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集体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1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篇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第 1课鸦片战争学案【学习目标】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主学习】1.清朝有见识的大臣_______ 上书道光帝,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帝感到问题严重,就派其到_____ 烟。
2.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_______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______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国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领导这场斗争的 __________ 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_______年_______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1841 年初,英国占领了_______ 。
5._______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__ 》。
6.《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赔款:____________________③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协定关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鸦片战争的影响:(1)使中国开始从 ___________ 社会沦为 ______________ 社会。
(2)鸦片战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开端。
【合作探究】1.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针对材料中某一观点或你自己有什么新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予以评析。
【当堂达标】1.右图是 1820-1840 年间,中国一项进口物品的统计图。
侯马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题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主 备 人 李改玲 备课时间 2020.9.19 年级 八年级 授 课 人
李改玲
授课时间 2020.9.23
班次 87班 教材版本 统编教材 本节课时 1
总课时
9
学科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收集有关孙中山的事迹,举办
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八上第三单元,第九课辛亥革命。
第一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虽然都已失
败而告终,但是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迎来了革命的高潮武
昌起义。
第二子目武昌起义。
了解武昌起义的准备,经过结果及发展,最后总结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
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通过
图片、地图、史料等的展示,增强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维,。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中共七大。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45年8月15日,一个令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不可一世的日寇终于在正义面前垂下了头,日本投降了,整个中华民族沸腾了。
经过血与火的奋战,中华民族最终赢得了百年反侵略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胜利。
为了这一天,有多少个家庭妻离子散!有多少人流离失所!为了这一天,我们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日本侵略者是怎样失败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又有哪些呢?请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这些史实!【新课探究】一、全民族坚持抗战1.日本侵华策略的改变(1)背景【材料链接】材料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国内人民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
【问题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日本侵华策略改变的原因。
答案提示: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
(2)表现【材料链接】材料一在政治上,放弃过去“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转而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在军事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重点巩固已有占领区。
在经济上,加紧经济掠夺,力图“以战养战”。
材料二在改变了侵华方针后,其军事战略也做了相应调整。
第一,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作战。
第二,明确规定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工作。
第三,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
初中历史备课本(江孜县闵行中学)
学科历史
年级八年级
教师拉仓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课时集体备课备课日期:。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2019年2月12日星期二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计划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本学期将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教导处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基本情况(一)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一、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1、掌握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如古代国家的兴衰、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等。
2、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积极的历史观念。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设计涵盖了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古代国家兴衰、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等。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难易程度适中,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主要知识点。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古代国家的兴衰: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文明的发展和兴衰历程。
2、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涉及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3、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包括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重要事件、文化特色和历史遗产。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图示、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PPT教案和视频素材,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历史学习资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或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知识: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通过讲解知识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意义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3、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或问题解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
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以及历史事件,通过这次课程,学生们将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本单元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 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本单元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
- 秦朝的政治制度。
- 汉朝的文化成就。
- 盛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唐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
本单元教学难点- 各朝代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本单元教学方法- 通过课本讲解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各朝代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 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探讨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和小组辩论,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竞争意识。
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 课程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
- 教学安排:通过图片展示和课本解读,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第二课时- 课程内容:秦朝的政治制度。
- 教学安排:通过课本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讲解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内容。
第三课时- 课程内容:汉朝的文化成就。
- 教学安排:通过图片展示和电子文献阅读,讲解汉朝的文化成就,如汉武帝在政治、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第四课时- 课程内容:盛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 教学安排:通过图片展示和课本讲解,讲解盛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如科举制度、唐诗盛世等。
第五课时- 课程内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 教学安排: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探讨秦始皇统一六国、唐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历史背景等。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伟大意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
二、过程与方法1.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为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共产党就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她代表了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光明的道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二大民主革命纲领是依据中国国情制定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学习,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之心,坚信党的领导。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中国共产党“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史料导入:材料一“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要侵略学生呢?”——毛泽东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请同学们思考: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领导的呢?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