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丹毒
- 格式:pptx
- 大小:231.71 KB
- 文档页数:9
医案选丹毒(三例)【例一】王×会,男,18岁,门诊号:482833,初诊日期1972年4月17日。
主诉:右侧足背部红肿疼痛、发烧一天。
现病史:前天晚上开始右侧脚面靠外侧疼痛,未介意。
昨天突然开始发冷发烧38℃以上,头疼,局部红肿,疼痛,食纳不佳,大便不干,尿黄。
过去无类似病史。
检查:体温38.7℃,右侧足背靠外踝处有8×6厘米皮肤鲜江色,边界清楚,中央有少量水疱,有明显触痛。
白细胞计数17,5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4%,淋巴细胞16%。
脉象:弦数。
舌象:苦薄白。
西医诊断:足背部丹毒。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
立法:凉血解毒,利湿清热。
方药:金银花一两公英八钱地丁一两赤芍三钱生地五钱大青叶一两黄柏三钱牛膝三钱生石膏一两外用如意金黄散(附方6)水调敷。
4月20日,服上方后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局部红肿消退,疼痛已止,局部皮色已转噔,压痛减轻。
白细胞计数5,300/立方毫米。
症系余热未清,拟以凉血活血,佐以清热解余毒:金银花五钱地丁五钱黄柏四钱赤芍三钱紫草三钱茜草三钱生地五钱牛膝三钱继服上方三剂后,症状消失而治愈,【例二】王××,男,64岁,门诊号:327506,初诊日期1965年3月11日。
主诉:面部、前额、两眼睑红肿,发烧十余天。
现病史:患者于十余天前开始发冷发烧。
前额部及两侧眼皮红肿,鼻梁部肿胀,中央起水疱,有少量渗出液。
胸闷恶心,咽疼不欲进食,大便两天未解,小便短赤。
诊为颜面丹毒。
吃药打针,体温稍降,但面部红肿未消。
检査:体温38℃,颜面前额部两侧眼睑及鼻梁部皮肤红肿,边界清楚,颜面鲜红有灼热感,鼻梁中央部有多数小水疱,有些水疱破裂,糜烂结痂。
白细胞计数14,6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7%,淋巴细胞13%。
脉象:洪数有力。
舌象:舌质红绛,舌苔黄腻。
西医诊断:颜面部丹毒。
中医辨证:毒热炽盛,阴虚血热(抱头火丹)。
立法: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护阴。
方药:金银花八钱公英五钱地丁五钱大青叶四钱板蓝根六钱赤芍三钱鲜茅根一两焦山栀三钱桔梗一钱半大黄三钱黄芩三钱竹茹三钱滑石块三钱外用祛毒药粉(马齿苋一两,薄荷一钱,萆红花一钱,大黄—钱,地丁一两,雄黄一钱,败酱一两,赤芍八钱,生石膏八钱,绿豆粉一两五钱,白芨二钱,血竭二钱,冰片一钱)二两,加冰片一钱研匀温水调敷。
•丹毒概述•丹毒个案情况•丹毒护理措施目录•丹毒治疗措施•丹毒护理教育•丹毒个案护理总结与展望丹毒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常表现为皮肤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该病常发生于下肢,且以单侧为主,并伴有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丹毒的发病与感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感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030201丹毒的临床表现患者姓名:张某年龄:45岁性别:男居住地:北京市朝阳区治疗过程:入院后接受抗生素输液治疗,并辅以口服药物,症状逐渐缓解诊断:丹毒体征: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等症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喉咙痛、咳嗽等担忧焦虑配合度个案心理状态皮肤护理疼痛管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增强免疫力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滋生和感染。
皮肤清洁避免诱发因素及时就医01020403发现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预防感染。
避免诱发丹毒的因素,如过度劳累、受凉、酗酒等。
预防性护理急性期治疗可使用外用药物,如鱼石脂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涂抹于患处,缓解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局部治疗全身治疗热敷在炎症控制后,可使用温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湿毛巾敷于患处,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紫外线照射使用紫外线照射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治疗中医治疗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避免疲劳患者自我护理教育03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01宣传丹毒的危害02宣传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社区宣传教育1 2 3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掌握丹毒的最新治疗进展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医护人员培训教育患者基本情况护理过程护理效果重视局部皮肤清洁和消毒丹毒是一种皮肤感染性疾病,保持皮肤清洁和消毒是预防感染扩散的重要措施。
