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是一株芦苇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生故事书芦苇里以捕鱼为生的爷爷现就读于上海大学。
从小喜欢写作。
退休在家自学写作,先后在《北京晨报》、《少年儿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
擅长儿童读物的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多篇被报刊采用;现为余姚“红专双优”人才、“金小红花”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
曾任《读书导报》记者和编辑、副主编。
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项。
出版书籍近50部,文学著作10部;散文200余万字及一本儿童文学集《江南》等20多部作品,获奖作品30余篇,其中包括《我们仨》、《大宅门里的三个女人的秘密》等。
荣获浙江省优秀青年提名奖1次,中国小说“百花奖”最佳长篇报告文学金奖1次,银奖3次;二等奖2人次。
获奖情况及提名:梁晓声散文大奖1项,金质奖1项;余姚文艺奖金三等奖1个等荣誉10余个奖励证书一个(注:此表为获奖情况);国家一级课本之二—《中国文学选集》上册(下册)和各省市区教育局、各版中小学图书及音像制品零售企业及有关单位出版的图书。
作品名称:《江南水乡芦苇里以捕鱼为生》、《三秋长恨春归无觅处》等。
作者简介:梁晓光(1918—),男,汉族,1966年生,浙江余姚人(现为浙江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学会副会长、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等。
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有《江南水灵》等;诗歌选集有《在那江南》、《我爱这片土地的风》和《芦花荡里的白鹭鸟之恋》等;散文集有《在那不远的地方!--小故事集卷一至三年级(6—8册)共19篇;少儿故事:百人传诗百首童谣集五套专辑;中小学教育丛书之散文系列中的短篇故事集1部、散文精选3一、春天的芦苇江南水乡有一个春意盎然的早晨,阳光明媚、生机勃勃。
爷爷站在自己的芦苇荡里,看着芦苇从丛中探出头来。
一只又大又肥的小白鹭飞过来跟爷爷打招呼:“爷爷好久不见了,我来看你了!”爷爷摇着小蒲扇,好像要把小白鹭放到水里去似的,说:“今天你真不赖!”白鸟飞走了以后小白鹭还在等着爷爷回来呢!春天的阳光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温暖着大地,把江南水乡的芦苇荡都吹的生机勃勃。
赞美芦苇的唯美句子1. 芦苇啊,你就像大自然的精灵,在风中摇曳生姿。
每次看到那一片芦苇荡,我都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你那纤细的身姿,随风飘舞,像是在跳着最优美的舞蹈。
就像小时候奶奶在院子里跳舞的样子,自由又欢快。
2. 芦苇呀,你是水边的守望者。
你默默地站在那里,是不是在等待着什么呢?看着你,我就想到了那个总是在村口等待游子归来的老伯伯,充满了期待和深情。
你的存在让整个水域都有了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3. 芦苇,你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你那看似柔弱的茎杆,却能在风中屹立不倒。
这多像生活中的那些坚强的女子啊,外表看似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就像芦苇在风中一样坚定。
4. 哟,芦苇,你就像一首无声的诗。
每一根芦苇都是诗中的一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大自然最优美的诗篇。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芦苇荡上,那画面就像是诗篇里最美的段落,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
就像我读到一本好书时,完全不想出来的感觉。
5. 芦苇啊,你简直是大地的睫毛。
长长的、密密的,微风拂过时,你轻轻颤动,仿佛大地在眨眼呢。
我曾经跟朋友在芦苇荡边玩耍,他说芦苇就像大地在跟我们打招呼,这个比喻真的太妙了。
6. 嘿,芦苇!你是风的伴侣吧。
风一来,你就跟着它的节奏,尽情地舞动。
你舞动的样子就像在狂欢节上尽情跳舞的人们,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我看到你们这样,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兴奋起来。
7. 芦苇,你这水边的仙子。
你浑身散发着一种自然的美,不施粉黛却美得惊心动魄。
有一次我带一个画家朋友来这里,他看到芦苇后,激动地说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纯粹的美,就像古代传说中的仙子一样超凡脱俗。
8. 哇,芦苇,你就像一群穿着素衣的舞者。
你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风中统一地摆动,那场面简直太震撼了。
这让我想起学校的啦啦队表演,大家齐心协力,充满了节奏感和美感。
9. 芦苇呀,你是岁月的见证者。
你在那里站了多久了呢?你看着周围的变化,就像一个老人看着世事变迁。
