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窥镜手术系统.doc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神经内窥镜联合3D-slicer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联合3D-slicer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教学中的应用,评估其对模拟手术技巧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60名轮转至神经外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神经内窥镜联合3D-slicer重建成像技术进行手术教学,对照组使用传统显微镜进行手术教学。
对两组学生的模拟手术技巧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实验组学生的模拟手术技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学生对手术操作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入和持久。
此外,实验组学生对神经内窥镜联合3D-slicer重建成像的使用感觉也评价较高。
结论:神经内窥镜联合3D-slicer重建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提高学生手术技巧和学习效果,促进神经外科手术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手术教学,神经内镜,3D-slicer,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项高度专业化和具有挑战性的医疗领域,需要持续性的培训和技术专长。
传统的手术教学方法,如课堂讲座和模拟手术,难以为学生提供执行复杂手术所需的必要技能和经验。
然而,近年来,内窥镜和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为神经外科手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1,2。
神经内窥镜联合3D-slicer重建成像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近年来因其提高手术技能和改善学生成绩的潜力而备受关注3。
本文将探讨神经内窥镜联合3D-slicer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教学中的应用,评估其对模拟手术技巧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对神经外科手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启示和见解。
本文通过对60名轮转至神经外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的实验和对照组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内窥镜联合3D-slicer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手术技巧和学习效果,并且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
因此,神经内窥镜联合3D-slicer技术有望成为未来神经外科手术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神经外科内窥镜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神经外科内窥镜正逐渐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更为清晰和精准的视野,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神经外科内窥镜是一种细长的管状器械,其前端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和照明设备,能够深入到人体的神经系统内部,将实时图像传输到外部的显示屏上。
这使得医生能够在极小的创口下,观察到以往难以触及的病变部位,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较于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方法,内窥镜手术具有诸多显著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极大地减少手术创伤。
传统手术往往需要较大的切口来暴露病变区域,这不仅会导致患者大量出血,还会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并延长恢复时间。
而内窥镜手术只需通过几个小孔就能完成操作,大大降低了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其次,内窥镜提供了更为清晰和放大的图像。
医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神经组织、血管和病变的细微结构,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
例如,在处理脑深部的肿瘤时,内窥镜能够帮助医生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再者,内窥镜手术的恢复时间通常更短。