抬高患肢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丹毒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加强营养支持患者患有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养猪SWINE PRODUCTION2019第5期一例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控案例分析林艳(成都天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100)中图分类号:S858.28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957(2019)05-0101-02摘要四川某农场肥育猪发生皮疹,部分病猪伴有发烧症状,猪群体况良好,无其它临床症状。
病毒性疾病检测结果显示,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均为阴性。
从发热猪静脉血液中分离到革兰氏阳性杆菌,口服感染健康易感断奶仔猪,成功复制出典型的皮疹病例。
发病猪群通过抗生素治疗1周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综合分析确诊为猪丹毒杆菌感染。
关键词猪丹毒;皮疹;鉴别诊断;案例分析收稿日期:2019-09-04作者简介:林艳(1986-),女,四川绵阳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生物制品研究工作.E-mail:linyan102@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通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兽共患病。
人可经外伤感染,发生皮肤病变,称“类丹毒”[1]。
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架子猪的发病率最高,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蚊虫活跃、高温高湿的季节多发,主要通过消化道以及破损皮肤接触感染,进入血液,而后定植在局部和引起全身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猪丹毒可以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发病急,大多体温会超过42℃,食欲不振;可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一般发病2d 内死亡率可达80%以上[2]。
亚急性型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病症状较轻,体温在41℃左右,患病猪皮肤出现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疹块,疹块部稍凸起,中间苍白,边缘红色,界限明显,很像烙印,固有“打火印”之称;病猪一般可自愈,死亡率较低。
慢性型猪丹毒通常是由急性转变而来,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3]。
猪丹毒杆菌共有26个血清型,大多数菌株为1型和2型,从急性败血症分离的菌株多为1a 型,从亚急性和慢性病例分离的多为2型[1,4]。
丹毒病例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1. 背景
丹毒是一种由于感染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受损及其周围
组织的红肿疼痛。
本文将对一个丹毒病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经验。
2. 病例描述
患者,女性,31岁,主诉左大拇指嫌肿、发热2天。
患者无特殊疾病史,无
药物过敏史,无外伤和接触感染史。
3. 临床表现
左侧大拇指指端皮肤两侧有红肿,中央有明显脓肿,嫌痛明显,周围皮肤局部
发红。
体温38.5℃,全身有轻微乏力。
4. 诊断与治疗
经检查,患者左大拇指受损,呈局限性红肿,考虑为丹毒。
医生给予局部抗菌
消炎药物以及局部冷敷,同时对患者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发现患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
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皮肤切口处的红肿疼痛明显好转,脓液
排出明显减少,体温恢复正常。
医生随后对患者进行复查,发现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残留。
5. 结论
本病例丹毒的诊断、治疗及经过均符合临床实践指南。
对于类似患者,应及时
