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扬州的文化底蕴有哪些亮点扬州,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畔。
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那么,扬州的文化底蕴究竟有哪些亮点呢?扬州的文化底蕴首先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
这座城市有着近 2500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扬州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春秋时期的邗城到汉代的广陵,从隋唐时期的繁华都市到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扬州的历史轨迹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扬州的园林文化是其文化底蕴中的一大亮点。
扬州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四季之中;何园,回廊曲折,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这些园林不仅是美丽的景观,更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了扬州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扬州的美食文化也是不容忽视的亮点。
扬州菜以其精致、清淡、鲜美而著称。
狮子头、文思豆腐、扬州炒饭等经典菜品,不仅口感绝佳,而且制作工艺考究。
扬州的早茶更是别具一格,富春包子、冶春蒸饺、烫干丝等,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扬州独特的饮食文化氛围。
扬州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
唐代诗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扬州的美景传颂千古;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则道出了扬州的繁华与风情。
扬州还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古籍和雕版印刷作品。
此外,扬州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也独具特色,展现了扬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扬州的运河文化是其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扬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运河两岸的古迹众多,如瓜洲古渡、邵伯古镇等,见证了运河的历史变迁。
如今,扬州积极推进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让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扬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每逢传统节日,扬州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扬州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且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扬州的历史长河和百姓生活之中。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扬州的“三把刀”民俗。
“三把刀”指的是厨刀、修脚刀和理发刀。
扬州厨师技艺精湛,淮扬菜闻名遐迩。
在重大节日或家庭聚会时,一桌丰盛的淮扬菜是必不可少的。
而扬州的修脚技艺更是一绝,师傅们手法娴熟,能让人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解决脚部的各种问题。
理发刀则展现了扬州人对美的追求,传统的理发手艺传承至今,为人们打造出时尚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发型。
扬州的民间舞蹈也别具特色,其中以“龙舞”最为壮观。
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各地都会组织精彩的龙舞表演。
巨龙在舞龙者的手中上下翻腾,栩栩如生,象征着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还有“傩舞”,这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舞者戴着神秘的面具,通过舞蹈来驱邪祈福,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扬州的戏曲文化同样引人注目。
扬州清曲历史悠久,旋律优美动听,其唱腔细腻婉转,歌词富有诗意。
演唱者用深情的歌声讲述着扬州的故事和情感。
扬剧则是扬州本土的戏曲剧种,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表演生动,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在茶馆或戏园子里,听上一段清曲或扬剧,是扬州人常见的休闲方式。
在传统节日方面,扬州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端午节时,除了常见的包粽子、赛龙舟,扬州还有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孩子们将煮熟的鸭蛋装在精心编制的络子里,挂在胸前,寓意着平安健康。
中秋节,扬州人不仅赏月吃月饼,还会举行“走月亮”的活动。
人们三五成群,结伴在月光下漫步,欣赏月色,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扬州的民间工艺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剪纸巧夺天工,一张普通的纸在剪纸艺人的手中,瞬间变成了精美的图案,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无不栩栩如生。
扬州刺绣更是精美绝伦,针法细腻,色彩鲜艳,绣出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扬州还有独特的庙会活动。
比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观音山香会,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和游客齐聚观音山,烧香祈福,场面十分热闹。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扬州方言是江苏省扬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官话的一个分支。
它是扬州地区特有的语言,反映了扬州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扬州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一、扬州方言特点1. 声调特点:扬州方言有八个声调,声调的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以韵味十足的感觉。
2. 音韵特点:扬州方言中的一些音韵与普通话有所差异,例如普通话的“n”音在扬州方言中常常发作“l”音。
3. 词汇特点:扬州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汇,例如“搅团”(指麻辣烫)、“扯蛋”(指胡说八道)等,这些词汇反映了扬州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二、扬州文化特点1. 历史文化: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扬州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之一,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
2. 园林文化:扬州以其独特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