会思想的芦苇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堆砌的辞藻,却以一种平和而深邃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内心。
书中提到,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对“思想”这个词有了更深理解的小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去公园散步,享受一下难得的悠闲时光。
公园里人来人往,有嬉戏玩耍的孩子,有相依相伴的情侣,还有悠闲锻炼的老人。
我沿着湖边的小径漫步,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让人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我看到前方有一个卖风筝的小摊。
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温和与慈祥。
小摊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有色彩斑斓的蝴蝶,有威风凛凛的老鹰,还有可爱俏皮的喜羊羊。
我被这些风筝吸引住了,忍不住走上前去。
老爷爷看到我,微笑着问:“小姑娘,想买个风筝吗?”我摇摇头说:“我只是看看,这些风筝都好漂亮啊!”老爷爷笑着说:“这都是我自己做的,每一个都花了不少心思呢。
”我惊讶地看着他,心中充满了敬佩。
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跑了过来,拉着他妈妈的手,吵着要买一个风筝。
小男孩的妈妈有些无奈地说:“家里已经有很多风筝了,别买了。
”小男孩却不依不饶,哭闹起来。
老爷爷见状,拿起一个老鹰风筝,对小男孩说:“小朋友,别哭别哭,爷爷给你讲讲这个风筝的故事好不好?”小男孩止住了哭声,好奇地看着老爷爷。
老爷爷轻轻抚摸着风筝,说道:“这只老鹰啊,它可勇敢了,它想要飞得高高的,去看看更远的地方。
但是在飞行的过程中,它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狂风,比如暴雨。
可它从不退缩,因为它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心。
小朋友,你也要像这只老鹰一样勇敢,遇到困难不害怕,好不好?”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爷爷,我要买这个风筝,我也要像老鹰一样勇敢。
”小男孩的妈妈笑着付了钱,小男孩拿着风筝欢快地跑开了。
看着小男孩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
家乡的芦苇作文(含五篇)第一篇:家乡的芦苇作文家乡的芦苇作文(8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芦苇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芦苇作文1我的老家是一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村子。
从小我就记得村边有一条清清的小河,那是孩子们的乐园,捉鱼、钓虾、摸螺蛳、游泳……尤其是河边那一望无垠的芦苇更是让人记忆犹新。
春天,芦苇的嫩芽悄悄地钻出地面,密密麻麻的,好像一把把绿剑插满了河塘。
不久,芦苇越长越高,渐渐地形成了翠绿的一片。
风儿轻轻吹拂,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生机勃勃,看了真让人陶醉。
夏天,长成了一株株修长、挺直的芦苇,多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招人喜爱。
阳光下,细长的芦苇叶绿得发亮,让人心旷神怡!放眼望去,这芦苇好比是一道绿色的屏障。
微风徐来,芦叶轻轻拍打,发出簌簌的细声,犹如一曲优美的赞歌,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秋天,芦苇黄了,枝头上的芦花白了。
芦苇轻轻摇曳,芦花到处飞舞。
在夕阳下,茂密的芦苇随风起伏,像一片金色的大海。
爷爷曾经告诉我,芦苇浑身是宝,它可以用来造纸、编成苇席,芦根、芦茎、芦叶、芦花均可入药,芦苇还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呢!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芦苇!家乡的芦苇作文2从记事以来,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家乡一簇簇的芦苇。
是的,就是在小湖边高过身子的芦苇。
芦苇把湖水当做梳妆的镜子,湖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偶尔,自由活泼的野鸭会到湖中洗澡,还好有高过视线的芦苇挡住它们,不然准会嘎嘎直叫。
水面上,那些小圆晕一圈圈荡漾开去,十分优美。
芦苇生命力极其高。
有时,我会爬在芦苇丛中,去找和我“一见钟情”的芦苇,并把它带回家中,插入泥土里,没过几天,那几根芦苇还带来许多幼苗它们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探出了头,生机非常。
芦苇的样子也十分柔暖,娇美。
