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笔的记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笔记近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笔记:近代哲学

一、总论

(一)外缘

(二)源流

1.经验论

2.唯理论

3.比较:两派的共同点是从经验出发重新建立理性的大厦,前者是外在经验,后者是内在经验(自我意识)

二、培根

(一)四假相说

1.族类的假象:即人们总是以自身的尺度而非自然本身的尺度来对待世界。这从思想史上说是回到了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但培根却是要否定其相对主义而确立科学的地位),触及了人类认识自然界以及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即"人化的

自然",但当时还上升不到这样的高度,而且其否定态度也限制了自己

2.洞穴的假象:从作为类的人进入作为个体的人,强调个体习性、环境对

认识的影响。这显然是借用了柏拉图的名词(但柏拉图那里主要是类的探讨),

也更接近了普罗泰格拉的认识。当然,态度仍然是批评性的

3.市场的假象:用以形容人们通过语言概念进行交流时,由于语词的误用

造成的理解障碍,这与中世纪以来的唯名论传统有关,从人类知识的沟通方面

批评

4.剧场的假象:这产生于对那些并不可靠的哲学体系的不加批判的接受。这是从人类知识的传承方面批评

5.评价:

(1)前三项涉及到了人类认识的一般方面,相当于结合了认识论和语言学,后一项涉及到了知识的历史继承性方面。纵横交互,几乎是对整个人类知识的基础进行反思

(2)虽然指出了各种假象,但仍不彻底,有着对于普遍知识之可能性以及朴素唯物主义的预设(或者说是一种信念)。就前者而言,他虽然重视感性经验,即力图将其与理性调和(这由其对科学归纳法的研究可见),似乎其真正目的只是在于将原来的不可靠的理性哲学体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这应当是与康德接近的;就后者而言,应当与他同时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这个身份有关,这也是后来康德所要面对的问题

(二)新工具(科学归纳法)

1.主旨:把握单纯现象间3的本质联系,寻找事物的"形式"

2.特点:强调感官经验而非"继感官活动而起的心灵动作",强调归纳而非演绎

3.过程:(1)三表法;(2)种属

(三)朴素唯物主义

三、霍布斯

(一)哲学观

1.内容:以处在过程中并具有某种特性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的国家)为对象,进行区分、命名、判断、推理(重视因果关系),而以服务人生为目的

2.评价:此见得仍然是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调和经验与理性之间的矛盾

(二)机械论

1.从培根所具有的朴素辩证法倒退,不再具有质的多样性,自我的多样运

动也成了外力推动下的简单位移

2.从经验论导出了机械论,与唯理论导出僵化的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一致,这是由于他们的最初目的本来是要为理性重新奠基,但却没有对理性本身进行

批判,这在康德完成了;而对于沿着经验主义的方法继续前行的贝克莱等人来说,为了避免矛盾而不得不对理性原则和唯物立场加以据斥,以休谟为顶峰。

由此见出经验主义实际有两派,一则直接发展到休谟,一则进入机械唯物论

(三)利维坦

1.国家的世俗起源(私利)

2.君权民授与绝对君权

3.社会契约论

四、笛卡尔

线索述评

1.普遍怀疑→我怀疑(思:1.理智直观、内在经验

2.怀疑表明自身的一种

不完满)故我在→清楚分明成为真理原则(1.公理和推理规则2.伽桑迪认为,这

个标准本身是相对的,因人而异)→心中完满的上帝观念正符合这一标准(1.这

个观念必然蕴含其存在2.这个观念一定是比我更完善的东西放进心里来的,即

上帝赋予)

(1)这个观念必然蕴含其存在→是在安瑟伦本体论证明之前加入了由自我意识确立的真理标准(认识论)→上帝实际上被矮化了,完满性也降低了

(2)这个观念一定是比我更完善的东西放进心里来的,即上帝赋予→由此可进一步说明所有的"天赋观念"的可靠性来源→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由

上帝保证

(3)公理和推理规则→理性演绎法→获取真理的唯一途径、普遍必然性、以数学(语言、方法)为基础→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由上帝保证

2.一切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由上帝保证=上述推论都只在认识论(观念

与知识)范围内进行,而由于对上帝的"无限大能"的规定,其存在便可以同时成为整个世界(物质界与精神界)得以确立的逻辑基点,即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典型展现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在上帝及其天赋观念与无限大能的保证下,经验论难以确立的"实体"得到了确立→(自因的绝对实体)上帝和(他因的相对实体)精神与物质(思维、自由意志与广延、自然规律)→在论物质一面带有机械唯物主义倾向

3.思维与广延的古典二元论→自相矛盾的身心交感说→处理这一问题(1.伽桑迪将精神物质化2.马勒伯朗士将物质精神化3.斯宾诺莎一元泛神论下的身心平行说

4.莱布尼兹单子论)

