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裂技术理论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9.14 MB
- 文档页数:92
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研究水力压裂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重要方法。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由于地层岩性的复杂性和压力传递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多裂缝现象。
多裂缝的生成、扩展和相互作用对采矿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主要涉及裂缝的产生原因、特征和影响等方面。
在采矿工程中,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多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进而引发裂缝的扩展和相互作用。
多裂缝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裂缝的数量、形态、大小和方向等方面。
裂缝的数量和形态受地层岩性、开采规模和压力条件等因素影响,而裂缝的大小和方向则与应力分布和地层构造有关。
多裂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裂缝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影响采矿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多裂缝会降低采矿效率,增加采矿成本。
多裂缝还可能引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因此,针对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探讨水力压裂多裂缝的基础理论,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真实地层岩样和实际施工条件,通过模拟水力压裂过程,观察和记录了多裂缝的产生、扩展和相互作用情况。
同时,我们采用了岩石力学测试仪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对裂缝的数量、形态、大小和方向等特征进行了详细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多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采矿工程中,多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层中的压力重新分布,引发裂缝的扩展和相互作用。
多裂缝的数量和形态受地层岩性、开采规模和压力条件等因素影响,而裂缝的大小和方向则与应力分布和地层构造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的正确性,本文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
我们建立了水力压裂多裂缝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并考虑了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和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限流法压裂技术限流法压裂技术1.原理通过严格限制炮眼的数量和直径,并以尽可能⼤的注⼊排量进⾏施⼯,利⽤压裂液流经孔眼时产⽣的炮眼摩阻,⼤幅度提⾼井底压⼒,并迫使压裂液分流,使破裂压⼒接近的地层相继被压开,达到⼀次加砂能够同时处理⼏个层的⽬的。
如果地⾯能够提供⾜够⼤的注⼊排量,就能⼀次加砂同时处理更多⽬的层。
2.布孔⽅案编制的原则在限流法完井压裂设计中,制定合理的射孔⽅案是决定⼯艺效果的核⼼,根据限流法⼯艺特点,结合油层和井⽹的实际情况确定射孔⽅案。
(1)保证⾜够的炮眼摩阻值,在此条件下充分利⽤设备能⼒提⾼排量,以套管能承受的最⾼压⼒为限,尽可能压开破裂压⼒⾼的⽬的层。
(2)对已见⽔或平⾯上容易⽔窜的层,处理强度应严格控制。
厚层与薄层划为⼀个层段处理时,强度应有所区别。
(3)当隔层厚度⼩于规定的界限时,要特别注意应减少孔数,防⽌窜槽现象的发⽣。
(4)考虑裂缝破碎带的影响,当处理层段内层数多,其炮眼总数因受限制⽽少于待处理层数的情况下,可在相邻的⼏个⼩层的中间位置布孔。
(5)由于⽬前射孔技术⽔平有限,个别炮眼的堵塞难以避免,因⽽允许实际的布孔数量⽐理论计算的稍多⼀些,以利于顺利完成施⼯。
(6)⼀般常⽤10mm或⼩于10mm的炮眼直径进⾏限流,因⼩直径孔眼有利于增加炮眼摩阻,可减少施⼯设备。
(7)为提⾼限流法压裂施⼯成功率,各⼩层的破裂压⼒必须相近,即对破裂压⼒低的层段要减少布孔数和孔径,对于破裂压⼒⾼的层段要做相反的处理。
3.适⽤地质条件主要适⽤于纵向及平⾯上含⽔分布情况都较复杂,且渗透率⽐较低的多层薄油层的完井改造。
4.应⽤效果在⼤庆油⽥应⽤限流法压裂3131⼝井,平均单井⽇产油14.6t,累计产油408.68×104t。
5.主要施⼯步骤(1)下替喷管柱:下⼊φ62mm油管,φ118mm刮蜡器,实探⼈⼯井底,上提2m替喷,⾄出⼝见清⽔,上提油管⾄射孔底界以下10m,替⼊油层保护液10m3。
