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恢复期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85.57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全身麻醉恢复期出现的并发症现象及其护理对策全身麻醉是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式,且患者清醒后不会留有任何后遗症,但是在全身麻醉恢复其容易产生躁动、癔症、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本文总结全身麻醉的并发症现象及原因,对262例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进行术后观察与监护,有9例出现了并发症现象,但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后患者均恢复健康。
标签:全身;麻醉;并发症全身麻醉简称为全麻,是指给患者静脉注射或从呼吸道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达到痛觉消失、可逆性意识丧失的效果,以方便实施手术等操作。
血液内药物浓度决定了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还可以调节和控制。
这种抑制方式是完全可逆的,当这些药物成分从体内排出或被代谢后,患者的各种反射与神志逐渐恢复。
但其偶尔伴随着一些并发症现象,特别是误吸和反流现象的发生率较高,发生率较高的人群为小儿患者、产科患者、老年患者,这些并发症现象处理不当时还可能发生急性呼吸道梗阻。
恢复期间如果没有严格的血压监控也有可能引发循环系统等的并发症,常见又心律、血压等方面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等器官灌注不足体征。
麻醉恢复期机体处于一种较弱的状态,此时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果治疗护理不当,后果严重。
一,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1)临床资料对入院治疗的262例采取全身麻醉的患者进行恢复期并发症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共145例,女性患者共177例。
其中手术时间小于两小时的160例,大于两小时的102例。
年龄在9-69岁之间,分布较均匀。
急診手术为125例,择期手术的病例为137。
(2)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全院262例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262例患者中的并发症情况主要出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
其中呼吸系统占39例,占总病例的14.89%,循环系统占129例,占总病例的49.23%,神经系统占40例,占总病例的15.26%。
麻醉恢复室护理常规、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麻醉恢复室医护人员在肯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依据相应的工作流程完成恢复期患者的监护和治疗工作,以到达出室指征。
发生紧急并发症时,能够依据应激预案进入处理程序,为患者供给快速有效的施救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为己任。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具有风险评估的力量,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危急通过干预进展有效把握,防止风险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第一节麻醉恢复室护士工作制度麻醉后恢复室〔PACU〕在科室领导和治理下,遵守以下工作制度。
1、麻醉恢复室的设备、药品及人员配置符合相关规定。
床边设施配备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吸氧导管、简易呼吸器、除颤仪等,并保证仪器的完好率达 100%。
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物品。
2、恢复室人员由一名麻醉医师主持工作,责任麻醉医师负责,麻醉护士协作,床位与护士配比达 1:0.5,高危患者〔如未完全糊涂、未拔管、躁动患者〕床护比为 1:1,医生和护士共同治理患者,严格执行恢复室相关制度。
3、严格遵守出入恢复室标准,按流程转入和转出患者。
4、严格执行拔管指征和拔管操作,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5、在恢复室发生并发症依据流程进展处理和护理,紧急状况马上启动紧急处理流程。
6、严格执行麻醉恢复患者转运流程,消灭特别状况时启动应激预案。
7、恢复室医生和护士定期培训和考核。
8、定期进展恢复室空气、物体外表和手细菌培育。
9、定期检查无菌物品、药物有效期,防止过期;10、恢复室内各仪器定位放置,每日清洁,不允许外借。
11、对需要修理的仪器准时报修。
其次节恢复室护士岗位职责1、恢复室全部仪器应定点放置,定时检查维护;2、交接班时清点恢复室全部仪器、物品、药品的数目,如有丧失准时找回;3、每日到岗后消毒液擦拭恢复室全部仪器、桌面;4、检查呼吸机功能,翻开监护仪处于备用状态,将监护患者所用物品预备至备用状态〔如连接成人或小儿呼吸回路,安装吸引器瓶,吸氧面罩〕;5、监护患者时不能脱岗。
全麻术后麻醉恢复室护理常规
【概念】全身麻醉:麻醉药物经呼吸道、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
全身麻醉分为静脉麻醉、吸入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护理措施】
一、执行麻醉恢复室一般护理常规
患者入PACU前做好相应物品、药品准备,如呼吸机、监护仪、氧气、吸引器、拮抗药品、急救物品等。
二、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发生异常,立即通知恢复室医生,即刻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三、做好体温监测及给予保暖措施,低体温患者及时采取复温措施。
四、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如有导管固定不住或引流量突然增多、管腔不通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五、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如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六、识别并遵医嘱处理麻醉恢复期相关并发症,如疼痛、恶
心呕吐、寒战、低体温、低氧血症等。
7、记录麻醉恢复护理记录单及患者交接单。
8、充分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确认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平稳,经麻醉医师确认并签字后字后方可转出患者。
全身麻醉苏醒期常见并发症与护理全身麻醉后常因麻醉药物及肌松药物残余、手术的刺激等,使生理情况发生变化引发各种并发症[1],重者可危及生命。
护理人员除做好全身麻醉苏醒期的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及一般术后护理外,还应对全身麻醉术后并发症给予细致观察及有针对性的护理。
本文对全身麻醉苏醒期并发症与护理进行了总结,希望对预防并发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所帮助。
1 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护理1.1 喉痉挛因分泌物多或气管内吸痰刺激,易发生喉痉挛。
发生喉痉挛时应给予面罩持续吸氧,减少口咽部刺激,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解痉、镇静药。
1.2 舌后坠全麻术后患者易发生舌后坠,常发生于拔除气管导管后麻醉药、肌松剂残留肌力未完全恢复的患者。
多见于肥胖、颈部短的患者。
出现舌后坠将患者头后仰,双手托起下颌角,病情允许可让其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以改善通气功能,并持续给予面罩吸氧,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
1.3 喉头水肿由于反复插管等原因可造成喉头水肿,要调整患者头部,防止气道扭曲受压,同时给予持续面罩吸氧,必要时遵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若患者病情无好转,应重新考虑气管插管。
1.4 误吸拔除气管导管前口咽部的分泌物未吸净,易导致分泌物反流入呼吸道,拔管时因吸痰刺激等导致患者呕吐均可发生误吸,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发生误吸时使患者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及时翻身叩背,以促进分泌物排出,同时嘱患者深呼吸以防止或减轻肺不张。