扬州的园林以小巧玲珑、布局精致而著称,如瘦西湖、个园等都是扬州园林的代表作。
3. 美食文化:扬州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扬州菜的发源地。
扬州菜以独特的烹饪技法和口味鲜美而闻名,如扬州炒饭、扬州狮子头等都是扬州菜的代表菜肴。
4. 文人雅集:扬州曾是中国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作品和名篇佳作。
扬州文人雅集的氛围和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扬州的文化发展。
三、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扬州方言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扬州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扬州方言中的词汇和语音特点与扬州的历史、园林、美食、文人雅集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扬州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扬州方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扬州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成为扬州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符号。
总结: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扬州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扬州方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着扬州的历史、园林、美食、文人雅集等文化元素,成为扬州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符号。
扬州有哪些不容错过的文化遗产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拥有着众多不容错过的文化遗产,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扬州的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扬州市城西北郊。
其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两岸景点,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
瘦西湖的美,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诗篇,使其成为了扬州文化的重要象征。
扬州园林也是扬州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其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而筑,享有“晚清第一园”的美誉。
这些园林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更体现了扬州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在园林中漫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那份宁静与优雅。
扬州的古运河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文化遗产。
扬州古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完全契合。
古运河扬州段是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从瓜洲至宝应全长约 125 公里。
它见证了扬州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河畔的古迹众多,如东关古渡、普哈丁墓园等。
如今,古运河两岸已成为人们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欣赏沿岸的风光,感受千年运河的魅力。
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更是世界闻名。
雕版印刷始于唐朝,在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雕版印刷工艺,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技艺。
从选材、雕刻到印刷,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
雕版印刷的书籍,字体优美,版式古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扬州的剪纸艺术同样独具特色。
扬州的文化特色有哪些亮点值得了解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
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拥有着丰富多样且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扬州,探寻那些值得了解的文化亮点。
扬州的园林艺术堪称一绝。
扬州园林以其精致、典雅、小巧玲珑而闻名于世。
与苏州园林的风格略有不同,扬州园林更注重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构思精巧,让人仿佛在时光中穿梭。
何园则将廊道建筑的艺术发挥到极致,长达 1500 米的复道回廊,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这些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扬州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追求的生动体现。
扬州的饮食文化同样令人陶醉。
扬州菜属于淮扬菜系,以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注重本味、清鲜平和而著称。
扬州炒饭,颗粒分明、香气扑鼻,融合了鸡蛋、火腿、虾仁等丰富食材,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美食代表。
狮子头,口感鲜嫩,肥而不腻,其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需经过细切粗斩、多道工序的烹制,才能成就这道美味。
富春包子,皮薄馅大,汁多味美,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此外,还有文思豆腐,厨师凭借精湛的刀工将豆腐切成发丝般粗细,入口即化,充分展现了扬州菜的细腻与精致。
扬州的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蕴含着扬州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扬州的传统工艺更是扬州文化的瑰宝。
扬州漆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其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品种繁多,有屏风、家具、瓶罐等。
漆器制作采用髹饰工艺,经过多道工序,使得漆器表面光滑如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扬州剪纸以其线条流畅、构图精巧而闻名。
剪纸艺人用手中的剪刀,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故事,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扬州旅游感想一、扬州的历史与文化1.1 扬州的悠久历史扬州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自古以来,扬州就是文化繁荣的中心,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历史遗迹。
