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2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电子电工技术基础二、对象:三年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三、课时:94四、学分:2五、课程目标《电工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广泛使用性,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为此参照原电工学、电子学两门课的内容编写的,突出了高职技术教育特点,主要讲述了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与变压器、半导体元件及应用、低压控制电器与电路的基础知识作了必要的描述。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精讲多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实用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发展。
职业能力目标:(1)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与变压器、半导体元件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低压控制电器与电路的基础知识(3)通过对电工电子线路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计算等认知活动,培养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
(4)认识电工电子技术学习的一般过程,进而不断加深对电工电子器件及线路的理解过程。
(5)认识电工电子技术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
(6)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和分析。
六、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以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案例为主,其服务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
本课程由基本电路、常用半导体元件、低压控制电器三大项目组成,每个项目设置了若干个应用型模块组成。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启发式、互动式、交互式教学方式并存,从实践到理论,又由理论到实践,进而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提高了实践的知识含量,使学生既知道该怎么做,又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与知识点简介一、绪论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知识点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内容。
二、电工基础理论1. 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在电路中的流动,通常用安培(A)来表示。
电压是电势差,在电路中提供推动电流流动的力量,通常用伏特(V)来表示。
2. 电阻与电功率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性质,单位是欧姆(Ω)。
电功率是电流通过电阻时所产生的热量或做功的能力,单位是瓦特(W)。
3. 串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元件中依次通过,而电压在各个元件上相加;并联电路中,电流在各个元件上相等,而电压相加。
4. 电感与电容电感是储存电能的元件,单位是亨利(H)。
电容储存电能的能力,单位是法拉(F)。
5. 三相电路三相电路是一种常用的电力供应方式,通过三根交流相电源提供能量。
它具有高功率传输的特点。
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点1. 基本电子元器件基本电子元器件包括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
它们是电子电路中起关键作用的构成要素。
2. 数字电路与逻辑门数字电路通过逻辑门实现数字信号的处理与控制。
常见的逻辑门有与门、或门、非门等。
3. 运放与放大电路运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放大器件,可以将微弱信号放大到一定程度,常用于信号处理与放大。
4. 集成电路与芯片集成电路是将数百甚至上千个电子元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技术。
它在电子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
5. 通信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联系的重要手段,包括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
网络是信息传输与共享的基础。
四、总结本文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知识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电流与电压、电阻与电功率、串并联电路、电感与电容等电工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电子元器件、数字电路与逻辑门、运放与放大电路、集成电路与芯片、通信技术与网络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点。
这些理论与知识点是电工与电子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对于深入了解与应用电工与电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PPT张志良介绍本文档是关于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PPT张志良的相关内容。
在本文档中,我将简要介绍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概念、技术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什么?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研究电路、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基础学科。
它涵盖了电路基础、电力系统、电子器件、电气控制、电机与变压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以及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功率、能量等基本概念。
这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原理1.电路基础原理:电路基础是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核心,它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以及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功率定理等基本电路定理。
2.电力系统原理:电力系统是指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电网等。
电力系统原理主要涉及到电力的传输与分配、电力负荷的计算与分析、电力损耗与效率等内容。
3.电子器件原理:电子器件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其中包括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
电子器件原理主要涉及到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以及应用场景。
4.电气控制原理:电气控制是指电气信号对电气设备的控制过程,包括自动控制、遥控、调节等。
电气控制原理主要涉及到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电机与变压器原理:电机与变压器是电工与电子技术中广泛应用的设备,电机用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变压器用于电力的输送和变压。
电机与变压器原理主要涉及到电机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以及应用场景。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的应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电子设备、通信与网络、控制与自动化等领域。
1.电力系统应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发电厂的控制与监测、输电线路的保护与运行、电力负荷的计算与优化等。
2.电子设备应用: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在电子设备领域中广泛应用,包括电子元器件的选型与设计、电子电路的布局与调试、电子设备的维护与修理等。
一、填空题1. 已知图中U1=2V, U2=-8V, 则UAB=-10 。
2. 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是通路、断路、短路。
3. 有三个6Ω的电阻, 若把它们串联, 等效电阻是18 Ω;若把它们并联, 等效电阻2Ω;若两个并联后再与第三个串联, 等效电阻是9 Ω。
4.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 应把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时, 应把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
5. 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路径称为回路;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交点称为节点。
6.电路如图所示, 设U=12V、I=2A、R=6Ω, 则UAB= -24 V。
7. 直流电路如图所示, R1所消耗的功率为2W, 则R2的阻值应为 2 Ω。
8. 电路中电位的参考点发生变化后, 其他各点的电位均发生变化。
9. 在直流电路中, 电感可以看作短路, 电容可以看作断路。
9. 我国工业交流电采用的标准频率是50 Hz。
