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
- 格式:docx
- 大小:21.31 KB
- 文档页数:7
单鼻孔或双鼻孔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分析王志涛张川发布时间:2023-05-14T07:12:46.360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6期作者:王志涛张川[导读] 目的:分析单鼻孔或双鼻孔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和平 300052摘要:目的:分析单鼻孔或双鼻孔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
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并分析不同手术入路的应用效果。
结果:本研究中单鼻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双鼻孔组,但是双鼻孔组肿瘤切除率高于单鼻孔组,P<0.05。
结论:两种入路均对垂体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单鼻孔入路不会为患者带来比较严重的创伤,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小。
双鼻孔入路患者其对肿瘤较大的患者有良好的清除率。
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
关键词: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垂体瘤;垂体瘤是颅内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神经内镜下手术为常用方法,该手术的主要入路为单鼻孔和双鼻孔,但是经过诸多的临床应用和总结发现两种入路的应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
基于此,本研究将针对我院进行垂体瘤手术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方式进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并分析两种不同入路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单鼻孔组、双鼻孔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38.67±5.53)岁,实验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38.42±5.78)岁,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1.2.1单鼻孔组该组接受单鼻孔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患者仰卧,头部向左片并适当右旋,利用被肾上腺素浸润的面条做鼻腔黏膜收敛,以肿瘤所在的方向的对侧鼻孔作为手术入路。
通过神经内镜确认鼻内部相关结构的情况,在鼻中隔后端骨和软骨的交界位置做弧形切口,翻起粘膜,将鼻中隔向另外一侧适当推移,暴露出双侧鼻窦前壁与鼻中隔的后端,将前壁凿除同时钻磨部分骨性中鼻中隔骨质,刮出粘膜后,将鞍底充分暴露出来,磨除鞍底骨质,切开鞍底硬膜,确认肿瘤位置后将其完整的切除,通过内镜观察肿瘤没有残留,并且周围结构没有损伤后进行止血,利用明胶海绵将瘤腔填塞,人工膜封闭鞍底,将骨性鼻中隔和黏膜进行复位,利用碘仿纱条填塞鼻腔。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的历史与演变经鼻蝶手术入路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通过手术技术及器械的改进,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重要的手术方式。
20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及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经鼻经蝶神经内镜手术以戏剧般的速度发展,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与传统的经鼻蝶手术比较,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是一个概念性的革新,它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如更接近手术目标,避免对脑组织的牵拉和损伤,减少术后疼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
95%的鞍区病变都可以通过常规的经蝶内镜入路手术切除。
近年来,内镜手术的适应证已经扩大到了整个颅底中线区的病变,即前到额窦,后达齿状突区域,以前认为通过内镜手术不可能切除这个区域的肿瘤和其他病变,现在都有可能通过扩大的内镜经鼻入路得到切除。
同时,颅底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得脑脊液漏这个一直困扰着神经外科医生的难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的历史尽管通过鼻内途径完全通过内镜可视化去除垂体肿瘤已经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发展,但是最初在1909年由Hirsch报道了鼻内通路本身的使用,Hirsch在维也纳通过鼻内入路接近蝶鞍进行了他的第一次垂体手术。
使用肉眼可视化的多阶段鼻腔鼻窦手术。
尽管他的第一次鼻内经蝶窦手术已报告成功,但Hirsch随后转为跨房间粘膜下层入路,可能是由于害怕通过鼻腔和颅腔之间的这种广泛交流进行手术感染。
Griffith和Veerapen在1987年重新审视了鼻内入路,21994年,库克和琼斯报告在采用鼻内途径进行显微垂体手术时缺乏鼻腔鼻窦和牙齿并发症。
3但神经内镜在四十年前首次在欧洲使用鼻腔鼻窦内镜检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的经鼻- 经- 中- 间隔方法对直接鼻内途径的最显着进展。
在耳鼻喉科领域,美国内镜鼻窦手术的引入激发了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得内镜鼻窦手术迅速取代了许多形式的传统鼻窦手术,鼻内镜病理生理学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并通过内镜辅助治疗勘探。