由于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减轻,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社会医疗负担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神经外科内窥镜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比如脑积水,通过内窥镜可以进行第三脑室造瘘术,重建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避免了传统的分流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对于颅内囊肿,内窥镜可以直接到达囊肿部位,进行开窗引流,使囊肿缩小或消失。
然而,神经外科内窥镜手术也并非毫无挑战。
一方面,操作内窥镜需要医生具备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因为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精细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另一方面,内窥镜手术的器械和设备相对复杂,需要医院配备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专业的维护团队。
为了更好地应用神经外科内窥镜技术,医生们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
在培训过程中,他们不仅要熟悉内窥镜的操作技巧,还要掌握如何根据图像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作者:————————————————————————————————日期:神经内窥镜技术始于20世纪初。
1922年,Dandy通过Velly膀胱镜对二例脑积水患者作了脉络丛电凝和切除的尝试。
1923年Mixter 为一位9个月的患儿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1,在尿道镜直视下推动一软质尿道探子穿通三脑室底部,获得成功。
20世纪前70年由于手术器械简陋、死亡率高、效果差,三脑室造瘘术未能大规模推广,而脑积水颅外分流术由于相对安全、简单、适应证广,逐渐取代了三脑室造瘘术。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光学技术、显微手术器械及立体定向神经导航系统的发展,使得三脑室造瘘术的手术方法不断更新,适应证不断拓宽,重新在非交通性脑积水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三脑室造瘘术的适应证与手术效果(与分流术对比)、解剖学与定位、操作技巧和器械、影像学检查、并发症、前景预测等几方面对其作一介绍。
常规三脑室造瘘术过程的简单介绍:术前通过CT或MRI确定为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术中取右侧冠状缝前1cm、中线旁开3cm行颅骨钻孔2,脑针常规侧脑室前角穿刺成功后,顺原路将硬质神经内窥镜插入侧脑室,穿过Monro氏孔,然后使用球囊、微型钳、电凝等方法在第三脑室底双乳头体前膜无血管处形成一个直径约5-6cm的瘘口。
术后常规复查CT或MRI以确定手术效果。
二、适应证和手术效果:1.三脑室造瘘术主要适用于非交通性脑积水,因为三脑室造瘘术成功有两个前提:患者的脑脊液吸收能力正常;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通畅,所以选择不同病因的脑积水患者对手术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成功的三脑室造瘘术是指患者症状改善,颅内压降低,脑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须再行分流术。
总体来说:阻塞性脑积水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成功率,而脑出血和感染等引起的非交通性脑积水手术效果尚不令人满意。
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控制策略一、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概述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它结合了机器人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和安全的手术体验。
这种系统通过高度灵活的机械臂和精密的控制系统,使医生能够在远离手术台的位置,通过控制台进行手术操作,从而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
1.1 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核心特性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核心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精确性:机器人手臂可以进行亚毫米级的精确移动,确保手术的精确度。
- 灵活性:机器人手臂具有多个自由度,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灵活操作。
- 远程操作:医生可以在控制台远程操作机器人,减少直接接触患者,降低感染风险。