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早期发现并得到合理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及预后。
参照此案例,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丹毒对于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朱进忠经典医案丹毒(膝⾜红肿热痛)朱进忠,1933年5⽉出⽣于中医世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1977年毕业于全国中医研究班。
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国家⼆部⼀局遴选的第⼆批⽼中医药专家,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和内科学教学,对疑难病证治规律和辨证论治⽅法学有深⼊的研究。
著有《中医内科证治备要》、《难病奇治》、《天⼈相应与辨证论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等24部著作。
朱进忠⽼师经典医案丹毒1.⽕郁三焦,表⾥俱热,但予解毒,⽕郁不散,其病不愈⼸××,男,30岁。
两⾜、膝红肿热痛,其⾊如丹,发热恶寒25天。
医诊丹毒。
先予清热解毒之剂不效,继⼜配合西药治之亦⽆功。
细审其证,体温39.3℃,两膝、两⾜红肿疼痛,并见⼤量不⾼出⽪肤之⽪疹,按之疼痛,⾆苔黄⽩,脉浮弦数。
综合脉证,恩之:脉浮者,病在表,在上也;弦者,在三焦也,在半表半⾥之间也;⾆苔黄者,病在⾥也。
⽪损红⾚如丹,⽕也,⽕邪及于阴分也。
治宜解表清⾥,清泄三焦。
处⽅:板蓝根30克,升⿇10克,马勃10克,僵蚕10克,蝉蜕10克,⼤黄10克,薄荷10克,⽜蒡⼦10克,元参30克。
服药3剂,体温下降⾄37.5℃,膝、⾜红肿热痛明显改善,继服6剂,诸证俱失,愈。
某医云:何⼤剂抗⽣素,清热解毒之剂不效,⽽本⽅2剂即体温下降,3.剂肿痛⼤部消失耶?答⽈:郁⽕于表者必散之,郁⽕于⾥者必下之,此病表⾥皆郁,必须解表,攻⾥同施。
今本证虽⽤⼤剂清热解毒,但未予解表,未予攻⾥,致郁者更郁⽽⽕邪不解,⽽上⽅所以取效者,乃⼀散,⼆下俱备也。
2.但宗解毒,不辨⾊脉,其病延期郑××,⼥,29岁。
10天前,突然出现两⾜⼤趾、⼩趾红肿热痛,急⾄某院外科诊治,诊为丹毒。
予青霉素等治疗后,⾮但⼤趾、⼩趾肿痛不见好转,亦且发现两个⾜背均红肿疼痛。
医案|手臂丹毒案-中医奇效1天速显
案例回顾
一患者右手臂红肿热痛,色红如丹,经过急诊数日抗感染及止痛药等治疗,热势不退,右手臂疼痛明显,无法抬举,活动严重受限。
入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后进行纯中医治疗,考虑正值二之气,湿与热相叠,借天之气,顺势而为,本标同治,短短1天后,皮肤已经明显缓解,后经几日调理,痊愈出院。
专家点评
该患者肿瘤基础,丹毒如治疗不及时恐加重,可出现脓毒症,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往往需要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但抗生素的副作用值得警惕。
面对来势汹汹的感染性疾病,中医从来不会缺席,也不是慢郎中。
通过中医药可快速缓解症状,使手臂红肿热痛迅速消退,解除患者病痛,疗效必须杠杠滴。
当前节气以及广东地域特点,建议大家日常饮食注意之前我们在直播课程中提到的“二之气的养生要点”,注意湿与热,脾和胃的问题。
值壬寅年二之气小高峰,想要不“湿”身,也要脾胃好,本期医案分享者黄洁春医生还给我们透露了一个食养秘方。
可点击阅看我们上一篇文章:1个食疗公式,解决90%的湿气难题。
作者简介
黄洁春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广东省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针灸学会脐针专业委员会委员
师承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教授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应用
擅长:中医经典与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结合,以中医为主导,治疗各种危重症、疑难杂病及内科常见病,临床上在遵从经方原方原量基础上,善于根据具体病证,结合药象理论、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经方、运气方、药证相结合的处方思路。
并擅长运用脐针、传统体针、董氏奇穴、黄帝内针等,针药结合,进行中医调治。
一例猪丹毒典型病例的综合诊治报告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主要危害架子猪、肥猪和母猪,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皮肤疹块型”及“慢性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型”,常给猪场造成巨大损失。
多年来,由于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典型的猪丹毒病例在规模化猪场已很少见,并逐步令大多数猪场管理者疏于对其的有效防范。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免疫抑制性疾病(高致病性蓝耳病、II型圆环病毒病和霉菌毒素等)的日益突出,该病在规模化猪场又有“重新抬头”的迹象,特别是在一些饲养条件较差、管理松散的猪场时有发生。