而不是像传统的鼻窦手术那样剥离感染的鼻窦粘膜,内镜鼻窦手术旨在通过鼻内途径消除窦口阻塞性病理解剖,恢复生理性粘液引流,并成为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
【摘要】目的:探究基层医院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实际效果。
方法:收集经内镜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36例,就诊时间2019年1月~2022年4月,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患者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18例患者接受神经内镜手术。
观察指标有:(1)手术相关指标;(2)康复效果;(3)随访结果;(4)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展开不同手术治疗后,(1)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所用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而血肿清除率超过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较大(P <0.05);(2)观察组康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呈更理想显示,GOS 评分更高,两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统计随访结果,观察组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相比较明显更好,残疾率明显更低,二者随访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4)对预后情况展开评估,观察组躯体功能、情感状况、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显著(P <0.05)。
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提高血肿清除效果,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手术时间缩短的同时康复速度加快,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是一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技术。
【关键词】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技术;康复效果健康域临床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属于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将血肿清除,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有较大损伤,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基层医院,经常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但是这种方法创伤性较大,容易损伤周围正常脑组织,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差,术后并发症多,住院费用多,康复缓慢。
近几年来,我国神经内镜技术逐渐成熟,应用该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成为可能,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可清楚观察到脑出血具体位置,并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手术安全性明显升高。
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促进患者康复速度提升,避免患者术后残疾[1]。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
方法:从在我院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中随机抽取样本46例,抽样时间开始于2020年12月,结束于2022年12月,样本随机入组,即参照组23例实施常规治疗,试验组23例实施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围绕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2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治疗情况明显好于参照组,P<0.05。
结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可以较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丘脑出血;临床效果丘脑出血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主要是由于位置较深,并且容易破入脑室而导致,随着医学科技发展,神经内镜技术被广泛应用,属于微创手术,该治疗办法使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得以有效治疗,具有视野清晰和创伤小等优点,同时患者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较快恢复健康生活[1-2]。
所以本院在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之间,选择从在我院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46例,进行分析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
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治开始时间为2020年12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12月,样本为在我院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46例,随机入组,即参照组、试验组,每组均有23例。
