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
- 格式:doc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7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是中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其创作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强调“自然、人文、创新”的整合,注重产品化、市场化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首先,俞孔坚强调“自然性”,认为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基础,融入自然的元素与质感。
他坚持把自然优先,让自然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与灵魂。
在景观设计中,俞孔坚善于运用自然元素,享受自然的美好,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次,俞孔坚注重“人文性”,认为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中心,通过设计与营造,创造人们居住的舒适空间,强调空间与人的互动。
他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人的感受,强调设计的人性化与人文化,使景观设计成为一个引领生活方式、传达文化内涵的载体。
最后,俞孔坚追求“创新性”,认为设计一定要有创意与创新,注重设计的表达性、艺术性与价值性。
他在景观设计中,不断创新,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设计风格,尤其擅长在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让景观设计成为多样性与和谐共生的代表。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扩张呈燎原之上势,传统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城市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期待具有战略眼光的城市决策者。
如同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
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文章提出了“反规划”概念,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反规划”就是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安全格局方法。
1、问题背景: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郊区化趋势迫在眉睫,城市的生态安全期待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速度之惊人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经或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世界性事件,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吴良镛,2002; 胡序威,2000; 周一星、曹广忠,1999)。
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又将使中国的城市扩张和城市形态不同于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和城市扩张模式,已经可以预见到,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产业结构、就业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未来中国城市的空间格局。
因此,亟待从产业转型、郊区化、环境影响、人地关系等方面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格局有超前认识,以便能够指导中国城市在社会经济将出现转型的情况下制定科学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探讨网络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合理的发展模式,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构筑城市交通体系、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也已经开始,并日益严重(周一星,孟延春,2000)。
“后城市”(After City, 2001)现象在中国已经出现,这意味着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城市地域扩张,包括原有城市建成区的扩大,新的城市地域、城市景观的涌现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地景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浅析“反规划”理论的城市生态空间构建中的应用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入手,生态用地的布局是在建设用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的,无法从整个区域的角度把握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生态用地的布局很难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
“反规划”理念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对确立城市生态空间的目标、城市生态格局的构建、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反规划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应用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11-021 问题的提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
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使大地肌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
目前,在城市的发展中,大多沿用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注重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
这种方法存在的严重弊端就是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同时,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闲置,实际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城市空间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
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即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的能够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的安全的生态景观格局,从而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空间。
2 “反规划”理论概要“反规划”理论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与2002年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反规划”(anti-planning)的概念,它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以牺牲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安全、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途径而言,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降低农药的使用率,比如针对繁殖期害虫和幼虫可以采用昆虫激素针的方式进行防治。
防护人员要根据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
2.2灌溉和施肥技术养护人员在栽植完植物之后需要对植物进行灌溉和施肥。
通常来说,植物栽植完成之后需要浇透水,并且根据植物种类添加肥料,结合季节以及植物的生长情况来制定灌溉和追肥计划,比如夏季适宜在清晨进行灌溉和追肥,确保植物能够充分吸收水分和肥料,冬季植物的灌溉适宜在中午进行,避免冻坏植物根系,并采用浇灌、滴灌技术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3排水技术土壤中的水分如果过多就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甚至会引起植物的死亡,由于种类不同、生长年限不同,树木的防涝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养护人员需要根据树木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合理的排涝方法。
明沟排水、暗沟排水和地表径流是经常采用的排涝方法。
水对植物的生长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如果土壤中的水分处于饱和状态,那么过多的水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这便需要做排水工作。
