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6.30 MB
- 文档页数:98
夜班急诊必备!严重心律失常不再慌,急救处理一文搞定夜班或者急诊常会遇到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房扑、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室扑室颤,它们常会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意识丧失,甚至猝死,因此早期的识别和处理十分重要。
下面就分享一下严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急救处理,供大家参考。
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一)临床特点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者晕厥。
(二)心电图特点理应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多在150 ~ 240次 / 分,QRS波与窦性者相同,但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宽大畸形,ST-T 可有继发性改变(图-1)。
图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三)急救处理可先用简单的迷走神经刺激法,但此种方法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无效或效果不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切忌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使用,应为临床医生所注意。
01 机械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1、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2、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吸动作(Valsava法);❈3、颈动脉按摩,病人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约5 ~ 10秒,如无效再按摩左侧,切忌两侧同时按摩,以防引起脑部缺血;❈4、压迫眼球:嘱病员眼球向下,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部10 ~ 15秒,如无效可试另一侧,此法老人不宜,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者禁忌。
0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1)维拉帕米(异搏定):5mg稀释后静注(5分钟),发作中止即停止注射,15分钟后未能转复可重复一次;❈(2)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稀释后静注(5分钟),10 ~ 20分钟后无效可重复一次;❈(3)三磷酸腺苷(ATP):为一种强迷走神经兴奋剂,常用ATP-20mg稀释后快速静注,5 ~ 10秒内注射完毕,3 ~ 5分钟后未复律者可重复一次;❈(4)洋地黄: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无效可再给0.2 ~ 0.4mg,室上速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首选,不能排除预激综合征者禁。
一、应急预案概述突发心律失常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医疗状况,可能迅速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和患者死亡。
本预案旨在规范医疗机构及个人在面对突发心律失常时的应急处理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二、预案启动条件1. 患者出现突然的心悸、头晕、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怀疑为心律失常。
2. 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症状,怀疑为严重心律失常。
3. 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为严重心律失常。
三、应急预案流程1. 发现与判断- 立即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 尽快进行心电图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
2. 呼叫救援- 立即呼叫急救中心,报告患者情况,请求救援。
- 指导家属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
3. 基础生命支持- 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清除口腔、鼻腔异物。
- 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救援人员到达。
4. 高级生命支持- 救援人员到达后,立即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 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
- 使用除颤器进行电除颤,纠正严重心律失常。
- 进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5. 后续处理- 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观察病情变化。
-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等。
- 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
四、应急预案注意事项1. 抢救过程中,保持冷静、有序,确保各项操作准确无误。
2. 加强与救援人员的沟通,及时传递患者信息。
3. 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减轻其紧张情绪。
4. 做好抢救记录,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五、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心律失常抢救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
2. 组织心律失常抢救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3. 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通过以上应急预案及流程,旨在提高医疗机构及个人在面对突发心律失常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一、概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或速率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对于抢救患者至关重要。
本预案旨在明确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理流程,提高救治成功率。
二、应急预案1. 评估患者状况(1)立即评估患者意识、脉搏、呼吸等情况,如有心跳骤停,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程序。
(2)若患者意识清醒,但出现明显的心律失常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2. 通知医护人员(1)立即通知医生,报告患者病情及心律失常类型。
(2)通知护士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变化。
3. 采取紧急措施(1)对患者进行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2)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
(3)根据医生指示,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4. 心肺复苏(CPR)(1)如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2)每30次按压后,给予两次人工呼吸,保持气道通畅。
(3)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医生到来。
5. 除颤(1)如患者出现室颤,立即启动除颤仪,进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2)复律成功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医生到来。
6. 严密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2)监测心电图变化,了解心律失常类型及治疗效果。
(3)观察患者意识、肢体活动等,判断病情变化。
7. 药物治疗(1)根据医生指示,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2)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8. 交接班(1)医生到来后,将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及抢救经过详细告知。
(2)做好交接班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三、预防措施1. 健康生活方式:鼓励患者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律失常。
3. 药物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一、引言严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应对严重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和监督应急预案的实施。
2. 设立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预案,包括医护人员、护士、医助、药剂师等。
3. 设立通讯联络组,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发布。
三、应急预案实施流程1. 发现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症状,立即通知医生。
2. 医生接到通知后,立即评估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诊断。
3. 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以下措施:(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情绪激动。
(2)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
(3)进行严密心电监护,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4)遵照医嘱正确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5)备好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和其他抢救药物,如除颤器和起搏器等。
4.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脉率、心率、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等猝死现象,立即进行抢救:(1)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2)给予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3)必要时配合医生安装临时起搏器。
6.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以下药物:(1)肾上腺素:用于治疗心脏骤停。
(2)多巴胺:用于提高心输出量。
(3)胺碘酮: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
(4)利多卡因: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7. 必要时施行人工心脏起搏。
8.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心电图变化。
9. 安慰患者及家属,做好交接班。
四、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其应对严重心律失常的能力。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应急预案的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根据总结结果,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严重心律失常的能力。
一、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规律,心跳过快、过慢或跳动不齐的一种心脏疾病。
由于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心律失常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应急预案内容1. 患者发现(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2)医护人员迅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意识、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2. 初步处理(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情绪激动。
(2)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
(3)进行严密心电监护,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3. 药物治疗(1)根据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2)监测药物效果,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4. 心脏电复律(1)若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立即进行心脏电复律。
(2)在电复律前,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连接好电极板。
(3)电复律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评估复律效果。
5. 临时起搏器植入(1)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植入临时起搏器。
(2)在植入临时起搏器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
6. 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
(2)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安抚患者及家属。
(3)根据医嘱,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剂量。
(4)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指标。
7. 应急演练(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心律失常应急预案演练。
(2)提高医护人员对心律失常的识别、处理能力。
(3)确保应急预案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总结心律失常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内容,提高救治成功率。
同时,患者及家属也应了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共同维护患者生命安全。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有些室早不用治疗)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
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
病因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