- 微创性: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造成的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1.2 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场景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心脏手术:进行心脏瓣膜修复、心脏搭桥等微创手术。
- 神经外科手术:进行脑肿瘤切除、脑血管手术等高精度手术。
- 泌尿外科手术:进行前列腺切除、肾结石移除等手术。
- 妇科手术:进行子宫切除、卵巢囊肿切除等手术。
二、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技术基础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技术基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涉及到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
2.1 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关键技术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机器人机械设计:设计出能够适应不同手术需求的机械臂结构。
- 传感技术:利用各种传感器收集手术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如力觉、视觉等。
- 图像处理技术:对内窥镜捕获的图像进行处理,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
- 控制系统:开发出能够精确控制机器人手臂运动的算法和软件。
2.2 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技术发展内窥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技术发展经历了从初步概念到临床应用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概念提出:早期的机器人手术概念被提出,并开始进行理论研究。
一洞工程——神经内窥镜手术贾栋副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在大家的印象中仿佛只有刀光血影才能印证出外科医生的神秘和高深,大家往往会这样评价一个外科医生:“哇,这么大的肿瘤都敢切,这么大的出血都止得住。
”但是随着神经外科技术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手术效果好、创伤小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
小能小到什么程度,总会有个极限,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在神经外科:一刀,一洞已是极限,我们应用神经内窥镜一刀,一洞就解除颅内疾患。
神经内窥镜是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双“慧眼”,我们又可以把它叫做拐弯眼,镜面角度由0°—110,可以看到我们直视下无法看到的地方,又可以把它叫做螃蟹眼,大家知道螃蟹的眼睛是长在触角上面的,可以伸出去,如果我们神经外科医生长有这样一双眼睛,那就不是人了。
但是神经内窥镜弥补了我们这些缺憾,他可以通过一个小洞把我们视野深入术区,同时把我们的眼睛带入了术中,可以做我们平时做不到的那我们做不到的手术。
神经内窥镜-现代科学技术送给我们一双”慧眼”扩展视力范围,减小损伤这么好的东西,我们究竟用它做了哪些工作呢?效果如何?请看我们是如何将视经内窥镜极致地应用。
首先,我们讲它应用于脑子进水的放水治疗,这里的脑子进水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某个人脑子进水了,思维不正常,所指的是脑脊液多于正常从而造成脑损害的一种疾病。
这是我们收治的一例脑积水病人,大家可以看到白色区域就是扩张的脑室,它为什么扩张?因为水流不出去,这种病人往往表现为头疼、视力减退,甚至智力障碍,在婴幼儿往往表现为头大,前段时间媒体关注的大头娃娃就是一个脑积水患儿。
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头下打洞,发下打隧道。
打开腹腔,由头至腹放置引流管,确实能决一定的问题,但是有它的缺陷:创伤大,引流管容易堵塞,有些病人引流管在皮肤表面清晰可见,病人心理压力大。
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解除病人的疾病而又不影响生活呢?有,这就是神经内窥镜技术。
我们通过神经内窥镜技术可通对病人进行脑室造瘘,就是将三脑室底与基底动脉池打通,使积聚的脑积液参与正常循环。
神经外科手术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然而,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和敏感性,手术难度大且成功率不高,加上风险大和治愈时间长等因素,神经外科手术一向被认为是医学最难的领域之一,因此需要不断研究和应用新技术以提高手术治疗质量。
一、神经内窥镜技术神经内窥镜技术是一种实现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手段,相比传统手术方式有更少的创伤,减少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的术后痛感。