地势低洼的地方容易形成积水,因此要着重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排水处理。
对于绿化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如果对排水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那么就可以提前买好水管或者安装自动喷灌设备,对树木进行定时喷灌。
3结语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需要着手于施工管理和养护管理两个方面,在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员应当着手于工程的整体规划和管理,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强人员管理和植被存活率管理,确保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养护管理中,养护人员应当掌握各种不同的养护技术,根据植物的特点和生长习性来选择恰当的养护技术,从而确保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1]赵君.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与养护技术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9(14):65.[2]张佳金.浅谈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的要点及养护管理的措施[J].现代园艺,2019(5):189-190.收稿日期:2019-11-10作者简介:裴昊路(1973-),男,汉族,鞍山人,本科,2018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园林系,研究方向为城乡园林绿化工程方面。
87城市设计彰显生态与人文精神俞孔坚 刘向军 凌世红 边文光【摘要】介绍了北京市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方案。
从区位和自然及社会禀赋,明确了其作为中央游憩商业区的定位。
围绕此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设计应以生态与人文城市理念为核心,进行城市空间设计,体现在:充分利用场地及其附近的自然条件,通过营造内湖,抬高水面和水城相穿插,创造滨水游憩空间,构建滨水城市阳台和空中画廊;通过将核心区的街道下沉,形成城市绿谷,营造冬暖夏凉的微气候,并通过立体交通处理,与滨水带连为一体,形成步行友好的休闲商业环境;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合院方式,营造宜人的空间和良好的微气候;方案打破常规的建筑退红线做法,通过建立穿越地块的步行绿道,形成城市步行绿道网络,与公交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绿色交通网络。
通过具体案例,提出了与洪水为友建立“城—水”关系、“反滨江路”、景观都市主义、低碳城市及矫正建筑退红线的控制法则等一系列城市设计观点。
【关键词】城市设计;景观都市主义;生态城市;中央游憩商业区;昌平新城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ward winning urban design scheme for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New Town of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The design positions the new city center as an RBD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basedon its location and surrounding natural and social situations. The design strategie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creation of an ecological and livable city that sustains the function of the RBD.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the creation of an raised lake to mitigate the big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wetland at beside, and brings water to the city to create a recreational water front; The creation of a green valley and a peninsular RBD core in the center, which connects through the under pass to the waterfront, and creates a sole pedestrian zone, meanwhile it is an adaptive green solution to the summer heat and winter cold wind; The creation of courtyard-like architectural blocks as a reference to the vernacular culture of old Beijing and as an adaptive strategy to the harsh climate in this area; The creation of a greenway network that cuts across the building blocks and connects to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ogether to form an overall green transportation system. Using this case study, the author is able to question multiple conventional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ropose new approaches, including making friends with flood, say no to a water front highway, landscape urbanism, and give a second thought to the setback for wider than necessary greenbelt along the urban streets.KEYWORDS: urban design; landscape urbanism; green city;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Changping New City北京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起崔昌北支一路,南至昌怀北路,东起内环西路,西至滨河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36km 2,是昌平新城东部新区乃至整个昌平组团未来的中心。
”(Shanghai H ou tan Par k: Landscape as a Living System )。
后滩公园的获奖,为尚未开幕的世博会赢得了第一块国际“金牌”。
这个项目的首席设计师是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土人设计创始人俞孔坚。
2018年,因其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卓越贡献,获得“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提名。
景观设计不是造一个“景”我国园林前辈,离休多年的上海市园林局局长,87岁的程绪珂程先生对后滩公园的评价言简意赅:——“是对头的,符合时代要求的。
将农业、林业、山水进行重新的资源配置,而不是简单的观赏,建设生态城市,是世界潮流。
”上海后滩公园后滩公园,临黄浦江东岸,坐落在浦东钢铁厂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搬迁后留下的一片狭长地带,长1.7公里,面积14公顷。
被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深度污染的土地,在2007年-2009年的改造中,幻化为一片“江南湿地”:没有绚丽的图案,甚至没有一棵移栽的大2010年4月28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度奖项,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获得唯一一个大奖——杰出项目奖。
评委会对这个项目给出了简洁有力的评语:“上海后滩公园:作为生命系统的景观俞孔坚:“海绵城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树,只有芦苇,茭白,菱角……这寻常的景象,却顷刻会以另外一种生气感动人:鲜美的水草,温厚的土壤感,风中温柔低伏的野草,与江堤外起伏的黄浦江水相呼应,让人恍然置身大都市里罕见的真正江滩!……后滩公园成为了那土地和江流的一部分,宛若天然。
更重要的是,后滩河道引入了黄浦江水,七天时间里,经过一公里多长的内河湿地、不同高差的植被、垂直水平两种净化方式,劣五类江水被自然净化为优三类水,这个绿地净化系统设计日净化水量达2400立方。
同时,合理的设计极大降低了公园的管理成本。
常见的城市公园绿地大多需要投入大量水电和人工维护成本:修剪、浇灌、拔草……往往简单增加城市绿量,却成为城市负担。
而后滩公园建成后却是低成本自然生长,它采用的乡土湿地植物,生长、开花、结籽,落地重新生长。
【景观文化篇】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
态基础设施
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
Landscape as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for an Alternative Urbanity