位移不连续法,压裂,诱导应力
位移不连续法(DDA)是一种用于模拟岩石断裂和地质构造发育过程的数值方法。
它基于岩石力学原理,通过将岩石体划分为许多小块,并考虑它们之间的位移不连续性来模拟岩石断裂的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岩石体内部的应力和位移分布,对于地质构造演化和岩石断裂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压裂是一种常见的油气田开发技术,通过将高压液体(通常是水和脉动剂)注入到油气层中,使岩石发生裂缝并增加渗透性,从而促进油气的产出。
压裂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油气田的产能,是目前油气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诱导应力是指在岩石体内部或地质构造中,由于外部作用力或构造运动等因素而引起的应力状态变化。
诱导应力可以是地质构造演化的结果,也可以是外部力学作用的影响,对于岩石的变形和断裂具有重要影响。
诱导应力的研究对于理解地质构造演化和预测地震等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位移不连续法、压裂和诱导应力是地质学和岩石力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和技术,它们在研究地质构造演化、岩石断裂
机制和油气田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概念和技术,可以更好地指导地质资源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水力压裂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发布时间:2022-07-20T06:00:18.77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30卷第5期第3月作者:杨慧慧[导读] 微震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观测微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地球物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分析计算裂缝网络杨慧慧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银川市 750001摘要:微震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观测微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地球物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分析计算裂缝网络的几何特征,即方位、长度、高度等信息,实时评价压裂效果,了解压裂增产过程中的人工压裂情况,从而指导下一步压裂方案的优化,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声发射、莫尔-库仑理论和断裂力学准则。
与常规地震勘探技术相比,微地震监测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震源的位置、时间和震级。
关键词:水力压裂;渗透率;裂缝监测:微地震;低渗透油藏;一、原理及数据处理1.原理。
水力压裂是向储层注入高黏度的高压流体.并配以适当比例的砂子和化学物质,使储层岩石形成裂缝,从而顺利开采储层中的油气。
水力压裂时.大量高黏度、高压流体被注入储层,使孔隙流体压力迅速提高。
高孔隙压力以剪切破裂和张性破裂2种方式引起岩石破坏:当高孔隙流体压入储层时,高孔隙流体压力使有效围应力降低,导致剪切裂缝产生;当孔隙流体压力超过最小围应力和整个岩石抗张强度之和时.岩石会形成张性裂缝。
水力压裂形成裂缝可看成是声发射事件。
岩石破裂会发出地震波.储存在岩石中的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即诱发微地震。
根据摩尔.库仑准则,水力压裂或高压注水时,由于地层压力升高,沿着进水边缘会发生微地震。
这种地震波能量包括纵波和横波,类似于地震勘探中的震源,但其频率相当高,在100~2 000 Hz范围内变化,能量相当于一2~_5级地震。
其波形特征与储层、地层剖面有关,也与注水和压裂的过程及参数有关。
绝大多数微地震发生在注水过程中.当地层受到的压力大于历史上承受的最高压力时.微震开始明显发生;注水压力越高,微震发生率越高,注入流体量越大,微震发震次数就越多。
煤矿井下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护巷技术应用研究摘要:煤矿高瓦斯工作面一般采用多巷布置,部分回采巷道除供本工作面使用外,还需为下一个工作面服务,某煤矿209 工作面护巷煤柱在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围岩变形严重问题,采取了超前工作面进行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来减小煤柱所受采空侧覆岩载荷。
针对该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对水力压裂钻孔施工相关参数进行了确定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应用效果表明,压裂后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围岩变形量降低,巷道围岩变形处于可控范围,实现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
