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色纱与组织的配合
- 格式:ppt
- 大小:732.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四章联合组织1.条格组织(1)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并列配置(左右、上下)或成格型间跳或纵横条联合。
条格组织外观效应形成原理:由于组织不同,织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不同,从而使织物表面呈现清晰的条格效应。
因此,为使效应明显,关键在于两种组织配置得当。
(2)条格组织分类:条纹组织(纵条纹和横条纹)、格组织(方格组织和格子组织)(3)设计要点①基础组织选择恰当(经面—纬面、平纹—斜纹、缎纹并列等)②两条纹的分界处界限分明:分界处两经纱经纬组织点配置一般采用“底片翻转法”在两条纹间添加一根另一组织或另一颜色的纱线,但不可因此而增加综页数。
如:2/2 与5/2经缎并列,加一根2/2经重平组织的纱线③各条子经纱的织缩率尽量接近交错次数和纱线粗细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会给织造造成困难(这时需采用双轴制织)。
为了省去采用两轴的麻烦,一般有下列办法:1、调整经纱密度(即组织紧的穿入数小,组织松的穿入数大) 如平纹 + 缎纹 2入 4入 2、变化织前准备工序中经纱张力(即组织松的张力大组织紧的张力小)2、方格组织(Square Weave)织物外观呈现方格效应,选用经面或纬面组织为基础组织,沿着经向和纬向间隔配置而获得格形,所表现方格大小可相等,也可不等.构成:利用经面和纬面两种组织沿经向和纬向成格形间跳配置而成特点:处于对角位置的两部分配置相同的组织设计要求: 经纱交织次数不宜相差太大;界限分明:相邻两格子交换处的组织点相反;组织连续:沿对角线排列的方格组织其起始点相同,保持组织连续,花纹清晰。
组织图绘作:填绘组织,采用底片翻转法,首先画出基础组织,然后分别以经向和纬向为轴进行翻转而成.组织起始点的选择?3、格子组织(check weave)构成:由纵条纹组织和横条纹组织联合组织安排:①地组织(即大面积出现的组织)——尽量选择简单组织,如平纹②纵条组织—-使用较多的是四枚经面破斜纹或六枚经面破斜纹、五枚经面缎纹③横条组织—-与纵条相对应的纬面组织设计要点①纵条盖横条,即纵条是连续的②纵、横交错的地方用重纬缎.因为在横条交错的地方纬密大于别处,故经浮长相应缩短,使纵条在外观上出现断痕,使用重纬缎后可使经浮长增加,接近于其他地方的浮长。
纺织面料设计师考工应知考题一、名词解释(5×4=20分) 1、织物组织: 2、组织点飞数: 3、色织物: 4、配色模纹:5、经纬纱织缩率:二、 填空题(20×1=20分)1、纺织品按用途可分为 1 、 2 和 3 三大类。
2、一般单纱的捻向为 4 捻,股线的捻向为 5 捻。
3、三原组织包括平纹、斜纹、 6 三类。
4、已知上机图中_7 、_8 __、_9__三者中的任意两图,可求出第三个图。
5、机织物经纬密度不变,经纬纱越粗,织物的紧度 10 。
6、毛织物根据纺纱系统的不同,可分为 11和 12 两大类。
7、配色模纹的大小等于色纱排列循环与组织循环的__13 _ _。
8、混纺毛织物在选择原料时,应使化学纤维的纤维长度 14 羊毛纤维,化学纤维的纤维细度 15 羊毛纤维。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9、公制筘号是指_16 _长度内的筘齿数,英制筘号是指_17 __长度内的筘齿数。
10、 采用相同的原料纺制纱线,若线密度相同,捻度越大,织物手感越 18 ,捻度越小,织物手感越 19 。
(填硬挺或柔软)11、 组织简单且经密较大的织物宜采用 20 穿法穿综。
三、 判断(10×1=10分)1、所谓变则缎纹是指其经(纬)向飞数是变数。
( ) 2、半线织物中通常单纱为经纱。
( )3、经密与纬密的比值越大,则斜面纹线的倾角越大。
( )4、毛粘混纺纱,要使毛纤维处在纱的外层,则粘胶纤维应比毛纤维细。
( ) 5、增加纤维长度、纱线采用较高的捻系数、采用断裂伸长率大的纤维均可以增加织物耐磨性。
( )6、精纺毛织物生产工艺流程短,粗纺毛织物生产工艺流程长。
( )7、采用交织次数较少的组织可以增加经纱的织造缩率。
( ) 8、双层织物上机织造时,同一组表里层经纱应穿入同一筘齿。
( )9、毛织物通常采用鲜艳的色彩,以突出其高贵感。
( )10、 纹织物设计时用纹样中的色彩代表了织物的色彩。
《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织物结构与设计设计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1.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具备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个人能力,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课程。
