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215.00 KB
- 文档页数:40
繁峙县滹沱河源头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项目背景及项目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项目研究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矿产品需求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项目资源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矿区总体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项目资源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建设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项目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项目选址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矿区位置、隶属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交通区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政策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社会经济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市场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汇报人:日期:•项目背景•项目目标•技术方案目录•项目实施方案•经济可行性分析•社会效益评估•风险评估与对策•可行性综合评价与结论项目背景01当前河道水质污染严重,存在黑臭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河道现状水质生态系统受损安全隐患河道水生生物群落受到较大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部分河段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
030201河道现状介绍治理后可显著改善河道水质,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改善水质恢复水生生物群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创造亲水空间。
生态修复治理滑坡、泥石流等隐患,保障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消除安全隐患河道治理的必要性通常是当地政府或水利部门,也可能是企业或社会组织。
改善河道水质、恢复生态系统、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河道整体环境品质及生态服务功能。
项目发起人及目的项目目的项目发起人项目目标02改善河道水质,提升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增强生态功能提升河流景观,打造绿色旅游资源总体目标恢复河道生态,提高生物多样性河道水质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要求提升河流景观,打造优美旅游景点建立完善的防洪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01020304具体目标与指标重点河段整治与保护生态修复与保护防洪体系建立与完善河流景观提升与旅游开发全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范围技术方案03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工程技术水质改善技术水生生物恢复技术河道治理主要技术手段01020304通过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提高水质,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
建设河岸防护工程、疏浚工程等,改善河道水环境。
采用生物过滤、化学反应等手段,降低河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通过放流鱼苗、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
水质改善技术的创新应用新型水质改善技术,提高水质改善效果。
水生生物恢复技术的创新采用新型水生生物恢复技术,提高水生生物恢复效果。
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采用新型生态修复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生态修复效率。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技术实施计划与时间表技术实施计划按照项目实施阶段,制定详细的技术实施计划。
滹沱河河道整治措施浅议
刘林普;游尚官
【期刊名称】《山西水利》
【年(卷),期】2004(020)003
【摘要】通过对忻州市滹沱河治理工程运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对滹沱河治理工程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效果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并针对性提出建议.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刘林普;游尚官
【作者单位】忻州市水利局,山西,忻州,034000;忻州市水利局,山西,忻州,034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5
【相关文献】
1.丁坝在滹沱河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J], 李淑琴
2.浅议滹沱河流域地下水保护 [J], 刘利平
3.滹沱河河道01标段工程护堤林带项目治理浅议 [J], 闫建文
4.浅议滹沱河下游的治理与绿化 [J], 王振文
5.浅议上海市闵行区黑臭河道成因及创模黑臭河道整治措施 [J], 陈枝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滹沱河综合治理段多水源供水可行性分析赵勐【摘要】Shijiazhuang is lack in water resource to result in the standing out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 in the year of water shortage condition or even worse, it is hard to meet water demand only by Gangnan reservoir and Huangbizhuang reservoir. It is the essential measure to keep Hutuo riv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ection healthy water environment by the multiple water resources water supply of the middle line of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nd water resources regeneration.%石家庄市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遇到偏枯年份及枯水年份,仅靠岗南、黄壁庄两水库供水难以满足河段的补水要求。