神经内窥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应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颅内动脉瘤、胶质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神经射频消融技术神经射频消融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手术治疗方式,该技术通过输送高频电流到神经组织中,从而将神经组织的细胞蒸发掉,疏通神经通路,达到治疗目的。
该技术已经在神经麻醉、慢性疼痛、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等病症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治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NTF)是一种强有力的介质,它在神经胶质一DNA信号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
CNTF的分泌可以影响胶质和神经元的发育和维护。
目前,CNTF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比如阿尔兹海默病、渐冻人症和多发性硬化等等,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
四、神经康复技术手术后,神经功能常常不能立即恢复,需要进行神经康复。
神经康复技术的发展使得患者的康复治疗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其中包括传统的物理治疗和运动康复,还有最新的连续性被动运动、虚拟现实康复等。
通过系统、准确的康复措施,可以大大缩短神经损伤术后康复时间,提升神经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速康复过程。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手术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治疗技术。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神经影像技术的进步,神经内窥镜技术、神经射频消融技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治疗和神经康复技术的发展,给神经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希望。
相信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神经外科手术将会更为准确、安全、有效,从而大大提高神经患者的治疗效果。
神经内镜手术的技术和应用领域一、介绍神经内镜手术是一种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显微镜来观察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它利用高清晰度图像和放大功能,让医生能够精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问题。
本文将探讨神经内镜手术的技术原理以及其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重要性。
二、技术原理神经内镜手术主要基于光学道具,如显微镜或内窥镜。
这些工具可以被插入人体以获取精确的图像,并允许医生进行干预性操作。
透过显微镜或内窥镜观察,医生可以获得视野远比肉眼所能感知的高清晰度图像。
此外,显微镜还具有放大功能,使医生能够更好地检查并处理微小的器官结构或异常情况。
三、应用领域1. 神经外科手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神经内镜被广泛应用于对脑部和脊髓肿瘤的检查和切除。
通过神经内镜手术,医生能够精确地观察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并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2. 神经血管外科:神经内镜手术在处理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神经血管疾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显微镜或内窥镜,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血管异常,并进行精确而有效的治疗,以恢复血流正常及减少可能引发危险并发症。
3. 脊柱外科:在脊柱外科领域中,神经内镜手术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脊柱相关问题,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通过高清晰度图像和放大功能,医生可以更好地定位以及切除有缺陷或有压迫性的结构,从而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
4. 耳鼻喉科:在耳鼻喉科领域中使用神经内镜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耳鼻喉相关病症。
例如,在鼻内镜手术中,医生可以使用显微镜或内窥镜来观察和处理鼻腔和鼻窦的问题,如息肉、慢性鼻窦炎等。
5. 神经内科:在神经内科中,神经内镜手术可用于诊断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瘤、颅咽管瘤等。
通过精确的图像定位以及显微镜下的操作,医生可以更好地切除异常组织或减少压力负担。
