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材料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材料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材料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材料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第四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

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

代表建筑)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

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

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

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5、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的发展、简约的设计倾向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从1640—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60—1842年英国工业革,到 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从轻工业(如纺织)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

二、复古主义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主义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

在欧美流行的时间如:书p4 表1-2-1

(一)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1760年-1880年)

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

古典复兴建筑在各国的发展,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所不同

古典复兴建筑的类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政权服务和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建筑,如: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还有纪念性建筑。

1.罗马复兴:

(1)法国:

法国是古典复兴运动的中心。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在巴黎建造了许多国家级的纪念性建筑,在这类建筑中,它们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和壮丽,内部则常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的手法,因此形成所谓的“帝国式”风格(Empire Style)

代表作品

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1808-1836年)(书p6 图1-2-2)它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

(2)美国

美国独立后,古典复兴建筑盛极一时

代表作品:

!) 美国国会大厦(1793—1867年)(书p8 图1-2-4)

仿照了巴黎万神庙的造型,极力表现雄伟的纪念性。

2) 美国白宫

(3)英国

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兴起了罗马复兴的潮流

代表作品:

英格兰银行(1788~1835年)

2.希腊复兴

(1)英国:希腊复兴的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品:

.爱丁堡中学(1825-1829年)

不列颠博物馆(1823-1847年)

(2)德国:德国主要是希腊复兴式

代表作品:

柏林宫廷剧院(1818-1821年,书p7 图1-2-3)

柏林勃兰登堡门

(二)浪漫主义(Romanticism)(1760-1880年)

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另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得到一定的反映。

(1)浪漫主义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是它的早期,也称为先浪漫主义时期。

先浪漫主义带有旧封建贵族怀念已失去的寨堡与小资产阶级为了逃避工业城市的喧嚣而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情趣和意识。在建筑上则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

1) 模仿寨堡的典型

埃尔郡的克尔辛府邸(1777-1790年)

2) 模仿哥特教堂的典型

威尔特郡的封蒂尔修道院的府邸(1796-1814年)

先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还表现为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有时甚至在园林中出现了东方建筑小品。例如英国布赖顿的皇家别墅(1818-1821年,书p13 图1-3-3)。

(2)从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的第二个阶段,是浪漫主义真正成为一种创作潮流的时期。这时期的浪漫主义建筑以哥特风格为主,故又称为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

浪漫主义建筑最著名的作品

英国国会大厦(1836-1868年,书p9 图1-2-5)

英国国会大厦是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哥特复兴式建筑。

德国新天鹅堡

(三)折衷主义(Eclecticism)(1820—1920年)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一种创作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以至20世纪

初在欧美盛极一时。折衷主义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不管时期、不管地区),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所以也称之为“集仿主义”。

折衷主义在欧美的影响非常深刻,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又以美国较为突出。

折衷主义的代表作

(1) 巴黎歌剧院(1861—1874年,书p10 图1-2-6)

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它的立面是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并掺杂了繁琐的洛可可雕饰。

(2) 巴黎圣心教堂(1875-1877年,书p11 图1-2-7)

属于拜占庭和罗马风建筑风格混合的例子。

(3)罗马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法国大革命以后,原来由路易14奠基的古典主义大本营—皇家艺术学院被解散。后被重新恢复,1816年扩充调整后改名为巴黎美术学院,它在19世纪与20世纪初成为整个欧洲和美洲各国艺术和建筑创作的领袖,是传播折衷主义的中心。(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均接受过此类思潮的熏陶)。

三、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新的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施工方法不断出现,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使建筑的高度和跨度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在平面与空间设计上也比过去自由多了,这些突破必然要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

(一)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

1.生铁结构:

(1)最初应用于屋顶

巴黎法兰西剧院(1786年,书p12 图1-3-2)

(2)生铁梁柱和承重墙的混合结构

英国曼彻斯特的索尔福德棉纺厂的7层生产车间(1801年)

(3)民用建筑应用铁构件

英国布赖顿的印度式皇家别墅(1818-1821年,书p13图1-3-3)

重约50吨的铁制大穹顶被支撑在细瘦的铁柱上。

2.铁和玻璃的配合(为了采光的需要)

巴黎植物园的温室(1833年书14,图1-3-5)

第一个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物

3.向框架结构过渡。

框架結構最初在美國得到發展,因以生鐵框架代替了承重墻,故外墻不再擔負承重的使命,從而使外墻立面得到了解放。

纽约的哈珀兄弟大厦(1854年,书p14 图1-3-6)

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的十层大厦(1883-1885年,书p15 图1-3-8)

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起来的高层建筑,但它的外形还保持着古典的

比例。

4.升降机与电梯

随着工厂与高层建筑的出现,垂直运输是建筑内部交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促使了升降机的发明。

1887年开始发明电梯。

(二)新的建筑类型

1. 图书馆

2. 剧场

3. 火车站

4. 商场、百货商店:

5. 博览会和展览馆

在那时的国际博览会中,有两次突出的建筑活动:一次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展览馆;另一次是1889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届世界博览会中的“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

(1)伦敦“水晶宫”展览馆(书p18 图1-3-13、14)开辟了建筑形式及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

(2).埃菲尔铁塔(1887-1889年,书p19 图1-3-15、图1-3-17)和机械馆(书p19 图1-3-16)

埃菲尔铁塔:

设计人:居斯塔夫·埃菲尔(1832-1923)。

机械馆:

设计人:康泰明(1840—1893年)等三人,建筑师都特(1845—1906年)配合,

这是一座当时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结构,刷新了当时世界建筑在跨度上的纪录。四、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的矛盾所提出的探索

背景:工业城市→生产集中→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恶化→新城市模式的构想(一)巴黎的改建(对旧城改造有某些可借鉴的内容)

(二)“新协和村”(书p23 图1-4-4)

和欧文提出“新协和村“的同时,还有傅立叶(1772-1837年)的“法郎吉”、卡贝的“依卡利亚”共产主义移民区等。但这些理想社会主义城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先后均告失败。

(三)“田园城市”(书p24-26 图1-4-5、1-4-6)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1850-1925年)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这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实际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霍华德于1903年在距伦敦56 公里的地方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书p26 图1-4-7)3.5万人。1919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书p26 图1-4-8)5万人(但经长期经营未能达到原计划人数,也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

但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了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霍华德的名著《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系统表达了他的思想。

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均有很大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都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他的设想企图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象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它既可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洁,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并认为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与新的文化

(四)“工业城市”

1898年,法国青年建筑师加尼埃(1869-1948年)提出“工业城市”规划方案(见书 p27 页)。

(五)“带形城市”(Linear City)

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1844-1920年)在1882年提出的。

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六)美国的方格形城市

美国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是由地产投机商和律师委托测量工程师,对全国各类不同性质不同地形的城市,作机械的方格形道路划分。

第二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

一、建筑探新的社会基础

自1871年巴黎公社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随着钢筋和钢筋混凝土的应用日益频繁,新功能、新技术与旧形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对古典建筑形式所谓的“永恒性“提出了质疑,从而掀起了一场积极探求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新建筑运动。

这个时期对于新建筑的探索在:净化造型、注重功能与经济;强调建筑的工业化生产等方面迈开了新的一步,对当时建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欧洲探索新建筑的运动

(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驱

1.申克尔(1781-1842年),德国

原是古典复兴(希腊复兴)主义者。后提出建筑艺术中的时代性问题。

代表作品:柏林宫廷剧院,柏林(旧)博物馆。

2.桑珀(1803-1879年),德国

原致力于古典复兴。参加过“水晶宫”建设,后提出建筑的艺术形式应与新的建造手段相结合,即建造手段决定建筑形式,应反映功能与材料、技术的特点。

3、拉布鲁斯特(1801—1875年),法国

暴露新材料和新结构,造型开始净化。

代表作品:

巴黎圣吉纳维夫图书馆(1843-1853年),

巴黎国立图书馆(1853-1855年)。

他们都反对学院派拘泥于古典规范的方法,建议用新结构与新材料来创造新的建筑形式。

(二)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

1.代表人物:

罗斯金(1834—1896年)和莫里斯(1834—1895年)。

他们赞扬手工艺产品;建筑上主张到城郊建造“田园式”的住宅,摆脱象征权势的古典建筑形式。

这种艺术主张,积极的方面体现在:

1)反对复古(认为:复古艺术代表了上层资产阶级的艺术,它远离了人民大众)。

2)热衷于手工艺效果和自然材料的美。

3)力求功能、材料、艺术造型的完美结合。

消极的方面体现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始终站在工业生产的对立面,将工业生产、机器看成一切文化的敌人。进入20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转向形式主义的美术装潢,仅仅追求表面效果。

3.代表作品:

“红屋”(1859-1860年,书p33 图2-2-1)

大胆摒弃了传统的贴面装饰,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

这种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对后来的新建筑有一定的启发。

(三)新艺术运动: (比利时、德国、英国、西班牙建筑师高迪)

是在欧洲真正发出改变“建筑形式“信号的运动。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比利时布鲁塞尔,随后向法国、奥地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展。

“新艺术派”在建筑方面的表现:

1)在朴素地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处处浸透着艺术的考虑。

2)建筑内外的金属构件有许多曲线,或繁或简,柔化了冷硬的金属材料,结构显出韵律感。

3)努力使工业艺术在房屋建筑上融合起来,但是,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较简洁。

它的进步性在于不把目光局限于石材雕塑上,而是探索了新材料;

局限性在于只限于艺术形式和装饰艺术手法,只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而已,并没有全面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新技术的结合问题。

1.比利时新艺术派

凡.德.费尔德(1863-1957年)是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在建筑上他们极力反对历史样式。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在建筑装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包括铁梁柱。

新艺术派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保持了砖石建筑的格局,一般比较简洁。有时用了一些曲线或弧形墙面,使之不致单调。

代表作品:

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1893年,书p34 图2-2-2)

2.德国青年风格派

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之为青年风格派(中国近现代史中提到,我国青岛有不少这种风格的建筑),其主要据点是慕尼黑。

代表人物:贝伦斯(1868-1940年)和恩德尔(1871-1924年)

代表作品:路德维希展览馆(书p34 图2-2-3)

3.英国格拉斯哥学派

新艺术派在英国叫“格拉斯哥学派”,是19世纪末,以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为基地,以追求建筑及各种设计中艺术革新的学派,以麦金托什、赫伯特.马可奈、麦当娜姐妹为核心(被称为“格拉斯哥四人”)

格拉斯哥学派的设计构图以直线和直角为基调,配合以细长流畅的曲线,秩序感强,色彩效果紧张而又华丽。

代表人物:麦金托什(1868-1928年)

代表作品: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图书馆(书p35 图2-2-4)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大楼

4.西班牙建筑师高迪(1852—1926年)(后现代派的始祖)

代表作品:

1)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

该建筑是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

2)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巴特罗公寓

这个建筑标志着他的个人风格的形成。

3)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1906年—1910年,书p35 图2-2-5)。

该建筑以造型怪异而闻名于世:

(四)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

1.背景:

在新艺术运动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

1895年他发表了《现代建筑》一书,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员成立了“分离派”,宣称要和过去的传统决裂。

代表人物:奥尔布里希和霍夫曼,后瓦格纳也参加了该学派。

2.理论

维也纳学派主张去掉多余装饰,保持造型线条简洁,尽可能使用新材料如玻璃、钢材等。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分离派主张与过去的传统决裂,建筑造型简洁,常用大片的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只有局部集中装饰。和新艺术派不同的是装饰主题常用直线,使建筑造型进一步走向简洁的道路。

3.代表人物及作品

1)瓦格纳(1841-1918年)

代表作品:

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书p36 图2-2-6)

2)奥尔布里希(1867—1908年)

代表作品:

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书p37 图2-2-7)

3)洛斯(1870—1933年)

代表作品:

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书p37 图2-2-8)

三、美国的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与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1.理论

芝加哥学派最兴盛的时期是1883—1893年。

重要贡献:1)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建筑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2)在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3)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风格。为了增加室内的光线和通风,出现了宽度大于高度的横向窗子,被称为“芝加哥窗”。

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成为“芝加哥学派”的建筑特点。

在谈到芝加哥学派时不能不提到沙利文(1856—1924年)。他是芝加哥学派的得力支柱与理论家,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建筑革新的代言人、历史折衷主义的反对者、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他首先突出了建筑的功能,明确提出“形式随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口号。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形式永远随从功能”

2. 芝加哥学派代表作品:

1)C.P.S. 百货公司大厦(卡森.皮尔.斯考特百货公司)(1899—1904年,书p42 图2-3-7)

设计人:沙利文

2)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1883-1885年)

3)莫纳德诺科大厦(1891年,书p40 图2-3-3)

设计人:伯纳姆、鲁特

(二)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赖特是世界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

草原式住宅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其特点:

1)造型上力求新颖,彻底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

2)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多建于森林地区与湖滨;3)平面常作成十字形,

并以壁炉为中心;

4)层高一般较低,出檐大,故室内较暗淡;

5)惯用水平线条;

6)起居室开窗较大,以保持与自然界的接触

7)屋面坡度平缓,外墙多为砖石本色,与自然协调

一致。

代表作品:

1)罗伯茨住宅(书p44-45 图2-3-9、2-3-10、2-3-11)建于草地.是赖特设

计的小住宅中最优美的作品之一。

2) 罗比住宅(书p46 图2-3-12)

建于城市,强调层层的水平阳台和花台,结合周围的树木,也能获得自然之趣.这对后来的城市花园住宅的设计有深远的影响.

四、德意志制造联盟 (侧重工业建筑)

德国在19世纪末工业水平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为了使德国的商品在国外市场上能和英国抗衡, 1907年成立了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全国性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同时该联盟也是建筑方面新思潮的支持者。因它里面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其中最享有威望的是贝伦斯,它以工业建筑为基地来发展真正符合功能与结构特征的建筑。他认为现代结构应当在建筑中表现出来,这样才会产生前所未见的新形式。

代表作品:

1)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1909年,书p50图2-5-1)

设计人:贝伦斯

该车间造型简洁,摒弃任何附加装饰,成为现代建筑的先行者,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2)法古斯工厂(1911年,书p51 图2-5-2)

建筑造型简洁、轻快、透明、表现了现代建筑的特征。

设计人:格罗皮厄斯(1883-1969年)、A.迈尔(1881-1929年)

第三讲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一、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

(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仍运行

1,古典主义:

19世纪末新建筑运动越来越引人注目,但古典主义仍相当流行,但已不那么严格,常混杂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也有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甚至还有文艺复兴的特点,故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代表建筑:

1)伦敦人寿保险公司(1924年建成)

2)曼彻斯特市立图书馆(1924~1934年)

2,(浪漫的)折衷主义:

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式样凑合在一座建筑中。代表作品: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1923年落成)

(二)坚持探新的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与构成主义

1,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奥地利,首先表现在绘画、音乐、戏剧方面。

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在这种艺术观点的影响下,第一次大战后出现了表现主义的建筑。这一派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某种时代精神。

代表建筑:

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1919-1920年)(书58,图3-3-1)

设计者:德国的门德尔松(1887-1953)

表现派建筑师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的处理手法去代替旧的建筑形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在战后初期时兴过一阵,不久就消退了。

2、未来主义派(Futurism)

是第一次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在很多中层阶级,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下的社会现实表示不满的时候,未来主义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

未来主义者否定文化艺术的规律和任何传统,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

1914年,第一次大战前夕,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圣泰利亚(1888-1916)在他们举办的未来主义展览会中展出了许多未来城市和建筑的设想图,并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圣泰利亚在宣言中说“应该把现代城市建设和改造得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

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在当时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但是他们的观点以及对建筑形式的设想,对20世纪20年代,甚至第二次大战以后的先锋派建筑师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3、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Constructivism)

(1)风格派(De Stijl):

1917年,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

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派”(Neo Plasticism)或“要素主义派”

(Elementarism)。

风格派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所以认为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质与要素,应该允许独立存在。并认为最简单的几何形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图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绘画。风格派雕刻家的作品,则往往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和板片的组合。

代表作品:

荷兰乌德勒支住宅(书60,图3-3-3,61,图3-3-4,《初步》)

设计者:里特弗尔德

(2)构成主义:

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很像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别被称为构成主义。

代表人物:马列维奇、塔特林、伽勃。

代表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书60图3-3-2)很像是工程结构物。

在建筑造型上,虽然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同样地坚持运用建筑的最基本要素---梁、柱、板、门、窗或各种结构构件来进行造型。但在手法上风格派比较讲究各部分与整体在构图上的平衡;而构成主义派,在构图上往往显得比较唐突、惊险或出其不意。由于风格派比较容易被接受,故又有国际构成主义之称,而构成主义则被称为俄罗斯构成主义。