1.2 扬州的文化底蕴扬州的文化底蕴深厚,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这里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扬州的园林、曲艺、美食等都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扬州的自然风光2.1 瘦西湖瘦西湖是扬州的一大自然景观,湖水清澈,周围的山峦环绕,景色十分优美。
在湖上游船,可以欣赏到扬州独特的水乡风情。
2.2 个园个园是扬州著名的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园内的建筑、花草树木布局得体,给人一种宁静和美丽的感觉。
2.3 瘦西湖湿地公园瘦西湖湿地公园是扬州的生态保护区,这里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各种珍稀动植物。
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到扬州的生态之美。
三、扬州的名胜古迹3.1 个园个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古代建筑的精妙设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2 瘦西湖烟雨楼瘦西湖烟雨楼是扬州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代,是扬州的地标之一。
楼内保存着许多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扬州的历史和文化。
瘦西湖博物馆是一座以瘦西湖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展示了瘦西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扬州的历史和文化。
3.4 瘦西湖湿地公园瘦西湖湿地公园是一处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湿地景色,还可以学习到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扬州的美食文化4.1 扬州炒饭扬州炒饭是扬州的一道传统名菜,以炒饭的鲜美和独特的做法而闻名。
扬州炒饭的特点是粒粒分明,色香味俱佳。
4.2 扬州狮子头扬州狮子头是扬州的一道传统名菜,以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狮子头形状酷似狮子的头部,因此得名。
4.3 扬州灌汤包扬州灌汤包是扬州的一道著名小吃,以皮薄、汤多、馅鲜而闻名。
灌汤包的制作需要独特的技巧,吃起来口感鲜美,回味无穷。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保护的扬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扬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堪称一绝。
雕版印刷始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在扬州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扬州雕版印刷以其精湛的技艺、精美的版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雕版印刷逐渐式微。
保护雕版印刷技艺,不仅仅是保存一种印刷方法,更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传播方式,保留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脉络。
我们应当通过建立专门的传承基地,培养新一代的雕版印刷艺人,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
扬州剪纸也是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
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扬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然而,如今剪纸艺术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传承人才短缺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技艺,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扬州剪纸。
同时,可以将剪纸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扬州评话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扬州评话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社会百态。
表演者通过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和精彩的动作,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扬州评话的观众群体逐渐萎缩。
为了保护扬州评话,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门艺术,提供更多的演出平台和机会。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扬州评话制作成音频、视频等形式,扩大其传播范围。
扬州清曲也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清曲曲调优美,旋律婉转,歌词典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曾经在扬州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但如今也面临着传承困境。
我们应当加强对扬州清曲的研究和整理,出版相关的曲谱和书籍,保存这一珍贵的音乐遗产。
扬州的文化底蕴如何影响当地的建筑风格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坐落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风格,使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扬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兴衰,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扬州文化融合了江南的婉约与北方的豪放,兼具了儒雅与质朴的气质。
这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在扬州的建筑风格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扬州的传统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稳定的理念相契合。
例如,扬州的明清住宅,通常有规整的四合院布局,房屋围绕着中心的庭院而建。
这种对称的布局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更体现了家庭秩序的严谨和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
扬州文化中的儒雅之风也在建筑装饰上有所体现。
建筑的门窗、栏杆、梁枋等部位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卉、人物、动物等,线条流畅,工艺精湛。
这些雕刻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牡丹象征着富贵,梅花寓意着坚韧,通过这些图案,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扬州的建筑风格还受到了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扬州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湿润,雨水较多。
因此,建筑的屋顶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而且,为了防潮,建筑的底层通常会抬高,采用架空的方式。
此外,扬州的河道纵横交错,为了方便出行和运输,许多建筑都临近河道而建,形成了独特的“河房”建筑。
扬州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其文化中也蕴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在建筑风格上,表现为临街店铺的密集和多样化。