参照组: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最低限为44岁,年龄最高限为73岁,年龄均值(65.14±3.67)岁;试验组: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最低限为45岁,年龄最高限为76岁,年龄均值(65.25±3.71)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入组要求: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患者出血量高于20ml;患者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和目的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和签字。
研究剔除要求: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不符合手术指征患者;患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患者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患者;患者中途转院。
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行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2例行完全内镜下手术(EN), 其余行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结果 40例患者均出现了好转,其中9例慢性硬膜患者血肿消失,硬膜下腔恢复正常;14例阻塞性脑积水患者造瘘均获得成功,仅2例出现少量硬膜下积液;5例脑瘫患者无误切情况;桥小脑角区巨大表皮样囊肿4例患者的肿瘤被完全切除;三叉神经痛8例患者无出现对小脑组织的过度牵拉的现象。
结论神经内镜技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并能够促进手术治疗的彻底性,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疗效。
【关键词】神经内镜神经外科手术临床【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140-01目前,神经内镜技术作为重要的微创神经外科的组成部分,已被国内外诸多学者所关注,且在了临床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2]。
神经内镜在脑积水、脑室内肿瘤、颅内动脉瘤、松果体区肿瘤、脑囊虫、脑脓肿等手术治疗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为了进一步探究研究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40例行内镜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0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为(47.56±20.28)岁。
患者类型分布: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4例阻塞性脑积水患者、5例脑瘫患者、4例桥小脑角区巨大表皮样囊肿患者、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4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另外由于病症部位不同患者在不同部位出现偏瘫、癫痫发作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出现视力模糊不清症状。
1.2方法1.2.1仪器设备采用STORZ公司生产的光学纤维神经内镜手术系统,包括0°、30°、70°内镜,内镜外径为2.7mm,单一工作通道(通道直径为1.1mm)且带有工作通道的外套;其它辅助器械与系统包括摄像系统、录像系统、2F及3F Forgart球囊扩张导管、监视器等。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Rathke’s囊肿吴小军;郝斌;曹依群;李良东;周长帅;陈鑫【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24(28)3【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镜技术治疗Rathke’s囊肿(Rathke’scleft cysts,RCC)的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RCC病例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病人头疼、视力障碍、内分泌障碍等症状的改善,以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与囊肿复发情况等。
结果33例采用内镜下囊肿开窗或囊壁部分切除术,1例囊壁全切除。
术前有头疼症状21例(61.8%),术后1周~12个月头疼症状改善9例。
术前视力下降9例(26.5%),术后改善2例。
术前垂体功能异常21例(61.8%),术后恢复正常7例。
1例囊壁全切除病人,术后持续性脑脊液漏,保守治疗1个月后行二次手术修补。
复发2例(5.9%),1例随访未手术,1例2年后囊肿萎缩消失。
无手术相关死亡。
结论神经内镜技术可用于治疗出现头疼、视力下降、激素水平改变的RCC 病人。
【总页数】5页(P148-152)【作者】吴小军;郝斌;曹依群;李良东;周长帅;陈鑫【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730.2【相关文献】1.《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不同Knosp分级垂体瘤的疗效分析》( P129)《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研究》( P134)2.内镜经鼻蝶-鞍结节入路治疗完全鞍上型Rathke囊肿3.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鞍区Rathke囊肿(附23例报道)4.《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不同Knosp 分级垂体瘤的疗效分析》、《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研究》点评5.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Rathke囊肿的疗效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内镜治疗自发性脑出血与常规开颅手术的对比研究【摘要】神经内镜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选择途径。