五、斯宾诺莎

(一)思想承继:对笛卡尔的前提进行了批评,实际上是将其原则彻底化,

即认为"清楚明白"是自身的清楚明白(自明、直接呈现),不需要经由"怀疑"这

个过程来推出,也不需要由"我"来保证(避免无穷后退),这个最清楚明白(直观)的真观念就是"神",有些回到了安瑟伦的立场

(二)实体观

1.实体(自然、神):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唯一,无限,

万物由以产生,内在于万物之中,自由(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必然,永恒,万物唯一的第一因和普遍因,是能动的自然

2.属性:

(1)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人能认识的是思维与广延,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先定协调的

(2)笛卡尔那里两种实体的外在对立成了实体内部的平行关系,这种身心平行论与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一致论相类

3.样式:

(1)在他物内并通过他物而被认识,具有被决定的必然性,是实体的分殊(特殊的存在状态),具实体所固有的属性,即理智(思维)与运动(广延),前者是逻辑必然性、后者是机械因果,严格合乎必然性法则,没有偶然与自由,必须通过理智的逻辑推理认识

(2)观念与事物两个系列,各自遵循自己的次序,又完全同一,万物都是一体两面

(三)知识论

1.理性认识:关于自然及其样式的知识不是通过对其感觉经验,而是通过对观念(真观念)系统的理性推理获得,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在身形平行论下得到了说明

2.四类知识:

(1)想象或意见(传闻或任意名称、泛泛经验),理性知识(推理、本质的认识),推理的可靠来源于本质的认识,即直观知识

(2)直观知识是最可靠的知识,是真观念,甚至摆脱了笛卡尔的内在经验,而进入纯粹的超验领域

(3)直观知识位于推理之上,即是对知性的超越,这种分层法可以上溯到柏拉图,但在当时而言是一个突破,只是未将其贯彻下去,或可以用苏格拉底批评阿那克萨戈拉的话来批评斯宾诺莎

3.真理观:

(1)在理智直观中呈现的真观念是自身的标准,不依靠外在经验,但由于身形平行论,故又是符合事物的。这分别是真理的内在标志和外在标志,但从根源上说真理是自身符合的,依靠知性自身的力量和性质

(2)虽然有独断论色彩,但"真理即是真理自身的标准"的说法已经有了辩证法(自我与自我的关系)的因素

(四)伦理学: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六、莱布尼兹

(一)单子论

1.承继:

(1)经验论无法为实体给出保证(甚至不承认实体),莱布尼兹继承了笛卡尔到斯宾诺莎的实体主义传统,而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及斯宾诺莎抽象笼统的一元

论感到不满,便提出了以单子为基础的多元论如果不考虑后来的前定和谐说,

单子几乎完全是斯宾诺莎实体的无限个别化(赋予个体以"唯一实体"才能有的自由)

(2)相对于古老的原子说而言,单子只有质的差异(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

的推进就在于使原子有了质的差别和主动性,莱布尼兹则干脆只保留了质的差

别而将其完全形而上学化)

(3)相对于当时的机械自然观而言,单子具有能动性,其运动具有多样性。沿此路一直下去本来可以突破知行的思维方式(机械论本身就是知性思维方式在物理学上的反映),但最终仍走向了"前定和谐"的宿命论

(4)相对于笛卡尔的实体观而言,将精神实体的范围大大扩展了,不存在所谓的物质实体,这在一方面使得通常所谓物质也具有了精神性、能动性、活力,突破了惰性的物质观,相比当时的唯物主义来说是很大的进步,而这又并非古

老的万物有灵论

2.单子的特征:

(1)无广延、无部分、无量的规定、能动(构成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源与事

物运动的终极根源)、形而上学的点(兼物理学的实在性与数学的精确性)

(2)是精神性的实体(又称形式、灵魂),其本性在于一种"原始的力"(类似

于感觉和欲望,导致运动),每一个单子都是自由的自因并且以自身中的自发能动性作为内在活动的源泉

(3)每个单子都是自身封闭、相互孤立的,其运动只能从内部加以说明

(4)单子在质的方面的差别表现为"知觉"能力的差异,即"反映"宇宙全体(对宇宙的表象)的清晰性的不同,差别形成一个连续的、由无限多的单子充满(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的序列,以至高无上的上帝为最高、最清晰

(5)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合成或解散,只能在突然之间凭借创造、毁灭而生灭

(6)空间与时间实际上是单子的知觉表象世界的一种方式

3.前定和谐:

(1)所有的单子都在彼此孤立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固有的内在原则而运动变化,由上帝保证其一致性与普遍规律,即在创生时就安排好一切

(2)但这种安排与"外在推动"不一样,它是通过赋予每一个单子以内在本性(具有多样性)而达到的,超越了自然神论

(二)天赋观念论(有纹路的大理石)

1.天赋观念:

(1)潜在于心中而非现实的存在,感性是使这潜能、倾向实现即完全显现出来

(2)一方面这是对经验论的一种形式上的妥协,对"天赋观念"的含义进行了新解,另一方面既然如此,也就否定了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直接从当下"清楚分明"的观念中建立知识体系的可能性

2.微知觉:

(1)天赋观念并不是他的主观臆造,而是有其根据(相应于笛卡尔由我思得

出的清楚分明以及斯宾诺莎理智直观到的自足),即诉诸单子的知觉能力

(2)单子的微知觉在我们对其注意到并进行反省(即洛克的反省,借用其术

语而批评其白板说的观点)之前就早已存在

(3)微知觉即是天赋倾向,反省的结果则是明晰的知觉或"统觉",也即现实显现出来的天赋观念

3.在单子的封闭性和微知觉观念下,也就打破了笛卡尔天赋观念与经验观

念的界限,划归为清晰程度的差别

(三)两类真理与逻辑原则

1.根据理性而来的推理的(逻辑的、其反面是不可能的)必然真理,以及从

感性经验而来的事实的(感性的、反面是可能的)偶然真理

2.与在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说下,真观念在符合自身的同时就与对象符合

这样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立场一致,但莱布尼兹发现了人理性的有限性(这与他们不同的本体论基础有关,斯宾诺莎是从神出发、莱布尼兹则是从差别的单子出发),因而承认岁原则上可以弄清感觉经验中那些无限微妙的逻辑关系,但事实上只有上帝才具有那样的一目了然的理性(康德的理性直观),对人来说不得不

把感性的事实当做包含有真理的事实接受下来,这即是事实真理,实际上是尚

未展示出来的推理真理

3.实际上莱布尼兹已经从笛卡尔与斯宾诺莎过于乐观的唯理论立场下降了,而将全知的可能性留给了上帝(人神关系也有了变化),上帝再次成为一个(认识论的)设定

4.由两类真理而有两大逻辑原则,矛盾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分别运用于

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充足理由原则建立起事实真理

5.充足理由即是从事物纷繁的偶然性联系中找出某一事物的动力因和目的因,真正的、全部的充足理由实际上也就是矛盾原则,但这不可能达到,因此

充足理由律建立的事实真理也就只是或然的

6.这种或然性源于人的有限性,而人的有限性鸳鸯浴单子知觉能力的有限

7.对作为整个世界的充足理由的上帝来说,一切都是根据矛盾原则必然演

绎出来的

(四)最好世界:恶衬托了善,也给人选择的自由

(五)莱布尼兹的三大创见:单子世界观、个体自由、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六)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

1.莱布尼兹哲学的系统化和刻板化,成为形而上学的独断论顶峰

2.遵循严格几何学形式,通过定义、公理、定理等推理环节,从先验的抽

象范畴中演绎出整个知识论体系

3.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两大部分,理论哲学包括形上学、理性心理学、宇宙论、理性神学

4.表面上高扬了理性,实际是把知行思维方式的弱点完全暴露

5.表面上是继承莱布尼兹,实际上并未抓住莱布尼兹的精髓

6.对德语哲学有创建之功

七、洛克

(一)观念

1.对知识的经验基础进行了一定论证二不只是独断地运用,批判一切天赋

观念

2.观念的两个来源:

(1)感觉与反省,分别以外物或心灵自身为对象

(2)经验派与唯理论都相信内在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但对他们的地位认识不同,而且经验派的特质还在于强调感性经验

(3)反省观念在后,因为心灵必须在对外物的感知基础上才能反观自身

3.两种观念:

(1)简单观念,心灵被动接受的

(2)复杂观念,组合、比较、抽象简单观念而得出,样式、实体、关系

(3)除实体观念外的其他观念一般都与其原型相称

4.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观念:

(1)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虽然有时(莱布尼兹)也认同经验的作用,但认为经验所刺激的是本来已有的潜在形态的观念,而且刺激后显现、产生出来的观念是人人一致的(普遍必然性)

(2)经验论有时承认一种反省或综合的能力,但这与潜在的天赋观念并不是一回事,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不承认有所谓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

(二)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

1.性质是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

2.第一性质是与物不相分离的,反映其客观状态

3.第二性质是第一性质派生出来的,因认识主体而有异

4.此外还有一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第三种性质

(三)两种实体

1.实体是假定的作为简单观念的基质(依托)的东西,有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

2.这就把实体观念化了,至于实体是否存在则不可知

3.精神实体或受笛卡尔影响

(四)两种本质

1.实在本质是潜藏在物体各种属性背后作为支撑而无法被认识的实在构造

2.名义本质是人民为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抽象观念

(五)三个等级的知识

1.直觉、证明、感觉,分别可提供自我、上帝、外物存在的知识

2.作为最高等级的直觉即是观念之间的符合,即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推理也是形式逻辑,这说明其思维方式根本上仍是知行的

3.感性知识不仅具有直觉与证明的确定性(这与唯理论追求的相同),而且有实在性(观念与外物的符合),由此区分了"口头的真理"和"实在的真理",这是认同感性的立场,但由于实体及实在本质已被认为是不可知的,这种符合就是根本达不到的,因此后来的经验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其来有自

八、贝克莱

(一)存在即被感知

1.思路:存在→事物→可感物→可感性质(不能离开感觉独自存在)→观念(被感知的可感性质,事实上把可感性质主观化了)→感知→→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化)→→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化)