作者:俞孔坚发表:《南方建筑》2011,3(总第143期)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03(2011) 03-0010-01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1.03.010
千百年来,“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自然进程和形态的控制:通过技术进步成功地开发自然资源和转化自然形态被视为高度“文明”的;而顺应自然力量和利用自然过程则被看作是“原始的”。
到目前为止,城市是人类所建造的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人工系统,并且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从城市的原始状态到现在的“现代化”形式,自然过程和形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控和依赖于人工设施了。
人们开始用雨水在街道上排泄的速度、房间里(抑或是露天场地里)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以及用来装饰而非生产的林园树木和灌木的种植情况等等来衡量城市生活的质量。
今天,“恒温很湿”和“智能化”也俨然成为开发上推销住房的广告语,日益远离自然过程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人民追求城市文明的趋势——过去如此,今天任然如此。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经脱离了我们作为农民和牧民的根本:土地。
文明的标准建立在设计密集的灰色基础设施之上:为运送产品和服务的车辆而设计的纵横交错的运输系统;
为排放雨水而安装在地下的庞大的管道系统;为解决废水而建造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为传送发动所有机器和设备所必需的能量而架起的输电线…… 建立在这种灰色基础设施之上的是那些楼顶畸形和怪异的华而不实的建筑物,它们大多偏离了自然准则,因而依赖于非自然的人工系统和能量来维持。
这种城市形态和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是西方城市在发展初期所创造的,今天它不幸地被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所继承和发扬。
在这样的城市里,景观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人造的花园和公园,这里的草坪和鲜花是用自来水浇灌着的,而雨水却白白地从地下管道排走。
景观就像人造城市的其他部分一样,成为消耗能源和服务的黑洞,而非提供能源、生产和其他众多生态服务的系统。
城市周边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大都被忽视了,它的自然过程被割裂和污染,它的自然形态被无情地破碎化。
景观完全失去了原有为城市社区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反之,如果我们利用自然过程,收获其提供的免费服务,而不是去剥夺它的能力,那么另外一种城市形态,乃至另外一种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将赫然在目:人们会在街道旁或者公园里种植蔬菜和粮食;洪水也会为城市所利用而非被拒于高墙之外;废物和废水会被自然过程吸收和净化;鸟类和其他本地物种会和人类共同栖居在我们的后院;人们将会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美,而非驯化的或是高强度人工维护下的自然。
这种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有许多名字:农业城市主义(agricultural urbanism)、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水城市主义(water urbanism)、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可持续城市主义(sustainable urbanism)、绿色城市主义(green urbanism),当然还有生态城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
这些城市实践的关键是:利用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来提供城市和居民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不过分依赖于城市的灰色基础设施(gray infrastructure)。
回顾一下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工业时代之前,传统的城市设计把景观看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不是孤立的装饰物。
大多数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在前科学时代就有用占卜(“风水”)来选择和规划栖居地的传统,因为他们认为栖居地的景观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空间都应该是神圣的。
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就开始把公园和绿地作为解决拥挤和公共卫生等城市问题的根本措施。
最近,绿道的概念被进一步发展成了一种更综合的、紧密联系的系统,我们称之为“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它被认为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和大都市区域中“城市形态”的基础。
在20世纪早期的欧洲,绿带、绿心和楔形绿地被设计师们应用在发展中的城市里,作为城市发展的边界,隔离带和纽带,以创造一种美好的城市状态。
目前在欧洲,设计师们为大都市区域规划了类似的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
因此,提醒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决策者,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决策者,不要再犯西方已经犯的错误,这是极其重要的。
尽管发达的西方城市现在正在通过恢复绿色城市的传统而变得整洁、生态化,但他们还不得不处理20世纪期间对城市环境所造成的损害,能够理解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他们目前所采取的措施关注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
如果我们对这些教训置若罔闻,那么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将会犯下西方国家犯下的同样的错误,而且尺度更大,悲剧将更为惨烈。
我们的决策者需要明白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后发的优势:我们有机会去建设比西方发达国家更美好的城市,以享受更好得生活;要想这样,就必须抛弃20世纪的北美城市化模式,选择新的城市规划方法,其关键是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设计,这种设计要在城市开发之前,或越早越好。
生态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一种可持续景观(或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结构,由关键性的生态系统所构成,它保障为城市和居民持续地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并使我们的后代能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服务。
生态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有力工具,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解密不可分。
它通常可以提供四种服务:生产食物和洁净地水;调节气候,控制疾
病,减缓旱涝灾害;作为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满足文化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启智场所。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以人口预测、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为基础的,它不足以应对建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挑战和需求,认清这一点很重要。
在传统的规划方式中,自然景观和绿地往往被动地填充在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中间。
而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保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当地文化的完整性,从而确定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形态。
生态基础设施在生态城市主义,生态学(尤其是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一座通往精明增长和精明保护的桥梁。
注:在2010年1月25日,根据作者在“阿迦汗建筑奖”颁发典礼上的演讲,英文稿最初发表在:2010,Kongjian Yu, Landscape as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for an Alternative Urbanity, In: Mohsen Mostafavi (ed.), Implicate & Explicate,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Lars Müller Publishers, pp.282-283。
中文稿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