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女性和女性的悲剧 ——对子君形象社会意义的再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15.27 KB
- 文档页数:5
这是我前两天自己写的一点读后感。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小说讲的是两个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自由恋爱,冲破重重阻力,走到一起。
但是最终却以悲剧而收尾,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社会悲剧。
鲁迅对当时“妇女解放”这个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即精神上的解放要以经济的独立为保证。
小说对爱情,对婚姻,对人生都进行了探索。
鲁迅的小说读起来比较枯燥,但是如果仔细的阅读,也能收获很多。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思考后,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其中很多大概也是鲁迅的观点。
“人的生活的第一要义是求生,在这求生的路上两个人应该携手同行,共同战斗”。
所以子君思想的不成熟,追求到爱情后,仅仅安于做一个家庭主妇,在涓生被辞退后,家庭出现经济危机时,没能给涓生支持,反而“捶着人的衣角”,这是子君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是悲剧产生的一个原因。
爱是盲目的,恋爱中的两个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对方。
涓生感叹子君“人是多么容易改变!”。
其实子君并没有改变,变得是环境。
涓生面对的是在两个环境下的同一个人。
爱情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
理想状态下,爱情不应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
正如涓生所想:“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为了盲目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人必须首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是精神上的,不是物质上的。
两个人“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但是二者关系解体的直接原因是经济的拮据导致二人关系出现矛盾。
子君喜欢的“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阿随由我带到南郊去放掉了,虽然是迫不得已,但是子君由此认定涓生是一个“忍心的人”。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
涓生和子君走到一起后,成为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安于现状。
“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自然与涓生的思想越来越远。
两个人也逐渐出现隔膜。
子君的死涓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谈子君悲剧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摘要:《伤逝》悲剧的婚姻,悲剧的人物的成因探讨,《伤逝》中描写道的社会状况,子君和涓生的心理认知,子君和涓生的生活情况三方面的内容向我们揭示了他们的婚姻和人生的悲剧。
这些对我们现代的婚姻生活还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伤逝》、悲剧、社会生活、心理缺陷、经济状况、启示意义。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伤逝》却脱离窠臼,独树一帜。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以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不是描写了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而是侧重描写了恋爱婚姻自由最初成功后,保持的过程,向人们展示了“保持成果的艰难”,对青年们尤其具有启示意义:追求固然艰难,维持更不容易,大概和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相类吧!对于看惯灰姑娘和王子之类的童话的青年,怀揣着灰姑娘与王子之类理想的青年无疑如灌醍醐。
《伤逝》无疑比其他的皆大欢喜的小说更有推进社会进步的意义。
即使在今天,我们都还有研究的必要。
研究子君和涓生的悲剧,对于追求幸福的婚姻仍然有这种重大的意义。
知道《伤逝》的人,对于子君和涓生的悲剧认同是相同的,但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谈这个悲剧的人应该不可计数,谈这个悲剧的文章差不多汗牛充栋了吧,但大狗叫,小狗也叫,各有各的叫法,所以我不揣浅陋,也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情的成败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原因,所谓内因和外因;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凡做一件事情,总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如果在空中楼阁中去谈问题,难免会替古人担忧。
那么我们就从方方面面来谈子君的悲剧吧。
1、从社会角度看,子君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而子君正是这些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子君是一个娴静天真而又柔弱的姑娘,她对外界的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经受过风雨的磨练。
但她的内心十分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真情,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为了实现幸福家庭的美好理想,她无所顾忌,不怕那些遗老遗少敌视和猥亵的目光,不怕与封建家庭断绝关系,勇敢地走出了封建专制家庭,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的爱慕的人。
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
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是子君的思想还未做到彻底的觉悟,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有了家之后,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统治了她。
她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翁子君,有三个思想发展阶段:一,坚定地追求恋爱、婚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子君与涓生相爱,应该看到,子君比涓生更加坚决,因为子君的思想在当时比涓生更深刻,涓生只是追求自由恋爱,而子君却提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在这里,子君是将恋爱同个性解放联系起来的,她追求的是独立的人身地位,因此,这句话也极大地震动了涓生的思想、灵魂。
《伤逝》子君悲剧的思考【摘要】子君悲剧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时代不能接受自由恋爱,使得子君、涓生的爱情生存空间逼仄;两人爱情观的差异,使得同居后的他们找不到共同话语;琐碎的家庭生活,逐渐消磨了爱情的浪漫色调;在生存危机面前,涓生的离开则使得子君无路可走。
鲁迅先生通过子君这一形象,深刻地思考了社会、人生、爱情的问题。