我们对比了内镜下与外科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我们回顾性分析了75例(开颅手术组)和56例(内镜手术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数据。
再次出血、手术并发症、死亡作为术后治疗终点。
血肿清除率,术后第一天gcs评分,及gcs评分在第7天也作为对比标准。
结果显示:内镜下术后死亡2人(3.5%)和开颅术后死亡6人(8.0%),内镜组未发现再出血,血肿清除率内镜组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99.0%vs95.6%;p,30ml,小脑出血>10ml。
混合型脑出血或脑浅部和丘脑的脑出血也被入选。
所有患者通过血管造影及ct、凝血等检查排除血管病变,肿瘤,动脉畸形,凝血障碍引起的脑出血。
格拉斯评分小于4分的深昏迷患者也被排除在外。
入选与排除标准在第二组中也是一样。
脑出血量根据broderisk法计算[4],血肿清除率通过(手术前血肿-术后)/术前*100%,治疗的终点是再出血,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或是死亡。
结果变量包括:血肿排泄率,第1天平均格拉斯评分和第7天格拉斯评分,结果变量通过内镜组和开颅组对比得出。
手术过程手术过程在全麻下进行根据ct图像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及血肿长轴在脑表面的投影确定靶点,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和穿刺点,头皮切开3~4cm,钻直径2~3cm的颅骨1孔,十字型剪开硬脑膜,选择距离靶点最近并避开脑皮质表面的血管为穿刺径路,抽出积血后,循穿刺道和血肿长轴缓慢置入套管,发现血凝块后可用直径1.5mm的单极电凝吸引器吸出;遇到血凝块较硬时用活检钳钳碎后取出。
对局部渗血可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止血;如遇活动性出血则反复冲洗至视野清晰后予单极电凝吸引器或双极电凝止血。
清除血肿不可强求。
底部血凝块不可强行剥离,要保护好血肿壁不受损害,避免引起新的出血。
如有出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血肿没完全清除者放引流管,并接闭式引流袋。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高血压性脑出血(hy per te n siv e in tr ac er e br al hemo rr h ag e, H IC H)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颅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血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削弱了血管壁的弹性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疾病。
当患者情绪激动,过度脑力或体力活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时,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H IC H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欧美国家发病率占脑卒中的9%-28%,中国的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9-48%。
H IC H常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室、丘脑、小脑、脑干以及脑叶和皮质下,其中脑叶和皮质下多为血管淀粉样变所致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
由于HI C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极高,导致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2019年L an cet报道了1999~2017年期间导致中国人群死亡的25类疾病,脑卒中以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首。
因而,加强HIC H一级、二级预防以及提高HIC H的临床救治能力和水平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HIC H已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四类重点防治的重大慢性疾病范畴。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扫描已经成为脑出血诊疗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其具备无创、快速、简便等特征,有助于诊疗方案的制定、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H IC H治疗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
HIC H保守治疗方式较单一。
手术治疗方式选择较多,包括大骨瓣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钻孔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方式。
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成功救治HIC H的关键。
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等技术相结合,使神经内镜手术充分发挥了定位准、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