1.5 咽痛这可能与气管插管时损伤咽喉部黏膜及声带有关,此种情况多于术后1周内好转,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耐心解释,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心理恐惧,对出现咽痛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
2 循环系统并发症及护理2.1 高血压与患者清醒后带气管导管刺激、拔管刺激、吸痰、疼痛、高血压病史、留置尿管的不适等原因有关。
要了解病史及术中用药情况,查明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
符合拔管指征者,应尽早拔管,如血压仍高,应遵医嘱用药,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全身麻醉患者恢复期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术后患者恢复期的护理。
方法对我科恢复室从2015年1~12月收治5448例全麻术后患者在恢复期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并作出相应的护理。
结果5429例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安全转入ICU或病房;10例患者带气管导管转送ICU继续治疗;8例病人由于伤口大出血,送手术室重新手术;2例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发生气道梗阻,需作气管切开术。
结论加强全麻术后病人的观察及护理,对降低病人麻醉后的并发症和及时发现术后的并发症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全麻病人;恢复期;护理PACU是麻醉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提高患者围麻醉期安全,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室利用率、麻醉工作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
据报道有一半以上死亡病例发生在术后第一个24h[2]。
故加强麻醉恢复期的观察及护理,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保障病人生命安全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从2015年1~12月进入PACU的全麻术后患者5448例。
其中男3132例,女2316例。
年龄11个月~82岁。
1.2麻醉方法气管插管下静吸复合全麻或单纯静脉全麻,术毕送麻醉恢复室进行复苏。
2结果5448例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经过复苏,542例患者安全离开恢复室,转送ICU或病房;10例患者由于术前肺功能差或是由于手术创伤大,导致患者在短时间肺功能难以恢复,交换量不足,因此带气管导管转送ICU继续观察和治疗;2例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发生气道梗阻,通知头颈科的医生作气管切开;8例患者出现伤口大出血,重新送回手术室作止血术。
3护理3.1体位的护理全麻病人术后进入恢复室,因病人尚未清醒,全部取仰卧位,并且头稍低。
目的在于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导管的扭曲。
待病人自主呼吸好,交换量足够,清醒拔出导管后,应分别采取以下体位[3]。
3.1.1头颈部手术将病人头部转向健侧,以使口腔内分泌物流出,保证气道通畅,如行颅脑手术的病人,待病人稳定,反射恢复,应尽早将头部抬高15°~30°,有助于颅内压的降低。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护理体会目的:本文主要针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护理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
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取优质护理可以显著地缓解负性情绪并减少并发症。
标签:神经外科手术;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引言一般在医院都设置了麻醉恢复室(NPACU),主要是对经过外科手术患者的一个麻醉恢复期的护理,能有效的保证患者的安全,降低并发症和危险因素的产生,提高医疗质量。
在众多外科手术中不能忽略的就是神经外科手术,据相关数据统计,神经外科患者在手术后诱发并发症的几率更高,尤其是在麻醉恢复期更是高达57%,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威胁,死亡率颇高,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降低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和危险因素出现的可能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应对,确保围术期患者的健康安全,特对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全麻手术患者200例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为11~85岁,平均年龄为(48.49±3.81)岁。
观察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为12~86岁,平均年龄为(48.62±3.97)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1.2.1对进入NPACU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检测1)监测指标。
心律、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瞳孔和肢体运动情况,并评估患者意识程度。
2)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
低氧血症定义为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情况下连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90%;高血压定义为平均动脉压高于基础血压的30%;低血压定义为平均动脉压低于基础血压的30%);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
麻醉恢复期患者的护理安全策略【中图分类号】r7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73-01麻醉恢复期是停用麻醉药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或清醒的时期,也是手术患者最易发生危险的时期。
我院于2007年8月在麻醉科设置了1间有8张恢复床的麻醉恢复室又称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至今,尚未发生一例医疗差错事故,所收治的患者均平安度过麻醉恢复期,顺利返回病房(包括icu)。
现将麻醉恢复期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以下总结,以便更好的提高麻醉恢复期的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1麻醉恢复室设备配置及药品管理麻醉恢复室内需配备麻醉机、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抢救车、中心吸氧装置、中心吸引装置、输液泵、肌松监测仪、中心静脉置管包、导尿包、专科常用药品、气管插管箱,及其配套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每个床头备一辆麻醉车,分类放置一定数量的一次性医疗用物及约束带,贴上明显标签。
每日认真检查仪器性能、核对药品、物品,做到及时补充,定期保养。
2工作职责、制度的落实和执行pacu医护人员由麻醉科主任统一领导,制定相关制度与职责,每个人必须明确各自职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紧急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确保护理医疗安全。
科室每日安排质控人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质量。
3病人的管理与护理3.1加强病情监测3.1.1严格的床旁交接班,由主麻医师与巡回护士一同护送患者至pacu,pacu护士详细了解术中情况及特殊病情,并在第一时间在床上挂好所在手术科室标牌。
3.1.2严密观察患者神志、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及引流管引流液的量、色、性状,保证管道通畅。
定时观察敷料有无渗湿,及时通知医生更换,必要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及中心静脉压。
3.1.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后坠,喉痉挛,误吸等引起患者窒息。
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血氧饱和度,及时清除口腔、鼻腔、气管内分泌物,严格把握拔管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