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 睿智分享:解读美国《心血管磁共振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389.90 KB
- 文档页数:4
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A HA )心血管影像学会关于C T 和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介绍山 缨 范维琥 中图分类号:R 54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583(2008)0620341203 作者单位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 在过去的15年中,冠状动脉(冠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和电子束C T 增强血管造影技术不断改进,使得临床无创性诊断冠脉病变成为可能。
但是,其诊断冠脉疾病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仍需认真评价,并得出相应共识,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A HA )心血管影像学会对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和多排螺旋(MD )CT 血管造影(C TA)这两项无创性冠脉影像技术的介绍,可供我们参考。
1 冠脉CTA1.1 技术为避免因运动产生伪影,理想的冠脉C TA 时相分辨率是19~75m s ,但目前C TA 时相分辨率达不到此值,64排薄层C T 扫描仪分辨率达到83ms 。
C T 的另一技术要素是空间分辨率,即断层的厚度,高空间分辨率有利于对冠脉小侧支、钙化冠脉节段和支架内狭窄进行评估,目前,64排CT 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为0.4mm 。
冠脉C TA 需要静脉注射碘造影剂,一般以4~6ml/s 的速度于肘上静脉注射50~160ml (目前一般在60~100ml ),注射造影剂后精确把握扫描时机是图像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可通过预先测试10~20ml 造影剂注射后主动脉根部显影时间来推算,或将CT 扫描仪自动促发点设置为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显影超过某一预先设置的阈值。
1.2 药物准备对时相分辨率在167m s 以上的扫描仪来讲,心室率控制于75次/分以下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曾有研究表明,在MDC T 扫描前60~90min口服或检查时静脉注射β阻滞剂能减少冠脉C TA 的伪影。
最新的双源CT 扫描仪,心率在90次/分以下都能获得满意的影像,因此无需采用药物减慢心率以得到高质量图像。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的应用现状与前景ChristopherMKramer,;朱中玉【期刊名称】《世界医学杂志》【年(卷),期】2001(005)006【摘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心血管系统最新,最令人鼓舞的成像技术之一,目前其明确的临床适应证包括心包疾病,主动疾病,心脏肿块,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异常及右心室发育不良,然而随着对其空间分辨率和多种功能的逐渐认可,心血管MRI的适应证正在增加,目前认MRI烛测量左心室大小及局部与整体功能的“金标准”,并以简明的方式对瓣膜功能进行评价,目前已在某些研究中心以及不久的将来势必广为应用的技术包括:磁共振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和用或不用血管扩张剂负荷的磁共振灌注成像以及正在开发的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和冠状动脉血流及其储备的成像技术,其他令人鼓舞的正在研究的技术包括实用MRI和血管内MRI行自血管内向血管外进行成像,这样增加了对粥样硬化斑块成像能力。
目前MRI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范围正在迅速,在新千年将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
【总页数】4页(P1-4)【作者】ChristopherMKramer,;朱中玉【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相关文献】1.微信平台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J], 陈静茹;周易;易欣2.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J], 师轲;杨志刚;郭应坤;李媛3.应用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J], 沈小程;胡纳;付泉水;李勇;杨国庆4.研究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诊断缺血性心肌病的应用 [J], 钟钰宝5.研究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诊断缺血性心肌病的应用 [J], 钟钰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年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有1 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患病率为15.5%,约有3 877万MCI患者。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和间接治疗费用已超过1万亿元。
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认识与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根据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是否有临床获益的证据等给予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有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MCI和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神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进行早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在当今医学领域,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经成为了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心脏磁共振的讲座,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我对这一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1. 无创性: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无需插入导管或进行开颅手术,避免了传统检查方法可能带来的痛苦和风险。
2. 高分辨率:心脏磁共振成像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的各个结构,如心肌、心内膜、心外膜等,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变部位。
3. 多参数成像: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多种成像参数,如T1加权、T2加权、PD加权等,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心脏病变的性质。
4. 无放射性: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不涉及放射性物质,对于孕妇、婴幼儿及过敏体质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5. 适用于多种心脏疾病: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心肌缺血、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肿瘤等多种心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二、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1. 心肌缺血的诊断: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2. 心肌病的诊断: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心肌的形态、信号改变等,有助于诊断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3. 心脏瓣膜病的诊断: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心脏瓣膜的形态、功能等,有助于诊断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4. 心脏肿瘤的诊断: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心脏肿瘤的形态、大小等,有助于诊断心脏肿瘤,如心包肿瘤、心肌肿瘤等。