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和再生水源,采用多水源联合补水,是维持滹沱河综合治理段水环境健康的关键措施。
【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滹沱河;水环境;多水源;耗水量;可行性【作者】赵勐【作者单位】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石家庄 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9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流经石家庄主城区北部,上游建有岗南和黄壁庄两座梯级串联水库,是石家庄市唯一地表水水源。
由于上游用水及水库水量控制,水库下游河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连续断流,80年代干涸沙化,90年代成为纳污河道,河道水环境恶化显著[1]。
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简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简介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起黄壁庄水库,东至藁城晋州交界,全长70公里,总投资62.34亿元。
其中一期工程治理范围为南水北调中线——太行大街,全长16公里,总投资39.41亿元。
2007年11月,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发展空间、打造生态城市,谋划并启动了这一浩大工程。
近三年,随着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的深入实施,特别是省会发展新格局的确立,滹沱河综合整治被赋予新的功能和内涵,在全市上下备受关注。
一、滹沱河流域概况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尾闾在沧州献县,干流总长588公里,其中石家庄市境内长190公里。
滹沱河自山西盂县进入我市后穿越平山全境,在市区北部,沿鹿泉、灵寿、正定、藁城、晋州、无极、深泽等县南北分界线向东进入衡水,是我市最大、最重要的行洪河道,随着滹沱新区的建设,滹沱河将由省会的城郊河变为城中河。
滹沱河是典型的沙质河床、游荡型河道、多沙性河流,黄壁庄水库以下主流极不稳定。
据资料记载,京广铁路桥以上现状河槽系1939年洪水形成,正定—藁城段河槽1950年以后才比较稳定。
1958年滹沱河上游开工兴建了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其后我省和上游山西省在其干、支流相继建成11座中型水库,滹沱河山区洪水得以有效控制。
1974年以来,我市在黄壁庄水库以下河段修建了多处河道治导工程,加之京珠、石黄、张石高速和南水北调等跨河、顺河建筑物的兴建,河势得以稳定。
“96·8”洪水对河道走势未产生大的影响,滹沱河滩地也逐渐被开发利用。
二、综合整治的必要性(一)实施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是提高省会防洪保安能力的需要。
多年来滹沱河虽多次整治,但至今市区段未形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防洪标准偏低、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工程完工后,市区北部和正定古城的防洪标准将由现状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城市防洪近期可达到国家规范要求。
滹沱河下汇村至西砂河村段河道治理工程设计
闫伟
【期刊名称】《山西水利》
【年(卷),期】2022()1
【摘要】文章根据滹沱河繁峙县砂河镇下汇村至西砂河村段河道的工程现状,结合治理段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水面线、跨河公路桥过流能力、堤顶高程、堤基冲刷等方面的计算,对堤防工程的堤防断面型式进行了比选。
并对河道治理中的工程布置、堤防断面尺寸、防护工程、入河工程、过水路面等进行了设计。
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美化了流域环境。
【总页数】3页(P42-43)
【作者】闫伟
【作者单位】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5
【相关文献】
1.河道险段治理工程设计要素分析r——以顾洞河榆树底村为例
2.广灵县木槽涧河惠花村段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简述
3.忻州市南云中河三、四干渠至河拱村段河道治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程序简述
4.潇河大坝下游至郭村段河道治理
5.滹沱河繁峙县砂河镇段河道治理工程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水利厅关于滹沱河藁城段北堤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水利厅•【公布日期】2024.06.02•【字号】•【施行日期】2024.06.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水利厅关于滹沱河藁城段北堤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意见石家庄市水利局:你局《关于审查滹沱河藁城段北堤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石水〔2023〕589号)收悉。
我厅委托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对《滹沱河藁城段北堤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技术审查,并提出了审查意见(详见附件)。
经研究,我厅基本同意该审查意见,并提出以下意见: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滹沱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系主要行洪河道之一,滹沱河北大堤为防止子牙河流域大洪水北窜大清河流域的防洪屏障,黄壁庄水库以下北堤总长101.1公里。
依据河北省水利厅批复的《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规划(南水北调总干渠至机场路段)调整方案》《滹沱河防洪整治工程规划(机场路至献县枢纽段)》,滹沱河左岸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至现状北大堤东罗尚之间新建100年一遇北堤。
现状滹沱河左岸分布大量村庄,规划堤防工程尚未实施,滹沱河左岸防线不封闭。
为形成滹沱河北大堤连续封闭防线,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尽快实施滹沱河藁城段北堤防洪工程是必要的。
二、工程任务和规模1.藁城段滹沱河北大堤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堤防级别为1级。
2.工程治理范围为滹沱河藁城段北堤,自正定藁城界至藁城无极界。
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堤防15.47公里,新建周汉河穿堤涵闸等。
三、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基本同意治理段维持规划确定的堤线,局部进行优化调整。
下阶段结合现状地形条件、征迁等因素,进一步复核、优化堤线布置。
2.基本同意堤防断面设计。
设计堤顶宽度8~10米,堤顶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