本课程在广泛的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纺织品生产工艺设计、纺织产品研发等职业岗位的需要,重点开设机织物设计基础知识、白织物设计与试织、面料分析、色织物设计与试织、复杂织物设计与试织、起绒织物设计与试织、新产品设计与试织等七个项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会机织物分析、织物规格、织物组织、上机工艺、设计方法等相关知识,进行小样试织等操作技能,并在“教、学、做”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创新意识及职业素养,达到纺织面料设计师四级职业技能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织造生产工艺设计、纺织产品设计与开发、纺织品营销等岗位的工作。
本课程是建立在《纺织材料》、《机织工艺与设备》等课程的基础上,并为学习《纺织新产品开发》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建议总学时为120,学分为3。
2.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纺织品设计人员根据销售部门接的订单,按照客户提供样布或客户某种织物规格要求,分析样布确定织物规格、用纱情况、织物组织,设计织造上机工艺。
织物设计以小组或独立工作形式,使用计算机、织物CAD、专用工具(穿综钩、插筘刀和意匠纸)和通用工具(计算器、各种采色铅笔)、各种纱线,参阅材料、纺织品设计手册、国家标准等各种参考资料,按照织物标准和客户要求计算织物规格,确定织物参数,绘制上机图,并进行小样试织、或小批量(500M以下)试织。
试织过程中做好相关试验并记录,试验尽量做全,数据要保持准确性,以便跟踪改进质量。
试织后的小样交客户确认,始终保持工作岗位的整洁,并对记录和设计文件存档,自觉保持安全作业及技术安全保密工作要求。
3.课程目标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及同学指导协助下或借助参考教材、织物工艺设计手册和相关资料,分析产品样品,制定计算织物规格,织物参数,绘制上机图,并进行小样试织等工作的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述计划并检查反馈。
《织物结构与设计》实验指导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纺织工程系2012年9月织物结构与设计实验指导书前言织物组织是纺织品赖于存在的重要因素,它是形成织物千变万化的内在依据,解析它的组织结构,探其变化原因,掌握设计技能成了织物设计的重要手段。
材料、工具、技术、知识、经验是织物设计的五大要素,也是织物设计构思敏锐的美的感情表现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与技能如果缺乏实践的体验,通常难于变成有机的学问。
加强实践性环节不仅能使它们超于有机的深化,同时也能使设计思考力富于弹性,以适应现代织物设计的需要,并有所建树。
实验一了解自动剑杆织样机的工作原理一、实验目的1、了解自动织样机的各主要机件的作用与相互的配合;2、了解穿综、穿筘、投纬、绘制纹板图等准备工作;3、了解在织样机上的织造方法;4、进一步理解上机图中各图的作用。
二、实验设备及功能(一)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从开口、引纬、选色、打纬、送经、卷取等等动作皆可为全自动操作,所以打样品质控制非常精密。
织样机的运转速度可依需求而作适当地调整,最快可达到40rpm,与传统人工打样或半自动织样机的速度比,可节省非常多的时间。
采用该种自动小样机的目的在于,严格控制织物的紧密度,随时掌控布面质量,使织物尽量符合实验要求,以便实验顺利进行,数据更加准确。
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的运作过程中,除了经纱卷取是由马达带动外,其余动作皆由汽缸驱动。
因此,还配备一个4.0~7.5bar的空气压缩机。
钢筘的宽度为12英寸。
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共有二十片综框,其中前两片由系统控制,作为绞纱与废边之用。
而第三片综框才是纹板图上的第一片,其余依次类推,所以纹板图设计最多可达十八片综框。
每片综框最多可安装280~300根综丝。
(二)设备具有的功能1、可输入相应的数字来修改机上纬密。
2、可以找寻断纬。
3、在显示区,显示了设计文件名、总梭数、当前梭数、纬密、开口情况(哪些综框提起)、选色情况和当前织机的运转情况。