这些店铺门面小巧而精致,招牌醒目,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店铺内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空间,展现了扬州商人的精明和务实。
扬州的园林建筑更是扬州文化的瑰宝。
扬州园林以小巧玲珑、意境深远而著称。
园林的布局讲究曲折迂回,移步换景,让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这与扬州文化中追求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相呼应。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扬州市民的宝贵文化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将介绍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领略扬州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大明寺五雷音手工艺。
大明寺五雷音是扬州市大明寺的宝塔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五雷音手工艺是源于大明寺的佛教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
它是以造型小巧玲珑、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五雷音像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一种工艺品制作技艺。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佛教文化,促进扬州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第二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扬剧。
扬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扬剧以其婉转优美的旋律、细腻动人的唱腔、丰富多彩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扬剧在演出形式、音乐、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乐”。
扬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促进扬州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扬州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展示了扬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决心和努力。
这些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将不断激发出新的文化创意和活力,为扬州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动力。
这些非遗项目也成为扬州市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扬州的历史文化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
在岁月的长河中,扬州孕育了无数有趣的故事,每一个都充满了魅力和传奇色彩。
扬州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86 年,当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了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扬州由此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曾多次经历兴衰,但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扬州的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隋唐时期,扬州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扬州成为了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商业繁荣,人口众多。
当时的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有“扬一益二”的美誉。
许多文人墨客也纷至沓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李白对扬州的赞美。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扬州处处繁花似锦,春风拂面,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卷。
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为扬州的二十四桥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传说中,二十四桥是隋炀帝为了观赏扬州的月色而修建的,每到月圆之夜,桥上桥下,月影摇曳,箫声悠扬,让人陶醉不已。
扬州的园林艺术也是别具一格。
个园以叠石艺术闻名,园内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各具特色,巧妙地将四季景色融入到园林之中。
何园则以回廊和片石山房著称,回廊曲折迂回,贯穿全园,让人在漫步中感受到无尽的诗意。
这些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扬州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扬州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除了园林,扬州的美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扬州炒饭闻名遐迩,颗粒分明的米饭搭配着丰富的食材,香气扑鼻。
狮子头口感鲜嫩,肥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富春包子皮薄馅大,汤汁鲜美,是扬州人早餐的最爱之一。
还有牛皮糖、酱菜等特色小吃,每一种都蕴含着扬州独特的风味。
在扬州的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名人的故事。
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的书画风格独特,不拘一格,深受人们喜爱。
郑板桥一生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刚正不阿的品格,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扬州三都文化的介绍
扬州三都文化是扬州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广陵古城、扬州古运河和汶河三部分。
这些地方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
广陵古城,位于扬州市中心,是扬州最古老的城区之一。
这里保存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和古老的街道。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城墙、寺庙、园林和民居,它们见证了扬州的繁荣和变迁。
在广陵古城中漫步,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的岁月,感受到了扬州古老文化的魅力。
扬州古运河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也是扬州的重要水运交通枢纽。
它连接着长江和淮河,是扬州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沿着古运河漫步,你可以看到古老的运河码头、石拱桥和运河两岸的古老街市,感受到扬州古代商业繁荣的氛围。
汶河是扬州市的母亲河,也是扬州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汶河两岸有许多美丽的公园和景点,游人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江南水乡的风光和生活方式。
