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衰落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57
中国十大衰落城市1、西安:衰落指数10西安,曾经的长安。
未到过中国的老外知道的除了北京上海之外不多几个城市,不为别的,只因她的辉煌。
直到今天,当你下了火车,走出火车站的广场,映入你眼帘的古城墙仍能给你带来巨大的震撼,但当你得知,一千多年前的这座古都,面积是现在西安老城的十倍;一座大明宫,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三倍时,她就可以想象他当时的成就了。
盛唐时代的长安城,人口过百万,东罗马从贞观到开元年间五次派使者到长安,波斯仅在开元、天宝年间就十多次派使者前来,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共有十三、四次之多,每次前来的人数多时达到五百人左右,在长安居住的时间长的住到二、三十年。
韩国派来的使节比日本更多。
中华文明可谓万国来朝,闪耀着最亮的光芒,辐射着周边的国家,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建筑,文化,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
今天,每年数百万的国外游客,来到这里,就为能寻找一下古代中国最能震撼世界的城市风采,真可谓尽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也难掩其昔日的风采。
也许是太过辉煌,从此便再也不能重温,西安自唐以后的地位从来就没有高过地区行政中心,现在的西安,还在继续着衰落的步伐,建国初西安也是中国十大城市之一,在一五期间是重点发展的城市。
然而现在西安不仅GDP总量在全国40名左右,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更是一泻千里,西部开发时,西安好像来了精神,打出口号,号称:“西部最佳”,但实际上与重庆、成都的差距越拉越大,GDP也只有成都的一半多一点。
整天沉迷于古代辉煌中不能自拔,不思进取。
城市环境也很差,由于遍布城中村,城市的现代化改造显得举步维艰,不怪乎有人说西安像一个大城镇,自然环境也给人一种灰土的沉重感。
贾平凹对其的称谓恰如其分:废都。
2、洛阳:衰落指数9.8洛阳:在开始的时候,我想用司马光的一句名言来形容她:“若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在中国古代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也就是具有法定天然国都地位的城市。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宋朝以前,洛阳和长安占据着绝对的中心,可以说,没有在这两座城市建都的朝代称不上伟大,没有到过这两个城市的文人写不出流传千古的佳句!这两座城市演绎着中国版的双城记!关于这两座城市,我也不想过多的描述,因为它们的辉煌已经超越了中国的版图,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记载也是浩如烟海,我就不多费笔墨了,关于洛阳,我用几个小例子说说吧!二月河先生在他的《乾隆皇帝》一书中称这样描写洛阳:“洛阳为中原大郡名城,九朝故都胜地,其治化沿革比省城开封还要烟霞鼎盛些,也许正为有此位份声望,加上此城水舟陆车人口辐辏且为中原向川陕湘鄂的通衢之枢,所以虽然仍是府治,却不用“洛阳府”,开府为‘河南府’―――来显得体制尊大,二来也有为洛阳之尊避讳的意思――这是写书人无妄之思,也不在话下。
隋唐扬州的兴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王洪元(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 青海西宁 810008)[摘 要]本文结合隋唐时期扬州的发展史以及当时地理条件的变化,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认为地理环境也是影响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隋唐;扬州;地理条件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and Fall of Yangzhou and the Change ofGeographical Condition in SuiTangAbstract: By integrat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Yangzhou in the ages of SuiTang and the change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 at that time,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and fall of Yangzhou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 variety. It believes tha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city,s rise and fall.Key words: SuiTang; Yangzhou; geographical condition城市发展既受社会因素影响,又受地理因素制约。
隋唐时期,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运河兴废、城址变迁等地理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扬州就是具有这种特点的城市之一。
扬州兴起于隋至唐初,运河的开凿使其成为东南物资的集散中心。
安史之乱后,运河成为唐王朝的经济命脉,扬州则成为转运南方财赋的惟一交通枢纽;城市的扩建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扬州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都会。
高一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国古代南方城市大都设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设在道路会合处,说明A.水源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B.气候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C.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D.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答案】D【解析】我国南方降水多,河网稠密,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北方城市地势平坦开阔,城市多设在道路会合处,说明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显著。
【考点】城市区位选择2.下图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可能发育为城市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直接根据图示的河流、交通线等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分析,②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且有铁路线经过,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发展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河流、交通线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并能结合图示比较分析即可。
3.读兰州市略图,回答题【1】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布局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社会经济的发展C.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答案】D【解析】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兰州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出兰州城区主要交通干道的走向是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环形——放射状D.环形【答案】A【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兰州城区主要交通干道的走向是东西走向。