设计堤坡坡比1:3,粘性土筑堤,凹岸及水流顶冲段迎水侧堤坡采用格宾石笼防护,背水侧采用植草护坡。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2.项目背景及概况 (3)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3)4.结论与建议 (4)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5)1.项目所在县概况 (5)2.项目所在乡镇基本情况 (7)3.项目区现状 (7)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3)第四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15)1.建设规模 (15)2.建设内容 (15)3.工程建设方案 (15)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7)1.估算依据 (27)2.劳动力、材料来源及相关定额 (27)3.估算成果 (28)4.资金筹措 (29)第六章组织机构及建设模式 (30)1.组织机构 (30)2.建设模式 (30)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 (31)第八章项目管理及劳务报酬发放 (32)1.工程管理 (32)2.资金管理 (32)3.后期管理 (33)4.劳务报酬发放 (34)第九章项目的预期目标 (35)1.工程效益 (35)2.经济效益 (35)3.社会效益 (35)4.环境效益 (36)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37)1.结论 (37)2.建议 (37)附表:附表1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表附表2 项目区乡村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表附表3 投资使用与资金筹措对照表附表4 总投资估算表附表5 分部工程估算表附表6 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投工及种苗用量汇总表附表7-1至7-15 单价分析表附图附图1 横涧乡东水沟村项目区布局示意图附图2 横涧乡朴子沟村项目区布局示意图附图3 田间道路施工图附图4 经济林造林整地典型设计图附图5 乔木林造林整地典型设计图附图6 灌木林造林整地典型设计图附图7 干沟谷坊典型断面图附图8 主沟谷坊立面图附图9 谷坊断面图附图10 种草典型设计图附件繁峙县人民政府关于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实施以工代赈流域治理项目配套资金的承诺第一章总论1.项目提要1.1 项目名称繁峙县横涧乡以工代赈滹沱河源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1.2项目实施单位繁峙县以工代赈办公室1.3项目负责人蒋伟(发展计划局局长)1.4项目主管单位繁峙县发展计划局1.5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6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1.6.1建设规模:新增控制流域总面积7.1平方公里。
1.6.2建设内容:工程措施:新建主干沟浆砌石谷坊6座;支毛沟干砌石谷坊31座,土谷坊28座;修田间道路16.5公里。
生物措施:营造经济林300亩;生态防护林4300亩,其中乔木1800亩,灌木2500亩;人工种草1500亩。
1.7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210.2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118.64万元,生物措施费87.36万元,独立费用4.2万元。
各单项工程投资如下:工程措施投资118.64万元,其中:谷坊工程102.34万元,田间道路16.3万元。
生物措施投资87.36万元,其中经济林投资8.6万元,防护林投资63.08万元,种草15.68。
独立费用4.2万元,其中:工程咨询费2万元,勘测设计费2万元,质量监督费0.2万元。
1.8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10.2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200万元(含农民工劳务报酬25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的12.5%),占总投资的95%;地方配套资金10.2万元(县政府承诺函附后),占总投资的5%。
1.9建设起止年限建设期为一年,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
1.10项目的预期目标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1平方公里,使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了66.8%,由原来的16.6%达到83.4%,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9%,从治理前的13.8%提高到45.7%,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新增经济林300亩,达盛果期后,年可增加经济纯收入28.8万元,谷坊年拦泥沙31500吨,淤地102亩,年增加纯收入4.28万元,两项合计可增加收入33.08万元,使项目区2村737人年人均收入增加449元。
同时可带动养殖业的发展,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牧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项目背景及概况繁峙县地处晋东北山区,为忻州市辖县,由于地处忻定盆地的东北边缘,其北受恒山、南受五台山地的影响,境内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活贫困,多年来一直未能摆脱贫穷的困绕。
而该县东部边缘滹沱河源头的朴头沟和东水沟村农业生产条件尤为严酷,加之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生活相对贫困,为此,该县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发改委《关于以工代赈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并编报项目可研报告的意见》精神和《繁峙县以工代赈建设十年规划》、《繁峙县以工代赈流域综合治理规划》(2007~2010),拟将上述两村作为该县2009年度的一期工程予以实施,以期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帮助当地737口农民改善当地生产、生态环境,为进一步稳定脱贫致富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有利条件。
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1)省发改委《关于以工代赈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并编报项目可研报告的意见》;(2)《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3)《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4)《山西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5)《繁峙县以工代赈建设十年规划》;(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1996)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2—1996);(7)项目单位提供的委托书和项目相关资料。