汶河畔的柳树成行,风吹过来,带来一丝丝清凉。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河边的小路上,欣赏到扬州的自然美景,感受到汶河文化的魅力。
扬州三都文化是扬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扬州的一张名片。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古老的气息。
无论是
繁华的广陵古城,还是宁静的扬州古运河和汶河,都展现出扬州独特的魅力。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扬州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的生活态度。
扬州三都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扬州的独特文化,将其传承下去,让世界共享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的文化福祉。
扬州有哪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拥有众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是扬州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扬州的园林艺术。
扬州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个园,是扬州园林的代表之一。
步入个园,仿佛置身于一幅四季更迭的画卷之中。
以叠石艺术著名,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春景以石笋和竹子为主,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夏景以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和池塘为特色,营造出夏日的清凉;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配以红枫等植物,展现出秋意的浓郁;冬景则以白色的宣石堆砌,象征着冬日的寒冷。
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其回廊曲折,建筑错落有致,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又有西洋建筑的风格融入其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片石山房更是以石涛大师叠石的“人间孤本”而著称,体现了高超的叠石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构思。
扬州的古运河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见证了扬州的兴衰与变迁。
运河两岸,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扬州就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古代,扬州依靠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了商业繁荣、文化昌盛的大都市。
如今,沿着古运河漫步,可以欣赏到沿岸的风光,感受历史的韵味。
东关古渡、文峰塔等历史遗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运河上的船只来来往往,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漕运繁忙景象。
扬州的瘦西湖同样闻名遐迩。
它原名保障湖,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将其与杭州西湖作比,写下“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从此,瘦西湖之名流传开来。
瘦西湖的湖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桥身造型别致,极具美感。
二十四桥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更是为其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除了园林和运河,扬州的传统工艺也是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的民俗风情有哪些独特特色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坐落在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
它不仅有着如画的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拥有独特而迷人的民俗风情。
扬州的民俗风情首先体现在传统节日上。
春节是扬州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从腊月开始,人们就忙碌起来,准备年货。
腌制咸鱼、风鸡、腊肉,蒸包子、年糕,炸肉圆,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到了除夕,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迎新。
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道新年祝福。
元宵节也是扬州的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各种花灯争奇斗艳。
人们除了赏花灯,还会猜灯谜。
猜中灯谜的人,会得到一份小小的奖品,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
此外,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寓意着团圆美满。
清明节,扬州人会去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同时,也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会到郊外欣赏春天的美景。
端午节,扬州有包粽子、赛龙舟的传统。
粽子的种类繁多,有肉粽、豆沙粽、红枣粽等。
赛龙舟则是一项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
中秋节,家人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
扬州的月饼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扬州的婚礼习俗也颇具特色。
在过去,扬州的婚礼有着繁琐的程序。
从提亲、定亲到结婚,都有许多讲究。
提亲时,男方要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
定亲时,双方家长会交换生辰八字,选定结婚的吉日。
结婚当天,新娘要早早起床梳妆打扮,穿上红色的嫁衣。
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到了男方家,还有一系列的仪式,如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等。
如今,虽然一些传统的仪式有所简化,但仍保留了一些重要的环节,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祝福。
扬州的饮食民俗也是一大亮点。
扬州菜以其精致、清淡、鲜美而著称。
著名的扬州炒饭,颗粒分明,香气扑鼻。
狮子头,口感鲜嫩,肥而不腻。
文思豆腐,刀工精细,入口即化。
此外,还有富春包子、牛皮糖等特色小吃,让人回味无穷。
在扬州,吃饭还有许多讲究。
比如,长辈先动筷,吃饭时不能发出声音,不能用筷子指人等。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扬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文化荟萃之地,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的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扬州市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扬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其纳入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努力传承弘扬扬州市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传播与发展。
