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自己最熟悉的人---社会心理学
- 格式:docx
- 大小:125.87 KB
- 文档页数:3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人的社会化 2、自我 3、社会认知 4、社会态度(二)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三)群体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调查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提示:在学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除了要明白概念之外,还应该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思路,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所以,1908年常被认作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P23)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P26)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构建(construal):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区别于基于逻辑推理而非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考(即思辨)。
利己性自杀(Egoistics suicide):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s suicides):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
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失范性自杀,或译“异常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过去惯于某种生活规范与习惯时,突然因丧失规范与认同下,造成认知错乱造成的自杀状况,诸如突然经济恐慌的自杀者。
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
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达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自我概念(Self-concept): Self-concept refers to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deas ab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like.主我:指的是我们对于我们正在思考或我们正在知觉的意识,而不是身体或心理过程。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测试题一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A.个体B.环境C.他人D.另一对象13、(B)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感想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感想(精选14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感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感想篇1我是大二上学期才开始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尽管大一下学期也学过消费心理学,但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的区别是很大的。
消费心理学主要是倾向于研究消费者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影响,以及心理学对于消费者、对于企业如何更好的销售产品的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社会心理学则是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群体与社会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心理学在这当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若干有组织的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发展的科学。
很多人都对社会心理学不感兴趣,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去学习的。
一到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很多人要么不来,要么就是来了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是来睡觉的,上课聊天的。
我从来没有觉得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没有用的课程。
只要是开的课程就会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学习的必要,不然学校也不会花精力来开设这样的一门课程。
社会心理学给我很多的知识和见解,使我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更近一步,准确性也多了一些。
运用所学的方法对于认识社会现象和平时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有很大的作用。
使我们不至于面对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
社会心理学虽然学习的时候比较枯燥,也比较的乏味,但是真正学习好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尽管我上课的时候有时也会去看小说什么的,开小差,但是我不会不来上课,不会去和别人说话从而影响老师的讲课,也不会上课的时候睡觉的。
学习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学习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1心理学是一门并不古老但很神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
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
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
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
但是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
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
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
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将心理学概括为以下几类:经过一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一)填空题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实验室)与( 现场).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范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0.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 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二是(社会学习)。
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 内在属性)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手册(答案) 作业一:一、填空:1、冯特2、麦独孤 罗斯3、符号互动4、库尔特•勒温5、认知倾向应用方向6、自我观念 社会身份7、卢钦斯8、近因效应、晕轮效应9、海德10、有声、无声二、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2、社会认知:就是对他人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他人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认识。
它是指个体在于他人的交往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并对其内在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其行为的意向性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3、印象:就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从本义上说,印象包含了人们对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色,它所反映的是对印象的总体特征。
4、印象整饰:也叫印象控制,是指有意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5、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6、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7、非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的归因误差。
8、非语言沟通:在不同的概念层次上其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最高层次上是指一门学科,而作为一个术语它是指运用语言之外的其他沟通渠道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
三、简答:1、影响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因素有那些?答:在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有:(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2)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的认知过程;(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影响;(4)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5)与社会行为有关的生物或遗传因素。
2、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是什么?答:新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色:(1)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2)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3)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1)观察法;(2)实验研究法;(3)多元性研究法;(5)理论或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
他人的影响包括:1) 现实的影响;2) 想像的影响;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1) 个体的习得行为;2) 亲社会行为;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体;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这八个字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人他(她)的为人处世的综合评价,先不告诉你他(她)是谁,在下面的叙述中你会自然而然地明白我所介绍的人是谁的。
所以,请洗目恭看吧。
她,二八年华,一袭长发,身材娇小,活泼好动,但又娇羞寡言。
她,家中排行老六,是七子中的第二个女儿,也是最后一个女儿。
在那个物质生产资料稀缺的年代,一个家庭人口众多,吃饭吃不饱是常有的事;另外因为重男轻女,女孩子就更是食不果腹了。
所以你看村子里的女娃子个个看起来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而她认为自己在这群人中是数一数二的小俊妞。
泛黄的黑白照片上一群村姑装扮的女孩子中,也只有她留着时髦的卷发。
由此可看出老妈你年轻时,可真有够臭美的。
老妈之所以能够做到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是因为她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的“天时”是指老妈他们这代人所经历过的时代背景,老妈年轻时,我们国家的文革啊、公社啊,处于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可能是因为我们那个村子太穷乡僻壤了,所以这些对于老妈的冲击影响不是很大,她仍旧随自己的意愿去上学堂、去捡煤球、去河边玩,当时因为家里人多,众人拾柴火焰高,老妈偶尔的偷懒也没有引起父母极大的不满。
那时候虽然家里没有电视机,但因为妈妈经常在外走动也亲眼目睹或听闻了许多的人情冷暖,由此也不禁为自己生活在虽清贫但其乐融融的大家
庭中而倍感欣慰。
因此这样的“天时”,使得妈妈心理健康,没有任何的心理疾病,同时也深喑一些人情是非。
从而为以后艰辛的人生路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心理堤防。
所谓的“地利”是指老妈成人后嫁给老爸后不断搬家的良好契机,为什么说搬家成了件好事了呢?是因为每次搬家老妈都会处在不同的外
界环境下,接受和应对不同的外界挑战和压力,这些都帮助妈妈练就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如流水般缓缓流淌滋润心田的处事风格。
搬家,到目前为止总共有九次了。
从妈妈嫁到爸爸家,暂住了一两年后,在那妈妈学会了如何与公婆相处;第二次搬至六中附近,在那妈妈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合格的会计,以及如何与寄居在自己家的弟弟和外甥相处;后又搬迁至城里的纸箱厂附近,在那妈妈学会了如何处理家务事以及和邻居相处,还有如何照顾我这个婴儿;第四次举家搬至北关,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手机店(听妈说这或许也是我们县城里的第一家手机店),那时爸爸所在的单位破产,为养家糊口,便开了这家店,在那妈妈学会了如何与顾客和工商城管打交道;第五次又搬至财政局附近,在那妈妈又对如何与寄住在家里的三个外甥相处、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第六次,第七次······第九次。
每次搬家总是会拖家带口的,总会有亲戚和我们三口挤在一个屋檐下住,在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总是会在心里算计他们亏欠了老妈多少,而老妈对这些额外的辛苦从未有过抱怨,总是会积极地适应环境,让他人满意,让自己委屈。
而所谓的“人和”便是指妈妈自己良好的自我开导疏通能力,每次搬家总会有很多的麻烦事,爸爸总是对此感到烦闷,而老妈还是会笑眼盈盈地去处理每件棘手的事。
就单说三个表哥寄住在家里的时候,有一次家里有几百块不翼而飞了,爸爸便马上猜到是表哥所做的,当然妈妈对此也是知道的,但始终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把话挑明,还是像往常一样和他们相处,从那次之后再也没丢过钱,并且到现在和那个表哥的关系也是挺好的,一直都是互帮互助的。
所以我很佩服妈妈的隐忍和大度,怪不得那么多的亲戚都把孩子送到咱家来一块住。
妈妈从不会对身处的恶劣环境抱怨,只是顺其自然地去生活,发生什么,便去解决什么,虽然总是飘忽不定,但总能扎根土壤、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