表现主义派、未来主义派、风格派、和构成主义派等作为独立的流派存在的时间都不长,20世纪20年代后期,它们渐渐消散,但它们对现代建筑及其后的影响,特别是在思想上,还是相当深远的。

三、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派的诞生

1、现代建筑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European avant-garde),又被称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现代主义派(Modernism)、欧洲现代建筑派与国际现代建筑派(International Modern)。他们是现代运动的主力。另一个是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Organic Architecture)。

此外有一些派别人数不多但十分重要,如芬兰的阿尔托(1898-1976)那样的人物。他们在建筑观点上,特别是建筑与社会,和建筑与时代的关系上,赞成欧洲的现代建筑派,也参加了他们发起的CIAM组织,但在设计手法上则倾向于有机性。

2、现代建筑师们设计方法共同点:(设计方法见书63页末段)

(1)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

(2)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如,框架结构中的墙可以不承重,在建筑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决不按传统承重墙的方式对待它;

(3)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

(4)主张创造现代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构筑工艺)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

统的建筑构图格式;

(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

(6)废弃表面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3、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特征:

在20~30年代,持有现代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

(1)平屋顶。

(2)不对称的布局。

(3)光洁的白墙面。

(4)简单的檐部处理。

(5)大小不一的玻璃窗。

(6)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

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50年代以后,更多地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

4、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28年,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建筑历史与评论家S.基甸等,在瑞士拉萨拉兹建立了由8个国家的24位建筑师组成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在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还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自此,现代建筑派成为当时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由于他们着重于解决一般公众在生活上的生理与物理要求,采用新技术并着意于建筑空间与建造上的经济性,建筑风格摒弃历史传统与地方特点,以至其形式无论建在哪里都比较近似,因而被建筑评论家希契科克和建筑师飞利浦.约翰逊称为“国际式建筑“。

四、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人物

(一)、彼得·贝伦斯(1868~1940)

德国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制造联盟”的首席建筑师。他对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是现代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

由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贝伦斯后期作品有圣彼得堡的德国大使馆、奥地利烟草公司等。1922~1927年任维也纳美术学院教授。

(二)格罗皮乌斯(1883~1969年)与“包豪斯”学派

1、设计理念

(1)主张革新,反对复古,建筑应随时代向前发展,不能从形式上追求风格。

(2)强调现代工业对建筑的影响,提倡走工业化道路,坚持装配化生产。

(3)具有不断前进的美学观,主张唯心的抽象艺术。

(4)设计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设计原则上把功能和经济放于

最重要的位子。

(5)在建筑教育上从基本技术出发,让学生先掌握技术,在熟练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

(6)同时注重建筑的艺术性,认为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要求,还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2、格罗皮乌斯的贡献

(1)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2)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这些观点在格罗皮乌斯1929~1930年和H.沙龙等人共同设计的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40年代初和M.L.布劳耶合作设计的美国匹兹堡的铝城住宅区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在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国和E.M.弗莱合作设计的剑桥伊姆品登学院(1936),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1957)。

(4)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方法。

(5)创立包豪斯学校,参加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包豪斯

(1)概况:

包豪斯是一战后,由格罗皮乌斯接任”艺术与工艺学校”校长,并将该校与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工业日用品和建筑设计人才的高等学院, 简称”包豪斯”。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

(2)包豪斯学派提倡:

1)客观地对待现实世界,在创作中强调以认识活动为主,并且猛烈批判复古主义。

2)主张新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具有表现这个时代的能力为原则。

3)强调现代建筑犹如现代生活,包罗万象,应该把各种不同的技艺吸收进来,成为一门综合性艺术。

4)强调建筑师、艺术家、画家必须面向工艺。

5)学生只有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才能获得高超的设计才干。

6)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如何着手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集体协作。

7)包豪斯在十多年中设计和试制了不少适宜机器生产的家具、灯具、陶器、纺织品、金属餐具、厨房器皿等工业日用品,大多达到“式样美观、高效能与经济的统一”的要求。

8)在建筑方面,师生协作设计了多处讲求功能、采用新技术和形式简洁的建筑。如包豪斯校舍、格罗皮乌斯住宅和学校教师住宅等。他们还试建了预制板材的装配式住宅;研究了住宅区布局中的日照以及建筑工业化、构件标准化和家具通用化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问题。

包豪斯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对建筑的现代化影响很大。

4、包豪斯校舍(1925年,书68,图3-5-2~3): 是格罗皮乌斯于1925年,为包豪斯从魏玛迁到德绍而建的新校舍. (请参考书68~71)

包豪斯校舍的建筑设计有以下一些特点:(书70)

1)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不规则的建筑构图历来就有,但过去很少用于公共建筑中。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中灵活地运用不规则的构图,提高了这种构图手法的地位。

包豪斯校舍是一座不对称的建筑,它的各个部分大小、高低、形式和方向各不相同。它有多条轴线,但没有一条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它有多个入口,最重要的入口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它的各个立面都很重要,各有特色。建筑体量也是这样。总之,它是一个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

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的建筑构图中充分运用对比的效果。这里有高和低的对比、长与短的对比、纵向与横向的对比等等,特别突出的是发挥玻璃墙面与实墙面的不同视觉效果,造成虚与实、透明与不透明、轻薄与厚重的对比。不规则的布局加上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建筑想象。

3)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

5、代表建筑

(1)、早期:

1)1911年,法古斯工厂(书66,图3-5-1)

特点:(书67)

2)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的办公楼。

(2)、中期:

1)1923年,包豪斯校舍

2)1928-1934年他设计的一些公寓建筑得到实现。其中有达默斯托克居住区(1927-1928年)和柏林西门子住宅区(1930年)

(3)、后期:

1)1949年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2)1957年西德住宅国际展览公寓

(二)勒.柯布西耶(1887—1966年)

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一个狂飙式的人物.

现代建筑大师,上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与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他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

1、著作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这是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虽然观点比较芜杂,甚至互相矛盾,但观点明确,即激烈否定19世纪以来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观点和建筑风格,激烈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

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他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是:(1)底层架空,由独立柱支撑;(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的长窗;(5)自由的立面。

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是著名的代表作。

2、设计理念

(1)歌颂现代工业的伟大成就,主张建筑师从保守的学院派教条中解脱出来。

(2)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偏爱混凝土,提倡大规模生产房屋来解决社会问题。

(3)主张平面是关键,设计方法由内到外,外部是内部的结果。

(4)建筑形式: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5)了解罗马、希腊艺术,强调建筑是一种造型艺术,提倡简洁的几何关系。

(6)早期希望用理性方法来表现思想,主张寻找新的艺术准则,并接受了机器产品的启示。

(7)主张学习工程师的思维方法:工程师用几何来满足我们的眼睛,用数学来满足我们的理智,他们的工作简直就是美的艺术。

(8)前期偏重于理性主义,后期则转向浪漫主义。

3、代表建筑

(1)萨伏伊别墅(1928~1930年)书76~77,图3-6-1~3

这是采用框架结构的著名代表作。特点见书76。

(2)巴黎瑞士学生宿舍(1930~1932年)书78~79,图3-6-4~6。

(3)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在这个时期,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品有:

(4)朗乡教堂(1950~1954年)

(5)马赛公寓(1947~1953)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个城市规划专家,他从事了大量城市规划的研究和设计,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尔规划等。

4、关于现代城市和居住问题的设想

柯布西耶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对巴黎市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个300万人口的“光明城市”设想方案。作者的观点在他的《明日的城市》(1922)中作了表达,后来又在《阳光城》(1933)一书中加以发挥:

(1)城市按功能分成工业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和中心商业区等。

(2)城市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建造摩天楼以降低城市的建筑密度,使建筑物处在开阔绿地的围绕之中。

(3)认为城市道路系统应根据运输功能和车行速度分类设计,以适应各种交通的需要。

(4)主张采用规整的棋盘式道路网,采用高架、地下等多层的交通系统,以获得较高的运输效率,同时各种工程管线布置在多层道路内部。

(5)强调现代城市建设要用直线式的几何体形所体现的秩序和标准来反映工业生产的时代精神。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例如,在城市采用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在市区修建高层楼房,扩大城市绿地,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等原则,已被许多城市的规划全部或部分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昌迪加尔规划、巴西利亚规划和巴黎德方斯区规划等。

