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学》公开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20
认识线段二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新课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编者把这一内容安排在低段学习中,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段”这个几何概念。
新教材是分以下几步安排教学的:①直接出示三条长度不同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
②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进一步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③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
与以往教材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撇弃了由直线定义线段,而是以直接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通过与曲线的对比得知线段“直”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
根据这个特点,整节课自始至终力求体现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1、学生会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2、会参与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活动一、观察体验,直观感知1、认识线段。
出示:①②③④请小朋友观察屏幕上的图,它们是各种各样的线,如果我们把这4条线段分一分,你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你是怎样想的?大家是这样分的吗?把第①和④分为一类,因为这两条线直直的;把②和③分为一类,这两条线是弯的。
师:像这样两条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师:观察这两条线段,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1:这个小朋友觉得一条线是斜的,一条是直的。
师:不管是斜的还是直的,但它们都是直直的。
生2: 哦,你观察到线段都很直,两边又有一个点。
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这两端的点,我们就叫它端点。
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不管是长的、短的、横的、竖的,还是斜的,像这样有两个端点的直线就叫作线段。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上册表内乘法(一)四1.乘法的初步认识温故知新1.细心算一算。
6+6+6=18 8+8+8+8=32 7+7+7= 3+3+3+3=1241+41=82 30+30+30=90 40+40= 20+20=40322112908040新课先知2.教材第47页例1。
已知信息:有( 5 )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 3 )人;有( 4 )节小火车车厢,每节车厢里有( 6 )人;过山车有( 7 )排座位,每排坐( 2 )人。
所求问题:(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534672新课先知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1)求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就是求( 5 )个( 3 )相加的和是多少,列式计算为 3+3+3+3+3=15(人) 。
(2)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就是求( )个( 6 )相加的和是多少,列式计算为 6+6+6+6=24(人) 。
(3)求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就是求( 7 )个( 2 )相加的和是多少,列式计算为 2+2+2+2+2+2+2=14(人) 。
53+3=15(人)466+6+6722+2+2+2+6=24(人)+2+2=14(人)新课先知(4)观察上面的加法算式,可以发现:每道算式中的加数都( ),像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方法:用相同的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相乘,如加法算式2+2+2+2+2+2+2=14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2×7=14或7×2=14。
相同新课先知(5)“×”叫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读,“×”读作“乘”,“=”读作“等于”。
如2×7=14读作: 2乘7等于14 ;7×2=14读作: 7乘2等于14 。
2乘7等于147乘2等于14新课先知3.教材第48页例2。
(1)有( 3 )束气球,每束都有( 5 )个气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倍的认识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是通过作差比较的,这种比较方法建立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几、小几或多几、少几;而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则是通过作商比较的,这种比较方法建立在“每份数”和“份数”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分之几,相比前一种比较方法,学生生活经验中较少有关于“倍”的体验。
故而对“倍”的理解要困难一些。
可能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听到过用倍数来表达数量关系的词句,但一般不知其确切的含义。
这些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前者会形成对本课学习的负迁移(总脱离不了用多几,少几来表达两个数量的关系),而后者的探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发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动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倍的认识》教学目标:1、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2、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学发现“倍”的数学现象过渡语: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小花图。
1、谁来说说,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预设:生1:红花2朵。
生2:黄花6朵。
生3:粉花10朵。
2、怎样就清楚地看出小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呢?预设:排队、一一对应的摆放。
3、能根据你们找到的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预设: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多多少朵?(红花比黄花少多少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追问:(1)她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2)还有不一样的问题吗?4、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新知:通过比较还可以提出求倍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倍。
(板书:倍的认识)【设计意图:“怎样就清楚地看出小花的朵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这一问题的深入,使学生经历从散乱到整齐,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倍是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