2.这个命题有两点关键:(1)一则它不是对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存在"所做的新解释(那样很明显是矛盾的),而是对"存在"的一个新的界定,即"如此才叫存在",他反对预设"实体"(这就是经验论的立场),从"观念"出发,他只承认精神实体及"可感物"(他将其与物质实体严格区分)的存在,他拒绝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是合理的(后来康德吸收了这一点但未照搬),他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又不是从感知,而是另辟蹊径(直觉),这也并不矛盾,以上是所谓的"存在",总结而言,一是在语句中的意义不同,而是所面对的只是物质实体;(2)二则"即"的意思是"不离开"(不脱离心灵而独立存在),并非是完全等同,他这里明确地将

哲学思考限定在自我意识之内,他也说如果有外物存在也不可能知道,这也是

坚持了经验论的立场,实际上也是为人类知识划定了界限

3.总结:他所真正要确立的,只是精神相对物质的绝对主导地位(即便有所谓"物质实体"也被观念化了),上帝也只是为了确保这一地位而作的设定(这与

莱布尼兹为确保知识的可能性而设定上帝是一致的),他要反对的敌人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从精神出发反对唯物论者(包括唯理论者),二是从经验立场出发反

对一切的天赋观念(就连上帝也是后天经验中推理出的)

(二)实体

1.在"存在(惰性)即被感知(能动)"这个命题里,实际已经预设了一个能动

的感知主体的存在,即观念(作为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不能无根据地存在,

必须有一个原因或支撑者,他便将之归于"精神实体"而非物质实体(因为后者已经被否定了),这与"我思故我在"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即心灵或自我

2.关于精神实体有两点补充:(1)一则精神实体本身不是被感知的,只是被直觉到(自我心灵)或反省推理到(上帝),(2)二则精神实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灵,也指上帝的心灵(以跳出唯我论)

3.关于上帝,其观念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目的论的假定(莱布尼兹的天赋观念的基础已经不是上帝直接放入,而是单子本身的知觉,即通过单子间接

赋予),同洛克一样是后天经验推理的结果,不同只在于,洛克是宇宙论的,贝克莱是完善性的(把人的精神完善化)

4.批评洛克的实体观:(1)既然承认不可知,就不应断定存在;(2)观念来

源之一的"反省"不依靠外物;(3)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不可分,因而也可主观化,即没有了支撑偶性的基质;(4)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这与斯宾诺莎一致),物质实体要么被观念化,要么不可知

5.当时的"实体"观念可能已经有了能动性(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的实体观都是如此),因而便决不能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否则会走向无神论,这是作为大主教的他不能接受的

九、休谟

(一)贝克莱原则的彻底化

1.贝克莱由于还有自己坚持的立场,所以为精神实体在"感知"之外找了两

条出路(直觉、推理),实际上是肯定了知识的其他来源,休谟则坚守感性经验

的知识论立场(没有关于外物的经验,也没有关于外物与我们知觉的关系的经验),必然导致对包括上帝在内的精神实体的否定(虽然他承认上帝观念是反省

得来的,但并不以此为知识的合法来源,这个观念实际上是缺乏基础或虚构的),这种彻底的经验论立场一方面可以说隔绝了思维与"存在"一方面却是更加接近

了康德物自体的立场,即"实体"是不可知的

2.当贝克莱与笛卡尔一样,还在为思维、观念寻找一个作为支撑的实体(洛克也是如此,但洛克的实体的观念的客体方面,贝克莱与笛卡尔是主观方面)时,休谟已经超越了这一思维模式,认为思维并不一定依赖于某个实体,因为对于

实体(超出了印象或观念的范围)根本就没办法认识。这种突破实际上也是知性

思维方式的突破,但他这还是被动的(由坚持经验原则导出的必然结果)突破,

而非主动积极的肯定

3.对"自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否定引出了人格同一性的问题,他认为"自我"

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经验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知觉、反省印象

4.其结果是整个世界(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都被知觉(印象和观念)化了,

成了一堆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知觉的集合

(二)因果观

1.首先将"联系"析分为三类,即相似(resemblance)、时空相近(contiguity)、因果,接着他不仅将前两类关系归为联想的作用,也把因果归

为联想

2.他分别否定了因果的必然性(在原因中看不到结果,这与其两类知识的区分有关)、客观性(只是我们对事物之间经常出现的先后、接近关系的一种习惯

性联想或心理错觉),即从主体和客体方面对"因果"进行了解构,甚至"必然性"本身也被归为人思想中的一种"决定作用",这样一来,一切实在性、因果性、

必然性都被主观化了

(三)实体

1.如果是贝克莱把一切都归于观念背后的精神实体,休谟则可说是把一切

都归于知觉(观念与印象)本身,而不再诉诸任何实体

2.如此,在实体基础上建立的种种关系也就只能依附于知觉,实体内部联

系成为外在附加上去的联系(康德吸收了这一思路)