[他不反对大城市,是一个城市集中主义者,他提出许多设想与措施,如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等。这些设想后来在世界上一些城市中已经得到实现。说明他的设想是有根据的。

二战后他被公认为4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是现代建筑最伟大的建筑形式给予者。]

(三)、密斯.凡.德.罗(1886-1969年)德国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漏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

1、设计理念

(1)同传统建筑决裂,探求新建筑原则和建筑手法,认为建筑设计必须满足时代现实主义与功能主义的需要。

(2)重视建筑结构和建筑手法的改革,提倡工业化,一切问题包括艺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提倡“少就是多”。是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以产生很少屏障可做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以便成为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而只有直线、直角组成的规整和纯净的钢和玻璃的方盒子。

(4)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

(5)形式:强调结构的逻辑性,即结构的合理使用与忠实表现。结构体系决定建筑形式,并非功能。

(6)功能:主张功能服从空间,建造一个实用、经济的空间,在里面配置功能。

(7)空间:早期突出“流动空间”,受赖特与风格派的影响,一种向心的流动感;后期走向“全面空间”,带来一种古典主义的对称形体。

2、代表建筑

(1)、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929年,书82-84,图3-7-3,3-7-4,3-7-5)

(2)、图根德哈特住宅(1930年)(书85,图3-7-6~7)

(3)、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年)(书183,图4-3-3)

(4)、法恩斯沃斯住宅(1950年)

(四)、赖特(1869—1959)美国,原学土木。

赖特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

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的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他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座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他在农庄长大,对农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1)他设计的住宅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突破了封闭性。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被称为“草原住宅”。

(2)他比别人更早地解决了盒子式的建筑。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同时又具备有安静隐蔽的特色。

(3)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

(4)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

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在赖特的手中,小住宅和别墅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愈加丰富多彩,他把这些建筑类型提到了一个新水平。

赖特是20世纪建筑界的一个浪漫主义者和田园诗人。他的成就不能到处被采用,但却是建筑史上的一笔珍贵财富。

1、有机建筑论

他以提倡“有机建筑论”而闻名于世,属于现代建筑中的一个派别,基本观点是:(1)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的是整体性。

(2)有机建筑是一种“自然的建筑”,结合自然,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3)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和形式相互作用,达到一种整体目标。

(4)建筑是用结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建筑的结构、材料以及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

(5)强调建筑的人性化,更多地考虑人的心理。

(6)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的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

(7)它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它主张力求简洁,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

(8)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有能形成传

统的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搬现成的形式。

(9)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

赖特的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冬季营地等是有机建筑的实例。

2、代表建筑

(1)、流水别墅(1936年)(书88,图3-8-3)

(2)、西塔里埃森(1911年)(书90,图3-8-6)

(3)、古根海姆博物馆(1942~1959年)(书90-91,图3-8-7~8)

(4)东京帝国饭店

(五)、阿尔托(1898-1976年)芬兰

阿尔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一位年轻和杰出的现代建筑师。他虽然没有像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和赖特那样被命名为现代派大师,但他对现代建筑的贡献,特别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成一格的设计风格---建筑人情化(humanizing architecture)---大大地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视野,为现代建筑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代表建筑:

1、图尔库报馆的办公楼与印刷车间(1928-1930年)

是他的第一个现代派作品,也是芬兰第一座现代建筑。

2、帕米欧结合病疗养院(1929-1933,书95,图3-9-1~2)

3、维堡市立图书馆(1935年)(书96-97,图3-9-3~5)

4、1938年世界博览会的芬兰馆(书98,图3-9-6)

5、玛丽亚别墅(书98-100,图3-9-7~9)

第四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一、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1、英国

(1)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建筑派在战争期间在英国完全站稳了脚。

(2)提前着手城市规划。自1941年起,便已开始着手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如伦敦和考文垂。。到50年代中叶,伦敦周围的8个卫星城镇便已拥有原计划人口的一半了。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并加以完善。于是从60年代起,不仅注意了设计的多样化和创造地方特色,并把有些新城的人口从原来规划的5万扩大到10万。

(3)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其基本见解之一是:建造架空的“新陆地”。“新陆地”的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地自由往来与房屋之间。这样的见解已被应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书105,图4-1-2)

(4)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在高技派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自70年代起,一些英国

建筑师们(见书105),采用各种尖端的工程技术,来创造端庄与优雅的建筑。

2、法国

(1)战后现代建筑派取代了学院派。

(2)战后住宅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因法国的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严重的破坏,解决的办法是:大量采用6.24米模数的预制构件(可加快建设速度)。

到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图卢兹.勒.米拉居住区(书107,图4-1-3)宣告了法国的大量性居住建筑已由采用预制构件进入到全预制装配的工业体系。

(3)实施巴黎改建计划 1961年巴黎通过了酝酿已久的限制城市中心发展,把工厂和办公楼搬到郊区以及在巴黎周围发展5个新城。

(4)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见书106及注解)

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是一幢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房屋。

其后,柯布西耶设计的朗乡教堂又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

战后也在建筑技术上不断创新。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建于1958年,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

1977年,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因它表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人们所认为的文化建筑应有的典雅面貌而引起人们的广泛议论和注意。

3、前西德

(1)修复重建历史建筑

(2)20世纪50~70年代,西德的建筑开始趋向现代化,出现了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建筑,如:

柏林的爱乐音乐厅(1959—1963年,书316 图5-9-5)

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书109,图4-1-4),

明斯特的新剧院(1955年,书109,图4-1-5),

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发动机厂(1972年,书109,图4-1-6),外形为气缸形。

前西柏林的国际会议中心(书110,图4-1-7)

4、意大利

在设计思想上,战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折衷主义的新传统派(第五章讲),但同时又具备尊重新技术的特点。战后,全面走上现代建筑的道路。

当时的建筑风格有两种倾向:

(1)罗马、都灵和巴勒莫等地的新现实主义,反对抽象,主张表达与日常生活戚息相关的风格。如:

罗马蒂布尔蒂诺区(书111,图4-1-8)

(2)倾向于理性的分析和建造技术。如:

罗马火车站(1948-1951年)(书111,图4-1-9)

米兰的贝拉斯加塔楼(1958年)(书112,图4-1-10)。

(二)北欧:

1、瑞典、丹麦与芬兰(远离战争)

瑞典住房的风格具有北欧的”人情化”与”地方性”倾向,很早就宣布全国基本解决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归纳版

1.弹性模量:用E表示。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内,应力和对应的应变的比值。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其值 越大,使材料发生一定弹性变形的应力也越大,即材料刚度越大,亦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抵抗变形能力越强 2.韧性:在冲击、振动荷载作用下,能吸收较大能量产生一定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质。 3.耐水性: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被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表示方法——软化系数:材料在吸水 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K R = f b/f g 软化系数大于0.8的材料通常可以认为是耐水材料;对于经常位于水中或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材料,软化系数不得低于0.85;对于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所用的材料,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75 4.导热性:传导热量的能力,表示方式——导热系数,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绝热性能就越好。影响导热性 的因素:材料的表观密度越小,其孔隙率越大,导热系数越小,导热性越差。由于水与冰的导热系数较空气大,当材料受潮或受冻时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大,导致材料保温隔热方式变差。所以隔热材料要注意防潮防冻。 5.建筑石膏的化学分子式:β-CaSO4˙?H2O 石膏水化硬化后的化学成分:CaSO4˙2H2O 6.高强石膏与建筑石膏相比水化速度慢,水化热低,需水量小,硬化体的强度高。这是由于高强石膏为α型半水石膏, 建筑石膏为β型半水石膏。β型半水石膏结晶较差,常为细小的纤维状或片状聚集体,内比表面积较大;α型半水石膏结晶完整,常是短柱状,晶粒较粗大,聚集体的内比表面积较小。 7.石灰的熟化,是生石灰与水作用生成熟石灰的过程。特点:石灰熟化时释放出大量热,体积增大1~2.5倍。应 用:石灰使用时,一般要变成石灰膏再使用。CaO+H2O Ca(OH)2+64kJ 8.陈伏:为消除过火石灰对工程的危害,将生石灰和水放在储灰池中存放15天以上,使过火灰充分熟化这个过程 叫沉伏。陈伏期间,石灰浆表面应保持一层水,隔绝空气,防止发生碳化。 9.石灰的凝结硬化过程:(1)干燥结晶硬化:石灰浆体在干燥的过程中,因游离水分逐渐蒸发或被砌体吸收,浆体 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过饱和而结晶析出,产生强度并具有胶结性(2)碳化硬化:氢化氧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有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化合生成碳酸钙晶体,称为碳化。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碳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灰浆体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上。表面上生成的CaCO3膜层将阻碍CO2的进一步渗入,同时也阻碍了内部水蒸气的蒸发,使氢氧化钙结晶作用也进行的缓慢。碳化硬化是一个由表及里,速度相当缓慢的过程。