10. 三相对称负载作三角形联接时, 线电流IL与相电流IP间的关系是: IP=IL。
11. 电阻元件是耗能元件, 电容元件是储能元件。
12. 已知一正弦电压u=311sin(628t-60º)V, 则其最大值为311 V, 频率为100 Hz, 初相位为-60º。
13.在纯电阻交流电路中, 已知电路端电压u=311sin(314t-60º)V, 电阻R=10Ω, 则电流I=22A,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φ= 0º, 电阻消耗的功率P= 4840 W。
14.三角形联结的三相对称负载, 若线电压为380 V, 则相电压为380 V;若相电流为10 A, 则线电流为17.32 A。
15. 式QC=I2XC是表示电容元件在正弦电路中的无功功率计算公式。
16. 正弦交流电压的最大值Um与其有效值U之比为。
17. 电感元件是一种储能元件, 可将输入的电能转化为磁场能量储存起来。
18. 若三相电动势依次达到最大值的次序为e1—e2—e3, 则称此种相序为正序。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教案第一章:电工技术基础1.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单位是安培(A)。
电压:电路两点间的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单位是欧姆(Ω)。
1.2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提供电能的设备,如电池、发电机。
负载:消耗电能的设备,如灯泡、电动机。
导线:连接电源和负载,传输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设备。
1.3 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电流能够顺畅流动的状态。
开路:电流无法流动的状态,即电路中断。
第二章:电子技术基础2.1 电子和原子电子:原子核外的负电荷粒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2 半导体的性质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掺杂:向半导体中加入微量杂质,改变其导电性能。
PN结: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接触形成的结。
2.3 简单的电子电路放大电路:放大微弱信号的电路,如放大器。
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电路,如整流器。
稳压电路:保持输出电压稳定的电路,如稳压器。
第三章:交流电路3.1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交流电:电流方向和大小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频率:交流电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电压和电流波形之间的相位差。
3.2 交流电路的功率有功功率:电路中实际做功的功率,如灯泡发光产生的功率。
无功功率:电路中不做功的功率,如电容器和电感器消耗的功率。
视在功率:电路中总的功率,等于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平方和的开方。
3.3 交流电路的测量和保护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交流电路的电压和电流。
保护装置:如熔断器、漏电保护器,用于保护电路和人身安全。
第四章:磁路与变压器4.1 磁路的概念磁路:磁力线所通过的路径。
磁通量:磁场穿过磁路的磁力线数量。
磁阻:磁力线通过磁路时的阻碍程度。
4.2 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变压器: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改变交流电压的设备。
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变压器的两个互相绝缘的绕组。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案一、课程概述本门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电工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电学基础、电路理论及实验、工程安装等方面;第二部分为电子技术基础,包括半导体器件基础、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内容,并进行相关实验。
二、教学目标1.掌握电学基础理论,了解电路分析方法和基本电器元件,能解决基本电路分析问题。
2.熟练掌握电路实验基本方法,能实验验证基本电路理论,并能独立设计小型电路。
3.熟悉半导体器件基本原理,了解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和应用,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制作工艺。
4.熟练掌握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基本原理,了解集成电路的基本结构和设计流程,能进行简单数字和模拟电路的设计。
5.能独立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并能运用于电路的设计和分析。
6.进一步增强学生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电工基础第一章:电学基础1.电学基本概念2.电压、电流、电阻、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3.图示法和符号法4.电路元件的标志及表示方法5.电学常用单位制6.电路基本规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压分配定律、电流分配定律、戴维南等效电路定理、超前和滞后相位,高低通滤波器等第二章:电路理论及实验1.交流和直流电路的分析与实验2.简单小信号放大电路的分析和实验3.电源及稳压电路技术4.数字电路基本原理、转换器及运算放大器技术5.电磁感应现象及变压器的原理和实验6.介绍理想电路与实际电路的差异及特殊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技巧第三章:工程安装1.工程图解和元件的选择、制作及使用规范2.界面比较技术3.技术文件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章:半导体器件基础1.半导体物理基础2.PN结和二极管3.晶体管及其应用4.原理和应用5.MOSFET和Darlington管概述6.太阳能电池及其应用第五章:集成电路及其应用1.集成电路分类2.数字集成电路的分类、原理、设计和实现3.模拟集成电路的分类、原理及其应用4.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第六章:数字电路基础1.数制及其表示法2.逻辑函数与逻辑运算3.组合逻辑器件及其实现方法4.时序逻辑器件及其实现方法5.存储器件及其应用第七章:模拟电路基础1.基本电路和信号类型2.放大电路的分析和设计3.滤波电路及其设计4.信号发生器及其应用5.实际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考试内容和要求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实训三个部。
电工基础部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直流电路、电容器、磁场与电磁感应、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电子技术基础部分:常用半导体器件、放大和振荡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晶闸管电路、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及时序电路;电工、电子实验与实训部分: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使用、电路的连接、测试及故障检测等。
内容比例:电工基础部分约为45%,电子技术基础部分约为40%,实验与实训约为15%,对知识的要求从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
了解: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定律、原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理解(掌握):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并能正确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综合应用:能通过多个知识点分析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电工基础部分(一)电路基础知识1.了解电路的组成、作用及其工作状态;;2.理解电流及电压参考方向的意义,电工与电功率等含义、数学式、符号、单位及计算;3.掌握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
(二)直流电路1.掌握电阻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计算2.掌握直流电桥的平衡条件及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及计算;3.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及应用;4.掌握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三)电容器1.掌握电容器的组成、作用、分类规律和选用;2.理解电容量的符号、单位、数学式的含义,掌握电容器的连接方法及其计算;3.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及RC电路的暂态过程(四)磁场及电磁感应1.了解磁场、磁通、磁感应强度、磁导率、磁场强度和感应电动势等磁学量的含义、特点、符号、数学式、单位及计算,会根据物质的相对磁导率将物质分类;2.了解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3.了解铁磁物质的磁化、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及铁磁材料的分类及用途;4.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及其应用,理解右手定则并会运用;5.理解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自感系数等概念;6.理解互感现象、互感系数、互感电动势、及互感线圈的同名端等感念;7.了解磁路的组成和磁路欧姆定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