3.由于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也就不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4.总的说来,理性与经验两派那里,思维是知性的、存在是机械的(与牛顿物理学有关),都没意识到辩证法,所以根本不可能同一,休谟正是要与知性彻底决裂而又未找到新的出路

(四)两种真理

1.知识的两类对象:观念的关系(纯形式、普遍必然性)与实际的事情(内容、或然性)

2.他们各只具有一面,所以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可以理解为,休谟还未找到将普遍必然性这一利器运用在经验内容之上以建立知识的方式),这是后来康德先天知性范畴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批判理性神学

1.神不在经验可及范围之内(经验不能到达形上学领域),故不能证明

2.目的论证明只是人的类比推理,宇宙论证明则因为因果的不可靠而失效

3.他的目的并非否定信仰,而是将其建立在良知与情感而非理性上

十、康德

(一)承继

1.面对理性派、经验派(二者都同时远离了知识和自由)、自然科学三者

2.休谟从经验的杂多性推出普遍知识的不可能,康德则首先肯定知识是主客观双方完成的、并且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是主动的,再把这种主动能力赋予一切有理性者,则虽然经验不到所有,已经能够使普遍知识成立,即在主体方面建立普遍必然性

(二)先天综合判断

1.先天综合判断一举解决了休谟的因果问题

2.先天直观形式(数学如何可能):

(1)认识(最初级的感性、直观)得以发生→必然有主观上先天的认识形式(能力、条件,可以使后天经验材料"变质",而莱布尼兹的单子则只是反映,是一种量的关系)→时空(作为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而非自在之物或它的形式)就是使之可能的条件

(2)自在之物刺激感官在我们的直观中形成现象时,时空形式即把感官的杂多表象纳入到自身秩序之中构成一个个有限的感性对象

这对经验实际上是一种限制,休谟说是经验限制了知识,康德则说是主体的认识形式自我限制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史上,古希腊智者学派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学派,虽然在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评价中,智者学派从来都是消极的,以至如今仍以“诡辩论”惯用其身。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纵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从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看,古希腊哲学史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两个发展的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自然;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生。一般说来,研究的对象不同,把握对象的方式和规则也不会相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古希腊哲学史视为一个整体,因为正是在这一整体中才显出了古希腊哲学前后期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他们拥有相近的目标,都关注“本源”、“存在”一类的问题,尤其是巴门尼德以来,希腊哲学家更是关注“存在”问题,因而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本体论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智者学派似无任何理论建树,智者们大多不关心“存在”问题,也不曾有人试图创建一套本体论学说。因此,人们未把智者当作一个哲学学派是有一定理由的。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希腊哲学史时,完全是把智者学派排斥在外的. 一、智者及智者学派 智者,即指一切有智慧的、聪明的、在理解力或某种技能方面出人头地的人。这样在古希腊就有很多人符合,毕达哥拉斯、德谟克里特是智者,而苏格拉底更是当之无愧的智者。但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才习惯于把“智者”指为从普罗泰哥拉这个系统下来的一批学者。 把这样的一批学者在一起称作“智者学派”,是否他们拥有共同的,或极为相近的观点呢?至少在看待一些通常的哲学问题时,他们的观点能相互支持或引用,也许这是我们区分哲学派别的一个标准。但从现存的原始资料看,这一批所谓的“智者”,他们的观点是很不相同的,无论哲学、科学、伦理学方面,他们都各说各的道理,并没有明显的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智者”不能成为一个“学派”。他们大多是教师,也许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所以“智者们”只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哲学学派。 传统的观点把包括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等一批学者称作“智者学派”。他们都把论辩术、修辞学提到教学的首位,并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也就是说智者们对传统的文化,采取了怀疑、否定的态度,从而建立和发展了一门新的学科,即语言学或修辞学。另外,智者学派把绝对本质纯粹概念或者被思维者,编写为概念或思维的运动,因此思想本身成为独立自由的。正是因为这点,有学者认为智者学派包含了辩证法的开始。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 被黑格尔誉为“伟大的命题”的普罗泰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后来的哲学家的解释中,被赋予了复杂玄妙的意义,但它的确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即使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震撼。 “人是万物的尺度,合于这个尺度的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是不存在的。”这是普罗泰哥拉的主要命题,其意思一方面是说要把思想作为被规定的有内容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能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这个普遍的规定就是尺度,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但最容易产生歧义的是如何理解“人”,站在苏格拉底的立场,这个“人”理所当然地被理解为感觉个体(普罗泰哥拉把知识等同于感觉),并指出知识不是感觉,“…知识?不可能在我们感觉能力的属性中,而要在心智对它们的思考中搜寻到。”对于苏格拉底的分析,学者们持有各种异议,批评者认为这个人”指的是人类全体,因为单个个人无疑也像外部事物一样变动不居,又怎么担当万物的“尺度”呢?黑格尔察觉到这个问题容易产生歧义,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所以他指出:“每一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

中国试思维。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2015——2016学年上期西方哲学史试卷B卷