2. 正文2.1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十项,包括扬州市民俗文化、京杭大运河文化、扬剧、扬州书法、扬州民间音乐、扬州园林艺术、扬州武术、扬州美食文化、扬州地方戏曲和扬州文人墨宝等。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扬州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扬州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和传承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不仅是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更是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执着保护者和推广者。
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些文化传统。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扬州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当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扬州市不仅设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还开展了各种培训活动和传统技艺展示,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
通过举办传统技艺比赛、文化节目和展览,扬州市积极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激发了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和关注。
扬州市还注重与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非遗技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外地的保护经验,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扬州市的传统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城市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活力。
扬州有哪些值得一游的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进扬州,探寻那些值得一游的特色历史文化遗产。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扬州的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扬州市城西北郊。
其湖面瘦长,蜿蜒曲折,犹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沿着湖畔漫步,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桥身既有南方之秀,又有北方之雄。
十五个桥洞洞洞相连,每当月圆之夜,十五个桥洞都会映入水中,形成“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奇妙景观。
二十四桥也是瘦西湖的著名景点,唐代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更是让这座桥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扬州的个园也是独具特色。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步入个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春景”,园中的翠竹和石笋寓意着春天的生机勃勃。
“夏景”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营造出夏日的清凉之感。
“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配上红枫,展现出秋的绚丽。
“冬景”则以白色石英石堆砌,宛如冬雪覆盖,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这种以石景表现四季的创意,令人赞叹不已。
何园是扬州晚清园林的代表作品。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
何园的建筑风格独特,复道回廊贯穿全园,被誉为“天下第一廊”。
回廊曲折迂回,高低错落,将园内的亭台楼阁连成一体。
片石山房是何园的一大亮点,相传是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
水中月、镜中花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让人感受到园林艺术的精妙之处。
除了园林,扬州的古运河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扬州古运河是中国古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它见证了扬州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沿着古运河漫步,可以欣赏到两岸的古迹和风光。
如今,古运河已成为扬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夜晚的古运河更是灯火辉煌,游船穿梭,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扬州的大明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扬州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可参与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有许多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等待着您的参与,让我们一同来探寻。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扬州的“香火戏”。
这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其表演风格独特,唱腔婉转悠扬。
香火戏通常在庙会或者重大节日期间上演,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粉墨登场,通过精彩的表演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您若参与其中,定会被那热闹的氛围和精彩的表演所吸引。
再者,扬州的“端午龙舟赛”也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每到端午节,扬州的江河湖泊上便会响起激昂的鼓声,一艘艘色彩鲜艳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飞驰。
龙舟上的选手们齐心协力,喊着整齐的口号,奋力划桨。
岸边观众们的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您可以加入到观众的队伍中,为选手们加油助威,感受那种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还有扬州的“民间舞蹈”,如“龙舞”“狮舞”等。
这些舞蹈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舞起长龙、雄狮,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您可以亲自参与到舞蹈的队伍中,跟着节奏一起舞动,体验其中的乐趣。
扬州的“花灯节”同样令人陶醉。
每到元宵节前后,扬州的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也有充满创意的现代花灯。