第四章联合组织1.条格组织(1)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并列配置(左右、上下)或成格型间跳或纵横条联合。
条格组织外观效应形成原理:由于组织不同,织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不同,从而使织物表面呈现清晰的条格效应。
因此,为使效应明显,关键在于两种组织配置得当。
(2)条格组织分类:条纹组织(纵条纹和横条纹)、格组织(方格组织和格子组织)(3)设计要点①基础组织选择恰当(经面—纬面、平纹—斜纹、缎纹并列等)②两条纹的分界处界限分明:分界处两经纱经纬组织点配置一般采用“底片翻转法”在两条纹间添加一根另一组织或另一颜色的纱线,但不可因此而增加综页数。
如:2/2 与5/2经缎并列,加一根2/2经重平组织的纱线③各条子经纱的织缩率尽量接近交错次数和纱线粗细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会给织造造成困难(这时需采用双轴制织)。
为了省去采用两轴的麻烦,一般有下列办法:1、调整经纱密度(即组织紧的穿入数小,组织松的穿入数大)如平纹+ 缎纹2入4入2、变化织前准备工序中经纱张力(即组织松的张力大组织紧的张力小)2、方格组织(Square Weave)织物外观呈现方格效应,选用经面或纬面组织为基础组织,沿着经向和纬向间隔配置而获得格形,所表现方格大小可相等,也可不等。
构成:利用经面和纬面两种组织沿经向和纬向成格形间跳配置而成特点:处于对角位置的两部分配置相同的组织设计要求:经纱交织次数不宜相差太大;界限分明:相邻两格子交换处的组织点相反;组织连续:沿对角线排列的方格组织其起始点相同,保持组织连续,花纹清晰。
组织图绘作:填绘组织,采用底片翻转法,首先画出基础组织,然后分别以经向和纬向为轴进行翻转而成。
组织起始点的选择?3、格子组织(check weave)构成:由纵条纹组织和横条纹组织联合组织安排:①地组织(即大面积出现的组织)——尽量选择简单组织,如平纹②纵条组织——使用较多的是四枚经面破斜纹或六枚经面破斜纹、五枚经面缎纹③横条组织——与纵条相对应的纬面组织设计要点①纵条盖横条,即纵条是连续的②纵、横交错的地方用重纬缎。
新申纺织课第1034课:一步一步教你织物分析——分析织物的组织及色纱的配合新申纺织课 | 第1034课:一步一步教你织物分析——分析织物的组织及色纱的配合对布样做了以上各种测定后,最后应对经纬纱在织物中交织规律进行分析,以求得此种织物的组织结构。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织物经纬纱所用原料、特数、密度等因素正确地确定织物的上机图。
在对织物的组织进行分析的工作中,我们常用的工具是照布镜、分析针、剪刀及颜色纸等。
用颜色纸的目的是为在分析织物时有适当的背景衬托,少费眼力。
在分析深色织物时,可用白色纸做衬托,而在分析浅色织物时,可用黑色纸做衬托。
由于织物种类繁多,加之原料、密度,纱特数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应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以使分析工作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用的织物组织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1拆纱分析法这种方法对初学者适用。
此法应用于起绒织物、毛巾织物、纱罗织物、多层织物和纱特数低、密度大,组织复杂的织物。
这种方法又可分为分组拆纱法不不分组拆纱法两种。
(1)分组拆纱法:对于复杂组织戒色纱循环大的组织用分组拆纱法是精确可靠的,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a.确定拆纱的系统:在分析织物时,首先应确定拆纱方向,目的是为看清楚经纬纱交织状态。
因而宜将密度较大的纱线系统拆开,利用密度小的纱线系统的间隙,清楚地看出经纬纱交织规律。
b.确定织物的分析表面;究竟分析织物哪一面,一般以看清织物的组织为原则。
如:若是经面戒纬面组织的织物,以分析织物的反面比较方便,若是表面刮绒戒缩绒织物,则分析时应先用剪刀戒火焰除去织物表面的部分绒毛,然后进行组织分析。
c.纱缨的分组:在布样的一边先拆除若干根一个系统的纱线,使织物的另一个系统的纱线露出10mm的纱缨,然后将纱缨中的纱线每若干根分为一组,并将1、3、5……等奇数组的纱缨和2、4、6……等偶数组的纱缨,分别剪成两种不同的长度。
这样,当被拆的纱线置于纱缨中时,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它不奇数组纱和偶数组纱的交织情况。
取样分析织物时,资料的准确程度与取样的位置,样品面积大小有关,因而对取样的方法应有一定的规定。