微风拂过,它们就翩翩起舞,一片片,一丛丛,绿莹莹,碧生生,摇曳着修长青玉似的秀枝,远看如同绿到神秘的江水,微微的波浪,又如同一片绿绸在微风的指导下轻飘着,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也是那么的娇小美丽,平添了不少恬静和飘逸。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3篇《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3篇1《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
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
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
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
写一种植物的作文外公家的芦苇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在公园的假山坡上打滚、睡觉和看芦苇。
那时候,我记得有一次,外公觉得我一直坐在家里看电视不好,就在我耳边说:“我们去一个高高的绿色世界好不好!”我拍着手直叫好。
一进公园,一座醒目的绿山映入我的眼帘,我连跑带跳过了去,如一只猴子一般跳了上去,爬上了一座雕像。
可是慢慢的雕像开始不吸引我了,原来是一株叶子是深绿色,叶片上有一些大粒“豆豆”的小草吸引了我。
后来外公告诉我它叫“芦苇”有愈合伤口的作用。
后来几乎每天我都要到公园来看看花,一来就是一个钟头。
一次回来,满身都是尘土,脏兮兮的,这次以后妈妈就不太让我去公园了。
虽然不能去公园看芦苇,但是也不代表我不能看芦苇。
当我再次来到外公家时,外公家门前的小花地上已种上一株开得正茂盛的芦苇,叶片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
我每天中午都会去看看芦苇。
我发现芦苇给它一点水,它就疯长。
我喜欢给芦苇浇水,喜欢水壶发出的声音,像雨滴落在地上的声音,叮叮咚咚,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和谐。
一滴、两滴......一颗颗银光闪闪的露珠从叶片上滑落下来,但被一粒粒小刺挡住了去路,就这样两方开始了一项大战,有的水珠不幸“身亡”,飞溅了出去;有的如一个胆小的士兵,留在了叶片上;还有的赤膊上阵,杀出了一条血路勇往直前。
最后那些勇敢的士兵终于投到了泥土的怀抱。
生长中的芦苇写出了世界最激烈,最动人的故事。
夏日,蚊子成群结队地来叮我,身上起了一个又一个红包包。
外婆摘了一片芦苇叶子将汁水全部挤出来,为我治红包包,芦苇汁非常见效,很快就退了包。
后来我捧着已将濒临死亡的芦苇叶,想着落叶归根的情怀,将它轻轻地、依依不舍地放入土里,愿它也成为根的一部分,没错,落叶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不是这位勇士的一生最好的仿照吗?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话花,它虽然不是那么起眼,但是它承载着我一路走来的大事和小事,我会将它永远铭记在心中。
《爷爷的芦笛》读后感作文、仿写小练笔念书心得《爷爷的芦笛》读后感今天,我学了《爷爷的芦笛》,课文最后一句使我收成颇丰“海边的小孩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这句话启发咱们,只有通过挫折和考验的人材能成长为顽强的人。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同意,我一直会在你左右……”语文教师常常对咱们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走路……都是靠后天的培育和锻炼,因此不管是谁,只要勇于在挫折中考验,在逆境中奋起,总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咱们在学校学习各类课程,也不都是为了把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培育制造能力,以后能出人投地为国家出力,自己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吗?国家运动队的运动员们离开了家人天天在体育馆训练,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为的是什么?他们不都是为了在XX年奥运会上多得些金牌,为国争光吗?咱们班的徐可成说得好“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门生,可是我的待遇却像一名‘小皇帝’,我天天上学,都是爸爸用小汽车接送,而别的同窗骑着单车在寒风中穿梭,或许在他人眼里,我很舒适,但我却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考验……”是啊,在考验中成长,在成长中考验,才是小孩的健康成长之道。
上礼拜我看了电影《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主人公张鸣鸣,失去了爸爸,妈妈又重病在身,她一个和我同龄的小孩却承担起了无法想象的家庭重任,我一直为她喊冤鸣不平。