【关键词】《伤逝》;爱情观;悲剧《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男女恋爱为题材的小说。
以往学界评析时大多局限于五四文本,说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也有不少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受男权意识的影响,过多地从子君身上找原因。
诚然,人离不开所生活的时代,其行为意识肯定会或多或少地打上特定时代的烙印,但文学更是人学,对人性的挖掘与表现始终是文学的一大重点所在。
优秀的作品,是可以跨越时代的。
我们拟从文本出发,尊重文本自身的演绎,对子君的悲剧作一些思考。
一、时代不接受自由恋爱人不可能离开所处的时代生活,时代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
《伤逝》里有许多的情节反映了社会对涓生和子君自由恋爱的态度。
他们约会时总是有人以异样的眼光“监视”,“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这些说明,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对涓生和子君的自由交往始终都是不能接受的。
这种眼光使得涓生心里多少有些顾忌,“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
父母长辈反对,“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父母亲朋的祝福而走到了一起,周边的人对他们同居是不能相容的。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为了有个稳定的住处,他们不得不降低标准,“只要他们能相容”就可以了。
涓生的失业,其实也与这种不相容有关,正如涓生所言“我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时代不接受自由恋爱,子君走出了第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子君是一个勇敢而悲壮的时代女性--试析《伤逝》中的子君形
象
程维新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7)005
【摘要】子君是一个由多重社会因素造成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时代女性.她有着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觉悟和果敢行动,又具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摇摆性、脆弱性和革命不彻底性等弱点.她的悲剧是"五四"退潮期"时代女性"的普遍悲剧.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程维新
【作者单位】东台市教师进修学校,江苏,东台,22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2
【相关文献】
1.勇敢而无助的回归者——析《伤逝》中的子君形象 [J], 于敬龙
2.勇敢而无助的回归者——析《伤逝》中的子君形象 [J], 于敬龙
3.爱的失语爱的伤逝——《伤逝》中的子君形象解读 [J], 翟宇卉
4.我眼中的子君——浅析鲁迅作品《伤逝》中的子君形象 [J], 王睿;牛蕴婷;王晋
5.爱的失语爱的伤逝——《伤逝》中的子君形象解读 [J], 翟宇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莎菲女士与悲情子君在五四新思想的冲击下,不只是民族开始觉醒,作为受封建腐朽思想压迫几千年的中国女性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认识到自己的自己不是男人的附庸。
作为女人,自己这一群体,同样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同样,也有最求爱情的神圣权力。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在认识莎菲时,却想到了与她同时期的子君。
《伤逝》里,子君是经历了反对封建势力、争取婚姻自由,建立小家庭、开始同居生活,爱情破裂、最终死亡的悲剧性人物。
子君是那样富有浪漫情调,给涓生寂静、空虚的小屋带来希望和生机。
涓生的新思想开阔了子君的眼界,在和涓生交往半年后子君就“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发表了她的独立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并采取了反抗行动,勇敢地冲出阴森、窒息的封建家庭,对父权制家庭大胆地叛逆,目不斜视地面对各种“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开始了和涓生的同居生活,实现了婚姻自由的愿望,创建起小家庭。
这时,人们会为子君的幸福由衷的祝福,因为这是她大胆迈出抗争步伐的奖励,殊不知,他的悲惨结局早已注定。
子君骨子里任然有一点传统,相夫教子、服侍自己的丈夫的观点她任存留着。
故同居后,她开始沉缅在小家庭的安宁与幸福中精神上完全陷入了麻木空虚中,繁重、单调而琐碎的家务劳动,使她变得目光短浅意志薄弱。
子君终究成了第一批抗争者中的失败者,因为她本质上还是没能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她没能把命运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因为不只是在精神上,还有经济上她终归没能独立于男人之外,这就表明,她不能逃离男权的束缚。
不然,他也就不许在涓生抛弃时恍然若失,因为她没有单独存在于社会上的凭借。
被抛弃后她只能任由封建势力的屠戮,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前面等待她的是“连墓碑都没有的坟墓”。
那与子君相比,莎菲又是的一个人物形象?《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是五四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有着不依附男性的独立人格意识和精神力量,是一个生病养病的女学生,作家大胆、细致地描写了她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中的苦闷彷徨心理过程。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性婚恋观中文摘要女性的婚恋观一直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妇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育的生长点。
关于女性婚恋观的论作不断出现,也涌现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鲁迅的《伤逝》。
从当代社会看,当代女性很少再受封建礼教的压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相应提高,理应会摆脱子君的爱情悲剧而得到幸福。
但在婚恋已高度自由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却深陷另一个困境——即侧重经济因素的婚恋观束缚女性婚恋并使之畸形发展。
表面上这与子君的悲剧并无联系,但侧重经济因素实质上是当代女性人格不独立的外化表现。
事出同因,可见这亦是悲剧。
子君的悲剧和当代女性的婚恋困境产生的实因都是人格不独立。
可见,人格独立对当代女性树立正确婚恋观以及引发其探索能够走出婚恋困境的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当代女性幸福婚恋的基础及其解放的真正出路。