今年入夏以来,我公司少数猪场也相继发生多起母猪或肥猪表现为“高热不退、急性败血死亡、皮肤红疹”等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经猪病防控中心诊断,确诊为猪丹毒。
现将一例猪丹毒典型病例的综合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广大家人朋友参考。
1、发病与诊治过程2012 年7 月初,我公司某养殖基地一农户(存栏母猪100头),突然出现母猪群采食量下降,部分高烧不退、呼吸困难;陆续表现出急性败血症,心肺衰竭死亡;发病急,死亡快;曾肌注磺胺六甲和柴胡,效果不佳;发病第4天我中心应邀出诊。
据农户反映,2-3天内已发生母猪急性死亡5头,猪群采食量整体下降至正常的2/3,不吃料的母猪近20头。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发病母猪高烧41.5 ℃左右,部分背部,下颌部及面部皮肤出现典型不规则的“猪丹毒疹块”。
我中心配合养殖基地管理人员立即采取大剂量青链霉素(青霉素480-64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头)全群普注3天,2次/天,同时结合阿莫西林可溶性粉300-400ppm饮水,包被恩诺沙星300-500ppm拌料,3天后稳定疫情,整体恢复正常采食。
几天后,周边10个农户相继爆发猪丹毒疫情,通过同样的措施迅速得到控制。
2、主要症状和病变患猪高烧(41.5 ℃左右),高热稽留,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呼吸急促;急性型全身皮肤败血、发紫(俗称“大红袍”),心肺衰竭死亡;亚急性型在背部,下颌部及面部出现圆形或方形等不规则的红色出血疹块(俗称“鬼打印”)。
一例猪丹毒病例分析近,河南驻马店部分地区出现急性猪丹毒疫情,较为严重。
发病地为驻金某部后勤处的一个小型猪场。
全球品牌畜牧网讯近,河南驻马店一个小型猪场出现急性猪丹毒疫情,较为严重。
发病地为驻金某部后勤处的一个小型猪场。
1.发病情况驻金某部后勤处的一个小型猪场饲养的猪爆发疾病。
据饲养员介绍,发病前天晚上猪群表现正常,早晨开始发现有猪只死亡,还有部分猪表现出拒食、寒颤、皮肤发紫等症状。
接诊后,对猪群进行检查发现,已有6头体重在30一40千克的猪死亡,4头处于濒死状态,另外还有20几头猪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的症状,疫情较为急迫。
2.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多在41.5一42°C,部分猪只达到43°C;皮肤尤其是腹下和四肢内侧的皮肤潮红或发给,可视黏膜发给,病猪精神沉郁、倦怠,卧伏或倒地挣扎或步态蹒跚地勉强行走,拒食或食欲不振,眼结膜充血潮红,呼吸急迫,病猪无呕吐和腹泻。
3.诊断结合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特征及病原学检查,可以确定本病的病原为猪丹毒杆菌。
4.扑灭措施(1)对猪群逐头进行体温检查,早、中、晚检查3次,发现体温升高的猪只立即将其与体温正常的猪只隔离开来,并及时进行治疗。
(2)栏舍、通道、猪舍周围及各处可能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彻底消毒,栏舍地面、墙壁以10%漂白粉悬液喷洒;通道、猪舍周围、运尸工具以4%的烧碱液喷洒;清理的粪尿撒上石灰作无害化处理。
(3)死亡的猪全部深埋,内脏焚烧。
(4)全群以每吨饲料600克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拌料饲喂,连用3天。
(5)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注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30毫克,每天2次,连用3天,注射的每只病猪同时注射安乃近1克、地塞米松磷酸钠8毫克。
通过采用上述措施,当天晚上病猪即停止死亡,3天后猪群恢复健康。
延伸阅读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在临床上有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几种,其中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由于病程发展快、病死率高而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丹毒(裴永清医案医话)丹毒丹毒王某某,男,28岁,家住天津市河东区。
2014年11月1日初诊。
自诉双小腿患丹毒已近3年,病始右小腿先发生丹毒,半年后左小腿也发生丹毒,至今反复发作无数次。
每次发作都出现双小腿红、肿、热、痛,连穿裤和脱裤子时都会引发小腿痛,活动受限,行走艰难,并且双足趾间有湿疹多年,经常破溃,流水流血,自己感到丹毒每次发作可能都与足趾间湿疹流水流血有关。
每次丹毒发作时接受西药抗生素治疗,病初效果尚好,但近半年来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已不明显,经治医生告诉他可能是反复使用抗生素而产生耐药现象所致,无奈之下转诊于中医药治疗。
余查询得知,患者既往嗜食辛辣及鱼肉海鲜,饮酒,体检报告为中重度脂肪肝、高脂血症,血压为140/80毫米汞柱。