HICH的内镜手术过程中内镜可置入血肿腔内,全景化显露术野,避免血肿残留。
耳喉鼻神经内窥镜招标需求技术参数一、神经内镜技术参数一体化集成显示、摄像、LED光源照明、图像录放存储功能于一体的医用内窥镜摄像系统。
(一)摄像主机、摄像头Camera1、感光芯片:1/1.8英寸逐行扫描8MPIXCMOS传感器2、分辨率:3840*2160P3、最低照度:0.5Lux4、电子快门:1/50~1/50,000s5、具有自动白平衡,自动背光补偿功能6、具有图像增强功能7、主机具有增益调节、亮度调节、锐度调节、高亮抑制及GAMMA调节功能8、4种以上专业手术模式选择:针对不同手术及镜头的预设,保证最佳的视频还原9、摄像头4个遥控按键可实现包括白平衡、放大/缩小、冻结等功能按键,主机面面板具有快速功能调节按钮,实现快速调节10、视频输出接口:HDMI*211、摄像主机自带4K图像录制、播放、存储功能12、多种控制模式:主机按键、摄像头手柄按键、红外遥控器13、电子放大:1-3.0倍(二)显示屏1、≥32英寸LED医用专业4K显示屏2、显示分辨率:≥3840×21603、对比度1000:14、亮度400nit5、视角范围178度,上下,左右各89度(三)医用LED光源1、功率:≥30W2、色温:5000K~6000K3、照度:≥700,000Lux4、显色指数:>905、调节模式:连续无级可调6、寿命:20000小时,终身免维护(四)录制存储模块1、可通过摄像头、遥控器、主机面板进行视频和图片的采集2、存储介质:外置USB接口,支持USB3.0U盘和移动硬盘3、录制格式:MP4,3840*1920P304、抓拍图片格式:JPEG5、操作:支持图像冻结6、界面:实时操作状态显示二、鼻手术动力系统技术参数1、具备鼻、喉软组织刨削、耳钻功能;2、主机2.1 微电脑控制平台,恒速驱动控制系统,负载降速≤5%;2.2 人机工程设计,人机界面,≥7寸TFT真彩液晶触摸屏;2.3 故障自诊断和保护技术;2.4 BF型电气安全设计和100-240V宽电压电源设计;2.5 双电机输出,配合脚踏开关作无级变速控制;2.6 主机面板和脚踏开关均可进行功能、转向的切换;2.7 手柄连接自动识别,刨削(吸切)刀具自动识别;2.8 可设定各种规格刀具的最佳推荐默认运行参数,省去开机繁琐的设置操作和避免误操作;3、脚踏开关3.1 线缆长不小于3m,无级调速,可进行功能切换及注水控制;3.2 IPX8防水等级,防滑、防侧翻;3.3 底座高度48mm,减轻脚疲劳;3.4 坚固结构设计,承载重量≥1350N(138kg),舒适耐用。
3D slicer辅助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3D slicer辅助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室出血患者为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3D 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对照组(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ADL)、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40.00%,P<0.05)。
结论 3D 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出血可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3D slicer;神经内镜;脑室出血3D slicer Application of assisted neuroendoscopy in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Du HengHuay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Guang' an 638600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3D slicer assisted neuroendoscopy in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Methods Selected 60 patients with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from January 2021 to January 2023. It was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3D slicer assisted neuroendoscopic surgery) and the control group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microscope hematoma removal)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and hematoma disappearance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NIHSS score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n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and th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DL) and Glasgow outcome score (GOS) increased. The range of change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67%,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0.00%, P<0.05). Conclusion 3D slicer-assisted neuroendoscopic surgery for ventricular hemorrhage can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reduc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improve the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improve the prognosis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Key words: 3D slicer; neuroendoscopy;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脑室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出血性疾病,常见原因为高血压病、动脉瘤、烟雾病等。