郑州师范学院 2015——2016学年上期期末试卷 西方哲学史(1510107B)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年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3 年级共 2 班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是()。【】A.爱非斯学派 B.爱利亚学派 C.米利都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2.第一次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巴门尼德 B.克塞诺芬尼 C.赫拉克利特 D.阿那克西曼德 3.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是一个()。【】A.唯物主义者 B.二元论者 C.主观唯心主义者 D.客观唯心主义者 4.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家是()。【】A.泰勒斯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巴门尼德 5.被称为“精细博士”的是()。【】A.罗吉尔·培根 B.安瑟尔谟 C.威廉·奥卡姆 D.邓斯·司各脱 6.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是哪个因?()。【】A.质料因 B.形式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7.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A.安瑟尔谟 B.托马斯·阿奎那

C.阿贝拉尔 D.邓斯·司各脱 8.《利维坦》一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A.罗吉尔·培根 B.弗兰西斯·培根 C.霍布斯 D.洛克 9.下列命题中,哪一个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A.知识就是力量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0.智者学派观点的积极方面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强调知识的作用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D.创立了逻辑学 11.文艺复兴的性质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张扬 12.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命题()。【】A.知识就是力量 B.“最好世界”理论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3.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14.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哲学家是()。【】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15.以下属于唯理论的哲学家是()。【】A.弗兰西斯·培根 B.斯宾诺莎 C.洛克 D.休谟 16.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都批判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B、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D、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17.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是因为:()。【】 ①提出了理性批判哲学②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④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89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 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学分:4 学时:68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1年级 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 (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希腊哲学的产生;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的转化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和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的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 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 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第三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二、苏格拉底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西方哲学史》读书报告

《西方哲学史》读书报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西方哲学史》读书报告 斟酌再三,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我的读书报告,因为就个人而言,本人对西方哲学的逻辑和思辨很感兴趣,感觉中国的哲学就少了这份严密的逻辑。而且中国的伦理学这些我们在读书生涯中都是多多少少接触了很多,所以本人难免对新的、西方的哲学伦理学这些更感兴趣一些。 说实话这本书真的很枯燥,我没有那种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冲动,断断续续看了差不多,不敢说全部内容都看了,至少大部分内容我还是有点印象的。因为本人首先看过《苏菲的世界》这本更加生动有趣的哲学通俗读物,所以再看《西方哲学史》的时候还是能够看懂很多的,至少讲的某某哲学家我心头都会有所印象。其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有很多作者本人的看法,经常能看到作者本人对某某哲学家或哲学理论作出评论,我的意思并不是这书因此就不好,而是要知道这点,以警惕的眼光看待罗素的评论,以后有机会或许应该看看哲学家本人的著作,看原著。 咱先不谈伦理学,就说说哲学,毕竟这是一本哲学读物,肯定能够说出很多关于哲学的话题。首先,结合本人之前看的更通俗的哲学大众读物,我更能理解相关哲学家的思想和观念。给我很大震撼的一点就是哲学就是一套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我接触了哲学之后才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解释世界,还有这样完全与我本人的世界观完全迥异的世界观,而且还能完全说得过去,哲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圆融自通,有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够说服人不是吗?真的,当我了解了另外一派的哲学观点的大致的时候,我首先的感觉就是,是啊,这样完全说得过去啊,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世界,而且我觉得也很有说服力。我们之前一直接触的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完全没有理论化地介绍其他流派的哲学,我们也无从比较,觉得世界就是那样,其他流派的哲学——比如唯心主义,就是个渣。我们的教科书里介绍唯心主义的时候,我们感觉唯心主义说的就是某人心里想要什么可以变出什么,世界只存在我的心中。我们看待唯心主义就像看待一个傻子一样,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辩证唯物主义也是一门很强的学说,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打击对手。只是我们选择了唯物主义而已。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哲学的分支

[编辑本段]哲学的分支 由于研究范围种类的不同,哲学可分为: 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可分为: * 哲学史 o 东方哲学史: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史伊斯兰哲学日本哲学 o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俄国哲学 o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科学哲学 * 现代哲学生存哲学分析哲学人文哲学解释学符号学 实用主义哲学 * 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家庭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 * 美学美学史艺术美学技术美学 * 形而上学* 现象学* 过程哲学* 知识论 * 死亡哲学* 人生哲学* 法律哲学* 心灵哲学 * 墨家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 比较哲学* 当代法国哲学*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 * 相对论 * 量子力学 * 混沌学 * 弦理论 * 思维科学 * 人工智能* 心理学 * 信息论 * 语义学 * 科学社会学* 逻辑学* 科学学 * 控制论 * 机械论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 * 数学哲学* 宗教哲学* 政治哲学* 法律哲学 * 物理哲学 * 天文哲学* 化学哲学* 语言分析哲学 * 佛教哲学 * 教父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 日常语言哲学* 自然哲学* 经济哲学* 同一哲学 * 思辨哲学* 生物学哲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 历史哲学 * 易学* 经学* 玄学* 灵源泛哲学体系 * 诸子哲学 哲学命题 * 自由意志* 决定论* 因果律* 随机性* 白马非马 * 百姓日用即道* 悖论* 变化日新* 辩者二十一事 * 体用一源 * 天道自然* 万物皆备于我 * 物极必反* 心统性情* 心无本体 * 新故相除* 形质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为二 * 一物两体* EPR悖论 * 坚白相盈*矛盾论* 仁为万物之源 * 天不变道亦不变 哲学著作 周文王《周易》 老子《道德经》