【考点】主要考查了兰州的城市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兰州的城市的分布。
4.读“湘北某城市略图10”完成问题【1】根据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A.水资源丰富B.交通便利C.地形条件好D.气候适宜【答案】B【解析】图示城市位于河流沿岸,且有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经过,故交通便利是该城市发展的重要区位条件。
【2】该城市城区建设发展的方向是A.向西扩展B.向北扩展C.向南扩展D.向东扩展【答案】D【解析】图示高速公路为新建交通线,故城市将逐渐向交通便利的东部高速公路沿线扩展。
千载名城的终极陨落——记太平天国时期的江苏扬州之战自从唐朝以来,扬州就一直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千百年来,虽然扬州也曾几经战火,但总是能够涅槃重生,重新成为最发达的经济中心。
在经济基础上,扬州还始终稳居着文化中心的宝座。
无数的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聚集在这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扬州文化。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们为我们描绘出了这座城市的神韵。
扬州的风景,扬州的园林,扬州的文人,扬州的美女,扬州的美食,甚至扬州的澡堂子,都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扬州是一座如同罗马、巴黎一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名城。
然而,这一切到了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就打上了休止符。
经过这一场战争的洗劫,扬州就此沉沦,再也没有恢复它昔日的荣光。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下太平天国时期的扬州之战。
(一)1853年3月20日,太平天国攻克了南京。
南京失陷的消息传到了扬州,全城上下人心惶惶,风声鹤唳,有钱人纷纷携家带口逃往别处。
扬州人出门就要坐船,当时恰逢春季水枯,行船要靠纤夫拉纤。
纤夫们趁机漫天要价,拉一趟纤要四五吊钱才行,结果都发了一笔小财。
此时在扬州城里,地位最高的官员就是漕运总督杨殿邦。
大家都希望他能拿个主意。
杨大人果然不凡,立马就想出了一条妙计。
原来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经占领镇江。
当时的扬州官员派人与英军联系,拿出了50万两银子的赎城费,请求英军不要攻打扬州。
英国人居然就同意了。
事后,朝廷也没有追究这个事。
杨殿邦打算照搬前例,给扬州找一条生路。
杨殿邦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
扬州人不差钱,如果能花钱买个平安,那是最好不过的。
于是,扬州这边就派人到南京,见到了东王杨秀清,献上20万两白银,恳求东王不要攻打扬州。
东王当时满口答应,但是没过两天,太平天国的大军就杀奔扬州、镇江二城而来。
4月1日,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杀到了扬州。
漕运总督杨殿邦、扬州知府张廷瑞、参将文玉等人不战而逃,顺着大运河一口气跑到了淮安的清江浦。
近代扬州经济的衰退及其转型作者:陈鹏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20期近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城市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因工商业的带动,无锡、常州等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在明清时期繁华的扬州到了清末民初由盛转衰发展缓慢。
探究近代扬州经济衰退的历史根源,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扬州乃至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隋唐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将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连接起来,带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扬州的政治及军事地位;唐时期,扬州作为“东南一大都会”成为长江下游区域内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市,各区域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同时扬州的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明清时期扬州经济达到鼎盛,当时扬州城内店铺林立、商贾如云,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康熙、乾隆的多次“巡幸”,使得扬州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城市人口一度达到50多万人。
在扬州经济繁荣的背后两淮盐商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扬州盐业对推动扬州经济的兴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业兴则百业旺,盐业的兴盛带动了扬州地区商业、手工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各行业的发展。
盐业的兴盛推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及发展,盐商巨额财富在扬州的周转流通为扬州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但同时扬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旅游业对扬州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到清后期扬州由于盐业的衰落、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经济开始出现没落,扬州城是典型的商业城市和消费城市,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不注重对工业的投资,致使扬州经济在战争之后恢复缓慢,曾经的辉煌成为过眼云烟,扬州经济开始出现衰退。
近代扬州经济衰退的表现及其原因一、近代扬州经济衰退的表现。
扬州经济在清代后期即出现衰退。
扬州经济在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鼎盛,但到嘉庆至道光年间却急剧衰落。
嘉庆年间扬州开始“楼台倾毁,花木凋零”,道光年间“荒芜更甚”,“盐政裁来岁几经,旧城风景叹凋零。
扬州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引言扬州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扬州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扬州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交通拥堵问题扬州作为一个发达的城市,人口规模日益增加,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城市道路拥堵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困扰。
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交通堵塞情况更为严重。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1.1不完善的道路网络扬州的道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道路宽度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此外,道路规划和交通组织方面的问题也导致交通拥堵日益加剧。