而女性要实现人格独立,既需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经济因素;当代女性婚恋观;人格独立From Tragedy to Tragedy---the Introspection of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by the Tragedy of Zijun in Gone LoveAbstractThe female marriage has always been the issue that appealed much concern of the society. It has become the eternal issue of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breach of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vegetative point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Works concerning the women’s marriage arise ceaselessly, including some far—reaching productions such as The Gone Love by Lu Xun. Contemporary women rarely suppress by feudal ethical code in modern society as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have been raised relatively. That means they ought to get rid of love tragedy to gain the happiness they deserve. Nowadays thoug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riage highly freedom, more and more women up to the chin the other dilemma--------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which particular empress on the economic factors fetter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and go to deformed development. Seemingly, it has nothing concern about the tragedy of Zi jun, empress on economic factors actually turn out to be extern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women who lack of dependency. Both two kinds of marriages share the same reason, which we can say they both tragedy.The reason to the tragedy of Zijun and the marriage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women are lack of dependency on their own characters. Thus it is clear that, character independenc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temporary women building their proper view of marriage and triggering the way out from the marriage predicament. Independency is base of contemporary happy marriage and also the real outlet for women. While women who want to realiz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she not only needs th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but also the concerns of the whole society.Key words: the Gone Love, love tragedy, economic factors, contemporary women’s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前言《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
子君是一个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觉醒的女性形象。
她接受过新知识,有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勇敢地与封建礼教做抗争。
她勇敢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表明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
然而,子君的思想和行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例如,她的个人反抗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婚姻自由,而并未与社会反抗联系起来。
这使得她在追求自由恋爱时,采取了非暴力抗争的方式,最终导致她的失败。
在性格上,子君表现出纯真、温柔、善良、勤劳和通情达理等优秀品质。
然而,她的思想单纯和缺乏斗争经验也导致了她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应对策略。
她的命运悲剧不仅源于社会的压迫,也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弱点。
总的来说,子君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女性形象。
她既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勇气和热情,又存在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她的命运悲剧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束缚和压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女性的艰难处境。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摘要:“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个新女性姿态的子君却未能逃脱封建社会的枷锁,争取个性解放,但却在斗争中个性被毁灭,个性解放的理想同爱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子君的悲惨结局。
关键词:新女性女权封建在一个很深很深的夜晚,听着鲁迅先生《伤逝》的朗读,一个多小时,默默的听着,感叹主人公爱情的忠贞和伟大,同时也为他们悲惨的结局感到伤感。
在全文中子君形象的几次转变让我的感触颇深。
《伤逝》写的是知识分子的茫然,鲁迅先生用一个扇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来说明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很具有创造性,而且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倒叙的手法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同时,在那个时代,子君能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以看出,在子君是一个敢于向强大势力宣战,在他们结婚前,子君是一个新时期、新女性的形象。
涓生也说“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的多。
”在两人度蜜月期间,他们寻找住所的时候,涓生遇到很多讥笑、轻蔑和嘲讽,涓生会全身瑟缩,而子君却是大无畏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两个人寻到住所的时候,子君也并没有立刻什么都依附涓生,她“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为开始经营这个家也做出了经济上的付出。
这些都证明了她的“新女性”形象。