这些花灯造型精美,色彩斑斓,将夜晚的扬州装点得如梦如幻。
您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漫步在花灯下,欣赏这美丽的夜景,还可以猜灯谜,感受传统节日的欢乐氛围。
“扬州评话”也是扬州民俗文化中的瑰宝。
表演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讲述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您可以找一家茶馆,坐下来,静静地聆听评话艺人的精彩讲述,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些古老的故事之中。
另外,扬州还有独特的“民间工艺”展示活动。
比如扬州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就能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花鸟鱼虫、人物风景,无不栩栩如生。
还有扬州刺绣,那细腻的针法、精美的图案,让人赞叹不已。
扬州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了解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扬州孕育出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犹如一颗颗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扬州剪纸。
扬州剪纸以其精巧细腻、线条流畅而闻名于世。
其题材丰富多样,从花鸟鱼虫到人物故事,无所不包。
剪纸艺人凭借着一把剪刀和一张纸,便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的作品。
他们运用独特的技法,如“锯齿纹”和“月牙纹”,赋予剪纸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扬州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扬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的表达。
扬州刺绣同样令人赞叹。
它以针法细腻、色彩鲜艳、表现力强而著称。
扬州刺绣注重针法的运用,常见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滚针等,每种针法都能营造出不同的效果。
在绣制过程中,绣工们精心挑选丝线,巧妙搭配色彩,使得绣品呈现出逼真的质感和生动的形象。
无论是精美的屏风,还是小巧的荷包,扬州刺绣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扬州评话也是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评话艺人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精彩的表演,将一个个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
他们善于运用各种声音和语调来塑造人物形象,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扬州评话的内容广泛,涵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侠义传奇等,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扬州清曲则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婉转的唱腔吸引着人们。
它通常由演唱者手持乐器自弹自唱,歌词富有诗意,曲调清新悠扬。
扬州清曲的曲目众多,既有反映生活情趣的小调,也有表达情感的大曲,充分展现了扬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除了以上这些,扬州还有广陵琴派。
广陵琴派历史悠久,其琴风古朴典雅、刚柔相济。
琴师们通过精湛的演奏技巧,将琴曲中的情感和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广陵琴派的曲目丰富,如《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每一首都令人陶醉其中。
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传承了千年的印刷工艺,从选材、雕刻到印刷,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扬州文化
扬州是国务院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4年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
自汉代起,扬州便形成了“孳货盐田,铲利铜山”的繁盛景象;唐代的扬州,更是物富民殷,富甲天下,其“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恢宏气势,使扬州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清代的扬州,已跻身世界十大城市的前列,占全国财政税收四分之一的扬州盐业,“损益盈虚,动关国计”。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淮左名都以其“枕江臂淮”的形胜,几度辉煌,几度鼎盛,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
一、运河文化
扬州是一座处处洋溢着水的风情的文化名城。
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古邗沟,也孕育了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扬州。
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此为中心;春秋古邗沟、隋代古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在这里汇集。
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
扬州是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受古运河影响和恩泽最大的城市,从而也是最有资格向世人展示古运河文明的城市。
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造就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带动了扬州经济、奠基了扬州文化。
古运河是扬州城市最具文化积淀的构想符号之一。
正因如此,扬州被确定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牵头城市。
二、盐商文化
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被商人(主要来自徽州的客商)改变的城市。
明清时期的扬州,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
徽商相对于晋商,多了一点叫做“旨趣”的东西,正是这种“旨趣”,对扬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盐商喜欢附庸风雅,养着大量的文人清客,于是出现了“扬州八怪”;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成就了扬州的饮食文化;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衍生出扬州的沐浴文化。
三、园林文化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
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
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
扬州园林现存30处左右,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
扬州园林寓秀于雄,园因景胜,景因园异,既俱北方之雄,又显南方之秀,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有个园、何园、瘦西湖。
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四、扬州诗词