《材料科学基础》经典习题及答案全解

材料科学与基础习题集和答案 第七章回复再结晶,还有相图的内容。 第一章 1.作图表示立方晶体的()()()421,210,123晶面及[][][]346,112,021晶向。 2.在六方晶体中,绘出以下常见晶向[][][][][]0121,0211,0110,0112,0001 等。 3.写出立方晶体中晶面族{100},{110},{111},{112}等所包括的等价晶面。 4.镁的原子堆积密度和所有hcp 金属一样,为0.74。试求镁单位晶胞的体积。已知Mg 的密度3 Mg/m 74.1=m g ρ,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原子半径r=0.161nm 。 5.当CN=6时+Na 离子半径为0.097nm ,试问: 1) 当CN=4时,其半径为多少?2) 当CN=8时,其半径为多少? 6. 试问:在铜(fcc,a=0.361nm )的<100>方向及铁(bcc,a=0.286nm)的<100>方向,原子的线密度为多少? 7.镍为面心立方结构,其原子半径为nm 1246.0=Ni r 。试确定在镍的 (100),(110)及(111)平面上12mm 中各有多少个原子。 8. 石英()2SiO 的密度为2.653Mg/m 。试问: 1) 13 m 中有多少个硅原子(与氧原子)? 2) 当硅与氧的半径分别为0.038nm 与0.114nm 时,其堆积密度为多少(假设原子是球形的)? 9.在800℃时1010个原子中有一个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可在固体内移 动,而在900℃时910个原子中则只有一个原子,试求其激活能(J/ 原子)。 10.若将一块铁加热至850℃,然后快速冷却到20℃。试计算处理前后空位数应增加多少倍(设铁中形成一摩尔空位所需要的能量为104600J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19c下半叶~20c初对新建筑地探求 1)探求新建筑地先驱者 K·F·辛克尔[德国]:做了大胆地尝试,柱式形式简化及窗户加大 柏林老博物馆 柏林宫廷剧院 柏林百货商店 拉布鲁斯特[法国]:巴黎圣日纳维夫图书馆 巴黎国立图书馆 2)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19c50年代英国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地反映 起源时间:19c50年代 起源地点:英国 代表人物:拉金斯,莫里斯 主要观点: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是文化地敌人,热衷于手工业地效果和自然材料地美.在建筑上助长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象征权势地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品:莫里斯住宅(“红屋”),设计人:魏布 特点:平面据功能需要不知成L形,使每个房间都自然采光,并用当地产地红砖建造,不加粉饰,大胆摒弃传统地贴面方式,表现出材料本身地质感,这种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地尝试对后来地新建筑有一定启发. 局限性:把机器看成一切文化地敌人,他们向往过去,只主张用手工艺方式进行生产,但成本昂贵,不能推广 3)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起源时间:19c80年代 起源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 代表人物:凡·德·费尔德 主要观点:主张创造一种不同以往地,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地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图样,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地草木形状地线条并大量使用便于制作曲线地铁构件,目

地是想解决建筑与工艺品地艺术风格问题,极力反对历史样式,想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地,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地简化装饰,脱掉这种主义外衣. 限制性: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地关系,以及与新技术地结合问题. 代表作品: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设计人:比利时地霍尔塔 德国魏玛艺术学校设计人:费尔德 在其他国家地影响: 德国: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主要人物:贝伦斯,恩德尔 代表作品:埃尔维拉照相馆 慕尼黑剧院 路德维希展览馆——奥别列去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 代表作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图书馆部分——麦金托什 西班牙: 代表作品:米拉公寓(具有隐喻性地塑性造型)——高迪(属新艺术派,与新艺术运动无渊源上地联系,但同样是探求一种语复古主义学院派全然不同地建筑风格) 4)维也纳学派和分离派(维也纳学派中地一部分人成立了“分离派”) 维也纳学派: 起源时间:19c末 起源地点:奥地利地维也纳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主要观点:认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地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地重演 代表作品: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瓦格纳 特点:大厅线条简洁,所有饰物都废除,玻璃与钢用来为现代结构理论服务.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 一、金属的晶体结构 重点内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晶格、金属键的概念。晶体的特征、晶体中的空间点阵。 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 重点内容:均匀形核时过冷度与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之间的关系;细化晶粒的方法,铸锭三晶区的形成机制。 基本内容:结晶过程、阻力、动力,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概念。铸锭的缺陷;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相起伏: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着的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在浇铸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使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方法。 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从热力学的角度上看,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整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土木工程材料复习整理 1.土木工程材料的定义 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所有材料的总称。 2.土木工程材料的分类 (一)按化学组成分类: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 (二)按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分类:承重材料、非承重材料、保温和隔热材料、吸声和隔声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三)按使用部位分类: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屋面材料、地面材料、饰面材料等 3.各级标准各自的部门代号列举 GB——国家标准 GBJ——建筑行业国家标准 JC——建材标准 JG——建工标准 JGJ——建工建材标准 DB——地方标准 QB——企业标准 ISO——国际标准 4.材料的组成是指材料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相组成。 5.材料的结构 宏观结构:指用肉眼或放大镜能够分辨的粗大组织。其尺寸在10-3m级以上。 细观结构:指用光学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材料结构。其尺寸在10-3-10-6m级。 微观结构:微观结构是指原子和分子层次上的结构。其尺寸在10-6

-10-10m 级。微观结构可以分为晶体、非晶体和胶体三种。 6.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填充率与空隙率的概念及计算 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质量密度) 密实体积:不含有孔隙和空隙的体积(V)。 g/cm3 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体积密度) 表观体积:含有孔隙但不含空隙的体积(V0)。(用排水法测得的扣除了材料内部开口孔隙的体积称为近视表观体积,也称视体积。 ㎏/m3或g/cm3 堆积密度: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容装密度) 堆积体积:含有孔隙和空隙的体积(V0’)。 ㎏/m3 密实度: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 v m = ρv o m = 0ρ' 00 v m ='ρ00100%100%V D V ρρ =??=%100101??-=W V V m m W ρ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

1、孔隙率及孔隙特征对材料的表观密度、强度、吸水性、抗渗性、抗冻性、导热性等性质有何影响? 对表观密度的影响:材料孔隙率大,在相同体积下,它的表观密度就小。而且材料的孔隙在自然状态下可能含水,随着含水量的不同,材料的质量和体积均会发生变化,则表观密度会发生变化。 对强度的影响:孔隙减小了材料承受荷载的有效面积,降低了材料的强度,且应力在孔隙处的分布会发生变化,如:孔隙处的应力集中。 对吸水性的影响:开口大孔,水容易进入但是难以充满;封闭分散的孔隙,水无法进入。当孔隙率大,且孔隙多为开口、细小、连通时,材料吸水多。 对抗渗性的影响:材料的孔隙率大且孔隙尺寸大,并连通开口时,材料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如果孔隙率小,孔隙封闭不连通,则材料不易被水渗透。 对抗冻性的影响:连通的孔隙多,孔隙容易被水充满时,抗冻性差。 对导热性的影响:如果材料内微小、封闭、均匀分布的孔隙多,则导热系数就小,导热性差,保温隔热性能就好。如果材料内孔隙较大,其内空气会发生对流,则导热系数就大,导热性好。 2、建筑钢材的品种与选用 建筑钢材的主要钢种 1)碳素结构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Q 屈服点数值—质量等级代号脱氧程度代号Q235—BZ Q235——强度适中,有良好的承载性,又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可焊性和可加工性也较好,是钢结构常用的牌号,大量制作成钢筋、型钢和钢板用于建造房屋和桥梁等。Q235良好的塑性可保证钢结构在超载、冲击、焊接、温度应力等不利因素作用下的安全性,因而Q235能满足一般钢结构用钢的要求 Q235-A一般用于只承受静荷载作用的钢结构。含C0.14~0.22% Q235-B适用于承受动荷载焊接的普通钢结构,含C0.12~0.20% Q235-C适用于承受动荷载焊接的重要钢结构,含C≤0.18% Q235-D适用于低温环境使用的承受动荷载焊接的重要钢结构。含C≤0.17% 2)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牌号的表示方法:Q 屈服点数值质量等级代号 由于合金元素的强化作用,使低合金结构钢不但具有较高的强度,且具有较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广泛应用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特别是大型结构、重型结构、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桥梁工程、承受动力荷载和冲击荷载的结构。 3、常用建筑钢材 1)低碳钢热轧圆盘条:强度较低,但塑性好,便于弯折成形,容易焊接。主要用做箍筋,以及作为冷加工的原料,也可作为中、小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 2)钢筋混凝土用热轧钢筋:钢筋混凝土用热轧钢筋共分为四级钢筋,根据其表面状态分为光圆钢筋和带肋钢筋。I级钢筋为光圆钢筋,其余三级为带肋钢筋。I级钢筋不带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不好,其末端需做180?弯钩。 I级钢筋由碳素结构钢轧制,其余均由低合金钢轧制。I级钢筋的强度较低,但塑性及焊接性能很好,便于各种冷加工,因而广泛用作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筋及各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筋。 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的强度较高,塑性和焊接性能也较好,故广泛用作大、中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 HRB500级钢筋强度高,但塑性和可焊性较差,可用作预应力钢筋。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经典题目doc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经 典题目