关键词: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施工随着开采深度和煤层厚度的增加,留巷压力增大,留巷底鼓和帮部变形严重,巷道维护量增大,在下一工作面使用前,需对巷道进行修复。
同时由于巷道顶板坚硬岩层存在,沿空巷道悬顶宽度增大,顶板断裂不理想,悬顶的存在使沿空巷道压力增加。
因此需采用切顶卸压技术措施降低巷道悬顶宽度,降低留巷压力。
现有切顶卸压技术主要有爆破切顶卸压、顶板钻孔放顶、端头强制切顶等。
但爆破切顶方法仍存在工程量和炸药量大、成本高、污染井下空气等不足,在高瓦斯矿井或煤层中应用时,需采取控制瓦斯或煤层爆炸的措施。
为解决问题,提出了采用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解决工作面悬顶问题。
一、慨况某煤矿生产矿井209 工作面为矿井主采面,209 工作面回采期间超前采动影响不大,超前支护段几乎没有明显变形。
209 工作面回采进入到 100 采空区影响范围后,2092巷超前影响段变形明显,超前 180m 左右即有底板硬化层开裂,出现底鼓,超前 60m 范围内巷道变形严重,底板鼓起,两帮移近,顶板出现破碎网包,变形最严重处巷宽由 4.8m 缩至 3.5m,巷高由 3.6m 减至2.3m,起底量和超前维护量巨大。
如图。
在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工作面两侧所留设的区段煤柱内部应力会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当距离工作面相对较远时,煤柱未受回采动压影响而处于原岩应力状态;当煤柱与工作面距离较近时,在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下,煤柱内部应力急剧增加,处于应力增高区;当煤柱距离工作面后方较远后,煤柱内部应力逐渐减小,恢复到原岩应力状态并趋于稳定。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本文总结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相对于常规水力压裂技术的优点,介绍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现状。
就目前国内的应用效果来说,二氧化碳泡沫压裂与普通水力压裂相比具有更好的压后投产效果,对于储层渗透率损害相对较低。
最后给出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的认识与研究方向,将适合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的压裂液和解决压裂后产能递减率过高两点作为今后主要研究方向。
标签: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应用现状自从吉林油田在1997年引进国外石油公司的二氧化碳泡沫压裂设备后,国内相关高校及石油公司开始对二氧化碳泡沫压裂进行研究。
而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工艺以其相对于常规水力压裂较少的用水,对国内水敏地层的适应性,以及在低压地层中优异的返排能力,赢得了广泛关注,成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的新型压裂方法。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是将液态二氧化碳和压裂液同时注入井筒,使井筒中充满二氧化碳泡沫,以二氧化碳泡沫作为压裂介质进行造缝的压裂方法。
1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优点相对于常规水力压裂,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具有许多常规压裂所无法企及的优点。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水相含量低,能够有效降低储层中粘土膨胀运移,避免造成过高的储层渗透率降低,减少对储层的伤害。
而且二氧化碳水溶液pH值小于7,呈现弱酸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直粘土膨胀。
对于地层能量不足,地层压力系数小于1的低压油气层,采用二氧化碳泡沫压裂能够有效降低井筒液柱压力,使地层有足够能量将压裂液快速返排,加之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液在储层中滤失量较低,进一步降低了进入地层的压裂液对储层造成的二次损伤。
在注入的液態二氧化碳中加入增粘减阻剂,注入井筒中形成的高质量二氧化碳泡沫具有较高粘度,相对于常规水力压裂携砂能力大大增强,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了压裂管柱摩阻,为大排量压裂施工提供可能。
2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室内研究与现场应用现状二氧化碳泡沫压裂室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应的压裂液的研制上。
国内研究人员参考国外使用的增稠剂,采用羟丙基胍胶作为增稠剂,测得液态二氧化碳与基液混合起泡年度达到了248mPa·s。