扬州是中华诗词的“洞天福地”,著名学者、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对扬州与诗词的关系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扬州千古属诗人”。
早在汉代,远嫁乌孙国和亲的江都国公主刘细君,就在异国他乡写下一首哀婉悲凉的思乡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是我们能见到的由扬州人最早创作的一首诗。
唐宋时期,中华诗词艺术登峰造极,扬州成为当时文人墨客最为向往的城市,大批诗人云集扬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让扬州人感到自豪的是同乡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在唐诗中独占鳌头,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宋代以后,围绕歌咏“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留下了大量诗篇,特别是欧阳修、苏东坡两位“文章太守”在扬州留下了众多的诗文佳话,他们的遗迹尚存,“风流宛在”。
康熙一朝,曹雪芹祖父曹寅受命于朝廷,在扬州负责刊刻工程浩大的《全唐诗》,耗时一年半,成书900卷,收录诗人2200多家,诗作近5万首。
五、扬州戏曲
扬州历史上专业表演艺术种类较多,有扬剧、淮剧、锡剧、京剧、越剧、木偶剧、歌剧、话剧、音乐、舞蹈、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杂技等。
扬剧扬州地方戏剧,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起源于二百多年前的扬州乱弹(即扬州花鼓)。
乱弹没落后,艺人流散民间,促进了香火戏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
香火戏(俗称“大开口”)、花鼓戏(俗称“小开口”)于1936年在上海合并,称“维扬戏”。
解放后,维扬戏改称扬剧。
扬剧的角色也分为生、旦、净、丑等,在表演艺术方面的特色,重视丑和旦的表演。
因一丑一旦的传统剧目很多,从而形成了扬剧的喜剧风格。
木偶戏古称道傀儡、魁儡子或窟儡子,唐代传至扬州。
唐人韦绚著《刘宾客佳话录》、明代王衡著《真傀儡》杂剧中,记载了唐代大司徒杜佑在扬州市街坊看“盘铃傀儡”的故事。
清代乾隆年间,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均曾盛行于扬州。
当时来到陕西、安徽等省木偶系班社,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集中于扬州城内作表演活动。
元宵节后,便出城到北郊“声技饮食”汇集之所虹桥一侧的长堤上献艺。
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多用戏曲曲调演员,有的用对话或歌舞表演。
扬州评话扬州评话也叫扬州评词,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
不仅是扬州地方曲艺中的主要曲种,也是全国曲艺中声誉卓著、影响巨大的主要曲种。
扬州评话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它在明代就已经相当的成熟,而盛行于清代,直到现今。
扬州评话通过口头说表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景物、抒发感情。
它的艺术特色是描写细致,机构严密,一人多角,以手、眼、身、步、神与口头说表紧密配合,使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
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很多,代表的书目是《三国》和《水浒》,还有《岳传》、《西游记》、《清风闸》、《隋唐》等。
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旧时俗称“小昌”或“小曲”,扬州地方曲种,流行于扬州、镇江、上海等地。
扬州清曲源于民歌,形成于清乾隆时期。
此际,本地广为流行的民歌从简单的传唱衍升为表演性的演唱艺术,伴奏也开始从单一乐器发展为数件乐器,并讲究演唱技巧,有了经常演唱的剧目。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内称:“小曲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
”是这一曲种演出活动的最早记载。
卷中还记述了当时流行的曲牌、
曲目和演唱、操乐器的高手名家。
从晚清到民国年间,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扬州民歌民歌小调都是产生于民间。
在民间的各种风俗活动之中,由口头创作又经过口头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加工进行再创作,使之更加完美。
扬州民歌是由“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结合而成的。
民歌的基本演唱形式是一人唱众人和。
“号子”和“小调”的歌词既有与劳动直接相关的叙述,也有对艰辛生活的感叹,既有“赞古人”、“唱花名”的警句,更有对纯真爱情生活的歌颂和向往。
集中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生活情趣。
现代代表作有《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四季歌》、《数鸭蛋》、《撒趟撩在外》等等。
六、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也称扬州画派,代表人物有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
他们在绘画上反对泥古不化模仿风,主张革新创造,提倡个性解放,为中国画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扬州八怪的作品和当时流行的含蓄典雅的花鸟画风相违背,被称之为“怪”。
七、扬州学派
扬州学派是清代学派之一,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
因为起源于扬州,所以称为扬州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江藩、汪中、刘台拱、凌廷堪、焦循、阮元、任大椿、王念孙、王引之、朱彬、刘宝楠、刘文淇、薛传钧、汪喜孙、焦廷琥、刘恭冕、刘毓崧等。
扬州学派作为一个具有地域特点的学术流派,是在扬州这块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肥沃土壤中产生形成的。
扬州学派的形成,是以扬州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扬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条件,受扬州深厚的文化的影响,继承皖派之学而形成的。
扬州以盐为支柱的经济的繁荣为扬州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八、工艺文化
雕版印刷是扬州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至清代时为全国之最,其中曹寅在扬州主持刊刻的《全唐诗》、《佩文斋书画谱》、《词谱》等,均为传世珍品。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78年复建至今,先后出版雕版古籍30余种,影印古籍403种,数百万册,其中大型丛书50多种。
是全国唯一具备雕刻、印刷、装订等全套生产工艺的雕版古籍刻印社,并藏有数十万珍贵的版片,被誉为“江苏一绝”。
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
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有的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宝贵的工艺文化,不仅没有被历史的劲风吹灭,反而在现代社会,显现出愈发夺目的光彩。
扬州文化如同银河中的点点繁星,数不胜数却熠熠生辉。
是扬州的,也是民族的;是扬州的,也是世界的;是扬州的,也是人类的。
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曾经给他可爱的故乡扬州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印的名城”,这不仅是“一句嘱托”,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