西方哲学史论文

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西方哲学中“存在”的理解所在系别: 作者: 学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摘要:在西方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里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方面曾做过诸多论说。“存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存在”这个概念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存在唯一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行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而不够稳定与可靠。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而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而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自希腊哲学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理想,而自然哲学由于自身局限于感性领域而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基于对自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一的本质,从而提出“存在”这一概念。进而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而上学之路。 在《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第一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他认为,只有沿着第一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行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接下来他又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从上述的几条我们发现: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并不是一种我们所能具体感知到的经验的存在,而是一种由我们理智所把握到的一个抽象范畴。前四条所描述的属性,使得我们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设想出这么一个东西,这也是巴门尼德所要达到的效果:他所认为的“存在”,是一种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层次的范畴,这就不能用具体事物的属性来描述与辨别。但是,在巴门尼德那里,他并没有对于存在有更进一步的具体描述,这也为后世研究存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们所具有的常识性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理解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的时候,会尝试着用常识的思维模式去理解(特别是在古希腊时期,这一点在自然哲学家身上显得尤为突出),这样就违背了巴门尼德的初衷了。因而在这里,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则分为对于“存在者”(存在物)的理解和对于“存在”本身的理解。而对于这两个不同方面的理解,产生了后世缤彩纷呈本体论思想。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功利主义; 贡献; 最大幸福原则;边沁 摘要:功利主义,又称最大幸福主义,是在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流派,而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边沁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框架的确立者和声势浩大的功利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一、功利思想的古代先驱:伊壁鸠鲁及其学派 边沁曾经说过,“在所有古代作家中,只有伊壁鸠鲁令人敬佩地认识到道德的真正来源”。1伊壁鸠鲁的功利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旗帜鲜明地将这一点坚持到底。这可以视为对享乐主义学派基本原则的继承。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又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2 2、审慎的快乐。尽管伊壁鸠鲁把快乐当做至善,但是他要的是满足和安宁的持久心情,而非暂时、激烈的单纯肉体享受。他说,“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3这其实是对享乐主义内核的一个改造。在实践上,这种审慎体现为两方面。其一,他追求一种平静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无痛苦的静止状态,没有一切欲望的状态。其二,在实践上,他主张有智慧的人应当把没有痛苦,而不是把有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 3、一切社会联合形式最终都归结于个人功利的考虑。伊壁鸠鲁主义系统地贯彻了智者学派已经发挥过的,关于政治社团起源于成员们对自身利益的慎重考虑的学说。国家不是自然结构,而是人们反复思考的结果,是为了从它那里得到期望的利益而形成的。因此,法律在任何具体情形下都是来自有关共同利益的公约。法律的确认和有效性与法律的起源和内容完全一致,法律用以防止痛苦,法律用以导致快乐,而此痛苦和快乐的总和便是唯一的标准。 二、边沁功利思想的近代先驱 (一)霍布斯的功利思想 他说到,“人们所欲求的东西也称为他们所爱的东西,而厌恶的东西则称为他们所憎的东西”,“任何人的欲望的对象就他本人来说,他都称为善,而憎恶或厌恶的对象则称为恶;轻视的对象则称为无价值和无足轻重。因为善、恶和可轻视状况等词语的用法从来就是和使用者相关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纯地、绝对地是这样。也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恶的共同准则”。4 (二)洛克的功利思想 “善和恶只是快乐或痛苦,或是能致快乐或痛苦的东西。因此,所谓道德上的善恶,就是指我们的自愿行动是否契合于某种能致苦乐的法律而言。它们如果契合于这些法律,则这个法律可以借立法者的意志和权力使我们得到好事,反之则得到恶报。这种善或恶,乐或苦是看我们遵守法则与否,由立法者的命令所给我们的,因为我们便叫它们为奖赏同刑罚”。5(三)休谟的功利思想 在伦理学方面,休谟最早提出功利(utility)的概念,并对边沁把功利主义作为自己法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休谟认为:“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或推动原则就是快乐或痛苦,”6认为美的;休谟将这种可以实质地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东西称为“效用(utility)”。7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休谟的功利思想尽管曾经对边沁产生巨大影响,但相对于边沁,休谟对功利的表达还有不少模糊之处,两人也有相当的不同。8 (四)哈特莱的联想原理和普雷斯特里的功利思想

