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裂技术理论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9.14 MB
- 文档页数:92
或许所有的美国人都在受益于“水力压裂法”,尽管半数以上的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
在今时今日,美国各级政府、企业对页岩油产业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美国页岩油资源极其丰富,在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怀俄明州,被锁在页岩之中的油存量达上万亿桶以上,而正是凭借“水力压裂法”,以前根本不可能企及的大量页岩油正在被开采。
这种技术方法,在测量时首先取一段基岩裸露的钻孔,用封隔器将上下两端密封起来;然后注入液体,加压直到孔壁破裂,随之记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并用印模器或井下电视观测破裂方位。
根据记录的破裂压力、关泵压力和破裂方位,利用相应的公式算出原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该方法于20世纪50年代就被科学家在理论上进行论证,60年代加以完善,在分析了压裂液渗入的影响后,开始作出大量野外和室内实验工作。
由于水力压裂法操作简便,且无须水力压裂法知道岩石的弹性参量,而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页岩油在美国的战略资源地位和自身需求,美国已进行很多水力压裂法地应力测量,德国、日本和中国现在也已相继开展此项工作。
资料显示,目前利用此法已能在5000米深处进行测量。
[1]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水力压裂法要加入化学物质,在每次压裂完成后,要对水进行获取和重新利用。
水力压裂法向来存在争议,但是这种页岩气开采技术在争议中却得到迅速发展。
当越来越多水体污染案例同水力压裂法相关联时,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出手了。
2010年7月19日,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主席亨利·韦克斯曼联手该机构下属的能源和环境小组组长爱德华·马基联名致信给美国10个主要页岩气开发商,要求它们提交水力压裂法应用全程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细节。
8月6日,限期“交卷”。
这个要求出台的背景是,全球天然气需求旺盛,美国引领页岩气开发技术并努力让页岩气开采遍地开花。
/a4_50_59_01300000955595129844599646376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页岩气开采现场取水处当前,美国页岩气开采的热门地点是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这两个地方也是美国马塞卢斯页岩(Marcellus shale)的集中区域。
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研究水力压裂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重要方法。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由于地层岩性的复杂性和压力传递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多裂缝现象。
多裂缝的生成、扩展和相互作用对采矿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主要涉及裂缝的产生原因、特征和影响等方面。
在采矿工程中,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多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进而引发裂缝的扩展和相互作用。
多裂缝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裂缝的数量、形态、大小和方向等方面。
裂缝的数量和形态受地层岩性、开采规模和压力条件等因素影响,而裂缝的大小和方向则与应力分布和地层构造有关。
多裂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裂缝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影响采矿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多裂缝会降低采矿效率,增加采矿成本。
多裂缝还可能引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因此,针对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探讨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真实地层岩样和实际施工条件,通过模拟水力压裂过程,观察和记录了多裂缝的产生、扩展和相互作用情况。
同时,我们采用了岩石力学测试仪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对裂缝的数量、形态、大小和方向等特征进行了详细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多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采矿工程中,多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引发裂缝的扩展和相互作用。
多裂缝的数量和形态受地层岩性、开采规模和压力条件等因素影响,而裂缝的大小和方向则与应力分布和地层构造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的正确性,本文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