而子君为了和涓生在一起,她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这是众叛亲离的代价。
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一系列事情的人整个中国说不定只有子君一个人,很好的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子君还是没能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后来的子君只知道恭顺地伺候涓生,自觉地扮演起封建式的贤妻良母的角色。
她也不再去工作了,而是像其他已婚妇女一样,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而在鲁迅先生还以子君养小油鸡和叭儿狗以及和官太太的攀比来暗示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观念。
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发展史上长期进化而产生的“文明的奇迹”。
然而自古以来,在婚姻爱情上,大都上演的是一幕幕悲剧。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回溯历史,时光倒退2000年,我们可以看到霸王虞姬别离的凄艳,孟姜女泪水的坚贞;1000年前,盛唐雄风造就了红拂夜奔的激情,明皇贵妃的雍容;500年前,净是人性化的聊斋人鬼恋和妖魔化的三言二拍俗世情;100年前,林觉民在狱中写下最悲壮的温柔;50年前,小二黑和小芹演绎啼笑皆非的时代剧;再近一点,30年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爱得淳朴而忧伤;而且15年前,万物同春,爱情是春天里的一把火。
还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他俩的爱情悲剧很是煽情。
那时男女爱情的幸福,除了祈愿父母的恩典,媒婆的慧眼还能做些什么呢?死亡使得他俩的爱情变得圆满,最后衍化成两只蝴蝶。
然这终究不过是文人们耍的一场把戏,就像现代魔术大变活人一样。
总之,爱情的悲剧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幕幕地上演着。
在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中,也有这么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涓生,女的叫子君,他俩用生命的激情为人们上演了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故事。
子君是一个张扬“五四”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非常坚决,非常彻底,你听听她从旧的思想阵营迈向新思想阵营时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宣言吧:“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闻一多先生说的一句话:“我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再跨进大门”;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又响起了李清照那豪气干云的话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的眼前也自然浮现出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这些巾帼不亚须眉的女中豪杰。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的衡量。
繁漪与子君的悲剧及社会意义繁漪与子君的悲剧及社会意义摘要:外来文化思潮与封建观念的对立使繁漪和子君陷入双重的精神困境。
她们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其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精神特质决定的,而她们悲剧的社会意义则启示: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吸收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外来先进思想,做到兼收并蓄,两者和谐的统一。
关健词:文化心理结构;悲剧;传统文化;人生观;精神特质繁漪和子君是曹禺《雷雨》和鲁迅《伤逝》中追求婚姻自主的女性悲剧形象。
社会制度压迫、无经济地位、个人性格与欲望的差异等因素对其悲剧都起过作用,但只起催化作用。
因为这些因素只是影响其行为的外部因素,而性格与欲望不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外化表象。
现代心理学将影响人的文化心理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三大层面。
“文化心理的表层结构属于情感、意志和风尚习俗的层面,中层结构属于观念积淀的层面,深层结构则属于精神本质的层面,而且每一层面与其相邻层面之间都处于一种双向对流的关系,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从而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体现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具体统一。
” [1](P126)深层结构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稳定性的层面,一直影响到现代人的文化心态。
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个体,研究一个人的文化心理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才能洞察其心灵深处的底蕴,认识和把握人心灵丰富而生动的内在机制,感受生命跃动的内在动因,这是认识个体的人的重要途径。
从现代心理学观照,繁漪和子君悲剧的主导因素源于她们的文化心理,悲剧的内在深层成因是由其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精神特质(人生观)决定的。
一繁漪和子君的形象不断地被解读,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有人认为,她们感情炽热,敢于反抗封建社会势力,追求自主爱情,是具有强烈时代反叛精神的妇女形象,是觉醒的有主见的新女性。
但仔细阅读文本,她们的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精神特质并没有具备新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彻底性及对传统文化扬弃的时代特征,却体现为封建意识的人生观。
繁漪向周萍诉说她在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她要抗争,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意义【摘要】在鲁迅反映妇女问题的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四个妇女典型,鲁迅的小说中还有许多围绕在主人公周围时隐时现的老妇人形象,她们虽在场时间不多却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迅与众不同的思想认识及社会洞察力,对处于社会底层妇女的关注充满了客观的同情和批判。
从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上分析,我们发现,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同时又对她们的觉醒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信心!本文拟通过分析这些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女性被奴役反抗帮凶悲剧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的代表者。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角度及方式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他给予了颇多关注。