今天我学了《爷爷的芦笛》,才真正体会到了若是能正确面对磨难,那么磨难就会变成你成长的动力,是成长历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我的耳边恍如又响起了许美静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爱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同意,我一直会在你左右……”念书心得《爷爷的芦笛》读后感今天,我学了《爷爷的芦笛》,课文最后一句使我收成颇丰“海边的小孩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这句话启发咱们,只有通过挫折和考验的人材能成长为顽强的人。
描写芦苇的作文描写芦苇的作文(精选2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芦苇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描写芦苇的作文篇1学校的西边有一片很大很大的荒坡,翻过荒坡是一片水塘,岸边生长着挨挨挤挤、密密麻麻的芦苇。
在别人眼里这是一片荒坡,但我却认为那里别具风情。
记得三年前,爸爸带我途经此地,我发现这里生长着零零星星的小芦苇。
它们喜欢择水而生,聚众而长,繁殖迅速。
慢慢地我发现芦苇变多了,它们由低到高,由细到粗,大片大片地生长着,连成一道显眼的风景线。
春夏时节,芦苇摇着尖尖的脑袋钻出水面,伸展着嫩芽迎风摆动,像个新奇的孩子在打量着这美丽的世界。
几月不见,芦苇疯长,开始抽穗开花,只见它一簇簇,一丛丛,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微风吹过,它们抱在一起摇曳着,轻吟着,发出哗哗的声响,水鸟穿行其间筑窝觅食,悠然自得。
秋风吹过,高高的芦苇叶子和花穗开始泛白、干枯,洁白的芦花随风起舞,满天飘飞,远远望去,一团团,像花絮、似飞雪。
这是芦花最美的季节,难怪诗词歌曲中常赞美芦花之色、芦苇之形。
冬天,雪落芦荡,干枯的芦苇紧紧抱在一起,相互支撑着久久不愿倒下,让这风姿成为冬夜最后的剪影。
我爱这四季芦苇,它们没有艳丽的色彩,平淡无奇、质朴清纯;我爱这四季芦苇,它们从不炫耀自己,与世无争、默默无闻;我爱这四季芦苇,它们从不挑剔生长环境,随性而居、昂扬进取。
它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这就是我的风景,一个平平淡淡却又扣我心扉的风景。
描写芦苇的作文篇2在我们的家乡温州有很多山,山上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而我最喜欢的却是大罗山的芦苇丛了。
怀着愉悦的心情,我们一家人坐上车向大罗山的方向开去。
到了半山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
这是一片淡黄色的芦苇丛,就像刚出生的小黄鸭身上的绒毛,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
芦苇作文200字芦苇我无意间发现,我家门口的荒地里竟然长出了几株芦苇。
芦苇有100多厘米,茎很细,和织毛衣的针差不多,一节节的,每隔一节就长着一片叶子,叶子是长条型的,下面一部分将茎紧紧的裹住了,上半部分弯弯的。
摘下一片叶子仔细端详中间宽两边细,最宽的地方有两厘米,叶子有我胳膊那么长。
苇集中的分布地区。
芦苇的茎就像是一根空心管,一节一节的像竹子,取下一节还可以当吸管呢。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芦苇的用途吧。
芦苇有第二森林之称,用途广泛。
芦苇是上佳环保材料。
不仅是重要建筑用材料,可编织各种席、筐、篮、炊具、渔具和手提包等,并且可打成箔,刮编为宫灯、四扇屏、大屏风等。
芦苇质地细腻,纤维丰富,竹性强,用途广泛,既是造纸的优质原料,又是建筑的优质用材,还可以代替塑料等制造饭盒、餐具等多种日用品,是“白色污染”的克星。
《芦苇赞》读后感今天中午,我吃完饭,便从书包里拿出《槐乡的孩子》看起来。
我翻开书本看到一篇文章叫《芦苇赞》,便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一根芦苇脆弱无力,但它们是一丛丛、一簇簇生长的,所以风吹不断,浪打不倒。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它表面上是在夸赞芦苇群体生长团结互助,给人留下了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印象,实际上是在赞美,像芦苇一样团结起来战胜困难的人们。
这篇文章启发我们:要团结、意志坚强才能战胜困难。
有一首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为什么100只蛤蟆拉不动一辆车?这是因为它们有的向东拉,有的向西拉,向四面八方用力,不能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所以它们始终拉不动一辆车。
不要害怕弱小,不要害怕困难,只要团结互助、意志坚定,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我们家乡的芦苇别人都赞美花的美丽,而我却赞美家乡芦苇的美丽。
我的老家村子四周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的两岸长着许多芦苇,连绵不断,像母亲柔软的臂膀。
春天,两岸河滩上钻出绿油油的苇苗尖尖,到夏天就成了密密的苇丛。
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爷爷的芦笛》课文在强强的眼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儿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