5. 心脏移植后的评估: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心脏移植后的心肌状况、血管情况等,有助于评估移植心脏的功能。
三、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限性1. 时间较长: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可能较为不适。
2. 设备成本高:心脏磁共振成像设备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普及。
3. 对患者有特殊要求: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患者需保持静止,对于患有严重焦虑、运动障碍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美国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解读(最全版)随着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的广泛应用,外科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中遇到已经植入CIED的患者越来越多,该类患者的围术期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CIED的围术期管理是外科医师、麻醉医师甚至普通心血管内科医师的知识盲区,往往导致处理不到位或过于积极。
因此,美国心律学会和美国麻醉科医师学会联合颁布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起搏器和心律失常检测器患者的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共识")。
由于该领域缺少相关的临床研究,本共识内容多基于专家组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病例报道撰写,本文将围绕该共识进行相关解读。
"共识"提出,CIED管理团队应在充分评估手术本身和患者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术前应尽可能获取患者植入时的相关信息,必要时重新评估患者后,再与手术团队进行充分交流,为手术团队拟定周密的处方。
"共识"也特别强调,受雇于CIED厂家的专业人士(industry-employed allied professional,IEAP)不能单独决定CIED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方案。
一、CIED患者术中可能的电磁干扰及其相关问题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可能引起起搏器和ICD功能障碍,是CIED患者术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
围术期的CIED患者常暴露于各种EMI中,可引起一系列问题,如起搏器抑制、不恰当的噪声跟踪、电极-组织接触面损伤、脉冲发生器损坏和电子装置重置等。
1.外科电刀:最常见的EMI来源是外科电刀的应用(表1)。
外科电刀的原理是应用聚焦射频电流对组织进行干燥、切割和凝固,其电流特征可分为单极和双极两种。
双极电刀手术(如眼科和微创手术)对CIED产生的干扰和不良影响极小[2,3]。
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发布多项心血管病诊疗循证医学新证
据
潘锋(文/图)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22(29)16
【摘要】第71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022)日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召开,包括中国学者在内完成的多项心血管病诊疗循证医学研究成果,在
ACC2022上隆重发布,这些成果对指导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实践、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潘锋(文/图)
【作者单位】《中国当代医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的理论依据与循证医学证据——从美国心脏病学会2020年会公布的3项研究说起
2.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疗指南(1999年)--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医师学院及美国内科学会ACP-ASIM联合议定
3.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的科学声明(续一)
4.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的科学声
明(待续)5.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的科学声明(续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神经放射学会:2017颅内血管壁MRI成像原则以及专家共识导读:美国神经放射学会血管壁成像研究小组对颅内血管壁MRI成像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专家共识及建议。
这一共识2017年2月在AJNR杂志在线发表,本文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翻译。
正文共:3305 字 3 图,预计阅读时间: 9 分钟摘要颅内血管壁MRI成像技术,是传统血管造影方法(包括CTA,MRA,DSA)的有效补充,这种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出血有多重潜在利用价值。
我们对颅内血管MRI成像技术的理解还很有限,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但是这种技术已经应用于很多基础临床中心。
本文,谨代表美国神经放射学会血管壁成像研究小组,为当前临床实践提供专家共识建议。
正文CTA,MRA,DSA是传统的颅内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看出管腔异常,但是不能确定隐藏在管壁的疾病。
因此,高分辨率颅内管壁MRI成像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在很多医疗中心应用于基础临床。
在2012年,美国神经放射学会成立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小组,用于支持VW-MRI的研发和临床实施。
一、技术实施美国神经放射学会血管壁成像研究小组正在与磁共振厂商合作推广这类能优化颅内VW-MR成像的产品化脉冲序列。
当这样的序列广泛可用时,可以调整现有扫描序列的参数并获得血管壁图像,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使用。
颅内VW-MR成像的序列和扫描参数高度依赖于医疗中心可用的扫描仪硬件和软件。
以下技术部分为开发颅内VW-MR成像协议提供一般性建议,我们也正在启动一个动态的文件(通过美国神经放射学会网站),通过这个文件,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可以描述他们发现的有用的MR成像系统和具体的脉冲序列和扫描参数。
颅内VW-MR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高空间分辨率,•多平面2D采集或3D采集,•多个组织权重,•抑制腔内血液和CSF中的信号。
1.空间分辨率图1.VW-MR成像的技术实现。
比较健康志愿者冠状面2D T1加权FLAIR VW-MR成像序列(A)和3D质子密度加权可变翻转角重新聚焦脉冲,快速自旋回波VW-MR 成像序列(B),插图显示颈动脉终端的放大图像,箭头指向管壁,对照的标准对比增强T1加权自旋回波序列(C)和优化对比增强的T1加权VW-MR成像序列(D)显示了血液抑制,左侧MCA M1段显示增强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箭头)。
美国心血管放射学近况(考查报告)刘赓年【期刊名称】《临床放射学杂志》【年(卷),期】1984(3)1【摘要】我从1982年4月到1983年6月在美国考查,学习美国心血管放射学的最近发展情况。
前后共去5个州,8个大学医学院,2个私人办的医院。
此外,在芝加哥参加了一次北美放射学会(第68届):还参加了一次纽约市放射学会年会。