我们建立了水力压裂多裂缝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并考虑了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水力压裂工艺技术概述与分类摘要:水力压裂是油气井增产、水井增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当地面高压泵组将液体以大大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井中时,在井底附近蹩起超过井壁附近地层的最小地应力及岩石抗张强度的压力后,即在地层中形成裂缝。
随着带有支撑剂的液体注入缝中,裂缝逐渐向前延伸,这样,在地层中形成了具有一定长度、宽度及高度的填砂裂缝。
由于压裂形成的裂缝具有很高的导流能力,使油气能够畅流入井,从而起到了增产增注的作用。
关键词:机理;裂缝;技术研究;增产;发展;探索。
一、水利压裂技术概述水力压裂技术经过50 多年的发展,在裂缝模型、压裂井动态预测、压裂液、支撑剂、压裂施工设备、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不但成为油气藏的增产增注手段,也成为评价认识储层的重要方法。
近期水力压裂在总体优化压裂、重复压裂、大型压裂、高砂比压裂,端部脱沙压裂、CO2 泡沫压裂及特殊井(斜井、水平井、深井、超深井、小井眼井等)压裂技术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压裂的单项技术也有了很大进展。
国内压裂酸化技术在设计软件、压裂酸化材料、施工技术指标等方面,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介绍了国内不同储层类型所适用的压裂技术,对更好地发挥水力压裂技术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自1947 年美国进行第1 次水力压裂以来,经过50 多年的发展,水力压裂技术从理论研究到现场实践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如裂缝扩展模型从二维发展到拟三维和全三维;压裂井动态预测模型从电模拟图版和稳态流模型发展到三维三相不稳态模型,且可考虑裂缝导流能力随缝长和时间的变化、裂缝中的相渗曲线和非达西流效应及储层的应力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压裂液从原油和清水发展到低、中、高温系列齐全的优质、低伤害、具有延迟交联作用的胍胶有机硼“双变”压裂液体系和清洁压裂液体系;支撑剂从天然石英砂发展到中、高强度人造陶粒,并且加砂方式从人工加砂发展到混砂车连续加砂;压裂设备从小功率水泥车发展到1000 型压裂车和2000 型压裂车;单井压裂施工从小规模、低砂液比发展到超大型、高砂液比压裂作业;压裂应用的领域从特定的低渗油气藏发展到特低渗和中高渗油气藏(有时还有防砂压裂)并举。
压裂工艺基础知识介绍目录一、压裂工艺概述 (2)1. 压裂工艺定义及重要性 (3)2. 压裂工艺发展历程 (3)3. 压裂工艺应用领域 (4)二、压裂原理与基本流程 (5)1. 压裂原理简介 (6)(1)岩石破裂理论 (7)(2)水力压裂基本原理 (8)2. 压裂基本流程 (9)(1)前期准备 (10)(2)压裂施工 (11)(3)后期评估 (13)三、压裂设备与技术参数 (14)1. 压裂设备组成 (15)(1)压裂泵 (15)(2)高压管汇 (17)(3)地面设备 (18)(4)井下工具 (19)2. 技术参数介绍 (20)(1)压力参数 (22)(2)流量参数 (23)(3)化学药剂参数 (24)四、压裂液与支撑剂 (25)1. 压裂液介绍 (27)(1)压裂液种类与特性 (28)(2)压裂液性能要求 (30)2. 支撑剂介绍 (31)(1)支撑剂种类与特性 (32)(2)支撑剂作用及选择要求 (33)五、压裂工艺优化与新技术发展 (34)一、压裂工艺概述压裂工艺是一种用于开采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地质工程技术,它通过在地层中注入高压水,使岩石发生裂缝和破碎,从而释放出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压裂工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的油气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压裂工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油气井的产量,延长油气井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科技的发展,压裂工艺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和地层条件。
压裂工艺主要包括水力压裂、化学压裂和生物压裂等多种类型。
水力压裂是最早的一种压裂方法,主要利用高压水流产生的压力差来破碎岩石。
随着技术的进步,化学压裂逐渐成为主流技术,它通过向地层中注入特殊的化学剂,使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裂缝和破碎。
生物压裂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压裂技术,它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来产生裂缝和破碎。
压裂工艺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工程技术,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位移不连续法,压裂,诱导应力
位移不连续法(DDA)是一种用于模拟岩石断裂和地质构造发育过程的数值方法。
它基于岩石力学原理,通过将岩石体划分为许多小块,并考虑它们之间的位移不连续性来模拟岩石断裂的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岩石体内部的应力和位移分布,对于地质构造演化和岩石断裂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压裂是一种常见的油气田开发技术,通过将高压液体(通常是水和脉动剂)注入到油气层中,使岩石发生裂缝并增加渗透性,从而促进油气的产出。
压裂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油气田的产能,是目前油气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诱导应力是指在岩石体内部或地质构造中,由于外部作用力或构造运动等因素而引起的应力状态变化。
诱导应力可以是地质构造演化的结果,也可以是外部力学作用的影响,对于岩石的变形和断裂具有重要影响。