6. 小儿神经外科:在小儿神经外科中,神经内镜手术对于处理小儿舌喉支、先天性动静脉畸形等问题很有价值。
显微镜或内窥镜技术使得医生能够通过较小的切口观察问题所在,并进行精确操作。
神经内镜手术用的通道器神经内镜手术是一种通过神经内镜技术进行的微创手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而神经内镜手术中使用的通道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
本文将介绍神经内镜手术用的通道器的作用、常见类型以及其在手术中的应用。
一、通道器的作用通道器是神经内镜手术中用于建立和维持操作通道的工具。
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切口和针孔,为神经内镜和其他手术器械提供进入患者体内的通道,使医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和处理病变部位。
二、通道器的类型神经内镜手术用的通道器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刚性通道器和软性通道器。
1. 刚性通道器刚性通道器是一种固定形状的器械,通常由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
它具有较高的刚度和稳定性,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更好地控制和导航。
常见的刚性通道器包括脑室内窥镜通道器、椎管内镜通道器等。
- 脑室内窥镜通道器:用于脑室镜手术,通过刚性通道器可以打造一个固定的通道,使脑室内窥镜能够进入脑室进行观察和治疗。
- 椎管内镜通道器:用于脊柱手术,通过刚性通道器可以在椎管内建立一个稳定的操作通道,帮助医生进行椎管内镜手术。
2. 软性通道器软性通道器是一种柔软、可塑性较高的器械,通常由弹性材料制成。
它可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解剖结构,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常见的软性通道器包括胸腔镜通道器、腹腔镜通道器等。
- 胸腔镜通道器:用于胸腔镜手术,通过软性通道器可以在胸腔内建立一个自然腔和胸腔镜进入的通道,进行胸腔镜手术。
- 腹腔镜通道器:用于腹腔镜手术,通过软性通道器可以在腹腔内建立一个自然腔和腹腔镜进入的通道,进行腹腔镜手术。
三、通道器在手术中的应用通道器在神经内镜手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病变部位,提供优质的视野,并且为其他手术器械的进入提供通道。
在神经内镜手术中,医生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和分析来选择合适的通道器型号和尺寸。
这样可以确保通道器与患者的解剖结构相匹配,并且在手术中提供稳定的操作环境。
同时,通道器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避免对患者的额外损伤。
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及其临床应用20世纪80年代电视腹腔镜系统手术在胆囊切除术的成功开展,正式开创了微创外科时代。
微创外科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伤口小且美观,术中出血较少,恢复较快,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住院天数减少等优点,深受患者的推崇,同时也成为各个医院吸引患者的重要外科项目。
微创手术也逐渐成为评价医院医疗水平的评价标准,因此传统的电视腹腔镜系统作为一项基础的手术设备被各级医院所接纳和购买。
随着电视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电视腹腔镜手术对复杂精细的手术显得力不从心。
例如胰十二指肠手术,要在电视腔镜下完成众多的体内缝合吻合相当困难,需要施术者具有丰富的开腹手术经验和娴熟的电视腔镜手术技术。
因此,迄今为止,全世界完成的电视腔镜胰十二指肠手术并不多,国内仅见少数个案报道。
与此类似的还有泌尿外科微创前列腺癌根治术和心脏外科微创心脏搭桥等。
由于人类一些器官的生理、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传统电视腔镜技术的局限性,外科手术要达到广泛微创化、精细化的目的,必须有一种新的外科平台的出现才能解决。
就像工业生产已依靠机器人作业达到了人类无法达成的成就一样,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应运而生,突破了人类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局限,开创了外科手术又一个新纪元。
美国Intuitive Surgical生产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于1999年取得欧洲CE认证,2000年取得美国FDA认证,也是全球唯一可以用于人体手术的人工智能辅助的腔镜手术系统。
该系统充分结合了美国航空航天局、五角大楼和众多大学开发的大量先进技术,它使主刀医生可直接看到三维立体影像,并操控搭配在机器手臂上的Endo Wrist® 仿真手腕手术器械,使用非常易于掌握的、如同开放手术一样的、人类自然的操作方式,不仅能够解决传统的腔镜复杂手术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列腺癌根除术的困难,也提供给病人最好、最精细的治疗结果。
就心脏外科而言,能够不将胸骨锯开,只利用开在胸腔上3~4个12~20mm 的孔,即可进行心脏手术,使得微创手术可应用于更加广泛的医疗领域,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微创手术操作平台,使医院能吸引到更多的病人资源。