16.简述金属固态扩散的条件。 答:⑴扩散要有驱动力——热力学条件,化学势梯度、温度、应力、电场等。 ⑵扩散原子与基体有固溶性——前提条件;⑶足够高温度——动力学条件;⑷足够长的时间——宏观迁移的动力学条件 17. 何为成分过冷?它对固溶体合金凝固时的生长形貌有何影响? 答:成分过冷: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虽然实际温度分布一定,但由于液相中溶质分布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液相的凝固点,此时过冷由成分变化与实际温度分布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这种过冷称为成分过冷。成分过冷区的形成在液固界面前沿产生了类似负温度梯度的区域,使液固界面变得不稳定。当成分过冷区较窄时,液固界面的不稳定程度较小,界面上偶然突出部分只能稍微超前生长,使固溶体的生长形态为不规则胞状、伸长胞状或规则胞状;当成分过冷区较宽时,液固界面的不稳定程度较大,界面上偶然突出部分较快超前生长,使固溶体的生长形态为胞状树枝或树枝状。所以成分过冷是造成固溶体合金在非平衡凝固时按胞状或树枝状生长的主要原因。 18.为什么间隙固溶体只能是有限固溶体,而置换固溶体可能是无限固溶体? 答:这是因为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后,会使溶剂产生点阵畸变,引起点阵畸变能增加,体系能量升高。间隙固溶体中,溶质原子位于点阵的间隙中,产生的点阵畸变大,体系能量升高得多;随着溶质溶入量的增加,体系能量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溶剂点阵就会变得不稳定,于是溶质原子便不能再继续溶解,所以间隙固溶体只能是有限固溶体。而置换固溶体中,溶质原子位于溶剂点阵的阵点上,产生的点阵畸变较小;溶质和溶剂原子尺寸差别越小,点阵畸变越小,固溶度就越大;如果溶质与溶剂原子尺寸接近,同时晶体结构相同,电子浓度和电负性都有利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形成无限固溶体。 19.在液固相界面前沿液体处于正温度梯度条件下,纯金属凝固时界面形貌如何?同样 条件下,单相固溶体合金凝固的形貌又如何?分析原因

同济建筑考研答疑—“几凡设计”老师编辑

同济建筑考研答疑—“几凡设计”老师编辑 1.同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每年招多少人啊? 答:每年建筑研究生一共170名左右,其中外校报送20名,本校报送2 0名,每年真正可以报考的名额在120人左右。名额会根据每年的情况有所浮动,但基本都维持在百人规模。具体的招生信息会在同济招生网上公布。 2.我是跨专业的考生学校也很一般,同济导师会不会不要我啊?听说 同济很排外啊? 答:同济是个很公平的学校,不会歧视跨专业的考生,甚至有些导师由于研究需要还特别希望有跨学科背景的学生。跨专业的考生最大的问题是你如何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并且通过考试,所以需要更多努力便是了。去年,我们“几凡设计”就有三名跨专业同学考入。实际地讲,跨专业同学更应该接受系统的考研培训。同济的导师都比较负责也不排外,同济的研究生基本都是外校考上的。同济本校的学生除了保送和出国的,真正考本校的人很少,每年就十来个吧。 3.同济初试复试都考什么内容啊?大概要考多少分能过线啊? 答:同济建筑研究生即“085100建筑学硕士”一共有三个研究方向,“0 1 建筑历史与理论 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3建筑技术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初试和复试这三个专业考试科目都是一样的,初试共四门:10 1政治,201英语,355建筑基础(这三门必考),第4门三选一:802 建筑理论与历史(中外建筑史)、803 建筑设计(3小时快题)、805 建筑技术(结构构造等内容)。也就是说你选报01历史方向也可以选考80

3或者805,你选02设计方向也可以选考802或805。初试分数线历年都在320左右,各科合格线一般是50,50,90,90。分数线根据当年的情况都会不同。 复试考6小时快题专业英语翻译及面试,但是复试其实就看快题,6小时快题分值比重极大,快题及格就能考上,复试不及格必然被刷哦。 4.同济建筑基础都考哪些科目呢? 答:官方公布的参考书目:《建筑概论》(第二版),崔艳秋等编著;《建筑初步》(第三版)田学哲、郭逊主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张文忠主编;《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主编;《建筑批评学》郑时龄著;《室内设计原理》陈易著;《建筑物理》,柳孝图;《节能建筑设计和技术》,宋德萱;《建筑构造》,颜宏亮;《建筑特种构造》(第二版),颜宏亮; 这些科目都是同济本科的课程,像中外建筑史这样的课都还是要以同济老师常青、卢永毅、王俊阳等老师的课程为主,光看上面的书是没用的。复习各科请以同济本科课程笔记课件为宜。这门课具体考察形式以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作图题、设计实践分析题为主,复习的时候要根据真题的方向为依据,要不然太庞杂会没有方向。 5.同济初试3小时快题为啥都是轴侧,表现要达到多高水平能得高分 呢? 答:同济快题考察的要点在解题和方案能力的考察上,也就是说同济考察的是学生的设计能力,而不是表现能力,这个是不了解同济的学生有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总结版