神经内镜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1.内镜手术的分类就临床应用而言,神经内镜手术可分为两大类,即水(脑脊液)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和空气环境神经内镜手术。
水(脑脊液)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就是应用鞘式内镜和鞘式内镜器械,器械通过鞘内操作,器械与内镜同轴平行,操作区域在脑室内或脑脊液样囊肿腔内,属脑室脑池内镜外科范畴。
空气环境神经内镜手术,即应用观察内镜和特制镜外操作器械,器械在镜外操作,器械与内镜分离成角,操作区域大多在颅底,属内镜颅底外科范畴。
2.内镜脑室脑池外科2.1 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NTV)治疗脑积水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神经内镜手术以其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性、有效性而再次复兴。
其中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对脑积水的治疗,最常用的术式就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内镜的选择:硬镜的成像清晰度优于纤维内镜(软镜)。
软镜由于采用了纤维光导技术而价格更昂贵,但它可到达脑室系统的各个部分,因而也易于迷失方向,而硬镜只能到达与其插入方向一致的结构,在脑室内所能到达的位置及投射角度有一定限制。
硬镜直径较软镜大,因而内镜中进行器械操作较软镜方便。
三脑室底造瘘术通常选用硬镜操作。
术前影像学检查:首选MR,能提供内镜手术所必需的,而CT无法提供的解剖细节。
术前MR诊断标准:1)矢状位中线上T1、T2像均未见导水管全长2)在运动PC MR成像中无收缩期/舒张期流动信号3)三脑室、侧脑室高度扩张4)四脑室形态正常5)中脑和三脑室底形态学改变适应证:非交通性脑积水(导水管至第四脑室正中孔水平梗阻),如各种原因,如肿瘤、导水管狭窄、出血、梗塞等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少数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治疗有效,原因可能与蛛网膜颗粒的吸收功能恢复有关。
手术方法:1)平卧位,全麻,头略前屈2)于瞳孔位置的矢状线与冠状缝相交处的前方1cm处(一般为右侧)切开头皮3.0cm,钻颅,十字形切开硬膜3)脑内镜工作鞘穿刺侧脑室额角,置入内镜4)内镜通过室间孔进入三脑室,辨认三脑室底的解剖标记5)造瘘口选定在双侧乳头体前方中线处6)以双极电凝电凝穿透三脑室底,以球囊导管扩大瘘口至5mm以上7)内镜通过瘘口,可看到基底动脉、动眼神经,确认瘘口完全开放,无软膜分隔,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8)缓慢退出内镜9)脑室内以37℃预温的乳酸林格氏液反复冲洗,并充满脑室10)骨孔表面置明胶海绵,严密缝合皮下及皮肤切口注1:颅骨钻骨位置要适当,以便于经侧脑室呈一直线通过室间孔进入三脑室。
注2:内镜通过室间孔时,注意勿损伤丘纹静脉、穹窿、脉络丛等结构注3:三脑室造瘘有多种方法,如以硬镜的镜尖穿透、电凝、激光、球囊导管尖穿透等注4:造瘘时注意瘘口应足够大,应完全穿透三脑室底。
术中判断手术成功标准:造瘘完成后能清晰地观察到桥脑和基底动脉;造瘘后内镜退回数毫米,停止冲洗,可观察到棕榈叶状瘘口边缘像海中水草一样随脑脊液流动不停地上下飘动术后影像学评价标准:CT:①经室管膜下的脑脊液吸收消失(多见于额角旁的低密度区消失);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重现。
MR:T2像可见瘘口处脑脊液流空;运动PC MR成像序列可见收缩期/舒张期流动信号。
术后和随访期间疗效评价标准:三脑室造瘘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扩张的脑室一定要减小到正常大小。
经常可以看到脑室仍扩大的患者临床上已完全康复。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上无活动性、进展性脑积水征象。
与V-P术相比、三脑室造瘘术(NTV)的优点为:恢复近于正常生理的脑脊液循环;感染率低;无须在体内植入异物;低致残、致死率;无过度分流等合并症;无须反复修正以适应脑脊液动力学的不断变化。
疗效不佳原因分析:1)术后早期治疗失败:多为多因素参与引起的脑积水,包括高于导水管水平的梗阻和蛛网膜下腔水平的堵塞。
2)术后晚期治疗失败:原因较为复杂。
胶质增生或蛛网膜增生引起瘘口堵塞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处理:及早行MR以确认瘘口是否闭合,可予内镜下探查及再次造瘘。
并发症较为少见造瘘时误伤血管:基底动脉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胼周动脉瘤其它:感染、癫痫、记忆力障碍、动眼神经麻痹等已行V-P分流术的患者,分流管功能障碍时亦可行三脑室造瘘术,此外可在内镜直视下行分流管置入,以避开脉络丛的包裹,同样可在内镜下以双极电凝剥离粘附于分流管的脉络丛或疤痕组织。
对多分隔腔脑积水患者,可利用内镜打通所有分隔。
2.2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治疗蛛网膜囊肿常为先天性,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常慢性起病。
可发生于幕上或幕下,常见部位依次是外侧裂、大脑半球凸面、后颅窝中线、四叠体池,其它部位如鞍上、鞍内、桥小脑角、大脑纵裂、脑室内等均少见。
一般为单发。
症状与囊肿的大小和位置有关,有些患者可终身无症状。
常见症状有:1)颅内压增高:由囊肿占位和脑积水引起;2)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囊肿压迫产生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障碍。