神经内镜操作规程神经内镜又称脑室镜,是1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神经外科的内窥镜。
整套的神经内镜设备包括摄像系统,光源系统,冲洗系统,各种专用神经内镜(包括硬镜和软镜)以及配套器械和设备。
不同类型的内镜的成像原理各不相同,硬性内镜主要靠多个柱状凸透镜成像,而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成像原理相对复杂。
【技术优势】⑴手术视角广,可多角度观察,显示某些手术显微镜无法到达的盲区和死角,内镜可以把外科医生的“眼睛”带到使用显微镜无法清晰地看到的手术区域,经过同样的手术通道,其观察及手术操作范围明显扩大。
⑵在较深的术野,手术显微镜的光亮度可能出现衰减,神经内镜可以近距离观察病变,不受术野深度影响,为深部术野提供更好的观察质量,分辨清晰度优于显微镜,更有利于精细手术。
⑶内镜神经外科技术减少了手术中对脑和重要神经结构的强力牵拉,大大减小了手术创伤。
【操作流程】⑴检查各仪器电源插头以及仪器之间是否连接完好。
(2)开启无菌设备附件及辅助器械,洗手护士妥善固定无菌神经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吸引管和电凝线。
⑶洗手护士将仪器端递给巡回护士,插入设备对应插口。
⑷依次打开监视器、摄像机、光源等电源开关,调节好亮度备用。
⑸连接单、双极电凝线,先检查负极板是否正确黏贴好,连接电凝线,再打开双极电凝和电刀电源开关。
根据需要调节好输出功率备用。
(6)待“十”字切开硬脑膜后,置穿刺鞘;置入内镜检查脑内,安装固定架,进行镜下操作。
⑺手术结束后,将光源亮度、电凝的功率调到最小,然后依次关闭光源、摄像主机、监视器、电刀、电凝等仪器的电源开关。
⑻拔出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电凝线等附件。
(9)清洁、整理仪器设备。
(10)按规范要求处理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显微剪、抓钳、电凝钳、双极电凝线等。
【注意事项】⑴摄像导线,窥镜接头,冷光源线①等离子消毒或使用无菌保护套。
②表面有污迹,可用镜头纸或纱布蘸清水或乙醇擦拭外面,去除污迹。
③不要拉伸或过度弯曲,防止折断内部电缆,使用后盘旋(直径大于15Cm)存放。
耳喉鼻神经内窥镜招标需求技术参数一、神经内镜技术参数一体化集成显示、摄像、LED光源照明、图像录放存储功能于一体的医用内窥镜摄像系统。
(一)摄像主机、摄像头Camera1、感光芯片:1/1.8英寸逐行扫描8MPIXCMOS传感器2、分辨率:3840*2160P3、最低照度:0.5Lux4、电子快门:1/50~1/50,000s5、具有自动白平衡,自动背光补偿功能6、具有图像增强功能7、主机具有增益调节、亮度调节、锐度调节、高亮抑制及GAMMA调节功能8、4种以上专业手术模式选择:针对不同手术及镜头的预设,保证最佳的视频还原9、摄像头4个遥控按键可实现包括白平衡、放大/缩小、冻结等功能按键,主机面面板具有快速功能调节按钮,实现快速调节10、视频输出接口:HDMI*211、摄像主机自带4K图像录制、播放、存储功能12、多种控制模式:主机按键、摄像头手柄按键、红外遥控器13、电子放大:1-3.0倍(二)显示屏1、≥32英寸LED医用专业4K显示屏2、显示分辨率:≥3840×21603、对比度1000:14、亮度400nit5、视角范围178度,上下,左右各89度(三)医用LED光源1、功率:≥30W2、色温:5000K~6000K3、照度:≥700,000Lux4、显色指数:>905、调节模式:连续无级可调6、寿命:20000小时,终身免维护(四)录制存储模块1、可通过摄像头、遥控器、主机面板进行视频和图片的采集2、存储介质:外置USB接口,支持USB3.0U盘和移动硬盘3、录制格式:MP4,3840*1920P304、抓拍图片格式:JPEG5、操作:支持图像冻结6、界面:实时操作状态显示二、鼻手术动力系统技术参数1、具备鼻、喉软组织刨削、耳钻功能;2、主机2.1 微电脑控制平台,恒速驱动控制系统,负载降速≤5%;2.2 人机工程设计,人机界面,≥7寸TFT真彩液晶触摸屏;2.3 故障自诊断和保护技术;2.4 BF型电气安全设计和100-240V宽电压电源设计;2.5 双电机输出,配合脚踏开关作无级变速控制;2.6 主机面板和脚踏开关均可进行功能、转向的切换;2.7 手柄连接自动识别,刨削(吸切)刀具自动识别;2.8 可设定各种规格刀具的最佳推荐默认运行参数,省去开机繁琐的设置操作和避免误操作;3、脚踏开关3.1 线缆长不小于3m,无级调速,可进行功能切换及注水控制;3.2 IPX8防水等级,防滑、防侧翻;3.3 底座高度48mm,减轻脚疲劳;3.4 坚固结构设计,承载重量≥1350N(138kg),舒适耐用。
神经内镜技术神经内镜技术简介神经内镜技术是科学技术带给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双“慧眼”,是"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突出代表,以"神经内镜技术"处理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创伤小、安全度高、恢复快和费用低等优点,手术是在内镜监视下进行操作,非常精细,创伤轻,疗效好。
作为一种新的诊治手段,它提高了人们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并改变了一些疾病的治疗理念。
神经内镜(Neuroendoscope),又称脑室镜,是近1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神经外科的内窥镜。
整套的神经内镜设备包括摄像系统,光源系统,冲洗系统,各种专用神经内镜(包括硬镜和软镜)以及配套器械和设备。
