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月的美与愁
- 格式:pdf
- 大小:227.08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月和愁的古诗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关于月和愁的古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4.“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以上都是一些以月和愁为主题的经典古诗,每一首都表达了深深的情感和思绪。
希望你喜欢!。
古典诗词中的愁古典诗词中的愁愁,本是人事间,特别是离乱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
由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相应的个人理想的破灭,往往造成一种压抑、苦闷、悲观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在当时社会不可能通过政治或历史的理论形式作正面阐发,只能通过诗歌等艺术形式加以表现。
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悲为美”和“以愁为工”的悠久传统。
在古典诗词中留下了众多抒写作者愁怀为主题的作品。
羁于个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唐代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后,过着凄然的漫游生活,积怨日益深沉,于是发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感叹。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白发三千丈”这个虚拟懂得长度形容自己的悲苦、忧愁生活的深重。
而男唐李后主在经历了亡国破家的残酷现实后,在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中,不禁倾泻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怀,把绵绵哀愁呈诸笔端。
在他的另一首词《相间欢》中,则将千缕万绪的愁思比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使人感到一种难言的滋味,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国残家破夫亡一连串的打击后,她的作品往往带有悲愁的情调、含蕴而不艰深、凄婉而又劲直的艺术风格,道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心声。
当一个人报国无门,才华不能得以施展,处处遭受压抑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恨闷、忧郁的情绪。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中将愁思难遣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明明是“近来愁似天来大”,作者却用重语轻说“顾左右而言他”的写法。
不是不想说,而是越说愁越多。
所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古典诗词中,还有一种闲愁。
如《浣溪纱》的作者秦观用浓郁的诗意美、清幽的画境美来勾勒个人的愁怀。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如雨丝般的闲愁,让人有一种梦幻般的愁境之感。
而北宋的贺铸当一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便“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那种“闲愁”的深度,借江南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巧妙地表达出来。
古诗词中100个常见经典意象古诗词中充满了许多经典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其中,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一百个典故,希望对喜爱古诗词的读者有所帮助。
1、冰雪意象常被用来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
例如XXX的《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XXX在玉壶”,意指高洁的心性。
2、月亮意象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愁。
例如XXX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XXX 的《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意象常被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自汉代以来,人们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这种情感。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的灞陵桥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点。
例如XXX的“绿杨陌上多别离”和XXX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等诗句都表达了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们栖息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
古人常以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例如,《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XXX在《在狱咏蝉》中写道:“无人信高洁。
”XXX在《蝉》中表达了“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的思想。
而XXX在《蝉》中则写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常被用来反衬荒凉,以表达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如,XXX在《扬州慢》中写道:“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XXX又长出新枝,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
这里是以XXX的繁茂衬托荒凉。
XXX在《蜀相》中写道:“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XXX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是古代中国诗歌中的水边送别之所。
XXX在《九哥河伯》中写道:“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
如果按月的蕴含不同而分类,“月”意象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月”的时间意象月有阴晴圆缺,又有规律的循环,因而古人早有以月计时的历法,诗词中用“月”单纯表示季节的也非常多:“二月春风似剪刀"、“毕竟西湖六月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
但人事的兴衰,朝代的更迭,与那亘古不变依旧东升西落的月相比如白驹过隙,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发出时光飞驰、人生苦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张若虚)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仅是相似,其实又何止是相似,而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啊!面对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宋·范仲淹)的永恒意象,多少人“惯看秋月春风”。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李白的质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探询。
有人问其始,自有人问其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但前不见其始,后不见其终,那“秦时明月”尚照汉家宫阙,那古时明月,今日依旧朗照九州.“长沟流月去无声",物换星移人不同。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问怎么有为,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无数的人成为“鸡声茅店月”下的匆匆早行人.(二)月的空间意象月挂中天,月光铺洒大地,或朦胧,或明亮,于是物质上的月又成了占据巨大空间的月,更在文人笔下拥有了文化的内涵.“月出惊山鸟"的幽静明亮,“明月如霜”的冷艳凄迷,“月光如水"的清丽迷人,无不令诗人们挥毫写意,写下“天阶月色凉如水”的清凉感受,写出“月华如练”的流动质感.月,凭借那月光的普照,往往形成一种广阔的境界,给人以恢弘雄壮的美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空阔,李白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辽远,王维守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谢灵运品着“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冰寒。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赏析木兰花慢·中秋饮酒辛弃疾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译文】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
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
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注释】将旦:天色将晓。
《天问》:楚词篇名,屈原所作。
向天提出种种奇问,作品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或自然,或社会,涉及面极广,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及唐,更有柳宗元作《天对》,对《天问》之问逐一作答。
辛词仿《天问》体,在词中一气提出九问。
此词咏月,卓有创新:一,前此有待月诗,而无送月诗。
二,引《天问》体入词。
三,《天问》问月仅二,辛词不仅九问,且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球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人间词话》)。
四,善想象,富描绘,丰美瑰丽,把对天宇的探索和神话传说熔为一炉,而又自出新境。
此亦前之未有,故弥足珍贵。
可怜两句:一问。
天色将晓,月亮悠悠西行,将行向何处?可怜:可爱。
言中秋之月团圆皎洁,惹人生爱。
是别有三句:二问。
难道西天极处别有人间,月从这边冉冉西落,又从那边人间缓缓东升?光影:指月亮。
是天外三句:三问。
太空浩渺,月亮运行是否凭借浩荡秋风?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
诗词中“月”的意象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创作主题寄托情感的客观物象。
胡应麟烁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纵览中国古典文学,俯拾即是的便是以“月”为意象的诗词。
月本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而诗人因创作时的环境、人生境遇、价值取向等不同,赋予其特殊情感,于是“月”便有了情,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慨比比皆是。
融情于月的名篇佳作中,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离别落寞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下面归纳分析一下诗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美好事物的象征月,从文化渊源、亮度与质感、颜色、形状与变化等多个角度,都呈现出其独特的方面,给人以美的感受。
如李白带着一颗天真烂漫的心,满怀灵机易趣地描绘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光,“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江边去,穿在空中行”;更有“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月喻美人,可见月之皎洁美好。
而王维在《鸟鸣涧》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轮明月的出现更渲染了于夜间春山的清幽雅致气氛,洋溢出作者悠闲自在、隐逸山水的禅心情怀。
二、相思之情的媒介宁静夜晚,相隔两地,沐浴着朦胧柔和月光;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跃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露寒寒,故乡月明以幻作真,引起思乡之情。
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皆借明月以突破时空的界限,抒发怀人之感。
三、失意之苦的寄托情由月生,月由情变。
月又可引发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托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如谢灵运的《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透出一种清泠寒冽的青白色光彩,显现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生机压抑,悲凉之深难以言喻。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明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