应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入,改善道路网络的质量和规模。
1.2缺乏公共交通系统扬州的公共交通系统相对薄弱,很多地区公交线路不便,无法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发展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
2.生态环保问题扬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扬州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
2.1水污染问题扬州位于长江之滨,水质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业排放和农业污染严重影响了江河水质。
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提高水环境的质量,保护水资源是必要的。
2.2大气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程,扬州也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工厂排放和交通尾气是主要的污染源。
应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行绿色出行和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的产生。
3.城市管理问题城市管理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扬州在城市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3.1垃圾处理问题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处理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扬州的垃圾处理方式还不够完善,导致垃圾无处可去,对环境造成污染。
建设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
3.2城市安全管理问题扬州日益发展,城市治安问题也日益突出。
扬州城市史第二节扬州扬州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位于江淮丘陵的东部边缘。
历史早期南临江海,又是沟通江淮运河的交汇点,曾发展成为著名的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城市。
唐、宋以后,随着江面的束狭和江岸的南移,虽不再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但仍以地处江、运之交的漕运要冲而经久不衰。
一、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扬州1.古邗城及广陵城早在春秋后期,据《左传》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 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①。
这是扬州建城的最早记载。
自吴王夫差始建邗城后,仅十三年,周元王三年(前473 年),吴国即被越国所灭,邗城归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 年),楚并越,尽取吴故地,邗城又属楚。
至“楚怀王十年(前319 年),城广陵”②,《尔雅》云:“大阜曰陵”。
楚怀王又取其地“广被丘陵”之意而改称“广陵城”,广陵之名自此始。
秦统一六国后,置广陵县。
《读史方舆纪要》:“广陵城,楚旧城。
《史记.表(指《六国年表》)》:怀王十年,‘城广陵’。
秦因之;二世二年,‘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是也”③。
秦汉之际,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意欲建都于此,一度改称广陵为江都,意即临江的都城。
刘邦建立西汉,封侄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
《汉书.地理志》:“广陵为吴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④;郦道元《水经注》云: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为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⑤;又李善《芜城赋》注引汉“王逸《广陵郡图经》曰:‘郡城吴王濞所筑’”,均有刘濞筑城的记载。
对此,雍正《江都县志.吴王濞城考》指出:“《汉书》第谓为濞所都,于筑城无明文,则《水经注》所云濞筑新城者,或亦修筑而都之,非别创也”。
证之考古调查所得,古城遗址与《汉书》所云“城周十四里半”正相吻合,说明吴王濞的广陵城只是在古邗城基础上“就城修筑,未更原址”。
经过吴、楚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
汉景帝三年(前154 年),“徙汝南王非王江都”。
经济兴衰————扬州作为一个扬州人,她的兴盛让我骄傲,她的衰微又让我痛心!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和西安,北京这些城市不同,扬州的经济崛起并不是和封建帝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她的崛起完全是靠自主的发展自我的运动。
扬州具有某些欧洲中世纪“自由市”的特点,20世纪以前的扬州经济发展依赖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运河的交汇处。
京杭运河连接了北京和杭州,其意义在于连接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
京杭运河是一条从北向南的河流而长江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
长江把中国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农业地区湖北湖南连接到了京杭运河这条经济动脉。
因此,长江和京杭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
受益于此,扬州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随着扬州滚滚向前。
中国的传统战略物资——盐,同时推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
传统中国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政府能够控制盐和铁,政府就能控制全国的经济。
对于专制者来说,这也意味着控制了潜在的敌人的进攻能力。
因为敌人的士兵就会得不到足够的铁来制作兵器而也无法得到足够的盐作为给养。
政府指定扬州作为盐的集散地因为扬州正好位于京杭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
扬州附近的盐场生产了海盐之后运输到扬州。
在扬州,盐商们把盐贩卖到全国。
虽然在清朝时政府允许了私盐买卖,但是统治者依然严格地管制着。
所以,扬州的盐商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京杭运河和盐,两种互利的因素共同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经济大都的地位。
让人心痛,让人心酸。
曾今的盛世不再,曾经的繁华已逝。
只留一叶扁舟,孤独飘荡。
地理位置的变迁,交通条件的变化,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
大运河向来水源不丰,常年从黄河引水,但黄河泥沙甚多,对大运河道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道光初年,大运河已是“底高一丈数尺,两滩积淤宽厚”。
扬州依赖着运河便捷的水运,成为了两淮盐业的中心,然而,成也运河败也运河。
道光五年(1825年),黄河泛滥,夺淮入海,从黄河至长江一线的运河全被泥沙淤成平地,漕运、盐运被迫中断,江南的粮食不能及时运往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