他深知封建礼教给女性的道德规范作了最苛刻的规定,从宋代起,缠足就是女性受奴役的最严酷的象征。
这仅是女性在身体上受到的摧残;在心灵深处,她们灵魂里奴隶意识的积淀,也比男性更深厚,精神上的奴役使她们的灵魂变得扭曲与畸形。
在著名的杂文《我之节烈观》中,他揭露了传统的封建文化对女性充满血腥的不人道、丧失人性的摧残;他的小说也刻画了许许多多妇女形象,《祝福》、《明天》、《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悲剧人物形象,其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把整个社会比喻为一个铁屋子,把当时愚昧的国民比喻为熟睡在这间屋子里的人们,所以他要呐喊,让这些昏睡的人们觉醒。
而在铁屋子里,女性是没有驱使和奴役他人的希望的,女性永远受男性的奴役,如有非议,就是不安分,罪莫大焉。
铁屋子里的女性,毫无疑问是比昏睡的男性国民大多数更深地受封建传统文化精神的奴役。
2008.10文学教育《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
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
纵观“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许多作家都对这一问题很关注,有的甚至作为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
而鲁迅在这里所揭示的既不是一般的妇女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知识分子问题,而是多方面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在文学的悲剧形象塑造中包孕着深刻的审美意义。
在《伤逝》这部作品中,子君是一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运动新思潮、新思想的逐渐熏陶,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并能努力地以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些新的东西作为自己反抗现实的一种武器。
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
这种追求的第一步就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面对着“那鳄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及“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视骄傲地走,并认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纵观中外文学画廊上的女性反抗形象:刘兰芝———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还从来没一个敢于公开地喊出这样的声音。
这是中国千百万妇女以血泪抗争而取得的艰难行进,是属于《伤逝》中子君的形象及审美意义张清湘0942008.10文学教育“五四”时代历史的声音。
在这里,我们“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从小说中我们知道,子君这个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在与涓生经过一段时期的接触以后,实现了同居。
同居以后,他们不仅“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更重要的则是涓生原来工作单位的局长也在不久革了他的职,使得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不到一年,他们又分开了。
子君又回到了她原来的家庭,终日里承受着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她自己则“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子君走了——《伤逝》子君人物分析“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是的,子君死了。
这是我所不能够接受的,也是出乎我意料的,但她的死似乎又是必然的,是合乎情理的。
《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而子君正是这些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接受了资产阶级个性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觉醒意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
她同涓生处于热恋期时,曾和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可见她是赞同新思想,新理念的,是处于思想先锋的知识女性。
在他们的交往期间她曾用“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是何等地有主见,何等地独立!她在挣脱家庭束缚与封建观念时表现出的勇敢、果断,不得不使人惊叹!在外遇到社会上他人的冷眼与嘲讽时,她也能够表现得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那玻璃窗里的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对于她根本不算什么,她是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过。
可见她的大胆无畏,这正是她对涓生爱得深沉,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同封建思想作斗争的表现。
可是她又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封建思想在她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当涓生指给她看墙壁上的那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时,她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可见她依旧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她在同涓生同居后,开始变得却步不前,变的浅薄,庸俗,怯懦。
她同涓生在一起生活后,并没有摆脱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
她不再继续学习进取,发挥个性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独立女性,而是终日倾注于家庭琐事,养鸡喂狗,洗衣做饭,还甚至为了家畜的事同小官太太暗斗。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
”而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当涓生和她谈到文艺时,也还是过去曾讲过的那些话,或者只是倾听,到后来沉默。
歌剧《伤逝》⼦君的⼈物形象塑造及审美价值104⾳乐鉴赏歌剧《伤逝》⼦君的⼈物形象塑造及审美价值摘要】【⼦君是施光南先⽣根据鲁迅先⽣同名⼩说《伤逝》改编创作的歌剧《伤逝》中的⼥主⼈公。
研究歌剧⼈物形象及审美价值,对于塑造歌剧中⼈物的戏剧性和⾳乐性,均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君的⼈物形象塑造为出发点,从“真善美”和“悲剧性”两个审美⾓度来分析“⼦君”这⼀⼈物形象的⾳乐美学价值。
关键词】【伤逝 ⼦君 ⼈物形象 美学价值歌剧《伤逝》讲述了五四运动后的知识青年⼦君和涓⽣,为了争取婚姻⾃由与解放,反对旧封建,但最终以悲惨结局结尾。
⼀定程度来说,⼦君作为施光南根据鲁迅先⽣同名⼩说《伤逝》改编创作的歌剧《伤逝》中的⼥主⼈公,她的⾳乐想象塑造及其审美价值是⼩说《伤逝》的复述,但也加上了施光南对剧中⼈物的深刻理解及虚构想象,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下⾯,让我们从⼦君⾳乐形象的审美价值慢慢体会施光南对⼦君这⼀⼈物的理解及把握。