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史我国内镜神经外科工作起步较晚,最初在90年代中期才尝试开展,开展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黑龙江和广州等地。
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的神经外科相继购置了神经内镜设备,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一些工作,神经内镜技术应用的范围现已基本和国际接轨。
当前全国累计神经内镜手术上万例。
治疗病种以脑肿瘤、脑积水、脑出血、颅内囊肿等为主,其中脑肿瘤占近50%,主要包括垂体瘤、表皮样囊肿、颅咽管瘤、脊索瘤、脑室内肿瘤。
开展的技术内容主要是颅底内镜、脑室脑池内镜,而脊髓脊柱内镜开展的相对较少。
近来无论是从手术例数,还是手术效果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学术上,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间,我国共发表神经内镜相关的中文论文581篇,英文论文17篇。
年发表文章的数量逐年增长。
文章的内容以学术论文为主占63%,其他为解剖、综述、基础研究等。
在近l0年中,全国性神经内镜技术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平均每年都有1-2次,省或区域性的有2-4次,培训内容包括了技能训练、理论授课、现场手术演示等,充分发挥了近距离、互动式学术交流的优势。
强化国际间交流,促进了神经内镜技术发展的先进性。
近l0年间在神经内镜方面的国际间交流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以学习班、学术会议等形式请来进行学术交流的国际学者,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
全高清神经内窥镜手术系统
技术要求:
1.产品名称:神经外科高清内镜手术系统
2.数量:壹套
*3.基本要求:整套设备性能稳定,适用国内市电电源,要求同一品牌(附属设备除外) 。
4.主要功能及用途:完成颅内内窥镜成像下的外科微创手术。
5.招标参数要求:
5.1 全数字全高清摄像系统主机及摄像头1套
5.1.1 全高清摄像主机,主机或摄像头上具有HD字样,分辨率1920×1080;
5.1.2 逐行扫描50/60Hz;
5.1.3画面采集;
5.11.4 多种种专业手术模式:包括神经内镜、腹腔镜、宫腔镜、软镜模式等;
5.1.5 摄像头同时具有≥2倍光学变焦和≥2.5倍数字变焦功能,可兼容各类光学镜;
5.1.6 摄像头具有4个及以上的遥控按钮,可实现控制白平衡、亮度、光源开关等多种功能;
5.1.7摄像主机需具备≥4组全高清输出信号输出端口:DVI-D或HD-SDI;
5.1.8 快门速度:1/50-1/10000s;
5.1.9安全保护级别:CF。
5.2 LED冷光源(含光纤)1套:
5.2.1 通用光纤接口,能兼容不同直径的光纤;
5.2.2 工作时间≥30000小时;
5.2.3具有光纤自检功能,以百分比显示光纤寿命;
5.2.4 光源主机具有待机工作模式;
5.2.5 具有液晶显示屏,光源亮度采用按旋钮控制,并以百分比显示在液晶屏中;
5.2.6纤维导光束直径≥4.8mm,长度≥2.5米,可高温高压灭菌。
5.3 神经内镜镜子2支:
5.3.1 成角脑室镜1支,视野方向0度,镜身直径≤2.7mm,工作长度180mm±5mm;5.3.2 成角脑室镜1支,视野方向30度,镜身直径≤2.7mm,工作长度180mm±5mm;5.3.3 可高温高压灭菌。
5.4 神经内镜手术器械一批:
5.4.1 工作套管1个,外径≤6mm,4个工作通道;
5.4.2 以下器械可拆分为手柄、外套管、鄂部连内套管三部分:
组合式微型剪刀1把,上、下鄂部尖头,直径≤2mm
组合式微型活检钳1把,直径≤2mm
组合式微型抓取钳1把,直径≤2mm
5.4.3 软性微型抓取/剥离钳1把,直径≤1mm;
5.4.4 软性微型剪刀1把,直径≤1mm;
5.4.5 装载篮2个,用于装载窥镜、工作套管和手术器械。
5.5 垂体瘤手术系统:
5.5.1 成角窥镜1支,视野向下30度,镜身直径≤4.0mm;
5.5.2 工作套管1支,外径≤6mm;
5.5.3 咬骨钳1把,长度≥180mm,咬口宽度≥3mm;
5.5.4 咬骨钳1把,长度≥180mm,咬口宽度≥1mm;
5.5.4 吸引管2个,长度≥110mm,直径≥2mm;
5.5.5 双极电凝镊1把,刺刀状,长度≥230mm;
5.5.6 双极电凝镊1把,成角,长度≥210mm;
5.5.7 解剖刀剥离器,弯头长度≥180mm;
5.5.8 显微枪状剪,直身,长度≥160mm;
5.5.9 装载篮1个,用于装载窥镜和工作套管;
5.5.10 脚踏开关1个;
5.5.11 冲洗管道1根。
5.6双极电凝系统:主要用于经鼻蝶手术及颅低深部动脉瘤手术
5.6.1、可防止出现微火花,可在最大电压110Vp时工作,无热点;
5.6.2、实时监控和调节电凝参数,可有效防止发生碳化和粘着,且不影响电凝速度;
5.6.3、简易面板设计,通过简易旋钮调节功率,易于切换到MALIS模式;
5.6.4、双极联线1根。
5.6.5、双极电凝镊1把:镊子尖端圆滑,有效减少组织粘连;工作端由银合金制成;总长度220mm,工作端长度125mm,镊子尖端宽度0.5mm。
5.6.6、单踏板脚踏开关1个:具有防水功能,操作简单方便。
5.7 持镜装置:
5.7.1 微调装置1个,含固定垫1个:固定神经内窥镜工作套管,可作细微三维调节,在狭窄部位操纵神经内镜做精细运动。
5.7.2 机械持镜固定臂1个。
5.8 附属设备
5.8.1 ≥26寸专业医用液晶监视器1台;
5.8.2 台车1部,带静音防滑轮,能放置全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