手术适应症:囊肿形成占位性病变,引起颅内压升高,并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头痛、癫痫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有占位效应对于无症状但有显著占位效应的患者,特别是儿童,应手术治疗若症状体征与病灶的关系不确定,可行连续颅内压监测,出现颅压升高或病理波形者。
手术目的:通过囊壁的打孔和/或部分切除或囊液的内分流使脑脊液交通恢复。
手术方法:颅骨钻孔位置宜选在距病变最近处,同时应避开重要脑功能区。
“十”字形切开硬膜及蛛网膜囊肿的外侧壁,可见类似脑脊液样的囊液流出,注意勿使囊液流出过多,以防止囊壁塌陷,囊液积聚于囊壁外层与硬膜之间,引起硬膜下血肿,同样在内镜进出时应避免囊壁外膜与硬膜剥离。
内镜观察囊腔内是否有隔膜及囊壁是否完整。
根据术前影像资料,找出囊肿与邻近脑池或脑室系统最接近处,用双极电凝、球囊导管在囊壁上穿通一小孔,使之与脑池或脑室相通。
通过此缺口尽可能多地切除囊壁,使之与脑池脑室充分相通,再电凝囊壁边缘使之皱缩,减少术后粘连。
术后影像学疗效评判:无法直接显示瘘口是否开放,只能通过间接征像判断。
囊肿体积缩小术前受压的一侧侧脑室形态恢复正常对中线结构无占位影响与分流术术后不同,囊肿很少完全消失,通常只是体积减小与三脑室造瘘术不同,动力学MR难以显示瘘口的脑脊液流动信号疗效分析:神经内镜治疗蛛网膜囊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一些病例疗效不佳原因有:囊肿周围蛛网膜下腔闭塞所选择的造瘘区由于操作受限无法充分打孔,术后脑脊液流通较少致瘘口闭合仅与脑室打通,而未与蛛网膜下腔沟通。
2.3 脑室内肿瘤的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内肿瘤位置深在,周围毗邻丘脑、尾状核、穹窿等重要结构。
因此手术治疗多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然而在一些经选择的病例中,神经内镜技术亦能取得与显微外科技术相同的疗效,且侵袭性小于后者。
优点:1)无须行脑牵开2)内镜下观察病灶图像清晰,光照良好,可任意变换观察角度3)活检或切除肿瘤前可观察供血血管及包膜血供情况4)处理病灶与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可在同一入路一次完成,无须置引流管。
适应征:位于脑室内的较小、血供不丰富、质地不硬韧的肿瘤,可伴有脑脊液通路梗阻及脑室扩大。
1.实体瘤大小一般不超过2cm,囊性或有囊的实体瘤大小可放宽。
2.肿瘤的质地和血供。
采用Nd:YAG激光和双极电凝有时也能切除一些血供丰富的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上述仅为相对标准,内镜手术切除脑室内肿瘤的类型和大小可根据术者的经验、手术技巧及相应设备予以调整。
手术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略前屈全麻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消毒备用,术区消毒铺巾时予留显微外科手术所需区域,以备内镜手术失败时可立即改用显微外科手术神经内镜(硬镜)安装及调试根据影像学资料确定颅骨钻孔位置,必要时采用导航技术头皮切开,颅骨钻孔,切开硬膜,徒手或导航辅助置入内镜,经皮层进入脑室观察肿瘤及供血动脉电凝或以Nd:YAG激光处理肿瘤包膜表面血管囊内分块切除肿瘤,待其体积缩小后再分离与正常脑组织界面瘤切除时予先识别并处理供血血管,以免出血污染视野肿瘤切除后,操作区域严密止血12)囊性病灶(如胶样囊肿),抽吸囊液后,分离囊壁并分块切除. 13)若合并脑积水未能解除,则根据情况行三脑室底或透明隔造瘘(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
必要时室间孔或导水管应放置支架,以避免肿瘤复发时重新堵塞。
14)脑室腔反复冲洗以去除血凝块、撤出内镜注1:整个操作过程中,应以37℃乳酸林格氏液持续冲洗以保持术野清晰,流出量与流入量应保持平衡。
注2:小的出血经持续冲洗数分钟后可自行停止。
大的出血应以电凝或激光止血。
干燥术野止血(dry field)法:吸干出血区域的脑脊液,易于找到出血血管并迅速止血。
注3:神经内镜治疗三脑室胶样囊肿,既具有立体定向抽吸术的微创性,又具有显微外科切除术的疗效,因而成为这一病种的首选治疗方法。
3.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现状与进展3.1 内镜颅底手术代表性应用之一---鞍区肿瘤单鼻孔经鼻蝶内镜手术切除垂体瘤等鞍区颅底肿瘤,是内镜颅底手术取代手术显微镜、不再以内镜辅助显微镜观察,独立发展的起点。
术中不使用牵开器和将内镜作为照明和观察设备,是内镜经鼻蝶手术的重要特征。
它与经鼻蝶显微外科手术的重要区别就是不需广泛分离鼻粘膜、无鼻中隔移位,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鼻腔结构的损伤,保护鼻腔的正常结构。
其另一优势体现在能够充分显露病灶,这也是安全有效切除肿瘤的保证。
由于内镜的光学照明特点和内镜镜头的角度变化以及鱼眼效应,便于近距离、广角度显露病灶。
Spencer等发现,在观察鞍区、鞍上和鞍旁结构时,0°内镜显示的视野为手术显微镜视野的1.5~2.5倍。
在垂体瘤等鞍区手术操作中,内镜显露视野广泛,可显露鞍底周围多个骨性标志,易于辨认鞍底:可清楚辨别双侧视神经管隆起、鞍底、斜坡凹陷等骨性标志,能分辨出海绵窦的一些重要解剖标志,并按血管走行将颈内动脉分为鞍旁段与斜坡旁段。
对于较大的垂体瘤,更能显示出内镜的优势:在切除部分肿瘤后,可将内镜置入瘤腔,直视下切除残余肿瘤,并可观察瘤腔的结构。
Jho等报道,各种内镜辅助经蝶显微手术只是改善了显微镜在术中的观察范围,而内镜经鼻蝶手术则使手术创伤明显降低、术后患者鼻腔不适感最轻微、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
?3.2 内镜颅底手术应用之二---鞍周及前中颅底、斜坡肿瘤在内镜经鼻蝶鞍区肿瘤手术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对位于从前颅底鸡冠到枕骨大孔前缘及腹侧颅颈交界区的颅底中线区范围内的肿瘤进行内镜下手术切除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经鼻蝶内镜颅底手术因其手术切口隐于鼻腔内,而被称之为“无切口手术”。
在美国和欧洲陆续见到一些相关研究的报道。
Jho等仅用神经内镜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各种鞍上肿瘤,其中包括9例前颅底脑膜瘤,7例为完全切除,2例为次全切除。
Kassam等报道完全内镜下经鼻内扩展入路治疗斜坡复发脊索瘤和胆脂瘤,肿瘤切除满意,患者术后恢复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