汇报人:2023-11-28•页岩气储层概述•脉冲水力压裂技术原理•页岩气储层脉冲水力压裂实验研究•页岩气储层脉冲水力压裂数值模拟研究目•页岩气储层脉冲水力压裂优化设计•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录01页岩气储层概述页岩气储层具有很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导致气体流动性差。
低孔低渗页岩气储层内部存在不均匀性,包括层内、层间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强页岩气储层中的有机质和粘土矿物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大量吸附气体。
吸附能力强页岩气储层的特点1 2 3页岩气储层主要在湖泊、河流等沉积环境中形成,这些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
沉积环境埋藏深度对页岩气储层的成熟度和压力有重要影响,通常需要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页岩气。
埋藏深度页岩气储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这些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转化和储层物性的改善。
高温高压页岩气储层的形成与演化01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对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需求02页岩气储层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开发利用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资源开发03对页岩气储层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地质理论、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发展。
科技进步页岩气储层的研究意义02脉冲水力压裂技术原理脉冲水力压裂技术概述脉冲水力压裂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水力压裂技术,通过产生高压脉冲,利用压力波对岩石的冲击作用,使岩石产生微裂缝,从而达到提高油气储层渗透性的目的。
脉冲水力压裂技术的特点与传统的水力压裂技术相比,脉冲水力压裂技术具有更高的渗透性提高效果,同时对储层的伤害更小,具有更好的储层保护效果。
岩石的力学性质页岩等岩石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但在受到周期性冲击载荷时,其力学性质会发生变化,产生疲劳损伤。
脉冲水力压裂的力学机制通过产生高压脉冲,对岩石产生周期性的冲击载荷,使岩石产生疲劳损伤,从而在岩石内部形成微裂缝。
脉冲水力压裂的力学过程在脉冲水力压裂过程中,需要使用高压流体来产生高压脉冲,因此需要对流体的动力学性质进行了解。
浅谈煤矿井下的水力压裂技术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逐步增加,瓦斯灾害日益突出,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人们越来越重视瓦斯灾害的治理研究。
目前瓦斯抽放是瓦斯治理最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国内煤层具有低渗透率的特点,瓦斯抽放效果有限,如何提高煤层的渗透率,增大透气性系数,成为目前瓦斯治理工作研究的重点。
当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深孔松动爆破和煤层高压注水压裂两种,前者虽然能够提高煤层的渗透率,但在应用过程中易产生哑炮而留有安全隐患。
目前淮南矿业集团正大力推广水力压裂增透技术,提高钻孔抽采效果,减少钻孔施工数量,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
1 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基本原理煤矿井下水力压裂是一种使低渗煤层增透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借助高壓水通过钻孔以大于煤岩层滤失速率的排量向煤岩体注入,克服最小地应力和煤岩体的抗拉强度,在煤层各种原生弱面内对弱面两壁面产生的劈裂或支撑作用使弱面发生张开、扩展和延伸,从而对煤层形成内部分割,这种分割过程一方面通过原生弱面的张开和扩展,增大了裂隙等弱面的空间体积,增加了煤体孔隙率;另一方面原生孔裂隙等弱面的延伸增加了孔裂隙之间的连通,形成相互交织的多裂隙连通网络,增加了瓦斯的运移通道,正是由于这种裂隙连通网络的形成,致使煤层的渗透率大大提高,在负压抽采过程中,使得吸附瓦斯得以快速解吸,从而提高低渗煤层的抽采效果。
2 施工背景淮南潘一矿东井西一(13-1)盘区顶板回风上山揭13-1煤预计瓦斯压力达到5MPa左右,突出危险性较大,为提高揭煤消突钻孔的预抽效果,达到快速消突的目的,确保安全、高效地揭过13-1煤层。
选择对该处揭煤采取水力压裂增透技术。
3 钻孔施工3.1 水力压裂钻孔设计本次压裂试验压裂半径按30m进行设计,共设计5个压裂钻孔,分别为压1、压2、压3、压4与压5,其中压2与压5均穿过13-1煤层1m,即进入13-1煤层顶板1m。