⼀、⼦君的⾳乐形象塑造《伤逝》中⼦君有三⾸著名的经典咏叹调唱段——“夏”的《⼀抹⼣阳》、“秋”的《风萧瑟》、“冬”的《不幸的⼈⽣》。
这三⾸经典咏叹调分别描述了⼦君爱情时的甜蜜、遭受挫折时的仿徨、以及被抛弃后的绝望,将⼦君内⼼的情感与冲突诠释得淋漓尽致。
(⼀)热情纯真、渴望爱情的少⼥形象《⼀抹⼣阳》表现了爱情的幸福。
全曲犹如诗⼀般的优美,歌词贴切的表达了⼦君向往爱情的美好想象。
⼦君,⼀个热情纯真、勇敢地与封建家庭和封建思想做⽃争的花季少⼥,当她幸福地唱出:“破⽹的鱼⼉,游向⼤海,出笼的鸟⼉飞向天空。
”便可想象她对爱情是如此的坚定与坚信。
谱例:(⼆)迷茫痛苦、仿徨⽆助的少妇形象《风萧瑟》表现了忧虑与彷徨的⽣活,是戏剧性⽭盾的发展。
婚后初期的稳定模式给⼦君带来了短暂的幸福⽣活。
但⾯对接踵⽽来的打击,涓⽣对⼦君有所改变隔阂,使⼦君由从前勇敢⾃信的⼩⼥孩变成了苦闷彷徨的少妇。
这种强烈的对⽐,在曲末三次“啊⽣活啊⽣活,我为你苦苦地思索”表现得淋漓尽致。
先行者的宿命——《伤逝》中子君悲剧命运的分析xxx五四时期的爱情,多是提倡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
解放,自由,听起来多么美好的字眼,然而《伤逝》中的子君却在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之后悲惨地死去。
为什么一个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勇敢的青年女性最后会变得怯懦、软弱,最终却得到孤独死去的结局。
下面从三个层面对悲剧的根源进行分析。
一、子君与涓生精神需求的差异当子君和涓生交往半年后面对家人的反对分明而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之时,涓生最先想到的不是子君对自己执着的爱,却是“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当涓生向子君示爱成功之后,子君整日“温习旧课”,对于当时的细节“什么都记得”,而涓生却说“那时的事后便已模糊”、“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
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当时子君和涓生虽然彼此相爱,但他们最在乎的东西却是不同的。
对于子君来说,爱情几乎是自己生活的全部,是对涓生的爱让她与自己的家人决裂,让她有勇气私奔;可对于涓生来说,他爱的,与其说是子君,倒不如说是自己的某种理想,某种强加在子君身上的理想,或者说是子君身上的果敢、进步和与众不同。
靠着爱情的支撑,子君走出了封建家庭,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面前的这个男人,她渐渐回归传统女性角色,或者说,她根本不曾逃避这一角色,她的为爱勇敢,她的唯爱至上,决定了她不吝啬为爱情牺牲自己,她不再关注雪莱们,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了阿随和小油鸡们。
与其说这是个人主体性的丧失,不如说子君一开始就不具备这种主体性,一开始就依附在涓生为她设计的爱情幻境中[1]。
在他们真的同居之后,子君的果敢、进步和与众不同逐渐被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所掩埋,涓生“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他的灵魂”,发现他爱的那个子君不见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迷茫。
对于这个以爱为生的女子,很快也发觉了————作者简介:xxx(1993- ),男,xxxx人,xx学院xx专业5班,201130161xxxx涓生对自己态度的变化,于是开始不安,变得越来越怯懦,原先的果敢也越来越丧失殆尽。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专业对外汉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讲师分数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学生:指导老师:摘要:《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在其所有作品中独特耀眼,意义深远。
其中子君的结局最为引人深思,本文就潜含着的子君形象,出走失败的原因,悲剧形象所有的典型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作品一开始就为子君之后的悲剧打好伏笔,她的出走注定失败,无论是恋爱之前还是同居之后,子君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而造成子君悲剧的原因便是:第一,由其自身思想的解放不彻底造成的,对于涓生的不爱,大可置之不顾,独善其身,择取良木另寻高枝。
第二,爱情火焰的渐弱渐熄亦是她走向死亡的催化剂,涓生的爱是她出走并存活下来的唯一支撑,而今却分崩离析,渐行渐远。
第三,作为思想导师和精神恋人的涓生无法克制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不能指引子君从梦境走向现实,认识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越过思想的隘口,好好生活。
最后,在他们所居住的特殊环境下无法获得充裕的物质条件,满足生活所需,子君别无选择的死在了众人的讥笑和猥亵之中。
然而,无论子君是处于恋爱之时的鲜活还是同居之后的守旧,她这一典型悲剧形象皆拥有着深刻的意义内涵。
关键词:子君;悲剧;形象;原因;意义An Analysis of Tragic Image of ZijunUndergraduate: Xu HongSupervisor: He WenshanAbstract:The sad past as Lu Hsün’s only love novel was the most unique,outstanding and meaningful one among all his works. In the novel, the ending of ZiJun quite calls people’s thought. This novel mainly discusses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iJun,the reason for the failing elopement and the typical meaning of the tragical chracteristics.First of all,the author paved the way for the tragedy of ZiJun at the very beginning. Her elopement or even herself was destined to be a failure no matter before their loving or after their cohabiting. The couses of zijun’s tragedy were firstl y the liberation of her thought was not thoroughly. She could just ignore the love of Juansheng and get herself out of the troubles or even found a better man. Secondly, the wane of their passion for love quicken the death of ZiJun. The only support of her elopement and the reason for living on was the love of Juansheng which had already disappeared and collapsed. Thirdly, as the ideological tutor and spiritual lover, juansheng couldn’t restain his own character defects. He was unable to guide zijun from he r dream to reality. He also couldn’t realize the special conditions they were experiencing. All these things could just help them surpass their spiritual obstacles and bring them a