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创新
- 格式:ppt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19章企业组织创新一、关键术语1.制度结构化答:制度结构化是指用来规范作为类群的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的协调机制。
其基本内容是:①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②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以企业制度来规范不同参与者类群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③通过确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以企业制度来规范不同参与者类群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中的行为特点。
2.制度结构创新答:制度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的综合。
而制度结构创新就是促进和支持技术创新的各种正式制度(不包括各种组织机构)与非正式制度的综合;此外,一些由多种多样的促进组织创新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构成的制度体系,也是我们所说的制度结构创新。
3.层级结构化答:层级结构化是指用来规范企业作为单个成员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和行为的层级化过程。
明茨伯格认为,一个有效的层级结构化要建立六种机制:相互调适;直接监督;工作程序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准化;技术(技能)以及知识标准化;规范标准化。
4.层级结构创新答:层级结构创新是指在知识经济正在到来的今天,层级结构赖于成功的市场环境背景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新形势下的企业组织必须是有利于企业成员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组织。
这种组织的基本雏形可能是目前已在一些高科技企业中出现的网络组织。
这种组织将企业视为一组为完成特定任务而组成的横向工序流,而不是纵向的由各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层级结构。
5.文化结构化答:文化结构化是指规范作为类群或者个体的参与者这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非正式关系的过程。
企业文化会引导企业成员自觉地做出符合企业价值观念的行为选择;特定的价值观念会激励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受同一价值观念的影响,企业成员在不同时空中的行为准则必然会趋向相互协调一致。
第17章管理的创新职能17.1 复习笔记一、创新与创新管理1.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工作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1)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①创新的定义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它一般包括设备的更新、产品的开发或工艺的改进等。
人们的创新活动也同样可以分成具体操作创新和管理创新。
②管理创新是指在探究人类创新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对管理活动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产生新的管理思想和新的管理行为的过程。
管理创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管理活动的一个独立职能,原因在于:a.管理创新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活动;b.与创新管理活动相对的,维持管理只是管理活动一个环节,管理工作离开了创新环节,管理是不完整,也是无效的(详见“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关系”部分);c.管理创新也与其他管理职能一样,具有其内在逻辑性,是人类理性活动的一部分,这种活动既可以被人们所认知,也能够被实践。
③作为管理职能的创新,其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领导创新和环境创新等,它们构成创新管理活动的基本框架。
④从逻辑顺序上来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按预定的规则操作;b.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与内外环境保持动态一致。
(2)创新工作是重要的管理活动①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基础,是组织获取经济增长的源泉;②创新是组织谋取竞争优势的利器;③创新是组织摆脱发展危机的途径。
(3)企业创新工作内在逻辑①企业家是指企业中能够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发现市场机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它具有两个基本要件:创造利润和指向未来。
a.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指他们能够克服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知识与理性的不完全性;b.发现市场机会是指他们能够发现市场机会和那些被市场低估的资源价值;c.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就是创新者,正是通过创新来获得经济租金,企业家的创造活动包括创造新的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取新的供货来源以及实现新的组织形式。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学习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管理学原理知识是学习管理学的朋友必须要弄懂的。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管理学原理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管理学原理知识点一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的一切活动都经过了大脑的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和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2:管理是指通过其他人来完成的工作。
——福莱特 19423: 管理是一种实践的综合艺术。
——德鲁克4:管理就是决策。
——赫伯特。
西蒙 1978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6:管理就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斯蒂芬罗宾斯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第20章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20.1 复习笔记一、竞争优势与组织知识1.竞争优势与隔绝机制(1)竞争优势与资源特性企业战略性资源具有以下特性:①价值性。
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否能够使企业对环境机遇或者威胁做出反应;②稀缺性。
只有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才是企业暂时竞争优势的源泉;③不可模仿性。
模仿可以分成直接复制和替代两种,因此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也常常被称为不可替代性;④可组织性。
在巴尼看来,企业拥有有价值的、稀缺性的、难以模仿的资源,只是拥有了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可能性,要使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前提是企业要充分地组织这些资源。
(2)隔绝机制与模仿障碍隔绝机制是一种限制其他组织通过模仿和替代来削弱组织竞争优势的经济力量。
模仿障碍是一类重要的隔绝机制,模仿障碍是以阻止其他组织通过模仿而构成竞争优势为基础的。
主要的模仿障碍有四种:①模仿的法律限制;②模仿的规模限制;③模仿的渠道限制;④无形模仿障碍。
2.组织知识与竞争优势企业的本质就是知识的创造和利用(1)知识与知识特征①知识为了便于经济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以下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也被称为事实知识(know-what);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因此被称为原理知识(know-why);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是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常被称为技能知识(know-how);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是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样做的信息,被称为人际知识(know-who)。
②知识的分类按照波兰尼的划分,知识有两种:a.显性知识。
是可以用正式系统的语言来表述,还可以用数据、数学公式、说明书和手册等形式来共享,并很容易被“处理”、传递和储存;b.隐性知识。
是具有高度个人化,也难以公式化,并与行为、规程、日常活动、信念、价值和情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