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
更有趣的是,海边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
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
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儿……转眼间又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
强强来到爷爷的小屋。
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
海面上平静得出奇,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拂过强强柔嫩的脸颊。
“爷爷,爷爷,我们做芦笛去!”“好的,我们这就去。
”强强拉着爷爷的.手来到芦苇丛生的地方。
爷爷折下一片苇叶,做了一支芦笛。
清脆的笛音传得很远,招引来好些海鸟,在大海边飞来飞去。
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夜晚很快就到了。
爷爷说:“你先睡,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
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在窗户上。
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
这小屋好似一艘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
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哗——哗——海水不知疲倦地一浪接着一浪。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狂风把门吹开了,狂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赶紧缩回脚,关好门,又钻进了被窝。
强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漫漫长夜。
不知过了多久,蒙眬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
啊,爷爷的芦笛!“爷爷!爷爷!”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爷爷是一株芦苇
作者:汪明微
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6年第43期
爷爷的菜园边有一丛芦苇。
清晨,那片片苇叶含着露珠,亮闪闪的,在微风中,是那样的欢快;在朝晖下,是那样的迷人。
这翠绿的芦苇,是爷爷精心呵护出的一道风景线。
初春,一阵细雨过后,那一根根嫩芽从黝黑的泥土里钻出来,头上还粘着几粒泥土,初为猩红色,随后变成了黄绿色。
又是一场雨,它们又窜高了一截,头顶上还飘着一条细长的嫩叶,如飘带一般。
(小作者观察细腻入微。
芦芽上飘动着的细长嫩叶,是其留意观察后的发现。
这充满活力的嫩叶,给文章增添了动态美)不久,吹来了一阵夏风。
“暖风熏得游人醉”,(此处巧借诗句中的“醉”意,赋予芦苇自由洒脱任意舒展的情态)游人醉了,芦苇也醉了。
它先是舒展开叶子,后又一字排开,随即婆娑起舞。
苇与苇之间,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远远地望去,像一幅美丽的写意画。
秋风吹来,芦花扬起,有的是淡紫色,有的是雪白色,着实在苇丛上落满了一团团彩云。
那苇丛曾是我的乐园。
春天里,芦苇顶端的叶儿还没有展开,一层一层的。
我们就把芦苇搬倒,掰下苇芯,揭下那包裹着芦苇的表皮,放到唇边,吹起来“呜呜”作响。
有时候,我们还把几片大苇叶叠成小船,让它在池塘里飘荡。
也许爷爷是担心这苇丛太孤单吧,就给它找来了许多伴儿。
美人蕉、万寿菊、一串红……(“太孤单”“找伴儿”等词语极具生活情味,表现了爷爷对芦苇的别样疼爱)美人蕉的淡黄,万寿菊的深黄,一串红的大红……为秋季这深绿色的苇丛饰以一团团靓丽的色彩。
夜晚,月亮来给苇丛做伴儿了。
月夜下,苇叶在地上留下了斑驳的影子,又给人带来一种幽静之美。
在这丛芦苇中,有一个拱形的阙口,那也是爷爷进入菜园的大门。
拱门下,有一条石墩,是爷爷休憩的地方。
爷爷在园子里劳作久了,就坐在石墩上休息。
泡上一壶茶,咬几口甜枣,拿出一本书,品味几行诗句,那情味,滋润得很。
(“滋润”一词,极有表现力地传递出爷爷自得其乐的美好心境)苇丛旁,是爷爷的小屋。
小屋的外墙上挂着一个鸟笼,里面是一对八哥。
那鸟笼,是爷爷用细苇葶做的。
鸟笼中挂着的一个小葫芦,也是攀缘芦苇而结出的。
爷爷在葫芦边留了一个小口,装上鸟食。
那对八哥饿了,就“梆梆梆梆”地啄起来。
我曾问过爷爷,为什么离不开这片芦苇。
爷爷说:“干活累了,只有芦苇叶的沙沙声能给我解乏。
”是的,爷爷实在太爱这丛芦苇了。
他怕风大,把芦苇刮断了,就别出心裁,用几根长棍,横着绑在芦苇秆上,风再大,也刮不断它们。
爷爷或许太爱这片芦苇了,他离家很近,却很少回家,总是在芦苇前的小屋里自己做饭吃。
爷爷是远近闻名的“大知”。
在村子里,谁家有婚丧嫁娶之事,都要请爷爷去做知事。
爷爷
总是来者不拒,随叫随到。
或许是爷爷热闹场合赶得太多的缘故吧,爷爷最喜欢清静,喜欢自己一人独处于这苇丛旁。
这芦苇,正如爷爷一样,没有浮躁,没有虚荣,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这个世界上,用心地感悟生活、享受人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爷爷最爱读的诗句。