西方哲学史读书报告

《西方哲学史》读书报告 斟酌再三,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我的读书报告,因为就个人而言,本人对西方哲学的逻辑和思辨很感兴趣,感觉中国的哲学就少了这份严密的逻辑。而且中国的伦理学这些我们在读书生涯中都是多多少少接触了很多,所以本人难免对新的、西方的哲学伦理学这些更感兴趣一些。 说实话这本书真的很枯燥,我没有那种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冲动,断断续续看了差不多,不敢说全部内容都看了,至少大部分内容我还是有点印象的。因为本人首先看过《苏菲的世界》这本更加生动有趣的哲学通俗读物,所以再看《西方哲学史》的时候还是能够看懂很多的,至少讲的某某哲学家我心头都会有所印象。其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有很多作者本人的看法,经常能看到作者本人对某某哲学家或哲学理论作出评论,我的意思并不是这书因此就不好,而是要知道这点,以警惕的眼光看待罗素的评论,以后有机会或许应该看看哲学家本人的着作,看原着。 咱先不谈伦理学,就说说哲学,毕竟这是一本哲学读物,肯定能够说出很多关于哲学的话题。首先,结合本人之前看的更通俗的哲学大众读物,我更能理解相关哲学家的思想和观念。给我很大震撼的一点就是哲学就是一套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我接触了哲学之后才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解释世界,还有这样完全与我本人的世界观完全迥异的世界观,而且还能完全说得过去,哲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圆融自通,有强大的逻辑思辨,能够说服人不是吗真的,当我了解了另外一派的哲学观点的大致的时候,我首先的感觉就是,是啊,这样完全说得过去啊,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世界,而且我觉得也很有说服力。我们之前一直接触的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完全没有理论化地介绍其他流派的哲学,我们也无从比较,觉得世界就是那样,其他流派的哲学——比如唯心主义,就是个渣。我们的教科书里介绍唯心主义的时候,我们感觉唯心主义说的就是某人心里想要什么可以变出什么,世界只存在我的心中。我们看待唯心主义就像看待一个傻子一样,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辩证唯物主义也是一门很强的学说,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打击对手。只是我们选择了唯物主义而已。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A卷 武汉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西方哲学史(上) (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 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根本否定。 (正确。普罗泰戈拉的这种相对主义认为个人自身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与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等超感觉概念来否定现象世界的思路是针锋相对的。)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密的机械论。 (错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然而这种机械论本身却并不严密,其绝对必然性自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偶然性,而且原子的运动也要由外在的推动决定,这样就在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上留下了空档。) 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思想的抽象物。 (错误。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具体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抽象的种属概念即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的。)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要害就在于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 (错误。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才是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而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则以经验的证据为出发点,从有限的存在上升到无限的存在。只是这一论证隐含着的先验原则仍然只能付诸信仰而已。)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真理与意见 (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则是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并不是无知。)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 唯名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唯名论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三表法 (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在收集相关感性材料步骤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分别通过“本质或具有表”、“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以及“程度表”或“比较表”来列举有关例证,再以分析比较和排除对其进行归纳。)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各种本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又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质料与形式共同构成个别事实,因此它们都是实体,而形式由于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此比无定形的质料更称得上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同时,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由此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从“纯质料”即“非存在”到“纯形式”即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的统一序列。) 2、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 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 (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 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 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

西方哲学史论文范文2篇

西方哲学史论文范文2篇 西方哲学史论文范文一:辨析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 摘要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作为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经历了由康德的二元对立进入抽象的同一,再过到黑格尔绝对唯心论基础上思辩的对立统一。黑格尔在驳斥康德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发展了谢林的哲学思想,从而创立了其思维与存在同一于“绝对理念”的学说。在他看来,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期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黑格尔绝对理念思维与存在同一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在西方哲学上经历了漫长的思索、争论,逐渐从模糊到明确,从抽象从具体,到了近代则采取了自觉的形式突显出来,发展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它经历了由康德的二元对立进入抽象的同一,再过到黑格尔绝对唯心论基础上思辩的对立统一。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是黑格尔整个思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他的全部哲学基本的和首要的命题。从社会政治根源上

说,他之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并形成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一方面,在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揭示了思想可以构筑起存在,思维能够实现自身的道理,是黑格尔站在德国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法国革命所作的新的哲学概括;另一方面,在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日益成熟和变革现实的信心不断增强,相对于康德时代有着将近质的飞跃。从理论上说,则是从康德的“理念”学说出发,是自康德古典哲学革命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来论述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 一、黑格尔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在近代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在一开始就被明显的亮出,两者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趋向于同一。 康德原则上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把握客观存在本来面目的可能性。他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即“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客观存在的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超验的、彼岸的东西,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现象”。这样一来,在康德面前就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另一个是不可认识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世界。可见,康德本质上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能够把握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否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在这里,他第一个把主体能动性思想等一系列辩证法因素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中来,为以后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在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上提供了启发。 由于康德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典型地表现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 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 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 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 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 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 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 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 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 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 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 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 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是“火本原论”者,他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他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他物。那么 是:“” 而不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看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

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看法和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你能说人只是人(抽象共性)而不是动物(可感共性)吗?因为人类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他的实体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 “是者” “实体 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