happy lives but he failed to gaspe one of them. Finally, they were unable to get enough material conditions to meet their basic living expenses in their special living circumstance. Zijun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kill herself under people’s mock and scorn. However, no matter ZiJun was active in her love processing or conservative in her cohabiting days,her tragedy life story was making people think deeply.Key words: Zijun; Tragedy; I mage; Reason; Significance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前言 (4)一、子君形象中潜伏着的悲剧之处 (4)(一)鲜活的新青年形象 (4)(二)传统守旧的老妈子形象 (5)二、子君悲剧之由 (5)(一)个人因素——思想的局限性与情感的淡退 (5)(二)遇人不淑——亲密恋人的性格缺陷与启蒙导师的错误指导 (7)(三)物质需求——艰难的生活境遇与不可满足的爱情附丽 (8)(四)社会因素——时代背景的解放程度与吃人的封建制度 (8)三、子君悲剧形象的深刻意义 (9)(一)叛离家庭专制,追求恋爱自由昭示女性觉醒 (9)(二)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折射知识分子思想解放 (9)(三)回归家庭郁结致死的悲剧形象,揭露反思封建社会的罪恶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伤逝》写于1925年,而早在1923年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便可窥探出鲁迅先生对于子君命运的安排,子君的死去被归并于封建专制的毒害。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针对子君这一悲剧性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和祥林嫂进行比较,概括造成中国女性悲剧性命运的多种原因。
虽说历史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改观,但面对传统的影响,一部分妇女选择了顺从,逆来顺受;一部分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努力,没有成功,便祈盼在琐碎的家务中实现自我价值;一部分即使成功了,也会受到一些卫道士、男权主义者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的攻击,于是,她们当中又有一些人“把自己奉献给家和男人,保障爱情生命之树常青”。
难道女人只能重蹈子君等人的覆辙?女人的出路在哪里?鲁迅八十年前就在思考,自诩为现代人的我们更应深入思考:女性悲剧的意义是什么?[关键词]《伤逝》子君社会意义悲剧女性,人数约占总人口的一半或胜之,但其地位从母氏氏族之后一直处于被支配或叫被奴役的位置,尽管一位名人说过没有她们便没有人类世界,但其地位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姑且不论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笔者只就鲁迅作品中个别女性人物形象作一些探究,便可略知一二。
子君-------悲剧女性的典型人物子君就是鲁迅《伤逝》中为争取恋爱自由而孤注一掷的勇敢的时代女性,她打破旧习俗,毫不顾忌父亲和胞叔的阻挠,毅然决定离家出走,以骄傲而无畏的姿态藐视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抹雪花膏的小东西一类庸俗的世俗眼光,毅然与涓生走到了一起。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命运的壮烈的人生宣言。
子君是勇敢的,而这种勇敢只是时代的大潮把她推到风口浪尖上身不由己而已。
“五四”运动后,西方一些进步思想传到了中国,表面上似乎打破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坚冰,而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却仍然牢固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子君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女性,显然是接受了一些进步影响,拒做丈夫的玩偶和泄欲工具,坚持自我独立的人格地位,选择心爱的人和离家出走的方式,似乎这就是新女性的反抗、觉醒的最好模式了。
岂不知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的,于是社会上的白眼、指责、唾弃、诅咒如暴风雨般扑来,直至涓生被炒了鱿鱼,子君聊以生存的精神和物质支柱便孑然倾塌,子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殉葬品、牺牲品。
子君的死是必然的,她是冲锋在新旧思想交锋的最前线被“击中”倒毙的,但她更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因为她追求的爱情、独立都是空中楼阁,没有政治、经济权力的基础,只是依附于涓生,这和传统习惯中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变换成是自己追求的而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罢了,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
说到底,她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可悲可怜,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乍听起来,似觉乱了逻辑:祥林嫂逆来顺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后是穷困潦倒被迫逼死于祝福之夜;子君是追求自由、平等,大胆突破封建礼教的羁绊,毅然决然地冲破父亲、叔父的阻拦走上追求婚姻自由之路的,应该是新女性、反抗者的典型。
其实,这两者的本质毫无差异。
如果说祥林嫂之所以成为祥林嫂是父母之命,祥林死后她不愿成为婆婆的奴隶或像牲口一样卖掉而逃到鲁镇打工养生,这正是一种觉醒、一种反抗、一种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从某个角度说,她比子君依附于涓生更有积极意义、更有独立性,她已意识到经济上独立的重要性。
然而在当时旧势力是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她的婆婆一旦获知她的确切藏身之处,便找到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叫她回去春种,实质上强抢上船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
这一次的反抗更直接更剧烈更彻底,“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①这段文字详尽地描述了祥林嫂拼死反抗的状况。
比起子君逃出封建家庭得到暂时的爱,祥林嫂的抗争更为令人可敬。
而子君在涓生的软弱无能被迫屈服于恶势力抛弃她时,也乖乖地跟父亲回了家抑郁而死,这就远比不上祥林嫂以死相拼的刚烈果敢了。
诚然,她们都在反抗、挣扎,但都被封建礼教扼杀(叫“戕杀”也不为过)而死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她们都是悲剧女性,但又各是“这一个”。
如果说子君是受了时代潮流冲击而勇敢地逃出封建家庭追求婚恋自由,祥林嫂则是由于婆婆欺凌迫使她认识到要自由必须独立,卖到贺家坳时的拼死反抗则植根于传统的三从四德。
就这点而言,她不如子君积极进步,但笔者认为祥林嫂更向往打工时的自由,不愿再受夫权、婆权的奴役,这不能不算她拼命抗争的原因之一吧。
(贺家有房子没有公婆,贺老六有力气,因而祥林嫂便安于这种生活养了一个儿子,便是笔者观点的依据。