在心血管放射学方面,近几年来美国的主要进展有以下几个方面:【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美国;心血管放射学;冠状动脉造影;DSA【作者】刘赓年【作者单位】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2【相关文献】1.医学辐射剂量将对临床心血管成像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放射学会白皮书简介[J], 谢正乐;毛小飞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和评价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心血管外科和麻醉委员会、心血管放射学和介入委员会、心血管护理委员会和外周血管病跨学科委员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发布的科学声明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确认该声明作为神经科医生继续教育工具的价值 [J], J.Donald Easton;ChelseaS.Kidwell;Helmi L.Lutsep;Elaine Miller;Ralph L.Sacco;李海峰;高翔;JeffreyL.Saver;Gregory W.Albers;Mark J.Alberts;Seemant Chaturvedi;Edward Feldmann;Thomas S.Hatsukami;Randall T.Higashida;S.Claiborne Johnston 3.ACCF/SCAI/SVMB/SIR/ASITN 2007年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专家共识文件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特别工作组关于临床专家共识文件的报告(ACCF/SCAI/SVMB/SIR/ASITN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专家共识文件委员会)与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血管医学和生物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联合发布 [J], Bates ER;Rosenfield K;Rundback JH;Safian RD;Sloan MA;White CJ;刘慧慧;吴延华;靳勇;曹勇军;刘春风;Babb JD;Casey DE Jr;Cates CU;Duckwiler GR;Feldman TE;Gray WA;Ouriel K;Peterson ED4.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心血管放射学与介入委员会共同倡导 [J], 5.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声明心血管放射学与介入委员会共同倡导 [J], Ralph L. Sacco;Robert Harbaugh;S. Claiborne Johnston;IreneKatzan;Margaret Kelly-Hays;Edgar J. Kenton;Mchael Marks;Lee H. Schwamm;Thomas Tomsick;曹勇军;陈孝东;Robert Adams;毛成洁;刘春风;Greg Albers;Mark J. Alberts;Oscar Benavente;Karen Furie;Larry B. Goldstein;Philip Gorelick;Jonathan Halperin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和新进展
刘玉清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卷),期】2005(021)011
【摘要】近年来由于MRI的进展,现已成为医学成像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心血管MRI已广泛、有效地应用于心脏、大血管、内脏和外周血管成像及诊治工作.本文简要叙述心血管MRI临床应用概况,如对胸主动脉疾患、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肿瘤、先心病、心包疾患和心脏瓣膜病的诊断评价等.重点讨论一些新进展,如MR心肌灌注成像和心肌存活的评价;MR冠脉造影和斑块成像;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MR诊断以及MR血管造影对腹主-髂股-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及效果分析.
【总页数】5页(P1631-1635)
【作者】刘玉清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R445.2
【相关文献】
1.第四届全国磁共振分子影像研究与应用高层论坛河南省第七届磁共振临床应用研讨会腹部疾病磁共振成像诊断新进展学习班征文通知 [J],
2.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 [J], 汪秀玲
3.谈曲美他嗪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J], 赵金库
4.磁共振成像造影剂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J], 冯逢;严洪珍
5.关于举办“中国心电学临床应用研讨会、2021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与电生理专题研讨会暨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的通知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血管的磁共振和CT
Andrew M Wood;程安康
【期刊名称】《国际内科双语杂志:中英文》
【年(卷),期】2001(001)001
【摘要】由于心脏的快速运动,精确的心脏影像需要精尖的技术。
每帧图像必须在50毫秒内完成,才能将心脏瞬间的活动记录下来。
【总页数】8页(P67-74)
【作者】Andrew M Wood;程安康
【作者单位】英国威尔士大学医院放射科顾问医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中国分会第一届心血管磁共振学术会议及征文通知 [J],
2.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影像学会关于CT和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介绍 [J], 山缨;范维琥
3.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中国分会第一届心血管磁共振学术会议及征文通知 [J],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4.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学会中国分会第一届心血管磁共振学术会议通知 [J],
5.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协会中国区第二届心血管磁共振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J], 丁香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心脏大血管MRI图象质量初探梁开运;孙清荣;程相辰【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02(031)004【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心血管系统MRI成像质量的因素以及提高心脏大血管MRI 成像质量的方法技术.方法设备为美国GE公司的Signa Contour 0.5T超导MR机,使用体部柔性线圈.采用自旋回波(SE)结合心脏电影成像技术对46例患者进行心脏扫描.然后从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对比度、检测时间以及对疾病诊断的影响等方面对成像质量进行评比分析.结果所检病例中,正常9例,房缺12例,室缺8例,Follot 四联症7例,主动脉夹层4例,其它6例.质量分析:能完全符合诊断要求,且图像对比度清晰度好,评为优秀31例,能进行诊断但图像噪声较大评为良好9例,噪声大伪影重影响诊断或不能诊断评为差6例.结论要提高心脏大血管MRI成像质量须优化组合各成像参数及序列,做到相互兼顾.掌握心脏大血管MRI成像技术,并在扫描时应使用心电呼吸门控及心率调整技术,充分重视成像各个环节则能使MRI的质控得以保证.【总页数】2页(P304-305)【作者】梁开运;孙清荣;程相辰【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相关文献】1.提高新闻节目技术质量的重要环节—谈磁带对电视节目图象质量的影响 [J], 李小萍;梁坤2.心脏大血管MRI的临床应用 [J], 常莎;秦志光3.提高胸透X光图象质量的处理方法 [J], 李云青;刘昌启4.一种提高图象质量的有效方法——BSVM [J], 李孟虎;鲁小平5.心脏大血管肺癌浸润的病理解剖及CT,MRI诊断 [J], 王成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