4.结论与建议该项目立足当地实际,选项准确,基础资料详实、可靠,技术成熟,设计合理,难度小,可操作性强,易实施,综合效益明显,该项目可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一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畜牧强县的产业调整方略,在生态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搞好沟坝地基本农田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搞好植被的自然修复与人工恢复的结合。
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1.项目所在县概况1.1基本社经状况繁峙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国土面积2368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401个行政村。
全县总人口25.5万人,82689户,其中乡村人口21.9万人,63928户。
耕地面积63.9万亩,其中水浇地1.34万亩,旱地62.56万亩。
2007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1万亩,粮食总产量60323吨。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03006万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0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8.3元。
1.2地形、地貌繁峙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纬38°58′~39°27′,东经113°09ˊ~113°58′之间,东西长68公里,南北均宽34.82公里,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
境内地形复杂,重峦叠嶂,丘陵起伏,东、南、北三面环山。
滹沱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县,五台山、恒山南北对峙。
境内地貌主要由土石山区、丘陵沟壑区和冲积平原区构成。
土壤分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草甸土、水稻土五个土类,49个土种。
1.3气候、光照、水文繁峙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各季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晴爽。
下面分别叙述平川、丘陵、山区的气候概况:平川区的温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在5~8℃之间。
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零下8~零下11℃之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6~零下30℃;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在19~22℃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38℃。
一般十月上旬日最低气温降到0℃或以下,五月上旬升到0℃以上。
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累积温度在2500~3100℃之间,平均终霜期在五月中旬初,平均初霜期在九月底,无霜期一般在130~145天。
年平均降水量350~400毫米,年际变化大,多雨年曾达584.1毫米(1959年),少雨年仅179.7毫米(1965年)。
丘陵区年平均气温在5~7℃之间,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0℃左右,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0℃左右。
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累积温度2500℃左右。
平均终霜期在五月中旬,平均初霜期在九月下旬初,无霜期一般120~130天。
年降水量400~500毫米。
山区比较复杂,南山有一个暖区,一个冷区。
暖区在东南部的神堂堡、庄旺一带,为一狭窄的山间河谷地带。
由于海拔只有700多米,所以气候温和,是该县最暖的地区。
年平均气候在7~10℃之间。
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只有零下5℃左右;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2~25℃。
≥10℃期间的累积温度可达3000~3500℃。
无霜期150多天。
年降水量400多毫米。
冷区在五台山的最高峰北台顶周围。
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只有60天左右。
岩头、伯强沟温度较低。
年平均气温4~7℃;≥10℃期间的累积温度2000~2500℃;无霜期90~130天;年降雨量500~600毫米,年际变化大。
2.项目所在乡镇基本情况项目区所在的横涧乡地处该县东部边缘,属太戏山脉的山地丘陵区。
总人口为12252人,其中劳动力4135个。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9元。
全乡总面积23.83万亩,其中耕地7.54万亩,占总面积的31.6%,而85%以上为坡耕地;林业用地2.44万亩,占总面积的10.2%;牧草地0.21万亩,占总面积的0.01%;其它1.52万亩,占总面积的6.4%;未利用土地12.12万亩,占总面积的50.9%。
3.项目区现状3.1社会经济现状项目区农业总人口737人,农业劳动力345人,耕地4344亩,其中95%以上为坡耕地,人均基本农田不足0.3亩,加之气候干旱,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年均收入仅1210元,远远低于全县、全乡的平均水平。
朴子沟村总人口270人,劳动力170人,耕地152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203元;东水沟村总人口467人,劳动力175人,耕地282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219元。
3.2自然条件项目区地处横涧乡东偏南的边缘山地,海拔高程在1300~1500米之间,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平均气温5~6度,年降雨量450毫米上下,无霜期120天,土壤种类比较单一,主要为山地褐土和少量的淋溶褐土,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
由于不合理耕作,原有植被毁坏严重,自然植被覆盖率低,主要为蒿属群落和少量的荆条、沙棘灌丛,且分布极不均匀。
3.3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9103亩,合12.74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932亩,合10.62平方公里,其流失侵蚀模数为8000~15000吨/平方公里·年。
其中农业用地4344亩,林地2640亩,城镇工矿用地534亩,交通用地45亩,河流水域619亩,难利用地2036亩,尚有8885亩荒地未能充分合理利用,截止2006年,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治理度为16.6%,林草覆盖率为13.8%,具体两村的情况分别为:朴子沟村总面积8433亩,其中耕地1520亩,林地480亩,城镇工矿用地409亩,交通用地35亩,河流水域211亩,难利用地928亩,未利用荒地4850亩,林草覆盖率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