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生命》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1《永久的生命》公开课一等奖文档1《永久的生命》公开课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永久的生命》。
本课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珊瑚虫生活在海底,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却始终不放弃生命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珊瑚虫对生命的执着和勇敢。
难点:学会生字词,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原文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一个海底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主人公珊瑚虫的经历。
3. 学习生字词: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4. 精讲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珊瑚虫对生命的执着和勇敢。
5. 实践练习:设置一些实践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文《永久的生命》主人公:珊瑚虫经历:海底生活,经历生死考验品质:执着、勇敢、珍爱生命七、作业设计(1)珊瑚虫生活在什么地方?(2)珊瑚虫经历了哪些生死考验?(3)珊瑚虫的品质有哪些?答案:(1)珊瑚虫生活在海底。
(2)珊瑚虫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如海浪冲击、天敌攻击等。
(3)珊瑚虫的品质有执着、勇敢、珍爱生命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永久的生命》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15《永久的生命》公开课教学目标: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写作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趣引思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
这是一种观点。
但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作家严文井在他的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中告诉我们,生命是“永久的”。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生命?他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领略“永久的生命”的魅力。
(板书:永久的生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把课文美美地读上一遍,注意准确发音。
(齐读)检查预:1、解决生字读音(抽读)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牛犊、消逝、兴味2、解释词语(读读记记——齐读一遍)臼齿:位于口腔后部两侧的牙齿。
茸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耻辱等。
牛犊:指小牛。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3、知识链接(教师讲述)哲理散文又叫议论性散文,以阐述哲理见长,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谈,推心置腹,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写作目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想和联想的空间。
4、作者简介(教师讲述)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等。
过渡:本文写于1942年,让我们一起看看写作背景(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南京大是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场惨剧。
精心整理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写作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激趣引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
二、 1、 23表达4、过渡:本文写于1942年,让我们一起看看写作背景(课件出示,教师讲述)
①南京大屠杀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②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惨案,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
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史称花园口决堤。
③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旱灾。
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
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
根据现有的材料显示,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
据详细的统计,在河南1200万受灾人口中,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饥荒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
过渡:在那样的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卑微的、柔弱的,有如草芥一般!那时的全国上下都被一种情绪笼罩着:(悲观——消沉)
然而,作者却认为: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乐观——积极)
那么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
5、①教师讲解朗读要领。
(1)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注意感情。
(2)朗读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语气语调。
(3
(1
明确:
(2
明确:
(3
明确:
永
(4
?这种
明确:
(5
明确:
批注:
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评价。
(15分钟)(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
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的特点。
(4)“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的生命。
“合起来”指的是人类的生命。
整句话的意思是: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这是生命的奇迹。
感谢这一奇迹,它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持续、永远不朽。
(5)“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落
值。
小结:
明确: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