合同、报告、证书等与审核相关的文件。
3. 了解客户审核的标准和流程:在审核之前,学习和了解客户审核的标准和流程。
这样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客户的期望,并准备好回答相关的问题。
4. 与团队合作: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合作,确保每个人都了解客户审核的要求和流程。
这可以减少信息的遗漏和误解,并提供协助和支持。
5. 保持专业和积极的态度:在客户审核过程中,保持专业和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
对于客户的问题和意见,要耐心地听取并及时回答。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应对能力。
6. 准备应对可能的问题:在客户审核之前,预测并准备好应对可能的问题。
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回答客户的问题,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7. 及时跟进和整改:在客户审核之后,及时跟进客户的反馈和建议,并进行必要的整改。
这可以展示出你对客户的重视和承诺。
8. 持续改进:客户审核不仅是一次性的过程,还需要持续改进
和提升。
在客户审核之后,评估和总结经验,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这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增强客户信任和忠诚度。
说明第一方审核:组织内部的审核第二方审核:客户审核第三方审核:具有认证资质机构的审核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对比内部审核与管理审核的区别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的异同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一搬步骤不管是由组织本身进行审核或是顾客对供方进行审核,还是由第三方进行审核,确定审核、计划审核、执行审核和报告审核的原则是基本相同的。
单在强调它们类似之处的同时,还应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
由于每个组织都可能面临这三支奴干审核,所以了解这三种审核的基本过程加以比较、区别是必要的。
1.1 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的步骤:内部审核不同于外部审核,其审核程序应由组织按照审核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特点制定。
内审流程应简明可行,严格完整,闭环运转。
审核步骤通常如下:1.1.1 审核策划按照内审程序规定,制定年度审核计划,管理者授权成立审核组,由审核组长制定专项审核活动计划,准备审核工作文件,通知审核。
工作文件的准备主要是指审核所依据的标准和文件,现场评审记录、不合格报告等。
标准和文件必须是有效版本,必须已在现场实施。
它们主要有:a)ISO9001标准b)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和记录c)合同要求d)社会要求(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生态要求)e)有关质量标准(包括产品、设备、材料、环境、方法、人员等产品、资源性标准)检查表示审核员需准备的重要文件,应精心策划。
通知审核是审核组向受审核方通知具体的审核日期、安排和要求。
必要时受审核方应准备基本的情况介绍。
1.1.2 审核实施以首次会议开始现场审核。
审核员运用各种审核方法和技巧,收集审核证据,得出审核发现,进行分析判断,开具不合格项报告,并以末次会议结束现场审核。
审核组长应实施审核的全过程控制。
1.1.3 审核报告现场审核结束后,应提交审核报告。
工作内容包括: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分发、归档、考核奖惩,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提出,确认和分层分布实施的要求。
1.1.4 跟踪审核应加强对审核后的区域、过程的实施及纠正情况进行跟踪审核,并在紧接着的下一次审核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复查评鉴,写入报告,实现审核闭环管理,以推动连续的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