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教程第五章 国际工贸合作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44
《国际经济合作》讲义一、国际经济合作的定义与范畴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而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和业务往来。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形式,包括国际投资、国际技术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国际发展援助等。
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有所不同。
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而国际经济合作更侧重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早期,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相对简单,主要是商品的贸易往来。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二战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迅速发展。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展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
进入 21 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一)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直接经营企业,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和管理权。
间接投资则主要是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获取收益。
(二)国际技术合作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国际技术合作包括技术转让、技术许可、联合研发等形式,旨在促进技术在国际间的传播和应用,提高各国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劳务合作是指一国的劳动力向另一国提供劳务服务,包括劳务输出和劳务输入。
这种合作有助于解决劳动力资源在国际间的分布不均衡问题,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四)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承包是指承包商在国际市场上承接工程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国际经济合作ppt文档版第一章国际经济合作导论第一节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一、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1.定义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家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侧重生产领域)所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2. 研究对象国际经济合作着重研究国家间在生产领域所进行的经济协作活动,即发生在生产领域中的以生产要素国际移动为本质内容的经济关系的特点和规律。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含义1.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1)不同国家(地区)政府2)国际经济组织3)各国的企业与个人2.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平等互利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之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以其所具有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一定的经济协调机制,共同开展较为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3. 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主要是生产领域4. 国际经济合作的内容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5. 国际经济合作是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三、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1. 国际经济合作改善了世界经济外部环境2. 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率3. 国际经济合作使不同国家具有优势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产生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二节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一、国际经济合作的的类型1. 广义国际经济合作与狭义国际经济合作2. 宏观国际经济合作与微观国际经济合作3. 多边国际经济合作与双边国际经济合作4. 垂直型国际经济合作与水平型国际经济合作二、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1. 国际直接投资合作2. 国际间接投资合作1)国际信贷投资2)国际证券投资3. 国际科技合作1)有偿转让2)无偿转让(国际科技交流)4. 国际劳务合作5. 国际土地合作6. 国际经济信息与经济管理合作1)国际经济信息合作2)国际经济管理合作7. 国际经济(发展)援助8. 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第三节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p13-14)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经济合作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一)促进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动因1.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及其影响2.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3.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特征1)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发生了变化2)国际分工的地域和范围不断扩大3)国际分工的深度进一步发展4)混合型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类型4. 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5.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二)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基本特征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基本特征1. 国际经济合作反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2. 国际经济合作已形成了全球性、广泛性和多层次的格局1)国际经济合作的全球性2)国际经济合作的广泛性3)国际经济合作的多层次性4)国际经济合作常常是多种生产要素的复合转移3. 国际经济合作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矛盾与协调的运动规律1)国际经济竞争2)国际经济矛盾3)国际经济协调4)斗争和竞争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特征4. 国际经济合作采取直接结合的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和国际经济协调5.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和国际经济协调第二章国际经济协调第一节国际经济协调概述一、国际经济协调的概念1.国际经济协调的定义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国际会议和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等方式进行对话协商,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的联合调节。
《国际经济合作》讲义一、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重要性国际经济合作,简单来说,就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基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生产、贸易、金融、技术等领域开展的相互协作活动。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它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通过合作,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比如,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另一些国家则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具有优势。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其次,国际经济合作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不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和重点各不相同,合作能够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传播,加速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者,国际经济合作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合作带来的投资和贸易增长,为各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丰富了市场供应,提高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和生活质量。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一)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直接投入另一国的企业,以获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
这包括在国外设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收购兼并当地企业等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和资源,也促进了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交流。
(二)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通过购买外国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的投资。
这种投资方式相对较为灵活,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可以分享企业的盈利和资产增值。
(三)国际技术合作国际技术合作包括技术转让、技术许可、联合研发等形式。
技术先进的国家通过向其他国家转让技术,获得经济利益;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则通过引进技术,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四)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劳务合作是指一国向另一国提供劳动力服务,包括劳务输出和劳务输入。
劳务输出国可以通过向海外派遣劳动力,增加外汇收入;劳务输入国则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国际经济合作》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80学期开课学期:第6学期适用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编者:谢勤朱捷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木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程。
国际经济合作是当前国家间经济交往的重要内容。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当今国际经济中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规范化不断发展,以资本和技术要素为主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直接移动日趋频繁,国际经济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国际经济合作在世界经济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不断丰富,国际经济合作业务迅速增加,因此,国际经济合作不仅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国际机构的普遍关注,而且成为国际经济理论界学术研究的热门课题。
通过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要素国际移动和组合配置的基本理论;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具体形式,即国际信贷合作、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劳务合作、国际经济援助等以及川国在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实务为主,结合理论全而地介绍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各种形式和具体做法。
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联系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课程要求通过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国际经济合作概况有所了解,为将来从事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支撐理论,并在具体实践屮加以运用。
具体提出专、本科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国际经济合作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首先论述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内涵,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彖与内容;类型与形式;最后阐述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作用;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木原理以及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为后面其他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给学生建立了课程整体框架。
1.1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1.2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1.3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专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教学目标和要求: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动因;具体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特别是关税同盟理论;了解经济一体化的儿种实践;重点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