5个压裂钻孔分两个地点进行压裂,其中压1、压2、压3孔在1252(3)底板巷施工,压4与压5在揭煤巷道施工至法距15m处施工。
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进展及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非常规储层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非常规储层,如页岩、致密砂岩等,由于其低孔低渗特性,压裂改造技术成为了提高其开采效率的关键。
本文旨在综述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压裂液体系、压裂工艺、裂缝监测与控制等方面,并探讨这些技术在国内外油气田的实际应用情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旨在为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水力压裂到现代复杂储层压裂技术的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传统油气资源的日益开采,非常规储层如页岩、致密砂岩等逐渐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这些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使得常规的压裂技术难以满足开发需求,推动了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初期,非常规储层压裂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水力压裂技术,通过高压泵注大量液体来形成裂缝,从而提高储层的渗透性。
然而,这种方法在非常规储层中往往效果不佳,因为这些储层的岩石性质复杂,裂缝扩展困难。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研人员开始尝试使用多种压裂液体系,如泡沫压裂液、稠化压裂液等,以提高压裂效果和降低对储层的伤害。
同时,为了更精确地控制裂缝的扩展方向和长度,研究人员开始引入地质导向、数值模拟等先进技术,为压裂施工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近年来,随着水平井技术的广泛应用,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迎来了新的突破。
水平井技术能够使得井筒与储层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裂缝的扩展和油气的流动。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又进一步开发出了分段压裂、多级压裂等复杂压裂技术,以适应不同储层条件和开发需求。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技术也在不断探索环保型压裂液和减少水资源消耗的新方法。
例如,利用二氧化碳等环保介质作为压裂液,既能够满足压裂需求,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油井压裂工艺原理及工艺解析摘要:油井压裂改造工艺是现代油田在进行实际勘测、开采、开发中广泛应用的、关键的增产措施,通常在油田的实际生产中,因为地质条件、油层等方面的特点,这项工艺也会随之出现变化。
现代对压裂工艺进行有效的完善与普及,对于油田企业扩大产能、提高产量是非常有帮助的,更能让有效的石油资源获得更为充分的使用。
关键词:油井压裂;工艺原理;工艺方法解析;一、现代压裂工艺的阐释压裂工艺一般使用地面上的高压泵组,往油井中注入排量高于底层吸收能力的高粘度液体,让其能够在油井底端形成高雅,在形成的高雅高出底层本身破裂的压力时,就会在油井底部产生一条或者几条裂缝,在压裂液体进入到这些裂缝中以后,基于支撑剂发挥的作用,能在油井底端形成一定的裂缝空间,其在高压泵停止之后也不会出现闭合。
这样的裂缝空间有非常好的导流作用,使油井渗流的状况被有效改善,实现增产、增注的目标。
二、压裂工艺的增产原理因为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具有非均质性,所以油井难以让地层中的所有石油储集区实现沟通相连,也无法让油井实现最大的产能。
而是用油井压裂工艺,能在油井底端造出一个人工裂缝,这个裂缝空间能联通地层中的各个石油储集区域,其能让油井拓展供油面积,既减少了油井数量,更切实节约了成本投入,最终实现增产的目标。
另外,压裂工艺产生的裂缝空间,能切实避免由于钻井、生产等环节中引起的石油储层污染,导致石油产量被降低的情况,确保石油质量的同时更提高了石油产量。
三、压裂工艺的原理(一)压裂工艺的发展压裂工艺最早产生与美国,初期的压裂操作中充当压裂油的是原油,现在这项工艺所使用的设施、压裂液、支撑剂等有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工艺技术也更为多样。
现代实际操作中使用的压裂液一般是水基、油基、乳状压裂液以及泡沫等。
压裂工艺最早在我国进行实际应用是上世纪70年代,而我国现代压裂工艺已经排在国际前列。
这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对压裂液、支撑剂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与优化,对多项技术综合的大型化、综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