1.弹性模量:用E表示。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对应的应变的比值。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其值越 大,使材料发生一定弹性变形的应力也越大,即材料刚度越大,亦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抵抗变形能力越强 2.韧性:在冲击、振动荷载作用下,能吸收较大能量产生一定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质。 3.耐水性: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被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表示方法——软化系数:材料在吸水 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K R = f b/f g 软化系数大于0.8的材料通常可以认为是耐水材料;对于经常位于水中或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材料,软化系数不得低于0.85;对于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所用的材料,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75 4.导热性:传导热量的能力,表示方式——导热系数,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绝热性能就越好。影响导热性 的因素:材料的表观密度越小,其孔隙率越大,导热系数越小,导热性越差。由于水与冰的导热系数较空气大,当材料受潮或受冻时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大,导致材料保温隔热方式变差。所以隔热材料要注意防潮防冻。 5.建筑石膏的化学分子式:β-CaSO4˙?H2O 石膏水化硬化后的化学成分:CaSO4˙2H2O 6.高强石膏与建筑石膏相比水化速度慢,水化热低,需水量小,硬化体的强度高。这是由于高强石膏为α型半水石膏, 建筑石膏为β型半水石膏。β型半水石膏结晶较差,常为细小的纤维状或片状聚集体,比表面积较大;α型半水石膏结晶完整,常是短柱状,晶粒较粗大,聚集体的比表面积较小。 7.石灰的熟化,是生石灰与水作用生成熟石灰的过程。特点:石灰熟化时释放出大量热,体积增大1~2.5倍。应 用:石灰使用时,一般要变成石灰膏再使用。CaO+H2O Ca(OH)2+64kJ 8.伏:为消除过火石灰对工程的危害,将生石灰和水放在储灰池中存放15天以上,使过火灰充分熟化这个过程叫 沉伏。伏期间,石灰浆表面应保持一层水,隔绝空气,防止发生碳化。 9.石灰的凝结硬化过程:(1)干燥结晶硬化:石灰浆体在干燥的过程中,因游离水分逐渐蒸发或被砌体吸收,浆体 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过饱和而结晶析出,产生强度并具有胶结性(2)碳化硬化:氢化氧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有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化合生成碳酸钙晶体,称为碳化。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碳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灰浆体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上。表面上生成的CaCO3膜层将阻碍CO2的进一步渗入,同时也阻碍了部水蒸气的蒸发,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范围内所占比例近1/4,主要题目类型均有覆盖(填空,名词,画图,简答,论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记忆和论述两大类,记忆类考点集中在与现代派建筑相关的内容,而分析类则很有特点,往往是整份考卷中最为灵活的题目,可谓仁者见仁,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大方向有适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靠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西方近代史纲的核心线索很明确,就是现代派建筑,具体又可分为产生,发展,兴盛,流变等几个环节。 产生 产生的背景有以下: 现代建筑产生之前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各种复古风格和折衷主义,(各自的代表作…)总的来说古典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桎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新建筑的产生,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技术背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出现,从根本上打下了新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如最早应用生铁的一批建筑如赛文桥,水晶宫等,最早的大跨结构,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蒙马特教堂,最早的电梯otis,最早的钢框架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等等,还需总结) 思想背景,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积极方面,反对古典样式的束缚,开始了新风格的探索,但消极方面,它的某些思想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比如热衷于手工艺的表现,这与工业革命的进步潮流又有相悖的地方。 探索与发展 早期的探索大致从两个方向,即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和理性的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其中后者更为本质和重要。 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在各国家的不同表现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作品需总结) 起始,比利时 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与维也纳分离派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 荷兰,贝尔拉赫 芬兰,老沙利宁 等 2)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绘画流派:立体主义(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表现主义(蒙德里安)等 建筑上的表现: 荷兰风格派 俄国结构主义 3)其它 表现主义,探讨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 意大利未来派(伊利亚·桑等),对未来建筑与城市形象的想象,包括巨型尺度的建筑,城市立体交通,强调速度和机器的力量(当时无一建成但很有远见,后来大都实

材料科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材料中的原子排列 第一节原子的结合方式 1 原子结构 2 原子结合键 (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原子结合:电子转移,结合力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离子晶体;硬度高,脆性大,熔点高、导电性差。如氧化物陶瓷。 (2)共价键与原子晶体 原子结合:电子共用,结合力大,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原子晶体:强度高、硬度高(金刚石)、熔点高、脆性大、导电性差。如高分子材料。 (3)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原子结合:电子逸出共有,结合力较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金属晶体: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好,熔点较高。如金属。 金属键:依靠正离子与构成电子气的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而使诸原子结合到一起的方式。 (3)分子键与分子晶体 原子结合:电子云偏移,结合力很小,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低。如高分子材料。 氢键:(离子结合)X-H---Y(氢键结合),有方向性,如O-H—O (4)混合键。如复合材料。 3 结合键分类 (1)一次键(化学键):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 (2)二次键(物理键):分子键和氢键。 4 原子的排列方式 (1)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内的周期性规则排列。长程有序,各向异性。 (2)非晶体:――――――――――不规则排列。长程无序,各向同性。 第二节原子的规则排列 一晶体学基础 1 空间点阵与晶体结构 (1)空间点阵:由几何点做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图1-5 特征:a 原子的理想排列;b 有14种。 其中: 空间点阵中的点-阵点。它是纯粹的几何点,各点周围环境相同。 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之为晶格。 空间点阵中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之为晶胞。 (2)晶体结构:原子、离子或原子团按照空间点阵的实际排列。 特征:a 可能存在局部缺陷;b 可有无限多种。 2 晶胞图1-6 (1)――-:构成空间点阵的最基本单元。 (2)选取原则: a 能够充分反映空间点阵的对称性; b 相等的棱和角的数目最多; c 具有尽可能多的直角; d 体积最小。 (3)形状和大小 有三个棱边的长度a,b,c及其夹角α,β,γ表示。 (4)晶胞中点的位置表示(坐标法)。 3 布拉菲点阵图1-7 14种点阵分属7个晶系。 4 晶向指数与晶面指数 晶向:空间点阵中各阵点列的方向。 晶面:通过空间点阵中任意一组阵点的平面。 国际上通用米勒指数标定晶向和晶面。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精编版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第四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 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 代表建筑)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 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 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 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土木工程材料笔记

土木工程材料(笔记) csl 2011.3

第一章. 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结构:宏观,细观,微观(晶体、玻璃体、胶体)。 §1-1物理性质 一、基本性质:密度ρ 表观密度0ρ 堆积密度0 ρ' 孔隙率P 空隙率P ' 相关公式:)1(0ρ ρ-=P V 1 -0 2?=H k m m P ρ干饱 )1(0 0ρρ'- ='P 亲、憎水性——润湿角 吸水性——重量吸水率W m , 体积吸水率W v 二、与水有关性质 吸湿率——含水率 耐水性——软化系数:系数↑,耐水性↑ 抗渗性——渗透系数,抗渗等级 相关公式: 干 干 饱干 m m -m 2= = m m W O H m k 1 m -m 22P V V V W O H O H V =?= = ρ干饱干 0ρ?=m V W W 干饱00ρρ-=V W 三、孔隙对性能的影响:孔隙↑,强度↓,导热系数↓,热容↓,与抗冻无关 吸水率↑,透气透水性↑ 压拉弯剪 211mm N MPa = §1-2力学性质 比强度: 0ρf 轻质高强的指标 弹塑脆韧性 §1-3耐久性:耐水,抗渗,抗冻,耐候,其他 第二章.无机胶凝材料:气硬,水硬 §2-1气硬性 原料与生产: O H CaSO 245.0?α 高强:晶体粗大结实,比表面积小 O H CaS 245.00?β 建筑:(与上相反) 水化硬化:水化→CaSO 4. 0.5H 2O(晶体) 一、石膏 凝结硬化 凝结:初、终凝 硬化:快,加缓凝剂,微膨胀 指标:强度,细度,凝结时间 特性:强度低,孔隙率大,隔音保温,防火好 生产 欠火石灰(不能消解) 过火石灰,消解缓慢——陈伏 二、石灰 熟(消)化→Ca(OH)2 放热,体积↑ 硬化 干燥结晶,析出Ca(OH)2 碳化硬化→CaCO 3 慢,表为CaCO 3,内为Ca(OH)2 特性:可塑性,保水性好,强度低,易开裂,耐水性差,吸湿性强 生产-- 湿法,干法 三、水玻璃 模数:SiO 2与Na 2O 的分子比n 硬化→无定形硅酸,缓慢,加促硬剂(Na 2SiF 6 氟硅酸钠) 特性:粘结力强,强度高,耐热高,不耐碱、水、渗 四、比较 强度:水玻璃>石膏>石灰 硬化速度:石膏>石灰>水玻璃 { { { { {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经典题目教学内容