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
症状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
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
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处置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ΠI级)、恶性(LOWn分级>ΠI级)。
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前收缩,必须治疗。
①频率平均25/分钟;②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③呈二联律或三联律;④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⑤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I类和In类药。
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
2022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修订)
概述
本文档是2022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的修订版(2023)。
此共识是基于中国专家在室性心律失常领域的临床经验
和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室起搏点或心室传导组织异常产生激动,
导致心室收缩节律紊乱的情况。
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监测结果,可以诊断室性心律失常。
诊断室性心律失常时,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
电图评估。
治疗原则
针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治疗目标包括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和减少心室功能障碍。
根据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抑制心室异位节律的发生、改善心室传导,并调节心率来达到治疗效果。
预防和管理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的
暴露。
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对于
高危患者,应采取定期随访、心电图监测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结论
2022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修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指南。
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专家共识,我们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注意:本文档内容为修订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判断。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2020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升级版发布,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全面和规范的指导。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由心室起搏点或传导组织异常激动引起的心电图异常,临床上常见并且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方法也日益丰富,因此制定共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等。
共识升级版对各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定义,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例如,在室性早搏方面,共识升级版明确了早搏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指出早搏的频率、形态、偶发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对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室性心动过速,共识升级版提供了详细的治疗流程,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个阶段的选择。
在共识升级版中,专家们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指导原则。
首先,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和心脏磁共振等辅助检查。
其次,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脏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应根据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某些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共识升级版还提到了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康复护理。
预防是室性心律失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避免诱发因素、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疏导等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康复护理是关键,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心理支持、合理用药等方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情进展。
综上所述,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共识升级版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规范和个体化的管理策略。
急诊心律失常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其主要危害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脏对心律失常的代偿范围40bpm~150bpm,当心律失常的频率<40bpm或>150bpm时就会出现心脏代偿机制的障碍。
除此,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是否整齐、持续时间长短和房室同步性是双室是否同步都与心脏的代偿功能有关。
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急诊快速性心律失常可根据QRS波群的宽度分成两类:窄QRS波群(QRS波群时限≤120ms)心动过速和宽QRS波群(QRS波群时限>120ms)心动过速。
如果心动过速呈窄QRS波群心动过速,则多为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是良性的。
如果心动过速呈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则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伴预激,通常是恶性的。
在紧急情况下,内科医生在处理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时常显得进退两难。
最重要的是,要对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诊断,因两者的处理不同。
一、急诊心律失常的分类1、快速性心律失常(1)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狭义室上性心动过速又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和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2)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2、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以及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阻滞。
此外,还有心脏骤停和室性自主心律。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处理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老年人;②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肺心病、冠心病;③异位起源点位于心房,可分为自律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又可分为单形性房速和多形性房速;④房速的频率150bpm~250bpm;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⑥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如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晕厥;发作时室率>200bpm;老年患者或有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者。
2023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已逾百年,目前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
随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作用机制及适应证的认识不断发展,特别是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发表后,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安全性备受关注。
近年来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共识和新分类陆续发表。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学组共同组织专家组,结合我国200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及近20年的研究进展,以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改变为基础,以规范临床医生合理与规范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宗旨,制定本版专家共识。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一、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确定需要治疗者,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证据较少,如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部分药物甚至可能恶化预后。
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控制心律失常。
二.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其他疾病伴发。
除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外,多数情况下,基础心脏病、心功能或心肌缺血是决定预后的因素。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重考虑可改善预后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房颤时的抗凝治疗等。
三.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急性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重点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尽快终止或改善心律失常,必要时联合电复律7慢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多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与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协同性。
---------------------------------------------------------------最新资料推荐------------------------------------------------------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朱俊杨艳敏2019 年 5 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公布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
这一共识是由中华心血管病分会连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工作组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
共识发表后得到了收到了很多来自各方面的积极反馈,认为这一共识十分符合我国的国情,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方面的确能够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
一、共识产生的背景: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实际是所有医务人员都会遇到的问题,绝非心内科和急诊科的专利。
全身各种疾病,在某些阶段,都有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而且相当部分会危及生命。
基层医务工作者往往是这种患者的第一见证者,由于病情的危急,不能将患者转运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去诊治,只能就地抢救治疗。
这就使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成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基本功。
在我国现今的临床实践中,对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包括诊断错误,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需要有规范的指南来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水平上掌握这种1 / 13技能。
国际上目前没有一个全面的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指南,各项有关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疾病的指南之中,其中心肺复苏指南【2】算是比较全面,但也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
国外的指南也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可能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因此,制定一部适合我国情况的心律失常紧急救治专家共识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二、共识的指导思想和制定过程:根据以上情况,经专家组讨论,决定按照以下的指导思想制定这一共识:以最新指南,循证医学和我国的资料为理论基础,以基层医务人员为主要对象,介绍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最新理念,提供实用的处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