视其双小腿皮肤自膝至足踝,约四分之三的皮肤呈现暗褐色,双小腿肿胀明显,在双足踝上7厘米左右处的双小腿皮肤各有一个明显的丹毒病灶,呈暗紫红色,用手抚之感到灼热。
病人过于肥胖,小便黄,大便溏。
舌苔白厚腻,根部黄腻。
脉沉濡细。
【病名诊断】丹毒。
【中医辨证】饮食不节,湿热下注,久而伤血。
【中医治则】清热解毒利湿,兼凉血活血。
【中医处方用药】加味苍柏散加味。
苍术15克黄柏15克白术12克羌活9克独活9克生地12克知母9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牛膝12克木通6克木防己9克木瓜9克炒槟榔9克生甘草6克(加)双花30克连翘9克公英30克地丁9克生川军3克大青叶12克生苡仁30克【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五剂,水煎服,每剂分两次服,每日服一剂半,分早(早餐前1小时)、午(下午3点左右)、晚(临睡前)各温服一次。
若早餐前服药出现明显腹泻时,就将服药时间推迟到上午10点左右服。
忌烟酒、辛辣、油腻、滋补品及各种甜食饮料等,宜清淡饮食。
【治疗经过和疗效】三天后患者已将五剂药服完,复诊时其双小腿红、肿、热、痛均已明显减轻,小腿皮肤热感已无。
查其舌苔已薄腻,仍脉沉濡细。
知其湿热有减,血中瘀热亦轻,遂于原方中去大青叶,继投10剂,煎服同前法。
丹毒真实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丹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
它可以通过皮肤损伤、手术切口、甚至蚊虫叮咬等途径进入人体。
丹毒的典型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等。
治疗通常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
以下是一份丹毒真实案例的分析报告范文。
案例背景患者,男性,45岁,农民。
在田间劳作时不慎被锐器划伤右小腿,伤口未及时清洗和消毒。
次日,患者发现伤口周围出现红肿,伴有剧烈疼痛,遂至当地医院就诊。
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患者右小腿前侧可见约3cm长伤口,周围皮肤红肿,范围约10cm×5cm,触之有热感,疼痛明显。
2. 全身症状:患者体温升高至38.5℃,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
3. 淋巴结: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
诊断过程1. 初步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丹毒。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发现革兰阳性球菌。
3. 细菌培养: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剂量为每日1000万单位,分两次静脉滴注。
2. 局部处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日换药,必要时进行伤口清创。
3. 对症支持治疗:给予退热药物控制体温,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增强机体抵抗力。
治疗效果经过一周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局部红肿明显减轻,疼痛缓解。
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迹象。
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患者康复出院,并建议继续观察,避免再次感染。
案例分析1. 感染途径分析:患者伤口感染的途径可能与田间劳作时的锐器划伤有关,伤口未及时清洗和消毒,为细菌提供了侵入机会。
2. 病情发展分析: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符合丹毒的典型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的出现提示感染可能已经扩散至全身。
3. 治疗策略分析:及时的抗生素治疗是控制丹毒的关键,同时局部伤口的处理和全身支持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医案分享:丹毒
医案分享:丹毒--加味疏风解毒汤
处方:银花、赤芍、黄芩、连翘、荆芥、山栀、竹叶、枳实、大黄、薄荷(后下)
水煎服,每日一剂
中医辨证:热邪郁于血分,外受风邪,风热相博所致
治法:疏风解毒,佐以凉血通腑
临床效果:李某某,女,51岁,患者三天前开始自觉面部瘙痒,如虫行之状,随后面部皮肤隐现焮红,即痒且痛,常感恶寒发热,头痛恶呕,胸闷不舒,呼吸急促,大便干结已三天未行。
检查眼睑,前额和鼻梁三处皮肤焮红,赤色如丹,形如云片,体温38.3℃,经西医诊断,为颜面部丹毒,余诊见舌赤,少苔,脉浮数,证系热邪郁于血分外受风邪,风热相博,诱发而为抱头火丹。
治宜疏风解毒,佐以凉血通腑。
余投以“加味疏风解毒汤”内服,另嘱其以消炎轻膏敷贴局部,每日换一次,用药之第二日,寒热已解,大便畅行,红肿亦见小退。
性中焦之热尚感将方中荆芥、大黄去之,加入黄连,嘱其进2剂,药后红肿完全消失,但面部皮肤尚有微痒,改用下面凉血疏风之剂菊花、丹皮、玄参、桑叶、生地、蝉衣,炒山栀、甘草,连进3剂,诸症皆除。
药方因人而异,用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