爷爷心中的“所谓伊人”,或许就是这其中的一株芦苇吧。
(小作者巧借“所谓伊人”一词,来表现爷爷心中所存的那份美好,含蓄且富有表现力。
)
爷爷从园子里走出来了,他又坐在芦苇拱门下的石墩上休息。
苇叶轻轻地在爷爷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抚摩。
(“抚摩”一词,从侧面揭示了爷爷不愿离开这苇丛的原因。
爷爷与芦苇相依相伴,并从这芦苇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
望着望着,我感觉爷爷就是那苇丛中的一株芦苇。
点评
1.诗意地拟题。
“爷爷是一株芦苇”,文题本身就是一句诗。
接着就让人想下去:爷爷的生活情趣有何特点,芦苇有哪些独特个性,爷爷与芦苇的相同点是什么,这样,题目就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及想象空间。
2.诗意地行文。
芦苇在小作者眼中充满了美感。
你看:那苇芽上的细长嫩叶,飘带一般;那美人蕉、万寿菊、一串红,竟是爷爷给苇丛找的伴儿……整篇文章都充满了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3.诗意地立意。
小作者借用爷爷爱读的诗篇《蒹葭》,来引出爷爷对“蒹葭苍苍”的美好意境的向往;进而表现了爷爷高尚的情趣与追求:他要像芦苇那样,守着自己的一份恬静,守着自己的一份独处之美。
【图片展示】
《人民日报》于2013年起曾推出“美丽中国·寻找美丽乡村”专栏,该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云里人家长石村,竹韵茶香高家堂,枫红果香草坪村……其实,每个村庄都有一种独特的美。
只要我们带着审美的目光去看待,就会有所感受、有所发现。
现在,让我们走进乡村,走进生活,用心去观察体悟,写一篇散发着浓浓诗意的美文吧。
【写作提示】
一、轻轻几笔渲染。
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渲染。
轻轻的几笔渲染,是在给文章抹上色调,也是给文章定下情感的基调。
如《春》,朱自清在“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便用“朗润”“涨”“红”几个词,给春天涂上了明丽润泽的色调,同时也为全文定下了欣喜陶醉、热烈向往的情感基调。
二、喃喃自语叙事。
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表现作者自己的心绪或心境的。
通常情况下,作者的心绪是丝丝缕缕的,在经过一场大的情感风暴后,其心境也会由之前的波澜起伏变得平平静静。
这就告诉我们在表达自己的心绪时,不能慷慨激昂地陈词,而应喃喃自语地叙事。
如朱自清在《春》中,那语调就是轻轻松松的。
你看那语句:“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无一不是在低声絮语。
三、意味深长说理。
说理不可太直露,更不可把理说尽,要注意留一些余地,让读者思考。
在文章中,只要能塑造出鲜明丰满的形象来,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其中的道理。
陆蠡的《囚绿记》就是借一根绿藤来表现华北地区的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种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在文中说那“绿友”的尖端及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且不甘于“我”的囚禁,并提及“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来让读者领悟思考。
这种写法就给读者很大的审美及思考空间,而读者也会对此事件有一定的新发现及新解读。
【角度提示】
1.多角度描写乡村的美景。
可参照《人民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栏目系列文章的写法,从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等多角度展开写作。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正属于此类文章。
在此文中,作者从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角度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美景。
2.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从一条路线深入探究乡村的美。
如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阿里山纪行》就是此类文章。
在文中,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阿里山潭的清澈,山的静谧,路的清幽。
3.当然,同学们也别被景物所局限,也可从人文的角度写,写人与自然相互交融所呈现的和谐美。
这样写出的文章,在读者享受美的同时,更能给思想以启迪。
舒乙的《都市精灵》就是此类文章。
作者借对灰喜鹊、小松鼠等这些自然精灵的描写,号召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