诱导应力的研究对于理解地质构造演化和预测地震等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位移不连续法、压裂和诱导应力是地质学和岩石力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和技术,它们在研究地质构造演化、岩石断裂
机制和油气田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概念和技术,可以更好地指导地质资源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水力压裂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发布时间:2022-07-20T06:00:18.77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30卷第5期第3月作者:杨慧慧[导读] 微震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观测微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地球物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分析计算裂缝网络杨慧慧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银川市 750001摘要:微震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观测微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地球物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分析计算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即方位、长度、高度等信息,实时评价压裂效果,了解压裂增产过程中的人工压裂情况,从而指导下一步压裂方案的优化,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声发射、莫尔-库仑理论和断裂力学准则。
与常规地震勘探技术相比,微地震监测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震源的位置、时间和震级。
关键词:水力压裂;渗透率;裂缝监测:微地震;低渗透油藏;一、原理及数据处理1.原理。
水力压裂是向储层注入高黏度的高压流体.并配以适当比例的砂子和化学物质,使储层岩石形成裂缝,从而顺利开采储层中的油气。
水力压裂时.大量高黏度、高压流体被注入储层,使孔隙流体压力迅速提高。
高孔隙压力以剪切破裂和张性破裂2种方式引起岩石破坏:当高孔隙流体压入储层时,高孔隙流体压力使有效围应力降低,导致剪切裂缝产生;当孔隙流体压力超过最小围应力和整个岩石抗张强度之和时.岩石会形成张性裂缝。
水力压裂形成裂缝可看成是声发射事件。
岩石破裂会发出地震波.储存在岩石中的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即诱发微地震。
根据摩尔.库仑准则,水力压裂或高压注水时,由于地层压力升高,沿着进水边缘会发生微地震。
这种地震波能量包括纵波和横波,类似于地震勘探中的震源,但其频率相当高,在100~2 000 Hz范围内变化,能量相当于一2~_5级地震。
其波形特征与储层、地层剖面有关,也与注水和压裂的过程及参数有关。
绝大多数微地震发生在注水过程中.当地层受到的压力大于历史上承受的最高压力时.微震开始明显发生;注水压力越高,微震发生率越高,注入流体量越大,微震发震次数就越多。
煤矿井下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护巷技术应用研究摘要:煤矿高瓦斯工作面一般采用多巷布置,部分回采巷道除供本工作面使用外,还需为下一个工作面服务,某煤矿209 工作面护巷煤柱在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围岩变形严重问题,采取了超前工作面进行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来减小煤柱所受采空侧覆岩载荷。
针对该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对水力压裂钻孔施工相关参数进行了确定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应用效果表明,压裂后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围岩变形量降低,巷道围岩变形处于可控范围,实现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
关键词: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施工随着开采深度和煤层厚度的增加,留巷压力增大,留巷底鼓和帮部变形严重,巷道维护量增大,在下一工作面使用前,需对巷道进行修复。
同时由于巷道顶板坚硬岩层存在,沿空巷道悬顶宽度增大,顶板断裂不理想,悬顶的存在使沿空巷道压力增加。
因此需采用切顶卸压技术措施降低巷道悬顶宽度,降低留巷压力。
现有切顶卸压技术主要有爆破切顶卸压、顶板钻孔放顶、端头强制切顶等。
但爆破切顶方法仍存在工程量和炸药量大、成本高、污染井下空气等不足,在高瓦斯矿井或煤层中应用时,需采取控制瓦斯或煤层爆炸的措施。
为解决问题,提出了采用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解决工作面悬顶问题。
一、慨况某煤矿生产矿井209 工作面为矿井主采面,209 工作面回采期间超前采动影响不大,超前支护段几乎没有明显变形。
209 工作面回采进入到 100 采空区影响范围后,2092巷超前影响段变形明显,超前 180m 左右即有底板硬化层开裂,出现底鼓,超前 60m 范围内巷道变形严重,底板鼓起,两帮移近,顶板出现破碎网包,变形最严重处巷宽由 4.8m 缩至 3.5m,巷高由 3.6m 减至2.3m,起底量和超前维护量巨大。
如图。
在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工作面两侧所留设的区段煤柱内部应力会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当距离工作面相对较远时,煤柱未受回采动压影响而处于原岩应力状态;当煤柱与工作面距离较近时,在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下,煤柱内部应力急剧增加,处于应力增高区;当煤柱距离工作面后方较远后,煤柱内部应力逐渐减小,恢复到原岩应力状态并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