16.简述金属固态扩散的条件。 答:⑴扩散要有驱动力——热力学条件,化学势梯度、温度、应力、电场等。 ⑵扩散原子与基体有固溶性——前提条件;⑶足够高温度——动力学条件;⑷足够长的时间——宏观迁移的动力学条件 17. 何为成分过冷?它对固溶体合金凝固时的生长形貌有何影响? 答:成分过冷: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虽然实际温度分布一定,但由于液相中溶质分布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液相的凝固点,此时过冷由成分变化与实际温度分布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这种过冷称为成分过冷。成分过冷区的形成在液固界面前沿产生了类似负温度梯度的区域,使液固界面变得不稳定。当成分过冷区较窄时,液固界面的不稳定程度较小,界面上偶然突出部分只能稍微超前生长,使固溶体的生长形态为不规则胞状、伸长胞状或规则胞状;当成分过冷区较宽时,液固界面的不稳定程度较大,界面上偶然突出部分较快超前生长,使固溶体的生长形态为胞状树枝或树枝状。所以成分过冷是造成固溶体合金在非平衡凝固时按胞状或树枝状生长的主要原因。 18. 为什么间隙固溶体只能是有限固溶体,而置换固溶体可能是无限固溶体? 答:这是因为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后,会使溶剂产生点阵畸变,引起点阵畸变能增加,体系能量升高。间隙固溶体中,溶质原子位于点阵的间隙中,产生的点阵畸变大,体系能量升高得多;随着溶质溶入量的增加,体系能量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溶剂点阵就会变得不稳定,于是溶质原子便不能再继续溶解,所以间隙固溶体只能是有限固溶体。而置换固溶体中,溶质原子位于溶剂点阵的阵点上,产生的点阵畸变较小;溶质和溶剂原子尺寸差别越小,点阵畸变越小,固溶度就越大;如果溶质与溶剂原子尺寸接近,同时晶体结构相同,电子浓度和电负性都有利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形成无限固溶体。 19. 在液固相界面前沿液体处于正温度梯度条件下,纯金属凝固时界面形貌如何?同样条件下,单相 固溶体合金凝固的形貌又如何?分析原因 答:正的温度梯度指的是随着离开液—固界面的距离Z 的增大,液相温度T 随之升高的情况,即0>dZ dT 。在这种条件下,纯金属晶体的生长以接近平面状向前推移,这是由于温度梯度是正的,当界面上偶尔有凸起部分而伸入温度较高的液体中时,它的生长速度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周围部分的过冷度较凸起部分大,从而赶上来,使凸起部分消失,这种过程使液—固界面保持稳定的平面形状。固溶体合金凝固时会产生成分过冷,在液体处于正的温度梯度下,相界面前沿的成分过冷区呈现月牙形,其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此时,成分过冷区的特性与纯金属在负的温度梯度下的热过冷非常相似。可以按液固相界面前沿过冷区的大小分三种情况讨论:⑴当无成分过冷区或成分过冷区较小时,界面不可能出现较大的凸起,此时平界面是稳定的,合金以平面状生长,形成平面晶。⑵当成分过冷区稍大时,这时界面上凸起的尖部将获得一定的过冷度,从而促进了凸起进一步向液体深处生长,考虑到界面的力学平衡关系,平界面变得不稳定,合金以胞状生长,形成胞状晶或胞状组织。⑶当成分过冷区较大时,平界面变得更加不稳定,界面上的凸起将以较快速度向液体深处生长,形成一次轴,同时在一次轴的侧向形成二次轴,以此类推,因此合金以树枝状生长,最终形成树枝晶。 20. 纯金属晶体中主要的点缺陷类型是什么?试述它们可能产生的途径? 答:纯金属晶体中,点缺陷的主要类型是空位、间隙原子、空位对及空位与间隙原子对等。产生的途径:⑴依靠热振动使原子脱离正常点阵位置而产生。空位、间隙原子或空位与间隙原子对都可由热激活而形成。这种缺陷受热的控制,它的浓度依赖于温度,随温度升高,其平衡态的浓度亦增高。⑵冷加工时由于位错间有交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位错交互作用的结果能产生点缺陷,如带割阶的位错运动会放出空位。⑶辐照。高能粒子(中子、α粒子、高速电子)轰击金属晶体时,点阵中的原子由于粒子轰击而离开原来位置,产生空位或间隙原子。 21. 简述一次再结晶与二次再结晶的驱动力,并如何区分冷热加工?动态再结晶与静态再结晶后的组 织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一次再结晶的驱动力是基体的弹性畸变能,而二次再结晶的驱动力是来自界面能的降低。再结晶温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1.1 复习笔记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城市与建筑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1.工业城市的恶性发展造成了城市的混乱状态 (1)工业生产的过渡集中引起人口的恶性膨胀; (2)因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了交通堵塞、环境恶化。 2.广大普通民众面临严重的房荒威胁 为了谋取经济或政治利益,资产阶级不断地建造房屋,但广大的民众仍只能居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 (1)工人住宅区的恶劣卫生条件使得流行病大量发生; (2)居住区与工作地点距离过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 3.社会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需要和新要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1)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 (2)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二、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它们的出现是适应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 1.古典复兴 (1)内涵 古典复兴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 (2)流行的原因 18世纪古典复兴建筑的流行,一方面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3)实现手段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段来代替巴洛克与洛可可式建筑中繁琐与陈旧的东西。因而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成了当时创作的源泉。 ①希腊、罗马建筑的考古发现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大批考古学家先后到希腊、罗马的废墟上进行实地发掘,使现代人类了解了古希腊艺术的优美典雅,古罗马艺术的雄伟壮丽; ②古典复兴建筑的发展 a.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则希腊式样较多; b.采用古典复兴的建筑类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政权与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及纪念性的建筑,对一般市民住宅、教堂、学校等建筑类型影响较小。 (3)古典复兴的代表性建筑 ①法国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点

《土木工程材料》重要知识点 关注各章习题:选择题、判断题、是非题 一、材料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下的质量; 2.体积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材料实体及开口孔隙、闭口孔隙)的质量,俗称容重; 3.表观密度:单位体积(含材料实体及闭口孔隙体积)材料的干质量,也称视密度; 4.堆积密度:散粒状材料单位体积(含物质颗粒固体及其闭口孔隙、开口孔隙体积以及颗粒间孔隙体积)物质颗粒的质量; 5.孔隙率:材料中的孔隙体积占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率 6.空隙率:散粒状材料在堆积体积状态下颗粒固体物质间空隙体积(开口孔隙与间隙之和)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7.强度:指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被破坏时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8.比强度:指材料强度与表观密度之比,材料比强度越大,越轻质高强; 9.弹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能够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10.塑性:指在外力作用下材料产生变形,外力取消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这种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11.韧性:指在冲击或震动荷载作用下,材料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破坏的性质; 12.脆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无明显塑性变形而突然破坏的性质; 13.硬度:指材料表面抵抗其他物体压入或刻划的能力; 14.耐磨性: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 15.亲水性:当湿润角≤90°时,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小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种性质称为材料的亲水性; 16.憎水性:当湿润角>90°时,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大于水分子与材料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性质称为材料的憎水性;

材料科学基础精彩试题库(内附部分自己整理问题详解)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库 一、选择 1、在柯肯达尔效应中,标记漂移主要原因是扩散偶中 __C___。 A、两组元的原子尺寸不同 B、仅一组元的扩散 C、两组元的扩散速率不同 2、在二元系合金相图中,计算两相相对量的杠杆法则只能用于 __B___。 A、单相区中 B、两相区中 C、三相平平线上 3、铸铁与碳钢的区别在于有无 _A____。 A、莱氏体 B、珠光体 C、铁素体 4、原子扩散的驱动力是 _B____。 A、组元的浓度梯度 B、组元的化学势梯度 C、温度梯度 5、在置换型固溶体中,原子扩散的方式一般为 __C___。 A、原子互换机制 B、间隙机制 C、空位机制 6、在晶体中形成空位的同时又产生间隙原子,这样的缺陷称为 _B____。 A、肖脱基缺陷 B、弗兰克尔缺陷 C、线缺陷 7、理想密排六方结构金属的c/a为 __A___。 A、1.6 B、2×√(2/3) C、√(2/3) 8、在三元系相图中,三相区的等温截面都是一个连接的三角形,其顶点触及 __A___。 A、单相区 B、两相区 C、三相区 9、有效分配系数Ke表示液相的混合程度,其值围是 _____。(其中Ko是平衡分配系数) A、1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 一、金属的晶体结构 重点内容: 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晶格、金属键的概念。晶体的特征、晶体中的空间点阵。 晶格类型 fcc(A1) bcc(A2) hcp(A3) 间隙类型 正四面体 正八面体 四面体 扁八面体 四面体 正八面体 间隙个数 8 4 12 6 12 6 原子半径r A a 4 2 a 4 3 2 a 间隙半径r B ( ) 4 23a - ()4 22a - ( )4 35a - ()4 32a - ( )4 26a - ( ) 2 12a - 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 重点内容:均匀形核时过冷度与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之间的关系;细化晶粒的方法,铸锭三晶区的形成机制。 基本内容:结晶过程、阻力、动力,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概念。铸锭的缺陷;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相起伏: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着的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在浇铸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使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方法。 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从热力学的角度上看,没有过冷度结晶就没有趋动力。根据 T R k ?∝1可知当过冷度T ?为零时临界晶核半径R k 为无穷大,临界形核功(2 1T G ?∝?)也为无穷大。临界晶 核半径R k 与临界形核功为无穷大时,无法形核,所以液态金属不能结晶。晶体的长大也需要过冷度,所以液态金属结晶需要过冷度。 细化晶粒的方法:增加过冷度、变质处理、振动与搅拌。 铸锭三个晶区的形成机理:表面细晶区:当高温液体倒入铸模后,结晶先从模壁开始,靠近模壁一层的液体产生极大的过冷,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