由于织物品种极多,彼此间差别又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样品的选择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一)取样位置织物下机后,在织物中因经纬纱张力的平衡作用,是幅宽和长度都略有变化。
这种变化就造成织物边部和中部,以及织物两端的密度存在着差异。
另外在染整过程中,织物的两端,边部和中部所产生的变化也各不相同,为了使测得的数据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一般规定:从整匹织物中取样时,样品到布边的距离不小于5cm,离两端的距离在棉织物上不小于1.5-3m;在毛织物上不小于3m;在丝织物上约3.5-5m。
此外,样品不应带有显著的疵点,并力求其处于原有的自然状态,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二)取样大小取样面积大小,应随织物种类,组织结构而异。
由于织物分析是消耗试验,应根据节约的精神,在保证分析资料正确的前提下,力求减小试样的大小。
简单组织的织物试样可以取得小些,一般为15cm*15cm。
组织循环较大的色织物可以取20cm*20cm。
色循环大的织物(如床单)最少应取一个色纱循环所占的面积。
对于大提花(如被面,地毯)因其经纬纱循环数很大,一般分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组织结构即可。
因此,一般取为20cm*20cm,或25cm*25cm。
如样品尺寸小时,只要比5cm*5cm稍大即可分析。
确定织物的正反面对布样进行分析工作时,首先应确定织物的正反面。
织物的正反面一般是根据其外观效应加以判断。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判断方法。
1.一般织物正面的花纹、色泽均比反面清晰美观。
2.具有条格外观的织物和配色花纹织物(提花织物)其正面花纹必然是清晰悦目的,若以浮长观察,则下面浮长短而反面一般较长。
3.凸条及凹凸织物,正面紧密而细腻,具有条状或图案凸纹,而反面较粗糙,有较长的浮长线。
4.起毛织物:单面起毛织物,其起毛绒一面为织物正面。
双面起毛绒织物,则以绒毛光洁,整齐的一面为正面。
纺织面料检测技能大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1、检测:是按规定程序确定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
2、特克斯:1000米长的纤维或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克数。
3、再生纤维:以天然的高聚物为原料制成的,化学组成与原高聚物基本相同的化学纤维。
4、机织物:由相互垂直排列的两个系统的纱线,在织机上按一定的浮沉规律交织而成的织物。
5、测量:是测定被测对象量值的过程。
6、织物上机图:是表示织物上机织造工艺条件的图解。
7、双层组织:由两组以上各自独立的经纱与两组以上各自独立的纬纱交织而成相互重叠两层(或称表里两层)的组织。
8、回潮率:纺织材料中所含水分重量对纺织材料干重的百分比。
9、色牢度:即染色牢度,是指纺织品在印染加工或服用过程中,经受各种外界条件的作用后所引起的颜色变化程度。
10、调湿:纺织品在进行各项性能测试前,应在标准状态下放置一定的时间,使其达到吸湿平衡。
这样的处理过程称为调湿。
11、捻度:纱线单位长度内的捻回数。
12、色织物:指以经过练漂、染色之后的纱线为原料,织造加工出来的织物。
13、平均浮长:组织循环纱线数与一根纱线在组织循环内交错次数的比值。
14、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15、组织点飞数:同一系统中相邻两根纱线上相对应的组织点之间所间隔的另一方向的纱线数。
16、混纺织物:经纬纱原料相同,均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混合纺制而成的纱线织成的织物。
17、检验: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及计量,并将其结果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的合格情况所进行的活动。
18、差别化纤维:经过化学改性或物理变形,从而不同于常规纤维的化学纤维。
19、变形丝:化学纤维原丝经过变形加工使之具有卷曲、螺旋、环圈等外观特性,而呈现膨松性、伸缩性的长丝。
20、尺寸变化率:织物洗后尺寸与洗前尺寸的差占洗前尺寸的百分率。
21、有机棉:在农业生产中,以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自然耕作为主,不使用化学制品,从种子到农产品全天然无污染生产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