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泸定桥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一、生字词1.重点字词读音-泸定桥(lú dìng qiáo)-湍急(tuān jí)-高山峻岭(gāo shān jùn lǐng)-击溃(jī kuì)-千钧一发(qiān jūn yī fà)2.词语解释-水流湍急:形容水流非常急。
-高山峻岭:又高又陡的山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心惊胆寒:形容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二、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2.第二部分(2-5):写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赶在敌人援军前面到达泸定桥。
-(2)写红军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沿着山路跑步前进。
-(3)写红军战士与对岸增援的敌人赛跑,不分昼夜地奔袭。
-(4)写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泸定桥。
-(5)写红四团到达泸定桥后,发现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3.第三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夺桥。
-(6)写红军战士发起总攻,敌人用机枪、大炮阻击。
-(7)写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冲过铁索桥。
-(8)写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三、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写作特点1.场面描写生动-课文对红军夺桥的战斗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红军战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例如“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3.语言准确简练-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如“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既交代了红军的行动,又突出了红军的英勇。
泸定桥泸定桥又被称为铁索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
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
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
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
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
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1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
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
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夺泸定桥在1935年5月25日,面对国民党追兵的紧追不舍,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5月28日。
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的泸定桥已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当阅读了一本《飞夺泸定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课文解析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飞夺泸定桥》课文解析篇1一、说教材《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
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具体来说,“飞”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识破诡计,智定策略。
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沪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面对路远(离沪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沪定桥。
其二,排除艰难,智斗援敌。
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沪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
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沪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沪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夺”中见勇则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险”中见勇。
“沪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
基本信息课题北师大版七册语文《飞夺泸定桥》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说明了党领导下的红军能战胜一切困难,是无敌于天下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红军北上抗日向大渡河挺进,再写向泸定桥挺进,然后写夺桥战斗,最后写过河北上抗日。
课文的重点是“飞夺”。
“飞”字突出了红军的神速,“夺”字突出了红军的勇敢。
“飞夺”的行动来源于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在学生已经具有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
部分学生历史知识欠缺,注意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课前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1、运用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培养学生抓住文章题目的关键词语阅读文章。
3、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和读中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红军战士夺桥时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介绍资料了解背景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
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解题质疑引入内容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
生生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奔赴前线2.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2022年六年级下册语文飞夺泸定桥课堂笔记看了《飞夺泸定桥》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安静,对红军战士的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飞夺泸定桥》讲的是红军战士占据泸定桥那一幕幕惊慌激烈的情景:红军为了渡过大渡河,派出一支队伍抢先夺取泸定桥,这支队伍就是红一军团的红四团。
他们想了一个方法,使敌人中计,然后夺取泸定桥。
沪定桥是铁索桥,桥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两岸是悬崖绝壁,地势特别危急,而目红军要在29日早晨拿下泸定桥,所以22位英雄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飞也似的向火光冲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敌人最终被歼灭了。
看完后,我那晶莹的泪花在我眼眶里打转,我从来不知我们现在的华蜜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有成千上万个红军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胸前佩带的红领巾是红军成功的象征,我们要好好爱惜红领巾,因为红领巾是他们的鲜血染红的,我们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必需要懂得为啥要好好地爱惜红领巾。
现在有些小挚友不当红领巾一回事。
有的根本不去洗它。
脏了、臭了就扔掉再买一条,好像一条红领巾的价值就只有五毛钱、一元钱,还有的用红领巾当武器运用,你们在与挚友玩耍游戏时,有没有听到红领巾在无声地哭泣!希望全部的学生们都要爱惜、珍惜红领巾,这也算是一种好学生的行为吧!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有时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向长辈们发牌气,还因为挑食,怪饭菜不好吃,你们知不知道,那个时侯是连饭都吃不上,好些老百姓都是因为饥饿而死去了。
看别的小挚友有一样好玩、好看的东西,就嚷着要父母买,他们不买,就大哭大间,你们知道吗那时候的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了,更别说什么东西了,衣服破了,缝一缝。
寒冷的冬天连棉被都没有,只有用茅草来盖一盖。
有些红军,为了我们,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还弄得妻离子散,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可他们却执意要保卫国家,可见红军们对共产党赤胆忠心。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
泸定桥的景点介绍
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它的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泸定桥”三个字。
这座铁索桥是红
军长征时通过的第一座桥。
泸定桥长有50多米,宽有4米,高有6米。
每条桥栏上都
刻着许多的图案。
有的是两头牛互相嬉戏;有的是两只狮子互相打闹;还有的是两只猴子在嬉戏……这些图案非常精美,让人看了不禁感叹我国的雕刻师的鬼斧神工。
泸定桥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呢!你听过《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吗?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我告诉你们吧!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5月25日,红军正在行军时,突然敌人
从后面追上来了。
红军想把敌人甩掉,便在泸定桥上放下了两个铁索。
现在,我们还可以看见那两个铁索在水里飘着。
我想:红军当时一定很害怕吧!
泸定桥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这五个字。
泸定桥还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 1 —1 —。
泸定桥
泸定桥又被称为铁索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
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
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
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
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
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1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
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
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夺泸定桥
在1935年5月25日,面对国民党追兵的紧追不舍,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
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5月28日。
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的泸定桥已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
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2名夺桥突击队。
下午四点,22名解放军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
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
当红军突击队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
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飞夺泸定桥战。
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