)当然,她们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也略有差别,祥林嫂在夫死子亡时对生活绝望,但仍打工寻求挣脱痛苦的深渊;子君在涓生决定抛弃她时追求爱情的肥皂泡彻底破灭,“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②。
鲁四太太准备祭祀礼品时不让祥林嫂伸手,这是向痛苦的心灵伤口抓了一把盐,用血汗钱捐门槛后仍遭到柳妈们的冷嘲热讽和歧视,使祥林嫂跌入绝望的泥潭。
子君被她父亲带回家后怎么死的,作品未加叙述,却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见她悲惨凄苦的遭遇:家人的怜、怨、责,亲友的愤、恨、毁,邻里的幸灾乐祸、诽谤中伤、恶语嘲讽。
子君怎么承受得了这一切,她非死即疯,这是必然的。
如果把子君祥林嫂们悲剧的原因一味地归罪于“万恶的旧社会”,未免有失偏颇。
不可否认,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三从四德、三妻四妾、三宫六院的紧箍咒奴役着女人,要想打破这种意识上的坚冰远比推翻封建制度难得多。
然而,即使是新社会,妇女地位又如何呢?今日子君面面观解放后,由于社会种种努力,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有所提高、上升,女性也逐渐从闺房、厨房中走了出来。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可见女性在精神、情感、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然而,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地位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首流传极广的民谣便道出了真谛:六十年代红旗飘,七十年代掴帆包,八十年代文凭高,九十年代看腰包。
这是时代决定女性择偶的普通标准,六十年代解放军是完美男人的形象,谁要是碰了军婚便触了高压线,当然值得女性依赖。
七十年代只要有工作(且不管性质)不是种地的农民就行,哪怕人再丑、素质再差,只要城镇户口就有固定工作稳定收入,嫁他就跳出农门不再受苦受累。
粉碎“四人帮”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共识,知识分子得到高度重视,许多人就是因为文凭高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于是他们自然就成了女性青睐的宠物。
九十年代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老板变成了女性择偶的首选,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必守穷当乌龟,老板当然是香饽饽。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经济的迅速腾飞,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当中,更多的女性都采取了较之以前更为倒退、更为落后的人生态度,自觉或半自觉地重新退回到男性的依附地位上去,她们中有的甘愿当个贤内助,支持所谓丈夫的事业,分享丈夫的成功,始终相信“军功章呵,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③她们坐享着丈夫丰厚的经济收入,她们为成为这些“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而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她们甚至会容忍丈夫以应酬之名在外与其他女人胡作非为。
其实她们难以离开的是这个男人能为她提供的物质享受,所以她宁愿空守贤妻良母的名分而不愿意离婚,还会为可能失去这种被养的资格而痛苦不已,现代女性的自立自尊自强自爱意识已荡然无存。
媒体多次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尚且如此,更何况农村那些为孩子、房子、票子作为精神寄托而留守的准寡妇呢!还有一些女性,她们对于男性的依赖,已到了水火相容的地步了,她们宁愿自己受到伤害,也不愿离开那养她的男人.还有一些所谓的“职业女性”,她们为追求个人的发展与事业的成功,但是她们却自觉地以自身的性优势作为资本去谋求更高层次的男士的庇护,从而求取个人的更高的发展和事业上更大的成功。
她们以青春美色为“资本”,随时准备向每一个适当的猎物发起主动而猛烈的进攻以达到享受的目的.还有一些女性,她们不惜牺牲色相,以自己的性资本作为筹码,与有钱人士作一短期交易,以短期依附换来长期的经济享受。
这些事例在如今这一市场经济社会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她们以年轻和佼好的容貌作本钱,以最直接最具经济效益的方式,与一富商签了一份卖身合同,最终她得到她所想得到的东西。
为了挣钱就非得走上性交易一途吗?当然不是,这些女性自身贪图享乐,不愿吃苦的劣根性使得她们自觉选择了“傍大款“、包二奶”这些她们眼中认为一本万利的道路,这是让人多么痛心的堕落!何来自尊自爱?女性悲剧的真谛:男权文化的迷失者奴隶社会一直到当今这种高度文明的社会,一直都以男性为中心,以男性为中轴,男性希望女性成为其生活的附属品和满足其情欲的工具,当然也会为女性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如同笼中的鸟儿也需要鸟食一样。
因为视女性为附属品,因而压制女性的独立自主性。
因为视女性为满足情欲的工具,故而将容貌视为最主要价值,并要求提供满意的性服务。
由于女性必要的生活条件由男性提供和满足,因而就否定了女性争取自身独立经济地位的必要性,女性犹如市场上的货物,按质论价。
就像俗话说的"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千百年来,这种男权文化的传统扭曲了许许多多女性的灵魂,身入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于是广大女性丧失了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甘心附属于男性,甚至不惜以自身容貌以及其它女性器官作为“资本”,但是,几千年男性文化传统之所以得以存在,除了客观上女性的经济劣势和男性的私欲外,同样还在于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即其贪图享乐和好逸恶劳、难耐贫穷和自甘堕落。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正是不甘心于洗衣妇的贫困和辛劳,而自愿凭借其容貌充当妓女,当阿尔芒问玛格丽特为什么骗他时,玛格丽特竟说:“朋友,如果我是某某公爵夫人,如果我有20万法郎的年收入,我做了你的情妇,另外还有情夫,那么你有权责问我为什么骗你。
可我是玛格丽特•戈蒂埃小姐,我欠4万法郎的债,我没有1分钱家产,每年却要开销10万法郎。
所以,你的问题提得毫无意义,我的回答也是毫无必要的。
”④如果说鲁迅笔下的子君的错误在于以虚幻的爱情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没有认识到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必须以独立的经济地位为基础,没有认识到缺少独立经济地位的爱仍是一种依附,而且是一种不牢靠的依附,因而随着爱情滋味的淡化导致最终悲剧是必然的。
那么今日的贤内助们的思想境界还可以说与子君大致相似。
只是因为法律规定没有发生子君式的悲剧,但她们却正经历着另一场悲剧她们的丈夫还愿意养活她们而且还养得活她们,她们还有一些价值。
至于上述所列举事例中的女性,她们能熟练运用掌握男性之命门,与男性从事着性交易,其格调则远在子君之下,其悲剧则更加上“可悲”的涵义了。
如今子君式的悲剧和子君之下的悲剧也还在全国各地风靡地公映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之事,然而这平常之中却包含着巨大的悲哀,但是能意识到这是一种悲哀的人并不太多,而女性更是寥寥无几,君不见那些以贤内助自居的女人们正沾沾自喜吗?扫黄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那些"小蜜"、"包二奶"还觉得自己过得很滋润!真是可悲可怜!路在何方:迷茫中的思考再读《伤逝》,我们仿佛见到鲁迅先生睿智的目光透出深邃的内涵:妇女何时才能真正的解放,成为名副其实的“半边天”?于是,他点上一支烟,皱着眉头……解放后,党和政府颁发了许多法律法规,提高妇女地位,实行同工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